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七百一十三章 起義

第一千七百一十三章起義

不過漏勺之前並不急,因爲語言不通就容易被胥吏哄騙,農商不穩搞工業就是舍易取難。

這兩年多下來,方言、夷語都學得更加熟練,廣州城也被他調理得相當到位,大量客商帶着貨品來到了廣州,經濟上的諸多矛盾開始凸顯,必須解決了。

做好充分準備,等待時機到來,直到現在,漏勺纔開始着手料理這一方面。

就在漏勺開始巡視廣南東路的時候,遼國遼陽府,宋國援助的小鐵廠終於落地。

耶律洪基得到了大量軍器、箭矢之後,終於挽回了頹勢,在倒塌嶺大敗韃靼人。

倒塌嶺是韃靼和契丹反覆爭奪的核心地區,那裡最早的部落叫磨古斯。

羣體性造反開始後,磨古斯首先偷襲倒塌嶺西邊的遼國守將耶律撻不也,得手之後,周圍三個部落烏古扎、達裡底、拔恩母立即舉兵相應,對倒塌嶺發起進攻。

倒塌嶺守將耶律那也一邊率軍死守,一邊向耶律洪基緊急求援。

耶律洪基派遣耶律鄭家奴火速增援,終於打退了這些部落,烏古扎投降,達裡底、拔恩母西遁。

不過很快,達裡底、拔恩母又回來了,表示他們也要投降。

已經抵達倒塌嶺,認爲手下軍力大盛的新統帥,遼朝南院大王、四捷軍都監耶律特末信以爲真,不顧耶律鄭家奴、耶律那也和自己手下耶律綰、徐盛的苦勸,親率大軍迎於寧州,並禁止士卒妄動。

結果達裡底、拔恩母真的來了,但是同時還引來了韃靼人一支真正水準以上的軍隊——瑪古蘇的準布部。

準布部的突然出現,讓裨將耶律綰、徐盛大感不妙,率先不戰而逃,遼國大軍被逃兵帶動,提前崩潰。

此戰韃靼諸部大勝,正月,瑪古蘇在倒塌嶺下打死遼朝南院大王、四捷軍都監耶律特末,取得了重大勝利,耶律特末也成爲開戰以來,契丹戰死的最高級別將領。

遼國西路馬羣,盡爲瑪古蘇所掠。

耶律洪基大怒,率領宮室皮帳大軍五萬,號稱六十萬親征。

二月,遼國大軍在倒塌嶺大敗瑪古蘇,瑪古蘇被迫退守大鹽濼,中路韃靼軍大小酋長排雅、僕裡、同葛、虎骨等,重新歸順遼朝。

瑪古蘇的退兵,也將攻擊上京的白韃蒙根圖拉克部的側翼暴露了出來。

這下蒙根圖拉克就面臨着遼國上京方面守軍和耶律洪基親軍的兩路夾擊,勝利的天平,開始逐漸向遼國傾斜。

然而今年天時不順,二月開始,北方遍地霖雨,無論遼國還是韃靼諸部,軍事都暫時陷入停頓狀態。

就在這樣關鍵的時刻,處於遼朝腹地,負責遼陽鐵冶的頭下軍州渤海人奴隸,發生了聲勢浩大的起義,還一度佔領了東京遼陽府!

……

渤海人,是粟末靺鞨和高句麗遺民,“長於冶煉,驍勇出他國有”。

自遼天贊四年阿保機破渤海國起,這個族羣反抗遼國的鬥爭,就從來沒有平息過。

阿保機班師途中死於扶余,渤海王弟趁太子丹東王耶律倍護柩回臨潢府之機,領兵馬攻圍扶余城,吹響了反抗的號角。

之後遼太平九年,大祚榮裔孫大延琳,利用提舉遼東京舍利軍詳穩司的職務之便,掌握渤海軍權,趁遼東京戶部使,韓德樞之孫韓紹勳在東京橫徵暴斂,“民怨思亂”之機,殺了韓紹勳等人,起兵造反。

