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0章 堅持

“改之的意思是兩件事一起解決了?”皇帝趙頊說道。

“王韶的西進是最爲關鍵的,所以優先排到第一位,無論是王相還是司馬相公,他們都願意看到西北花費太多的金錢,時間對於大宋來說是最爲重要的!臣已經仔細看過王相的變法條文了,雖然臣對其中很多地方有異議,但現在王相的札子已經呈上短的時間了,朝中大臣對此都感到了耐煩,若是任由拖下去,王相多半會辭官,所以臣建議在西北讓王韶來試行市易法,僅可以堅定王相變法的決心,給王相一個交代,還可以利用市易法平抑西北物價,爲王韶收熙河做好基礎。”王靜輝說道。

“難道在西北試行市易法朝中大臣便會反對嗎?”皇帝趙頊新奇的問道,可能是最近反對的大臣言詞太過強烈,使得皇帝趙頊焦頭爛額,就連個試行新法的地點的選擇都很困難。

“西北沒有那麼多勢力摻雜其中,這也是爲了平衡朝中勢力而爲,只要那裡的官員要是貪墨之輩,想必應該會有太大的問題。選擇西北的原因主要還是因爲平抑西北的物價水平,其實打仗也是做生意,這成本越低自然越好。收熙河的過程中,多數是需要王韶來說當地的吐蕃部落,但對於一些死抗傾向党項的部落纔會大舉動兵,臣料想收熙河需要的時間可能會比較長,所以採用市易法來降低戰爭費用是一條可行之路!”

王靜輝心中非常清楚市易法對他來說是一種危機——市易法確實是一種良法,但那是社會處於理想狀態的情況下,說白了便是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經濟調控方式,用來打擊非法無良奸商是最合適過的了。過即便是千年以後的後世共產主義也沒有一統天下,更何況現在貪官橫行的現在?!

雖然市易法肯定能夠解決大宋目前的問題,但王靜輝知道歷史上在王韶的主持下,西北試行市易法獲得了很大地成功。這也是市易法最終能夠能夠普及天下的重要原因。打仗要花錢,現在收熙河便是爲了給党項頭上加個緊箍咒。收熙河在所難免,只有市易法能夠最直接地降低此次行動的成本,王靜輝也只好祭起市易法來緩解西北的問題了,至於王安石、司馬光怎麼看。那他就管了這麼多了。

皇帝趙頊沉思了片刻,他知道王靜輝話中的意思。對於新法改變就有勢力格局地事情。王靜輝已經止一次和他說過,這也是令皇帝趙頊非常鬱悶的地方——駙馬王靜輝明明是個政治白癡,但偏偏他能夠一語道破中間地玄機,而他自己卻對此有些渾然知。

“愛卿可認爲王相新法爲良法?”皇帝趙頊問道。

王靜輝沉思了片刻說道:“聖上,沒有任何人有未卜先知地能力,臣也知道王相新法試行之後會有什麼樣的情況,但可以肯定的是王相試行新法並非爲他切身利益所左右,而是全心全意爲大宋國運和百姓着想,有良人才有良策。天下有如此魄力者非王相所屬,臣亦自愧如!”

太上皇趙曙說道:“變法難道前途未卜,難道安石在《百年無事札子》中所說未必屬實?!”

王靜輝笑着說道:“王相沒有說空話,大宋狀況是百年積蓄而成,並非一朝一日所決,臣與王相同之處便是如此,過無論是王相、司馬君實還是臣都是爲了一個目標前進——都是希望我大宋國力越來越強盛,百姓生活越來越好。事實上我們三人之間沒有辦法來判斷到底是誰對誰錯。這種事情都是很難說得清楚,只有後世之人反思之後才能夠有個定論,聖上也是如此,中間都要擔負大宋江山社稷的責任!”

皇帝趙頊說道:“自朕繼位以來日夜憂心,國家社稷之重擔使朕以精疲力竭,朕真知道該如何在司馬君實、王介甫和愛卿之間如何選擇,愛卿可否教朕?!”

王靜輝說道:“無論朝政如何,聖上最重要的便是保重龍體,這比什麼都重要,只有聖上保重龍體,才能夠繼續領導大宋革除弊政。其實聖上明鑑,選擇誰的建議全部存乎聖上一心,臣亦得改變聖上的意志,但聖上只要以大宋百姓生活水平爲重則可。聖上繼位以來銳意變革,其中箇中滋味如何,聖上心中自有決斷,但臣仍然是那個十二個字:‘順勢而爲、進退有據、平衡左右’!萬萬可偏袒任何一人,這樣很容易造成朝中大臣分歧嚴重,最後難免出現唐朝牛李黨爭之局面!”

