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5章 教訓

李管事在告別王靜輝之後,便回到徐氏的住宅,現在徐氏的宅子遠不是以前那樣前店後院的試樣了,這幾年跟着駙馬做生意,而且王靜輝旗下的產業都歸徐氏來打理,所以徐氏已經不是以前那樣的末流富商。

經過幾年的發展,徐氏已經躋身爲頂級富商之一,所以他們的宅院自然是鳥槍換炮,在汴都這片寸土寸金的地方,所擁有的宅院可堪比朝中宰相的氣度,倒是比王靜輝的駙馬府還要闊綽。

李管事回到徐氏的大本營後便開始把管家招來讓他將徐氏的幾個重要人物都找來,現在的徐氏家大業大,還要代爲打理駙馬那些龐大的產業,饒是百年老店沉澱下來的根基,培養了衆多如劉賬房之類的忠誠成員,但現在隨着這幾年的瘋狂擴張,其人才也到達了一個瓶頸,不過好在王靜輝開闢的產業中都是靠技術取勝來迅速佔領市場,在利潤上更是達到了前無古人的境界,與其說是掙錢,不如說是搶劫更爲恰當些,其產業的管理者並不需要有多大的商業才能,只需要其忠誠便可,即便是這樣,徐氏才勉強維持到現在這個局面。

正當李管事召集徐氏高層在討論其今後如何配合駙馬的時候,王靜輝則在書房中考慮今後下一步他該怎麼走,不僅僅是涉及到大宋的走向,現在遠的不說,近的便是以徐氏爲首和他緊緊綁在一起的利益集團。這個時候他才意識到他已經不是剛來大宋時空單槍匹馬的情形了,身後已經聚集了因爲各種原因走到一起的利益集團,這裡面徐氏算是和他關係最爲密切的,也是不可能分割開來的部分。外圍還有衆多權貴階層的大股東,他們視自己爲超級賺錢機器,而自己也需要他們的資金和勢力來推動自己的計劃,他們可以和自己共富貴但不可以共患難,這部分人沒有必要參與到他地核心會議中來。

王靜輝想到自己之所以能夠這麼順利的走到今天,除了有徐氏等人的幫助之外。所能夠依靠的便只有人們對利益的趨向性了,也正是他和皇帝曾說過的“利之所向”。想到這裡他對徐氏今後地走向也有着自己的想法,徐氏和自己的關係是非常密切,可以說是水乳交融誰也離不開誰,但徐氏也有自己的利益,自己也不可能無限透支。自己以後該如何來滿足徐氏對利益的渴望呢?這不禁讓他有些撓頭了。

這幾年王靜輝由弱到強,徐氏也跟着自己發展壯大,徐氏以前是做珠寶首飾生意的,如果運氣好了上萬貫的大生意也有過幾樁,但和王靜輝合作後幾萬、幾十萬甚至上百萬貫的生意比比皆是,再這麼下去他還真不知道以後該和徐氏做什麼生意才能夠刺激李管事和徐老地神經了。

現在王靜輝已經想不出來有什麼生意可以和玻璃製造、紡織生意相比能夠獲得如此高額利潤的生意了。不過這倒是他想得太多了,徐氏現在對於金錢的渴望已經不是這麼熱切了,他們更看重的是財富的安全性和徐氏未來接班人李慎的前途。這都需要王靜輝給予提供必要的保護,在他的身上徐氏所獲取地財富已經夠多的了,下載徐氏最不缺的就是財富,但中國長久的歷史說明了一個萬古不變的真理——財富越多就越危險。

正如徐老和李管事看的那樣,曾經找過他們隱諱的提出可以保護他們的那些朝廷大員,其最終目地都是眼饞徐氏的財富,吞併徐氏龐大的財產纔是他們的終極目標。宋朝的商業發達,但其主體便是官辦或是與官員有關的私人產業。民辦地產業雖然數量衆多,但規模都比較小,總體上雖然也佔有很重要的地位,但並不是主流。等這些民辦產業成長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其業主也會爲進一步的發展而努力結交官員以尋求保護,殊不知正是這樣纔會導致日後被吞併的惡果。

王靜輝也很理解徐氏現在的處境,以前在原來的時空中生活地時候,也曾經由於讀到的史書所描繪商業發達的宋朝繁榮的景象而動容。

產生過種種遐想,但來到這個真實的時代後,他改變了原來的幻想。在楚州當地方官的時候,對這種現象更是瞭解的深刻,翻閱大量的卷宗中有相當大的比例都是官侵民財,或是有官員背景的商家對其他商家進行非法吞併。雖然自己也曾經對這樣的案件嚴打過。但想想楚州不過是大宋一個二流州府,這種現象便如此嚴重,那當今天下在那些富饒的州府地界上發生這種現象將會更加嚴重。