兩次起義都持續了年餘才被撲滅。

之後因遼對渤海遺民行重稅之法,原渤海定理府和安邊府的百姓又在當地望族烈萬華和烏玄明的帶領下,武裝割據,建立定安國,時間長達二十多年。

其後又陸續出現了幾個類似的割據勢力如烏舍國、燕頗國。

遼國遼陽水利工程開通之後,遼陽地區的民族矛盾曾經一度變得緩和,結果鐵廠的興建讓礦料備料成爲急迫事宜,一直就在爲遼人供鐵的渤海人,再次成了東京府的壓迫對象。

韃靼人造反之後,耶律洪基要求遼陽府備料生產兩不誤,東京留守蕭保先只有將壓力轉嫁到礦工身上,加上糧**貴,又要首先照顧軍需,礦工們加班還減糧,摧殘更加嚴重。

最後的一根稻草,來自於農事。

去年遼國大旱,今年開春以來,遼東卻又淫雨不絕,王經移文樞密院,要求大規模調發遼河兩岸壯丁,維護堤防,保住糧食基地的正常運轉。

官府催促緊迫,民間苦不堪言。

因爲役丁缺乏,官府只得再次伸手到了去年已經完成了艱苦役務,將糧食送往倒塌嶺,幫遼人扛過第一波韃靼攻勢的渤海人身上。

如今任何國家,役務都是沉重的,一般承擔過役務的人口,朝廷三年之內不能重複派役。

就連以忍耐著稱的大宋百姓,都能因此衝擊王安石府邸,何況從來就沒有平靜過的渤海部。

於是渤海人終於再次爆發了,遼陽頭下軍州奴隸首領古欲,率領“無賴”們,聚集起事。

二月,壬辰,古欲帶領十幾個豪俠少年,在黑夜裡翻牆進入留守府,誅殺了蕭保先全家老幼,然後放火燒了留守府,並在東京城燒殺搶掠,使遼國東京立即陷入大亂當中。

之後古欲攜裹亂民,連接奪了遼陽軍庫、糧庫,聯絡周圍頭下軍州和渤海礦工,一時間聚集起三萬多步騎,據地叛遼。

遼陽是遼國的基業根本之地,耶律洪基大驚,命燕王耶律延禧、宰相王經、都統蕭陶蘇斡平叛。

留守遼國本部的燕王耶律延禧調重兵圍剿,前後兩次進攻,皆被挫敗,古欲聲勢更加浩大。

遼陽也是王經的基本盤,渤海人造反,他也心痛得不行,上奏耶律延禧,要平息此亂,必須用到一個人——大公鼎。

大這個姓氏非常特殊,是原渤海國王族。

大公鼎幼年時莊重有志,長大後好學。遼道宗鹹雍十年考中進士,曾先後擔任過瀋州觀察判官、興國節度副使、長寧軍節度使、南京副留守。

大公鼎雖然出身渤海王族,但是對遼國忠心耿耿,且是遼朝少有的清官幹員。

接到任務,大公鼎上書,認爲民力已盡,不能再催壓,要求立即停止遼河水利工程,減省搖役,對被攜裹參與暴亂的百姓,實施招誘,只誅首惡。

火燒眉毛之下,耶律延禧和王經不得不從,加大公鼎東京戶部使,命其安定東京。

大公鼎單車入郡,向百姓曉以禍福,宣揚自己從燕王那裡要到的寬厚政策。

當時京中已然人人自危,大家都持械自保,甚至相互攻伐。

聽聞大公鼎到了,衆人扔下軍器,紛紛叩拜:“只要不欺壓我們,我們怎敢不聽明公的號令。”

搞定東京城後,大公鼎又驅車出城,曉諭周邊。

沿途盜賊充斥,然而在路上遇到大公鼎後,都在馬前叩頭,請求改過自新。

交流好書 關注vx公衆號 【書友大本營】。現在關注 可領現金紅包!