太上皇趙曙聽後點點頭笑着說道:“駙馬之金玉良言,頊兒今日可曾記牢?此乃老成之言!”

皇帝趙頊說道:“父皇,頊兒謹記於心。人說小王駙馬乃是朕的智囊,大宋能夠有今日之局面,愛卿功可沒!”

“聖上謬讚了!”

太上皇突然說道:“改之只將青苗法在西北試行,卻沒有試行青苗法,是是心中有何想法?青苗法在西北試行也是可以嗎?”

王靜輝說道:“王相之青苗法是要動用常平倉的,而西北各路常平倉則關係到王韶收熙河之關鍵,若是西北官員從中懈怠來投機官位,那西北百姓則苦矣。這和市易法同,王韶若想立功,那市易法必然執行監督得力,然則青苗法則已。現在西北有近六萬廂軍在屯田朝廷若是把青苗法用在這些廂軍身上,那必然會使地方案件斷增多,地方官宣判利那便容易激起民變,王韶收熙河依然成空,聖上應當慎之!”

皇帝趙頊聽後點點頭,在他看來先通過市易法試行區域來暫時安穩王安石,至於司馬光等人,駙馬既然這麼有把握來說他們也正好順從了他和王安石地心願,作爲皇帝,他自然願意看到兩個同樣具有深厚影響力的大臣意見分歧如此嚴重。兩個如此重要的大臣若是水火容。那剛纔王靜輝口中所說的唐代“牛李黨爭”未必會是虛言,至少在皇帝趙頊的眼中。駙馬是最願意看到朝中大臣分裂的,也許駙馬胸中有着讓他看透的玄機,但最讓他讚賞的便是“以和爲貴”地想法。

大宋汴都開封東城雲師巷參知政事司馬光的府第,以司馬光滿天下地聲住在這裡顯然是有些合身份。但沒有一個人認爲妥——司馬光剛正嚴明同他的聲一樣著,儘管他的俸祿極多。本人也善於交際。但他把自己的俸祿都用來接濟宗族和一些年輕俊傑,當然其中也有很大一部分是用來買書——宋朝地書價自商務印書館開張以前是十分

昂貴的,最近這幾年大宋市面上地書籍價格才大幅降低,這都要歸功於駙馬所發明地鉛活字印刷機的廣泛應用。此時在大宋立國以來堪稱最簡陋的參知政事府邸中,司馬光正在和一個特殊的客人在《資治通鑑》書局小樓中喝茶。

人稱“賢臣”的小王駙馬是司馬光所能忽視的人,在朝中能夠進入這座連個火盆都沒有的書局小樓的人,可以用手指頭數出來,除了王安石、文彥博等人之外,駙馬王靜輝是最爲特殊的一個——一個外戚能夠堂而皇之地走進參知政事的家門。這在十年前是很難想象的。過在今天這樣的事情已經被大宋統治高層所接受,即便連司馬光這樣的人都認爲王靜輝是一個非常與衆同的人,其本身就是一個隱藏在重重迷霧中的傳奇。

“君實先生,《資治通鑑》前二十三卷已經開始交付給商務印書館,現在正在排版準備印刷,第一版將會印刷五千冊,若是可以的話,在短時間之內將會再版。學生先在這裡恭喜先生了!”

王靜輝邊說話邊打量着房中地佈置——除了書還是書,中間有四把椅子圍繞着一張略顯破舊的大書案,上面堆滿了文稿——《資治通鑑》書局中除了司馬光之外,還在太上皇趙曙的支持下招來了當時最爲頂尖的歷史學家劉班、劉恕和範祖禹一起來編寫《資治通鑑》,當然他的兒子司馬康也參與了這項工作。冬天的汴都開封格外寒冷,司馬光又嚴令準在書局小樓中點火盆,王靜輝第一次來的時候雖然司馬光極爲給面子的點了火盆,但還是把他凍個夠嗆,當然現在在王靜輝的指使下,神火煤火行的工匠結合小樓的特點安裝了水暖爐,就算是在冰凍三尺的嚴冬,書局小樓內部也是春意盎然。

司馬光聽後笑了笑,他知道這些過是駙馬到這裡來的由頭而已,《資治通鑑》開始分卷印刷成書固然是他所關注的,但他知道王靜輝剛剛纔從杭州回來,親自到他的府第來拜訪,絕對是爲了《資治通鑑》出版的事情而來的。王靜輝這個時候回到汴都開封,司馬光已經是幾個月之前那樣對駙馬有些看過眼了,因爲他的注意力完全被另外一個人——王安石推出的新法所吸引,相比之前駙馬那有些“胡鬧”的提高伎術官員待遇問題,他更關心老友所提出的新法,儘管他是反對者,但王安石與他同僚的情分還在,他願意看到老友一步步的走向大宋官員的對立面上去。

“《資治通鑑》雖然還沒有完全寫完,但其中改之出力甚多,光在此多謝駙馬了!過駙馬今日前來,並非爲了《資治通鑑》出版吧?!”

