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鬥茶

第十七章鬥茶

程夫人想了想,說道:“這孩子和子瞻子由性格都有不同,但是隻要心地善良,就不會出什麼大事。他在鄉里做的那些事情,都是性情聰慧舉一反三,加上精力過剩導致的。”

“那就按現在的路子,不是喜歡事功嗎?便讓他做去,只需引導他把聰明用到正途上就行,正好也是他的興趣。”

程文應急道:“朝廷以文章取士,女兒你可不能耽誤了這孩子。”

程夫人狡黠一笑:“耽誤不了,他不是大言炎炎要改造印刷技術嗎?還提出字碼按部首來保存,可以方便檢索。”

“呵呵呵,他大概不知道,我大宋已有五萬多字,不是那麼想當然的。”

“韻學是我大宋讀書人第一道攔路虎,我就親自教他,順便試試他的心性!”

程文應沉吟了一下,說道:“要不還是送天慶觀北極院?張道長的韻學教得不錯,子瞻子由都是在那裡讀出來。”

程夫人說道:“張道長年事已高,不輕易收徒了。我先教着,等到小油正式開蒙後,也有了個基礎,到時候去拜求張道長,也好說話一些。”

張道長大名張易簡,蘇軾蘇洵韻學的啓蒙老師,本身籍籍無名,歷史上他似乎就做了一件事情——教學生,教出的學生裡邊有一個叫蘇東坡。

好吧,其實還有一個,陳太初,蘇東坡同班同學,那人後來——呃,成仙了。

宋代的文化知識,除了正常的士大夫,還掌握在三種人的手上,道士,和尚,妓女。

道士,和尚,那是不事生產,專業誦讀經文,加上時間有多,閒的。

而妓女想要有聲價,那就得有文化作爲裝點,音樂,詩詞,茶道,總要有那得出手的才行,歷史上記載翰林宰相鬥茶輸給名妓的事情,那是所在多有。

扯遠了,說回史家莊,此時天氣尚熱,吃過飯,有一段歇息時間,二十七娘便拉着八娘玩剛提到那件事——鬥茶。

在宋朝,上至皇室貴族,下至販夫走卒,都以飲茶爲生活時尚,所謂“縉紳之士,韋布之流,沐浴膏澤,薰陶德化,盛以雅尚相推,從事茗飲。”

二十七娘找回了一些驕傲,因爲她發現蘇油居然不會這個。

不過蘇油也沒時間看他們玩,更不知道眉山城程夫人那裡有一場災難正等着他。

他現在正忙着給史大畫圖紙。

他畫的是兩種容器,一種是小口罈子,壇口下方三寸,有一圈口沿,還有一個類似平底碗的蓋子,倒扣過來,正好可以放到口沿上。

壇口上還有個倒放的碟子,可以剛好蓋住壇口。

它的作用是避免在提起蓋子的時候,帶起的口沿水滴入壇內,污染了裡邊。

口沿可以盛水,可以將蓋子底部淹沒在水下,隔絕內外空氣,抑制普通細菌生長,培育乳酸菌等厭氧菌。

這便是後世蜀州人家家必備的神器——泡菜罈子。

另一種容器是敞口盆,也有蓋子,不過中間多了一根中通的通氣管,蓋上蓋子,蒸汽通過氣管進入容器內,可以將食品蒸熟,同時水蒸氣在蓋子上凝成的水珠會滴入容器,形成湯汁。

後世雲南人的招牌炊具——汽鍋。

這倆東西一點難度沒有,以史家陶坊的工藝水平,完全可以做到。

耕牛摔斷腿這種事情,其實史家還真不怎麼放在心上,一頭牛犢的價格,在五貫左右,而按一頭牛出肉三百斤計算,百文一斤的價格那就是三十貫,光賣牛肉就利潤豐厚。

因此纔有史書上有官員向中樞建議強行提高活牛價格,讓屠戶無利可圖的腦殘建議。

不過這大小是一樁差錯,所幸的是沒有發生在春耕期間,要不然,從縣衙到史家,都是要責罰莊頭和當事人的,不會如現在這樣輕輕放過。

加上蘇油一番神操作,壞事變成了好事兒,說不定一年後史家的口碑就會在眉山城有個天翻地覆的變化。

碼頭那是什麼地方?四方輻輳之地,刷聲望的最好地界!而史家現在相比其餘三家,差的就是這個,這纔是二十七娘對蘇油的建議如此上心的原因。

因此幾個罐子算得了什麼,蘇家小少爺就算燒了砸着玩,也由他!

蘇油畫完兩樣圖紙,來到八娘和二十七娘身前,兩人已經在那裡鬥上三輪了。

二十七娘招呼蘇油:“小油來評評,我和八娘誰的茶好?”

蘇油走過去一看,不由得目瞪口呆:“抹……抹茶還是……卡布奇諾?”