王靜輝也曾因爲商人這種不爭氣的“自賤”行爲而感到非常氣憤,不過回頭想想自己在原來生活的時空中,這種現象更是普遍,千百年來商人和官員的這種“怪圈”象幾乎都成爲中國文化的一張“名片,這也實在讓不知道內情的人感到費解。

“也許西方文明誕生的私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的文化在這方面確實是優於中華文明的……”王靜輝鬱悶的想到。當他來到這個時空的時候。他所生活的時空中中國關於私有財產受到法律保護纔剛剛立法實行,具體效果他也沒有看到,但作爲一個人在心底深處還是非常贊同這項法案的,畢竟誰也不願意看到自己辛辛苦苦所創立的家業沒有一點兒安全感,一朝有事,數十年幾代人的成果落入他人之手,任誰也不會甘心。

現在這種尋求官員保護的模式也是商人迫於無奈才這麼做,無數的事實明明指出自己作爲一隻綿羊卻要委身到豺狼的護翼之下是一件極端危險的事情,但後來者還是前赴後繼的重演這中悲劇,這不能不說是中華文明的悲哀之處。徐氏現在就開始有人在“關照”了,不過對於徐氏來說王靜輝纔是最佳的保護傘,雖然他們清楚駙馬在政治上的作爲很有限,但王靜輝受到皇帝的寵信程度也是天下人都知道的,所以他們並不擔心駙馬對他們的保護會有什麼麻煩,這也正是想打徐氏主意地那些官員最爲痛恨的。若是他們像對待其他普通富商的方法來對待徐氏,那肯定會遭到來自王靜輝的打擊,依照駙馬在楚州的作爲。他們不敢肯定自己是不是能夠抗得住,所以這才罷手。

不過想歸想,王靜輝又不是學習法律出身,對這方面的知識只有一些最原始地認識,可謂是地地道道的門外漢,而現在社會的狀況是從上到下都認爲天下什麼東西都是屬於皇帝的。更是沒有一點兒這方面的覺悟。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東方和西方文明差異之大在這個時候讓王靜輝感到很多的不適應,這不僅是一個未來人到陌生時空的不適應,更多的是他受到地教育有很多是西方化的,就這一點讓他在思想上產生了很大的不適應。過去生活過的時空中一些看起來天經地義的規則,在這個時空變得是異想天開,這中錯位的感覺在開始的時候尤爲強烈,王靜輝原以爲自己已經克服了這種不適應。但現在隨着他地位的不斷上升,改變大宋歷史宿命地願望也越來越強烈的時候,這種不適應又再一次襲來。

王靜輝搖搖頭把這些亂七八糟的想法想甩東西一樣甩出自己的腦海,剛來這個時空的時候,他常用這種動作來暗示自己所處的環境已經和原來自己生活的時空中完全不同了,對着在偏廳中在座的核心人物說道:“今天請各位前來是想和大家商議一下今後我們該如何走,畢竟現在我們都已經家大業大,對未來早做個打算也是應該地。相信大家也都知道現在朝廷已經開始重用王介甫。皇帝又是個好強勤奮的皇帝,但終究年輕,我觀王介甫雖然是當世一等一的學問大家,但是其性格倔強,兩者加起來難免會出現什麼問題。雖然我朝中深受皇恩寵信,但身爲外戚還是有很多事情是不便多提的,今後的政策難免變幻莫測,所以還是早做準備以備不測的好!”

中國歷史上歷來就不重視商人。尤其是文人當政勢力最強地時候更是如此,雖然宋朝並不抑商,但並不代表商人的地位可以和文人相提並論,在這種情況下,政策的變動對於商人來說比什麼風險都大。最近朝廷中變動頻繁,徐氏作爲大宋一流商家所結交的大臣也不在少數。雖然這種變動並沒有影響到他們的生意,但還是能夠深深的感覺到風雨欲來風滿樓的氣氛,也多次通過李管事和李慎對王靜輝旁敲側擊來打聽他地態度。

對於徐氏這樣的旁敲側擊式的試探,王靜輝心中自然明白的很,雖然心中對於王安石來主導改革不以爲然,但還是要站穩自己的腳跟,對外駙馬中立的立場是不變的。這次把和自己利益相關密切的人召集起來開會就不用這麼遮遮掩掩了。打開天窗說亮話,免得自己陣營的人因爲不瞭解自己的想法而做出什麼蠢事到最後沒法收拾。

王靜輝的話剛說完,李管事和徐老的心中就明白他對變法是什麼態度了,因爲駙馬剛纔在話中對王安石個人的態度雖然算不上是厭惡,但排斥的味道已經非常重了,這也使得他們兩人心中很是震驚,其他人不過是徐氏與王靜輝旗下產業的重要負責人,商業上的事務纔是他們的重點工作,對於政治上的他們還不夠格,所以到沒有什麼體會。

“是什麼原因使得駙馬對於王安石的態度有了這麼大的轉變?!”

