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八章 造船

正當盧俊義爲日後的梁山大業正做科技準備,忙得如火如荼之際,從密州傳來好消息,建在那裡的船場花了二個月時間,已經成功的造出十艘大船和二十隻小船,一箇中等規模的海盜船隊所必須具備的船隻數量已經夠了。

盧俊義親自帶着李俊等人前去密州看了造好的船舶,發現這船在當時算是最先進的。

大船都是用的是傳承自隋唐時期南方的車船,船體兩側裝有木葉輪,一輪叫做一車,人力踏動,船行如飛,跟後來的輪船有些相像。大船長二十丈,寬三丈,船底厚二尺,二十個車輪槳,高三層,能藏上千名士兵。

這大車船上一桅只有一帆,帆面積很大,既能充分利用風力,又便於操作和節省勞力。帆掛桅頂最有效,所謂"頭巾頂可以提吊船身輕快",順風時使用"頭巾頂"航行速度就加快。大篷下面再加"篷裙",即把風帆的下風的邊緣做成折角或曲線形,上部比較小而下部比較寬大,使風壓中心降低,船就不易被風吹翻。在大篷的兩邊加"插花",可使船身不欹側,"插花"多在旁風時使用。

這船舶還特別用了開口舵和平衡舵。開口舵是爲了轉舵省力,造船工匠在舵面上打了許多孔,叫開孔舵,由於水的表面張力作用,舵面開孔不影響性能,卻可以減小水的阻力,所以開孔舵稱得上是一件別具匠心的發明。平衡舵是將一小部分舵面移到舵杆前面,這樣能夠縮小舵面的擺動力矩,使操縱更靈活輕便。

有了車輪槳和大風帆,加上開口舵和平衡舵的設計,使得大船的航行速度直接走在時代前列,可以說,這大船可以跑出蒸汽船沒發明前的最高速度。

大船採用了水密隔艙,這是用隔艙板將船艙分成幾個獨立的艙區。水密隔艙的採用,是造船史上的一大創舉。它改進了船舶結構,提高了船舶的性能。首先,厚實的隔艙板與船殼板緊密釘合,增加了船體橫向強度。隔艙板實際上起到肋骨作用,從而取代肋骨,使造船工藝簡化和船體堅固。其次,水密隔艙提高了船舶抗沉能力。倘若發生意外,船舶觸礁漏水,只進壞艙,不影響其他船艙,船舶不會立即沉沒,贏得寶貴的搶修時間,船舶的安全性能得到極大提高。由於分艙,不同貨主可以同時到不同艙位裝貨或取貨,提高了裝卸效率,貨物也便於保管。正是因爲水密隔艙的採用,使中國海船比外國海船先進。

盧俊義回憶自己看過的一些航海方面的書籍裡提到過,直到十八世紀末,水密隔艙結構纔開始引起西方重視。一七九五年,本瑟姆將軍改造英艦,採用了“免得進水沉沒的隔板”。英國人誤以爲這是本瑟姆將軍的發明,本瑟姆將軍公開聲明:“這是今天的中國,也是古代的中國所實行的。”此後,中國發明的水密隔艙結構逐漸流行於歐美,乃至世界各國。如今,無論是載重數十萬噸的油輪,還是潛入深海的核潛艇,雖然製造材料改爲現代化的金屬,但內部結構仍然採用的是水密隔艙結構。

採用了水密隔艙結構後,也方便於在裡面做隱秘的內倉,在內倉裡放置兵器和火器,遇到現階段還算強大的宋軍水師就裝成商船,遇到其他小船隊,就從內倉裡拿出兵器劫掠。

這些船的船型和船殼結構是由龍骨所決定的。龍骨由首龍骨、主龍骨和尾龍骨三段通過榫卯連接而成,處於船殼底部的正中。船殼由龍骨逐步向兩側呈弧形狀展寬,船殼板之間採用榫卯式搭接與平接,從而形成階梯狀,並用竹釘、鐵釘和鋦釘加固,接縫用麻絲和桐油灰等捻料膩密。船的橫斷面呈“V”型。龍骨裝置在尖底下端貫通船隻首尾。這船尖首尖底利於破浪前進,而底尖吃水深,穩定性好,還容易轉舵變向,能在狹窄和多礁的航道上使用。所以,這種構造的船舶也是當時海洋各條航道上最活躍的船型。