宋人鬥茶主要是“鬥色鬥浮”,即以茶湯的顏色與衝出來的茶沫決勝負,茶色“以純白爲上真,青白爲次,灰白次之,黃白又次之”,茶沫以“咬盞”爲佳。

相應的,能出沫,質地細膩,顏色白的便被定爲上品茶,慶曆中蔡襄製造的小片龍茶,一斤價值高達二兩黃金,合十八貫之多。

而現在建茶中的龍園,勝雪等諸般精品,那更是高達十幾貫一兩。

到後來,建州每年呈送給皇家的第一綱茶,名爲“北苑試新”,小茶餅大小一寸左右,差不多小麻將牌大小,一餅只夠數杯,價格是四百貫,折成北宋現在的物價,那也有六七十貫之高昂。

精品茶葉,和宋代文人仕女的其它高檔奢侈品一樣,完全是天價。

宋人現在喝的這些好茶,都叫“團茶”。即茶葉採摘之後經過繁複的工序蒸製成茶餅。

至於後世流行的散茶,那是淘汰品,滿足販夫走卒,番邦蠻夷的玩意兒。

當然,兩者工藝不一樣,後世的散茶是通過炒法破壞蠟質層,讓茶味容易釋放,這技術現在還沒有。

說回當下,烹茶時,先將團茶研成茶末,置於碗底,然後用沸水衝成茶湯,同時用茶筅快速擊拂茶湯,使之發泡,泡沫浮於湯麪——這個過程叫做“點茶”。

後世去日本旅遊的中國人,常常爲京都的茶道體驗所驚豔,其實就是這個東西。

茶末以白色者爲上品,研磨得越細越好,這樣點茶時茶末才能“入湯輕泛”,發泡充分。

水以山泉爲上佳,“其次則井水之常汲者爲可用”。

火候更是重要,所謂“候湯最難,未熟則末浮,過熟則茶沉”。

茶具以建盞爲宜,所謂“茶色白,宜黑盞。建安所造者,紺黑紋如兔毫,其坯甚厚,熤之久熱難冷,最爲要用。”

最後,點出來的茶湯,以湯色純白,湯花泡沫鮮白、久聚不散爲佳。

這典雅的技藝發揮到極致,又進化形成了一種更高超的茶藝——分茶。

不少的大夫仕女,都是出色的分茶高手,他們能夠通過茶末與沸水在茶碗中衝出各種圖案花巧,所謂“近世有下湯運匕,別施妙訣,使茶紋水脈成物象者,禽獸、蟲魚、花草之屬纖巧如畫,但須臾即就幻滅。此茶之變也,時人謂之‘茶百戲’。”

卡布奇諾咖啡,蘇油後世見得多了,不過那是靜態圖案。宋代分茶,那是在茶湯翻滾的動態中變化完成,其難度肯定更高,還帶着生幻瞬息的禪機。

大批的文化名人,如蔡襄、范仲淹、蘇軾、蘇轍、梅堯臣、宋徽宗、李清照,那都是此道高手。

這其實是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對文化品質和精神修養的提升,也是物質生活提高後的必然,不能說是錯。

要說錯,就是在這方面耗費太多精力。

外敵未靖,四境未寧,百姓負擔猶重的時候,居然就有膽子追求這些,從地方到朝廷,習慣了報喜不報憂,一片歌舞昇平,才養成這樣奢靡逸豫的風氣。

誰給他們的信心?!

二十七娘瞥了蘇油一眼:“你在說什麼?這是建州頭金,花了好大力氣從江陵府搞到的,一斤八百文,在嘉州要賣到兩貫!”

運輸,在大宋果然是一件可怕的事情。

兩杯茶,一杯像一隻三腳卡通貓,腦袋比身子大,另一杯裡是真像一隻動物,不過蘇油還是沒法說出口。

蛇頸龍這玩意兒,估計大宋誰也沒見過。

對比了半天,蘇油只好說道:“分不出來,都……挺特別的。”

