第167章 種子

王靜輝知道現在趙頊正在慢慢的轉變以適應皇帝這個新角色,玩笑偶爾開開倒是沒有什麼大問題,若是不給他個臺階下,那以後可要倒黴的,所以說道:“臣謝謝聖上洪恩!”

皇室中人無論是皇帝趙頊還是高太后,他們每個人都送來了禮物,各種難得一見的珍貴藥材在這裡反而變得平凡起來,這皆因爲王靜輝夫婦從來都是待人和善的回報,不僅是駙馬府熱鬧非凡,就連平民醫館中也是接到了衆多人的祝賀。與王靜輝旗下產業有生意往來的大商家都搜腸刮肚的撒摸着能夠拿得出手的禮物,趁此機會來搞好和王靜輝之間的關係,要知道大宋皇家海運的這一次海外貿易的鉅額利潤已經攙壞了所有的人,他們期待着王靜輝能夠再開出條做生意的門道來,自己好搭上這班財富快車。

高太后和向皇后是代表太皇太后來的,蜀國長公主是曹老太太心頭肉、掌中寶,雖然很像自己親自來看看,但終究因爲自己在皇室中的特殊地位而止步,但心中還是惦記着這個最乖巧溫婉的公主的,她的賞賜比誰的都多,也最細緻。高太后和向皇后回宮後立刻到慈壽宮向太皇太后覆命,把見到的情形都給她詳細的說了一通。

曹老太太聽後也是默不作聲:蜀國長公主生了個女孩,這使她心中還是非常有顧慮,但聽到向皇后笑着複述王靜輝對此的原話後,嘴角也不禁有了一絲笑容。這門親事是韓琦一手撮合的。可現在韓琦失勢今天剛剛從持國的位置上退下來。以後地事情也很難說,不過她和王靜輝過手已經不止一次了。這個年輕人給她留下了太深刻地印象,那份血書她怕嚇着蜀國公主,所以自己收着了。好在王靜輝在最後一次沒有駁她的面子,從楚州回來後藉着服侍長公主地名義送過去的四名侍女倒是沒有向上次那樣給退回來。但兩個月來駙馬連句話都沒有和她們說過一句,這也讓她心中生出自己多心的感覺了。

曹老太太想了半天,心中也不覺得有些累了,在和年輕的駙馬過手地幾次回合當中,她總是生出一種無力的感覺——安插在駙馬身邊監視的人已經足夠多了,駙馬除了在大宋官員不經商這條早已經被其他官員違規爛的條例上能夠讓人有些詬病之外,從來沒有犯過什麼錯誤。

“難道是自己看走眼了?!”曹老太太心中默默的想到,幾十年的宮禁生涯,她早就不相信天下還有王靜輝這樣的人存在,就是三朝老臣韓琦也不是有行事專橫霸道的毛病嗎?她搖搖頭。“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還是慢慢看吧!”她心中有些無力的想到。

報紙的出現一下子便讓汴都開封地人們打開了一扇新的窗戶,每個人都可以從中得到樂趣——讀書人可以知道國家大事的進展,也可以自己投稿來議論對時事的看法,當然這種見解要控制在一定的程度,不能違背《新聞出版控制條例》;商人敏銳的看到報紙不顯眼的地方登着的廣告,認爲可以打開自己商號地名氣;平頭百姓可以從上面看到官府判案的案例。就算你不識字也沒有關係,報紙上還專門有白話文的連載小說,可以由別人念出來聽聽解悶兒,汴都開封所有的酒樓茶肆的老闆都敏銳的看到了招攬顧客地新辦法,讓說數人照着上面的故事來念念就可以了,現在連載的小說是《封神演義》……

報紙的銷量非常好。一萬份報紙頃刻間全部售出沒有壓貨,這樣的成績不說王安石、司馬光等人爲之驚奇,就是王靜輝自己也非常振奮,唯獨劉賬房心中最不滿意——報紙的售價看這樣子還可以提高的,這完全沒有問題,估計就是三十文錢也會照樣能夠消化這一萬份報紙——汴都人口一百多萬,是當今天下富人最集中的地方,價格提高些自然也能夠賣的出去。不過在報紙定價上,王靜輝還是回絕了劉賬房的建議,但同意在適合的時候增加廣告數量。

在第一期報紙上並沒有太多的實質內容,第一版正版開宗明義的提出了《大宋明鏡報》的辦報主張:爲民立言、言者無罪、砥礪士風、揭惡揚善、天下爲公、復興儒學、樹立法制七大主張;還有朝廷中包括皇帝在內幾位最重要的大臣的題詞和公開賀信,富弼、司馬光、王安石都有;朝廷內部人事變動也登載在報紙上,由編輯部的人簡短的做了報道,並且把每個人的生平事蹟都詳細的刊載上,尤其是對韓琦的生平,報紙更是大加讚揚——第一期報紙便開始隱約的有立場了!