徐老和李管事相互看了一眼,要知道在楚州的時候,王安石的兒子王靂還和王靜輝相處過一段不斷的時間,並且還給他的學生指點過學問,王安石和他的私交也不錯,經常能夠看到王靜輝去王安石那裡拜訪,甚至是王安石自己親自到駙馬府來,難道這些都是假象?王靜輝的開場白讓兩人心中都陷入了迷惑。要知道他們正是看到兩人關係比較密切,纔會刻意去結交了幾個有着王安石背景的新法官員,雖然這些官員官職並不高,現在以徐氏的地位,結交他們實屬沒有必要的事情,這完全是看在兩人來往密切的份上才做的。

“改之,是不是出了什麼事情?難道王介甫變法會對我們的生意有什麼影響嗎?”李管事問道。

“珍泉兄,我與王介甫之間並沒有發生什麼不愉快的事情,不過是依照王介甫的言行就事論事罷了。所謂心急吃不了熱豆腐。王安石性情倔強,而皇帝年輕急躁,兩者加起來我看會有一定地風險,所以才和你們這麼說,以早做準備,免得到時候手忙腳亂!珍泉兄。是不是你我兩家旗下的產業和新黨有什麼瓜葛?!”王靜輝說道。

李管事笑着說道:“這到沒有什麼比較深的涉及,不過是因爲王介甫得勢,現在正得皇帝的寵信,所以和他有密切關係的幾個官員我們也結交了一些,但並沒有什麼深交!”李管事說完後停頓了一下說道:

“雖然沒有什麼深交,不過我們還是和幾個官員做過幾筆生意,讓他們撈了些好處,若是你有什麼話儘管說。大不了我們和新黨的生意一刀兩斷!”

本來李管事是不想說後面這句話地,但一想到徐氏和駙馬之間脣齒相依的關係,免得到最後出現什麼問題,還是咬咬牙說了出來。大宋律例是不允許官員經商的,但這條律例到現在顯然是已經名存實亡了,不過作爲一個象徵,大多數官員還是不會自己出面經商的,都會找到自己的代言人來做這些事情。免得作爲一個把柄被政敵所攻擊。只有王靜輝纔會這麼大膽,明目張膽的公開經商,而且規模還不小,在楚州待了兩年居然培植了一個不小的商會出來,不過全天下的人都知道,駙馬經商那是得到兩代皇帝特許地,這也是趙曙父子實在忍受不了彈劾駙馬的奏章在御案上屢創新高而做出的決定。

“和新黨有關係的關係做生意,這倒是沒有什麼大不了的。珍泉兄過慮了!不過貪心總是人培養的,現在變法派的官員除了王介甫之外官職都很低微,胃口還比較小,但時間長了,官職上升了,這胃口也就大了。難免以後伸手索要的東西也就多了!”王靜輝不疾不徐地說道,彷彿所有的事情與他無關一樣,這樣過程在他原來生活的時空中不知道聽說過多少,現在說起來猶如他親眼所見一般。

“改之又有什麼好建議呢?如果實在不行就不和他們混在一起了,反正現在我們也沒有必要和普通商人一樣努力賺錢,現在所擁有的財富用富可敵國來形容也不過分!”徐老笑着說道,他已經老了。對於財富的感覺已經非常淡薄,徐氏百年積累也不過如此,僅這幾年他所獲得的財富已經抵得上百個徐氏產業,有這樣的成績以後就是死了也沒有什麼遺憾了。

“呵呵,還是徐老心寬!不過也不能因爲對方貪心而不做生意,這樣未免和錢過不去,能夠經商的官員大部分都是作爲斂財地工具,他們求才又不想被別人抓住受賄的馬腳,所以爲了平衡,以後我們和這樣的貪心官員做生意的時候要留心對方的底細,賬目上要清晰,他們中間沒有幾個是乾淨的,最好能夠抓住對方地痛腳做籌碼,免得到時候被他們反嗜一口,這樣以後有變故的時候我也可以在朝中幫你們一把!”王靜輝笑着說道。