最重要的是它還用了指南針,採用的指南針正是採用沈括提出的縷懸法(在磁針中部塗一些蠟,粘一根蠶絲,掛在沒有風的地方,就可以指示方向了)製出的。雖然跟後世的指南針比起來粗製濫造,但在茫茫大海上航行,有比沒有好太多。

而小船則用的是大船造完剩下的木料造成的,長約五丈,船頭和船尾小而且尖,船底尖,十槳,能乘坐五十人,專做騷擾和打撈戰利品之用。

盧俊義不願意像後世的滿清狗皇帝一樣到處微服私訪,好像英明神武的無所不能,他不願意給下屬瞎出主意,每一個超前的主意也要得到這個時代的專家們的認可纔好施展下去。他不願讓自己成爲自己最噁心的那種仗着有一個龐大的幕僚團就到處指手畫腳的帝王,殊不知那些幕僚裡面有太多脫離勞苦大衆一心謀求小集團利益的蠅營狗苟的傢伙,聽從這些幕僚的意見給下面造成不必要的壓力,這種愚蠢的行徑真是不好。

他這番前來造船場也只是爲了給李俊等人送行,順便看看船舶的性能。看後就提了一個小小的意見。盧俊義不太懂得現代船舶技術,對這造船工藝也提不出多大的意見,只是想起後世海上的鋼鐵長城,覺得這些木質船隻遇到對方用火箭攻擊怕是避無可避,一旦遇到火器攻擊怕就是船毀人亡的下場啊。就給船場提出意見說,最好是在船上包裹一層鐵皮。

船場的主事盧俊遊聽到盧俊義的意見後,撓着頭皮苦惱道:“如此這般,這船太重了,怕是會沉沒,浮不上來了的吧。”盧俊義心道,怎麼找這樣一個不懂得浮力原理的傢伙過來造船啊,又轉念一想,這個時代誰懂得這個,都以爲用鋼鐵造船,船會浮不起來的。看了看旁邊的李俊等人一副十分迷惑的樣子,心中大爲不解,宋朝的航海能力很強的啊,鐵皮船應該早就出現了,不應該讓自己來做啓蒙啊。