法制專版中除了對朝廷法令進行詳細的講解外,中間還夾雜了一些真實的案例,以幫助讀者理解法令。由於朝廷對報紙寄予了很大的關注,爲了避免麻煩,三天前報紙剛剛刊印好樣報之後,王靜輝便把樣報拿到宮中讓皇帝和大臣們先過目一下,讓他們對報紙的大致構成有個比較形象的瞭解,其中最受詬病的便是《法制專版》了。

不過《法制專版》是王靜輝特意囑咐開闢的板塊,面對大臣們的疑問他說道:“法制是構成大宋穩定的重要基礎之一,若是人人都懂法、會用法,那將會大大減少地方官吏的訴訟數量,這也算是教化百姓中的重要方面之一。法令並非是一成不變的,它也要在使用中不斷的去修訂以滿足需要,明鏡報專門開闢的《法制專版》可以把原有就法令不合時宜的內容暴露出來,有利於修訂新的法令!”

在王靜輝的眼中,大宋法令雖然比較多,但和後世相比便成了小巫見大巫了,大宋法令的內容固然到處都是令一個現代人看不過眼地東西。但它確實是符合當時社會狀況地一部法令。不過再好的法令也必須是用得好才行。正如後世中地人一樣,不懂法。自己違法了還不知道,他不願意在這個時代還要看到這些令人扼腕的事情。他對法制專版的期待便是普及法律知識、讓宋人能夠有比較強烈的法制觀念,並且弘揚法律精神。

現在看來王靜輝對法制專版地期待是有些高了,但其精神還是得到了皇帝和衆位大臣的諒解——所治下地區的案件訴訟數量的多少直接關係到當地官員的考覈成績。如果能夠減少訴訟,這當然是所有的人都樂見其成的事情,不過他們就沒有想到當百姓都具有強烈的法制觀念後,不在以人情爲解決矛盾而是訴諸於法令,那訴訟案件的數量將會大大提升!當然中國固有的社會文化會使得這一過程將會漫長無比,王靜輝心中對此自然有清醒地認識,他也不指望自己印報紙幾年後便可以達到這個目標——種子既然已經播下去了,勤澆水、勤護理,就等着它慢慢發芽生根吧!

如果說《法制專版》給大臣們的感覺還是有些疑慮的話,那《道德版》就是重大的衝擊了——上面除了一些弘揚道德的老套文章之外。居然第一次報道了御史臺彈劾一名侍制貪墨併發送到開封府判決的事件,並且對那名侍制的生平也做了詳盡的報道,還表示將會繼續關注此事地進展!

“駙馬爺看來是迷上了包拯了!”所有的人心中都浮現了這個念頭,他們都知道王靜輝最推崇的便是包拯了,皇帝趙頊面對駙馬在楚州的功績想給他升翰林學士,結果遭到羣臣的反對之後,便給了他龍圖閣直學士的位置,沒想到他還高興地不得了。“以後是不是要給他開封府讓他成爲真正的包孝素呢?!”皇帝趙頊心中默默的想到。

此時坐鎮開封府的是韓維、韓絳兄弟的二哥韓綜。報紙自然也報道了韓綜的生平,對他在判天雄軍的職位上趕上大水災“能濟一人,予千錢”的事蹟大加讚揚。報紙對那個受到彈劾的侍制和韓綜的報道形成了強烈的對比。這件事情本來是件小事,皇帝趙頊自己都有些不記得了,但看到此文後便立時清楚了許多,再一看文章的作者居然是王靜輝本人!頓時有些哭笑不得。

王靜輝對於懲惡勸善的《道德版》是非常慎重的。因爲這個版塊很容易和《法制專版》一樣惹禍上身,他把這個版塊報道事件定位在官員貪墨和利用公職侵佔百姓和國家財產上,並且必須是御史臺正在彈劾的非常有把握的案件上,這樣就最大限度的收縮了受攻擊的可能性。

王靜輝親自主筆這篇文章,同時也是爲向河北韓家發出善意的消息,韓綜是韓家八子中的老二,不過做官上可沒有他兩個弟弟這麼厲害,現在纔是開封府的推官,不過過這一次正好趕上那個黑心的侍制倒黴。王靜輝若是真的對案件繼續跟蹤報道,韓綜就是想手軟也不可能了——這是一個揚名天下的機會,若是辦好了讓人解氣——關鍵是讓駙馬解氣,那好評如潮,他的仕途必將會開向快車道,若是手軟判輕了,那麻煩可就大了——暴光天下啊,自己也就馬上跟着倒黴了!王靜輝相信韓綜不是傻子,自然能夠看出其中的關節,既懲治那個該死的貪官,又可以賣個面子給河北韓家,這種好事是很難得的。

事實的發展也正如王靜輝所期待的那樣:那個侍制被降官發配到嶺南去了,而韓綜也因爲他在大水災中的表現而被皇帝大加讚揚,成了三司戶部判官、同修起居注!在這次事件中,人們看待報紙的眼光更加不同了:報紙還具有升官能力啊!