王靜輝苦笑的搖搖頭,自己這拙劣的交際手段就如同自己的一筆臭字一樣被人一眼看穿,“君實先生明鑑,學生此次來拜訪先生確實是另有他事,只爲介甫先生之新法而來!知先生可否教學生?!”

“改之過謙了,其實改之心中已經有所決定,又爲何來此呢?難道改之認爲王介甫所制定的新法與國與民有利嗎?!”

“君實先生,實相瞞,在下已經知道了介甫先生的新法條文,昨日應召入宮面聖之時,曾建議太上皇和聖上能夠在西北試行市易法!”

司馬光聽後眼中有些驚奇,又有些迷惑的看着王靜輝,在他看來青苗法暫且管。這市易法完全是對商人非常利的新法。管王靜輝心中的真實想法是如何的,縱觀駙馬從出道到現在的一向作爲。司馬光可以肯定的是駙馬絕對會反對王安石地市易法,這個時候告訴他王靜輝僅反對,而且還贊成市易法試行,這就實在是太超乎他的想象力了。司馬光甚至以爲王靜輝現在是是瘋了。

“君實先生也許會很奇怪學生爲何贊同市易法試行,實相瞞。學生是非常反對市易法地。但可否認王相變法的初衷是非常好的,儘管這市易法將會大大的打擊大宋商家地利益,雖短時間之內能夠讓大宋財政得到好轉,但無非是殺雞取卵之事!過學生也同樣認爲有些事情可以變害爲利,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難道改之認爲市易法可以變害爲利嗎?這是與民爭利,過行得是漢之桑弘羊之輩之事,甚至連個字都未作改動!改之也是深通經典,熟諳歷史,自然知道這樣做的後果是怎樣地!”司馬光現在有些火大。當他地家僕通報他小王駙馬來訪的時候,司馬光還認爲這是王靜輝想要和他聯手來壓制王安石的市易法和青苗法,但沒有想到會是這樣的事情。

“君實先生當知現在大宋對外有收熙河之任,內有王相變法之急。學生之所以贊成在西北試行市易法便是爲了降低收熙河之軍費,對內則緩解了王相變法急切之心。若以公論,學生是反對市易法在全國範圍內進行推廣的,誠如先生所言,介甫先生在市易法的問題上和漢之桑弘羊同出一轍。漢之教訓既然已經證明了其錯誤,我們便能走重的老路。過大宋地域廣大,各地都有各地同的情況,學生以爲有王韶坐鎮西北來推行市易法必將獲得成功,除了能夠改善那裡百姓的生活之外,還可以降低王韶收熙河軍事行動地成本,君實先生以爲如何?!”

司馬光聽後沉默了一會兒問道:“難道改之只想讓市易法在西北一地試行,然後再廢掉嗎?!”

王靜輝笑着說道:“學生可沒有這麼大的本事來替聖上做這個主,過事有經權通變,王安石的變法無論如其初衷是好的,過好心幹措施幹壞事這種事情在歷史上也知有多少教訓。正如介甫先生在《本朝百年無事札子》中所說的那樣,‘此是大有爲之時’,君實先生留在朝中僅僅是對介甫先生變法進行拾缺補遺,更是要順勢而爲爲朝廷社稷和天下百姓做些什麼!”

聽到王靜輝如此說,司馬光的臉色纔好看了一些——儘管王安石的新法非常討厭,但駙馬剛纔所提出的構想多少讓他感到這是一種權謀地表現更多些,加之他看過王靜輝很多策論札子,知道駙馬可是宋朝主流大儒心中所謂的“純儒”,骨子裡面偏向“雜學”倒是很明顯。若是駙馬一向淡漠利,他司馬光恐怕就要拂袖送客了。

司馬光這種心態便是宋朝官員對外戚的普遍看法,就連他們對待皇帝趙頊的兄弟昌王、嘉王也是如此。與其他朝代的皇帝直系後裔爲了皇位你死我活的爭鬥同,除了野史當中太宗皇帝有點是很光彩之外,基本上宋朝沒有出現過兄弟手足相殘的事情,更沒有唐代公主駙馬禍亂一方的事情。王靜輝倒是沒有想到司馬光對他的戒心非常大,也沒有意識到自己差點兒樹立了一個強敵,他這麼做也確實在有搞平衡的嫌疑,但總比王安石辭相或是保守派大員被貶一方鬧成兩敗俱傷生死相見的結局要好得多。

“改之對變法又是有何想法?”