第五十一章 加油第二百二十二章 大遊江第七百三十二章 章惇的狙擊第六百三十五章 相迎第一千三百六十六章 誰的首功第一千五百八十一章 昭文相第十五章 名聲也是個好東西第一千五百一十九章 連機銃第四百一十九章 水火交逼第六百一十九章 打仗打出來的新法第五百五十八章 三產第五百七十六章 要求第六百五十一章 罰銅第一千零二十一章 鄆州方略第一千三百七十八章 年報廣告第一千二百六十三章 動員第一千三百七十九章 兩賦開個感言吧,一百五十字寫不下。第一千八百二十四章 和親第一千六百六十六章 大訂單第一千六百零一十三章 彩票漏洞第三百八十四章 羊毛第一千三百七十一章 軟模第一千二百八十章 小政委第六百八十章 佈置(爲盟主財叔寧打賞加更)第四百六十五章 新君舉措第一千一百八十三章 舊部第一千二百零四章 傳承第一百八十八章 捱揍第四百四十章 再見可龍裡第一千五百二十三章 到此爲止第一千一百一十章 礬樓第一千三百一十五章 种師道第一千一百六十八章 檢查第一千五百五十章 化肥和果凍第三百八十七章 叛逃第三百七十一章 理論核心第一千五百七十章 大使第一百五十三章 馬屁炸了第一千四百零六章 偷城第一千四百四十九章 轉輪銃第六百一十六章 都難第一千零八十四章 朝堂清寧第一千七百八十八章 小兩口第五百九十一章 倒逼第一千五百八十五章 折柳第一千零二十二章 觀量派第五百九十章 西夏曆史文明展第一千二百五十四章 墳場遊說第八百九十九章 軟糖第一千四百八十八章 產量第一千五百一十二章 科舉改革第四百四十二章 婚前第一千四百五十一章 一夜第二百三十九章 白龜的名字第九百七十三章 舊事第一千三百二十四章 作戰計劃第一千七百零三章 朝會第一千六百零一十一章 王晦第一千四百三十一章 原始股第一千一百四十一章 城西第八百四十五章 南宋第一千二百六十二章 準備第七百五十章 海鮮第八百八十一章 嫁妝第二百四十七章 時疫第六百六十七章 衛樸第一千五百零六章 利弊之爭第一千二百零三章 司天監第九百九十八章 魚驚石第四百七十章 生意和神器第一千七百二十四章 都艱難第一千四百一十二章 新義之爭第一千零四十六章 說辭第七百一十五章 太湖第一千四百九十章 園林設計第二百九十一章 改造第一千五百零六章 利弊之爭第五十一章 加油第三百一十三章 愛聽評書的戰俘第八百七十八章 簽字第一千八百一十章 收復第九百四十一章 西事第三百五十一章 渭州第一千零三章 膨化食品第三十八章 側跳第一千三百八十七章 白災第三百六十七章 問題的本質第一千三百六十七章 蘭交會第二百四十章 鱖魚肥(加更,求票,月票好少)第一千四百三十四章 省費第八百三十八章 會飛的貨物第一千四百六十三章 大學堂第九百五十三章 謝表第三章 程家第一千七百二十八章 海潮論第一千七百七十一章 奸臣第五百一十二章 地震第四十八章 上表第一千零四章 撲克牌
第五十一章 加油第二百二十二章 大遊江第七百三十二章 章惇的狙擊第六百三十五章 相迎第一千三百六十六章 誰的首功第一千五百八十一章 昭文相第十五章 名聲也是個好東西第一千五百一十九章 連機銃第四百一十九章 水火交逼第六百一十九章 打仗打出來的新法第五百五十八章 三產第五百七十六章 要求第六百五十一章 罰銅第一千零二十一章 鄆州方略第一千三百七十八章 年報廣告第一千二百六十三章 動員第一千三百七十九章 兩賦開個感言吧,一百五十字寫不下。第一千八百二十四章 和親第一千六百六十六章 大訂單第一千六百零一十三章 彩票漏洞第三百八十四章 羊毛第一千三百七十一章 軟模第一千二百八十章 小政委第六百八十章 佈置(爲盟主財叔寧打賞加更)第四百六十五章 新君舉措第一千一百八十三章 舊部第一千二百零四章 傳承第一百八十八章 捱揍第四百四十章 再見可龍裡第一千五百二十三章 到此爲止第一千一百一十章 礬樓第一千三百一十五章 种師道第一千一百六十八章 檢查第一千五百五十章 化肥和果凍第三百八十七章 叛逃第三百七十一章 理論核心第一千五百七十章 大使第一百五十三章 馬屁炸了第一千四百零六章 偷城第一千四百四十九章 轉輪銃第六百一十六章 都難第一千零八十四章 朝堂清寧第一千七百八十八章 小兩口第五百九十一章 倒逼第一千五百八十五章 折柳第一千零二十二章 觀量派第五百九十章 西夏曆史文明展第一千二百五十四章 墳場遊說第八百九十九章 軟糖第一千四百八十八章 產量第一千五百一十二章 科舉改革第四百四十二章 婚前第一千四百五十一章 一夜第二百三十九章 白龜的名字第九百七十三章 舊事第一千三百二十四章 作戰計劃第一千七百零三章 朝會第一千六百零一十一章 王晦第一千四百三十一章 原始股第一千一百四十一章 城西第八百四十五章 南宋第一千二百六十二章 準備第七百五十章 海鮮第八百八十一章 嫁妝第二百四十七章 時疫第六百六十七章 衛樸第一千五百零六章 利弊之爭第一千二百零三章 司天監第九百九十八章 魚驚石第四百七十章 生意和神器第一千七百二十四章 都艱難第一千四百一十二章 新義之爭第一千零四十六章 說辭第七百一十五章 太湖第一千四百九十章 園林設計第二百九十一章 改造第一千五百零六章 利弊之爭第五十一章 加油第三百一十三章 愛聽評書的戰俘第八百七十八章 簽字第一千八百一十章 收復第九百四十一章 西事第三百五十一章 渭州第一千零三章 膨化食品第三十八章 側跳第一千三百八十七章 白災第三百六十七章 問題的本質第一千三百六十七章 蘭交會第二百四十章 鱖魚肥(加更,求票,月票好少)第一千四百三十四章 省費第八百三十八章 會飛的貨物第一千四百六十三章 大學堂第九百五十三章 謝表第三章 程家第一千七百二十八章 海潮論第一千七百七十一章 奸臣第五百一十二章 地震第四十八章 上表第一千零四章 撲克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