第七十三章 六賊伏誅第六十八章 梁山之主常歡樂很喜歡的一首歌第二十三章 趙明誠第七十章 趙佶罪己第十六章 見到宗澤和李綱第一百零九章 娶李師師第七十一章 趙佶禪位第九十四章 初定皇位第六十章 掃北高麗第六十三章 廟島海戰第九十四章 初定皇位第四章 編排明教第八十七章 宋亡安逸第二十七章 繡防第二十四章 統一道教第八十九章 齊國憲法第一百二八章 雄雞失喙第一百章 開國大典(大結局全書完)第五十二章 遼國殘部第二章 巧取流求第三章 風韻寡婦潘巧雲第八章 帥才關勝第三十九章 分解第五十四章 衙內高強第六十五章 大獲全勝第三十五章 名將脫穎第三章 明教歸附第二十章 討價還價第八十四章 浪裡白條張順第一百二二章 又見清照第五十一章 坦誠相見第六十六章 倭人真相第九十九章 攻下東平第七章 佛教愚華第四十三章 伐遼慘敗第二十一章 收服樊瑞第七十一章 趙佶禪位第四十一章 田虎敗亡第七十一章 軍銜制度第二十四章 賽秦瓊第九十一章 誅殺劉豫第七十二章 宋失黃河第九十二章 戰扈三娘第十章 殺破狼第二章 方臘殘部第八十一章 沒有血性第七十章 趙佶罪己第十五章 鄆哥第六十八章 梁山之主第十三章 收兩美婢第五十三章 宋非良國第六十六章 不能勤王第十三章 收兩美婢第十章 過年第八十八章 宋江崛起第四十四章 劉高之妻第八十六章 晁蓋來投第八十六章 趙宋敗因第一百一二章 降服凌振第一百一六章 呼延搬兵第八十二章 汴京失陷第六十五章 轟天雷第七章 關勝來犯第十八章 單騎救美第八十八章 宋江崛起第三十八章 喬道清敗第十一章 全民信仰第九十四章 初定皇位第八十五章 截生辰綱第五十二章 所謂富宋第三十八章 喬道清敗第一百零三章 建獨龍堡第十七章 破曾頭市第一百二九章 雞失足尾第七十章 梁山軍制第五十八章 紅袖添香夜寫書第十七章 破曾頭市第十三章 收兩美婢第十二章 四大聖地第二十六章 二敗高俅第八十八章 宋江崛起第二章 方臘殘部第十八章 以武會友第三十章 內患第三十章 處置高俅第六十章 掃北高麗第四十八章 娶扈三娘第六十五章 金軍南下第四十四章 劉高之妻寫此書的終極目標第九章 關勝之計第十三章 見到清明上河第七十六章 創辦玄教第五章 經營山東第六十三章 廟島海戰第六十六章 未來的炮兵大將第九章 完善玄教第七十四章 整肅軍紀第十五章 晁蓋中箭
第七十三章 六賊伏誅第六十八章 梁山之主常歡樂很喜歡的一首歌第二十三章 趙明誠第七十章 趙佶罪己第十六章 見到宗澤和李綱第一百零九章 娶李師師第七十一章 趙佶禪位第九十四章 初定皇位第六十章 掃北高麗第六十三章 廟島海戰第九十四章 初定皇位第四章 編排明教第八十七章 宋亡安逸第二十七章 繡防第二十四章 統一道教第八十九章 齊國憲法第一百二八章 雄雞失喙第一百章 開國大典(大結局全書完)第五十二章 遼國殘部第二章 巧取流求第三章 風韻寡婦潘巧雲第八章 帥才關勝第三十九章 分解第五十四章 衙內高強第六十五章 大獲全勝第三十五章 名將脫穎第三章 明教歸附第二十章 討價還價第八十四章 浪裡白條張順第一百二二章 又見清照第五十一章 坦誠相見第六十六章 倭人真相第九十九章 攻下東平第七章 佛教愚華第四十三章 伐遼慘敗第二十一章 收服樊瑞第七十一章 趙佶禪位第四十一章 田虎敗亡第七十一章 軍銜制度第二十四章 賽秦瓊第九十一章 誅殺劉豫第七十二章 宋失黃河第九十二章 戰扈三娘第十章 殺破狼第二章 方臘殘部第八十一章 沒有血性第七十章 趙佶罪己第十五章 鄆哥第六十八章 梁山之主第十三章 收兩美婢第五十三章 宋非良國第六十六章 不能勤王第十三章 收兩美婢第十章 過年第八十八章 宋江崛起第四十四章 劉高之妻第八十六章 晁蓋來投第八十六章 趙宋敗因第一百一二章 降服凌振第一百一六章 呼延搬兵第八十二章 汴京失陷第六十五章 轟天雷第七章 關勝來犯第十八章 單騎救美第八十八章 宋江崛起第三十八章 喬道清敗第十一章 全民信仰第九十四章 初定皇位第八十五章 截生辰綱第五十二章 所謂富宋第三十八章 喬道清敗第一百零三章 建獨龍堡第十七章 破曾頭市第一百二九章 雞失足尾第七十章 梁山軍制第五十八章 紅袖添香夜寫書第十七章 破曾頭市第十三章 收兩美婢第十二章 四大聖地第二十六章 二敗高俅第八十八章 宋江崛起第二章 方臘殘部第十八章 以武會友第三十章 內患第三十章 處置高俅第六十章 掃北高麗第四十八章 娶扈三娘第六十五章 金軍南下第四十四章 劉高之妻寫此書的終極目標第九章 關勝之計第十三章 見到清明上河第七十六章 創辦玄教第五章 經營山東第六十三章 廟島海戰第六十六章 未來的炮兵大將第九章 完善玄教第七十四章 整肅軍紀第十五章 晁蓋中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