“其實實現大宋中興未必要靠介甫先生這樣進行變法,畢竟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凡事過猛反而會適得其反,徒耗精力而已。過王相的方法自然也有很大的好處,所謂揚長避短,進退有據才行。君實先生,其實無論是介甫先生還是學生,都認爲大宋已經到了變足以立足的地步,這是道同,其中的分歧過是術同罷了,都是爲了大宋江山社稷,都是爲了百姓,爲何能順勢而爲呢?這過是學生心中一絲愚見,還請君實先生指教!”

司馬光和王靜輝在房中都沉默了,其實他們中間的每個人都很堅持,無論是王安石還是司馬光,甚至連王靜輝也是如此。

第395章 內訌第383章 取捨第99章 包公第403章 稅法第220章 三封信第19章 蜂窩煤第317章 厲兵秣馬第305章 新式武器第61章 雨至第223章 收帳第20章 言論之防第211章 王霸之論第277章 民生與軍事第180章 默契第160章 驚雷第318章 藉口第236章 人情第99章 包公第124章 財源第180章 默契第134章 王靂第15章 印刷第152章 歸來第418章 新政治勢力第410章 鐵與血第403章 稅法第426章 圈套第174章 質疑第79章 新生第239章 沉醉第352章 尾巴第268章 預警第303章 縱橫第387章 法律三百六十七章 貿易第369章 奴隸第144章 最後的寧靜第118章 不悔第424章 留學生第42章 得失之間第257章 變而變第122章 曹太后第133章 莫測第276章 事故第25章 技驚四座第289章 寸草不留第20章 言論之防第380章 功成第409章 草原第165章 富而有道第271章 重建第251章 乘風第174章 質疑第410章 鐵與血第40章 釣魚第167章 種子第382章 泛舟西湖第27章 新年第400章 女直第286章 契機第360章 政治交換第13章 理由第88章 天價第339章 殺伐西夏(三)第136章 科舉第59章 潛移默化第106章 賞賜第243章 測度第267章 緩行第330章 壓力第214章 蘇頌沈括第288章 序幕第59章 潛移默化第104章 議事第233章 校場閱兵第36章 上崗第117章 見面第413章 清單第281章 西北第157章 十里送行第54章 上邪第51章 難眠第214章 蘇頌沈括第241章 持平第205章 血戰第381章 硫球第142章 不速之客第183章 情報第207章 樑太后第379章 火上澆油第213章 針鋒相對第306章 斷仇第329章 削藩第134章 王靂第418章 新政治勢力第170章 預示第416章 勒索第322章 期待第32章 求助第236章 人情
第395章 內訌第383章 取捨第99章 包公第403章 稅法第220章 三封信第19章 蜂窩煤第317章 厲兵秣馬第305章 新式武器第61章 雨至第223章 收帳第20章 言論之防第211章 王霸之論第277章 民生與軍事第180章 默契第160章 驚雷第318章 藉口第236章 人情第99章 包公第124章 財源第180章 默契第134章 王靂第15章 印刷第152章 歸來第418章 新政治勢力第410章 鐵與血第403章 稅法第426章 圈套第174章 質疑第79章 新生第239章 沉醉第352章 尾巴第268章 預警第303章 縱橫第387章 法律三百六十七章 貿易第369章 奴隸第144章 最後的寧靜第118章 不悔第424章 留學生第42章 得失之間第257章 變而變第122章 曹太后第133章 莫測第276章 事故第25章 技驚四座第289章 寸草不留第20章 言論之防第380章 功成第409章 草原第165章 富而有道第271章 重建第251章 乘風第174章 質疑第410章 鐵與血第40章 釣魚第167章 種子第382章 泛舟西湖第27章 新年第400章 女直第286章 契機第360章 政治交換第13章 理由第88章 天價第339章 殺伐西夏(三)第136章 科舉第59章 潛移默化第106章 賞賜第243章 測度第267章 緩行第330章 壓力第214章 蘇頌沈括第288章 序幕第59章 潛移默化第104章 議事第233章 校場閱兵第36章 上崗第117章 見面第413章 清單第281章 西北第157章 十里送行第54章 上邪第51章 難眠第214章 蘇頌沈括第241章 持平第205章 血戰第381章 硫球第142章 不速之客第183章 情報第207章 樑太后第379章 火上澆油第213章 針鋒相對第306章 斷仇第329章 削藩第134章 王靂第418章 新政治勢力第170章 預示第416章 勒索第322章 期待第32章 求助第236章 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