皇帝翻到最後一版看到是一片連載小說《封神演義》,看過之後再一看作者,居然又是王靜輝,心中不禁好笑的很,不過他也發現這幾張報紙上文章後面所記的作者名字五花八門,皇帝趙頊指着一個“飄萍”字樣向王靜輝問道:“愛卿,這作者的名字怎麼都這麼奇怪啊?!”

王靜輝躬身回答到:“啓稟聖上,在報紙上登載文章的人需要選擇一個筆名。這也是爲了保護作者不受到打擊報復而設。報紙上印出來的名字便是筆名了,除此之外沒有任何意義!”

皇帝趙頊點了點頭。又問道:“那愛卿怎麼不選個筆名呢?”

王靜輝說道:“臣是大宋明鏡報地創始者,受到別人地憎恨這是正常的,臣不怕這些!”

皇帝趙頊笑着說道:“又是一個剛正不阿地包孝素!”

“臣不敢,包孝素一生不畏權貴爲民做主。所以死後才能夠被百姓記在心中。臣愚鈍,但也要以包孝素爲榜樣,爲民多說話,能夠讓陛下知道天下百姓的生活是怎樣的,從而更好的治理我大宋!”

不過王靜輝並沒有因爲報紙地出現而就此停下腳步,和皇帝趙頊在御花園中單獨交談中,他也重申了只有一份報紙的危害,表示在時機更爲成熟的時候,幫助朝廷刊印發行大宋第二份報紙。

“朝廷不是有邸報嗎?哪裡還用得着第二份報紙?”趙頊有些疑惑的問道,在他看來有駙馬創辦的一份報紙已經夠用了。

“邸報其實就是朝廷下發給各地官員的公文。本身的發行對象狹窄,並不爲百姓所知。報紙是喉舌,臣的大宋明鏡報是百姓的喉舌,而朝廷的報紙則是朝廷自己面向天下地喉舌,是報紙中的權威!不僅如此,僅僅有兩份報紙還是不夠的,在民間還需要多家報紙,能夠讓他們相互競爭。免得報道內容失實,和被人控制,一家報紙很難說得上是公正的,而多家報紙雖然也不能保證這一點,但總好過一家獨大的局面,這樣陛下在看報紙的時候就可以從多個角度去看待同一問題。自然收穫也是頗豐的!”

王靜輝的話在趙頊地心中是自己給自己找麻煩,但卻也是大實話,這讓趙頊對他的妹夫心性有了更深的瞭解和欽佩——好話人人都會說,但要是做起來便困難了!王靜輝給自己辦的報紙套上繩套也是爲了自我保護,把雞蛋全都放在一個籃子裡面,暫時看起來風光的很,但難保以後不會蛋打雞飛,尤其是王安石在歷史上還成立過特務組織來防止不利言論,現在雙方只是對峙而已,很快更大的暴風雨就會來臨,他不得不做好先期準備。

歐陽修到了華英書院後,確實是極大地提高了書院的知名度——想當今天下的文豪蘇家三父子、司馬光、王安石、曾鞏幾乎都是出自他的門下,這麼一個人坐鎮華英書院確實使書院變成了天下士子心中嚮往的聖地。

王靜輝現在也沒有什麼職務纏身,生意上的事情都委託給徐氏去代爲管理,到最後乾脆自己賺的錢也懶得數了,等到用錢的時候直接朝徐氏伸手便是了。除了每天陪伴妻子和孩子之外,他每天就是讀書或是到郊外的華英書院去走走看看。

華英書院中除了歐陽修之外,還有一批常駐的知名學者,如王安禮、周敦頤、程頤等人,這些都是後世看來宗師級別的人物,要不是程顥現在還在做澤州晉城令,“二程”早就被他聚齊了。不過沒有關係,王靜輝並不心急——王安石變法後程顥會向他靠攏,直至產生政見分歧被貶黜,到時候就是程顥進入華英書院的時候了。

王靜輝想聚齊“朱程理學”的創始者,並不是對朱程理學有多大的好感,相反在後世他們的學說飽受詬病,甚至頂上了“使中國走向愚昧”的大帽子,他還沒有這麼偏激,在他看來這是對程氏兄弟和還沒有出生的朱熹是不公平的。正如沒有美國研發原子彈,核電廠還不知道什麼時候能夠爲人類造福一樣,程氏兄弟只是思想先驅者,他們的學說不過是被統治者所利用罷了。