對於變法派官員,實在是沒有幾個乾淨的,王靜輝最痛恨的便是貪官,在他的建議下,李管事已經從他們收養的孤兒當中選拔了幾個孩子秘密訓練,專門用來模對手底細的。只要讓他收集到一些罪證,他便存儲起來成爲手中地一張牌,到時候是用此來換取對方在政治上的退讓,還是等養肥了來個一鍋端,彌補財政缺失,就看他心情好壞了。王靜輝這麼一說,徐老和李管事都心領神會,明白他在指什麼。

“徐老、珍泉兄,我的意見便是今後在生意上還是少與有官員背景的商家往來,當然在商言商,正常的生意往來還是必要的,但不要在其他方面涉及的太深。其實不用我說,大家也都明白古往今來在這方面前人有過多少深刻的教訓,既然有人證明這條路走不通,我們後人難道還要再犯這樣的錯誤嗎?!”

第198章 掃興而歸第204章 激將第227章 狀元第24章 赴宴第325章 內應第211章 王霸之論第246章 燃燒彈第270章 推薦第411章 功成第104章 議事第311章 釋疑第268章 預警第181章 擴張的心臟第288章 序幕第171章 暢談第14章 策論第65章 反覆第332章 送行第233章 校場閱兵第217章 試製第391章 突襲第141章 因勢利導第393章 扯動第22章 想法第160章 驚雷第273章 奠基第92章 郵政第126章 長相守第14章 策論第129章 銷路第196章 寸草不生第81章 賜婚第309章 烏龍第370章 誘導第229章 軍費第6章 贈杯第21章 出書第78章 制舉第7章 讓利第179章 地權第282章 定策第94章 農書第325章 內應第269章 應對第358章 挑撥第145章 急招第47章 人口販子(上)第48章 治療(上)第357章 迷霧第5章 競拍第15章 印刷第252章 攤牌第315章 完勝第353章 合力第164章 推託第89章 貪污第324章 淡出第431章 互鬥第314章 白衣觀音第248章 迴歸第101章 來信第16章 借書第280章 毒藥第326章 談判第72章 妙用第18章 印鈔機第410章 鐵與血第384章 公益第373章 各安其命第49章 彌合第20章 言論之防第360章 政治交換第314章 白衣觀音第338章 殺伐西夏(二)第282章 定策第157章 十里送行第255章 發現第287章 九味居條款第202章 攻守第24章 赴宴第202章 攻守第289章 寸草不留第333章 緩兵第201章 追殺第70章 漸變第102章 安石第402章 劍拔弩張第233章 校場閱兵第265章 解煩第337章 殺伐西夏(一)第46章 收官第338章 殺伐西夏(二)第300章 反對第243章 測度第362章 分裂第414章 做戲第313章 亂局第398章 脅迫第115章 退讓
第198章 掃興而歸第204章 激將第227章 狀元第24章 赴宴第325章 內應第211章 王霸之論第246章 燃燒彈第270章 推薦第411章 功成第104章 議事第311章 釋疑第268章 預警第181章 擴張的心臟第288章 序幕第171章 暢談第14章 策論第65章 反覆第332章 送行第233章 校場閱兵第217章 試製第391章 突襲第141章 因勢利導第393章 扯動第22章 想法第160章 驚雷第273章 奠基第92章 郵政第126章 長相守第14章 策論第129章 銷路第196章 寸草不生第81章 賜婚第309章 烏龍第370章 誘導第229章 軍費第6章 贈杯第21章 出書第78章 制舉第7章 讓利第179章 地權第282章 定策第94章 農書第325章 內應第269章 應對第358章 挑撥第145章 急招第47章 人口販子(上)第48章 治療(上)第357章 迷霧第5章 競拍第15章 印刷第252章 攤牌第315章 完勝第353章 合力第164章 推託第89章 貪污第324章 淡出第431章 互鬥第314章 白衣觀音第248章 迴歸第101章 來信第16章 借書第280章 毒藥第326章 談判第72章 妙用第18章 印鈔機第410章 鐵與血第384章 公益第373章 各安其命第49章 彌合第20章 言論之防第360章 政治交換第314章 白衣觀音第338章 殺伐西夏(二)第282章 定策第157章 十里送行第255章 發現第287章 九味居條款第202章 攻守第24章 赴宴第202章 攻守第289章 寸草不留第333章 緩兵第201章 追殺第70章 漸變第102章 安石第402章 劍拔弩張第233章 校場閱兵第265章 解煩第337章 殺伐西夏(一)第46章 收官第338章 殺伐西夏(二)第300章 反對第243章 測度第362章 分裂第414章 做戲第313章 亂局第398章 脅迫第115章 退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