雖然這個比方不是很恰當,但王靜輝想要影響他們的思想和學說倒是真的,不過現在看來是比較困難的——程頤整天板個死麪孔,面容嚴肅,讓人很難親近,就連王靜輝也不願意和他多打交道。他現在心中只期盼這程顥早點倒黴被罷黜,好到他這裡來——據說程顥這個人還是比較開朗的,容易打交道。

蜀國長公主產後是由王靜輝親自開方調養身體的,身體恢復的很快,太皇太后非常想念她,所以身體恢復後便開始抱着他們的寶貝兒頻繁的進出慈壽宮了,有時候兩三天都不回來,這讓王靜輝對曹老太太頗有微詞——這不是破壞人家家庭和睦嘛!不過他也想趁這段難得的清閒時光,好好整頓發展一下華英書院了,自書院成立後自己就沒有下多少功夫,好在王安禮一直坐鎮書院,平時蘇家三父子也常來幫忙講學,慢慢的彙集了人氣。老這麼麻煩人家讓他很不好意思,現在該輪到他這個後臺老闆出面負責書院的發展了。

第363章 團聚第220章 三封信第359章 責問第247章 水利第246章 燃燒彈第115章 退讓第170章 預示第373章 各安其命第283章 天波第342章 殺伐西夏(六)第190章 波瀾再起第263章 遇襲第149章 利之所在第122章 曹太后第429章 轉移第69章 醫道第419章 志向第407章 補給第186章 漂白第395章 內訌第298章 憂心第100章 成果第87章 戰報第383章 取捨第368章 後院起火第391章 突襲第6章 贈杯第125章 煩心第379章 火上澆油第78章 制舉第414章 做戲第290章 多管齊下第423章 抽血第311章 釋疑第300章 反對第268章 預警第266章 有別第10章 孤寂第186章 漂白第363章 團聚第238章 宴請第418章 新政治勢力第186章 漂白第39章 盤算濮議第113章 推銷第34章 波瀾第119章 體檢第286章 契機第434章 定局第300章 反對第337章 殺伐西夏(一)第262章 未雨綢繆第67章 扭轉第72章 妙用第166章 愛的結晶第23章 請帖第379章 火上澆油第363章 團聚第351章 佈局第159章 命苦第425章 正名第46章 收官第203章 決絕第416章 勒索第181章 擴張的心臟第399章 接力第4章 鑑寶第79章 新生第268章 預警第17章 身份第43章 轉機第76章 裝備第228章 渴望第80章 參謀第201章 追殺第239章 沉醉第17章 身份第186章 漂白第235章 教誨第154章 軍火第55章 難治第200章 誘敵深入第94章 農書第259章 殺雞敬猴第428章 安內第44章 目的第405章 牛刀小試第403章 稅法第279章 矛盾第19章 蜂窩煤第377章 刺殺第256章 神壇第20章 言論之防三百六十七章 貿易第349章 道義第277章 民生與軍事第241章 持平第315章 完勝第207章 樑太后第381章 硫球
第363章 團聚第220章 三封信第359章 責問第247章 水利第246章 燃燒彈第115章 退讓第170章 預示第373章 各安其命第283章 天波第342章 殺伐西夏(六)第190章 波瀾再起第263章 遇襲第149章 利之所在第122章 曹太后第429章 轉移第69章 醫道第419章 志向第407章 補給第186章 漂白第395章 內訌第298章 憂心第100章 成果第87章 戰報第383章 取捨第368章 後院起火第391章 突襲第6章 贈杯第125章 煩心第379章 火上澆油第78章 制舉第414章 做戲第290章 多管齊下第423章 抽血第311章 釋疑第300章 反對第268章 預警第266章 有別第10章 孤寂第186章 漂白第363章 團聚第238章 宴請第418章 新政治勢力第186章 漂白第39章 盤算濮議第113章 推銷第34章 波瀾第119章 體檢第286章 契機第434章 定局第300章 反對第337章 殺伐西夏(一)第262章 未雨綢繆第67章 扭轉第72章 妙用第166章 愛的結晶第23章 請帖第379章 火上澆油第363章 團聚第351章 佈局第159章 命苦第425章 正名第46章 收官第203章 決絕第416章 勒索第181章 擴張的心臟第399章 接力第4章 鑑寶第79章 新生第268章 預警第17章 身份第43章 轉機第76章 裝備第228章 渴望第80章 參謀第201章 追殺第239章 沉醉第17章 身份第186章 漂白第235章 教誨第154章 軍火第55章 難治第200章 誘敵深入第94章 農書第259章 殺雞敬猴第428章 安內第44章 目的第405章 牛刀小試第403章 稅法第279章 矛盾第19章 蜂窩煤第377章 刺殺第256章 神壇第20章 言論之防三百六十七章 貿易第349章 道義第277章 民生與軍事第241章 持平第315章 完勝第207章 樑太后第381章 硫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