大公鼎發給他們憑證,讓他們回家恢復舊業,其餘盜賊聽說,也是接踵而來。

不到十天,大公鼎將境內的賊盜全肅清,只剩下古欲等最初起事的匪首和握有人命的頑寇。

古欲見事不可爲,帶領部下和搶劫到的金銀珠寶,離開遼境,往東投靠了女直去了。

耶律延禧上章給大公鼎請功,耶律洪基拜其爲中京留守,賜貞亮保節功臣。

鑑於當時人心動盪不安,還有可能發生變亂,大公鼎請求耶律洪基佈施恩惠,頒佈特赦詔書,予以安定。

耶律洪基照準。

經過了兩個月的動盪,遼陽府總算是安定了下來。

但是這場動亂髮生在遼國的腹心之地,帶來的損失非常的巨大。

霖雨帶來的災害,不會因爲渤海人造反就不在了,反而會更加的嚴重,需要整修,否則會影響產量。

受到水災的莊稼地,需要補種,搶種。

還有就是渤海人造反之後,婆娑嶺的煤礦與鐵礦幾近癱瘓,日產五千斤鐵廠可是不會等料的,遼陽府的礦料儲備眼看就快要到底。

但是這些都需要大量的丁力,然而遼陽的丁力缺口非常的巨大。

而且更關鍵的是,鐵礦和煤礦的技術骨幹,卻是擅長冶煉之術的渤海人,這些人也是起事時的先鋒,如今要不身死,要不就被古欲帶去了女直。

而且在危機過去之後,王經和大公鼎兩人,在政見上也發生了重大分歧。

第一百七十八章 大巫第五百二十四章 孫能的進步第八百二十五章 黎太后第九百七十九章 後勤第一千一百四十一章 城西第六百三十六章 課程第二百九十七章 致用之學第四百零五章 環慶第一千七百七十八章 少給臉不要臉第八百零七章 廷議第七百七十八章 見老鄉第五百七十八章 出發第六百七十四章 《免行法》第一千四百八十三章 外交烏龍第五百三十八章 王安石的課第一千四百八十章 議政第九百七十五章 老江湖第七百八十四章 模式的勝利第一千四百八十六章 遼陽第六百八十六章 分類學第一千二百九十三章 戰略調整第一千八百一十五章 延禧之死第一千二百零九章 打題第一千五百零三章 飽便飛第一千四百三十三章 探討第一千四百二十一章 守制第一千四百一十三章 家事第八百五十三章 吳哥第一千三百二十三章 請罪第一百三十六章 考較第一百三十一章 重逢第八百六十五章 蒲珊第一千零七十八章 大蘇的傳聞第六十一章 曲榷協議第六百零四章 劉嗣當官第五百三十四章 刮目相看第八百七十四章 蒲釋馬第二十八章 玉瓷第一百五十一章 程夫人的擔心第六百四十三章 老太君的智慧第一千五百三十章 鎖院第五百八十七章 夢想第一百七十四章 範先生第一千零五十七章 蔡確的幫手第十四章 好菜第一千零八十二章 毒計第一千六百六十三章 黑汗第一千六百零一十三章 彩票漏洞第一百九十二章 短板第一千三百八十七章 白災第三百六十三章 掌心雷第一千一百二十章 王克臣第四百五十一章國王跑了第一千五百四十章 引領思路第九百七十八章 軍事第一千五百一十五章 蓋棺定論第一千五百六十五章 想出巡第三百八十章 學問第一千一百零二章 廷議第一千五百一十四章 水培第四百六十七章 徹底失控第一千六百九十七章 安答第九百二十八章 巡視第七百六十六章 火災第一千四百四十三章 蘇頌看藥第七百六十章 各方反應第一千六百六十八章 不武之謀第一百五十七章 鬥智不鬥力第八十八章 娃娃親第一百三十章 慘相第七百六十七章 章惇的算計第三百零一章 夔州第一千五百七十章 大使第五百四十九章 再見章惇第四百零七章 三打九第三百三十三章 蘇頌第四百零五章 環慶第八百零八章 定議第四百三十八章 日曆計算器第一千零八十章 針鋒相對第一千零五十五章 軍校第七十三章 看破說破第一千七百八十三章 攻勢第二百四十二章 永康軍第一千六百章 代筆第二百一十五章 鉑金第一千五百九十三章 再見辛娘第一千七百一十四章 求救第一千七百六十四章 老都知第一百四十一章 面涅將軍第一千三百一十章 接戰第三百二十章 駕崩第七百九十七章 朝廷知聞第一百三十二章 苛政酷毒,猶勝猛虎第七十三章 看破說破第十四章 好菜第九百八十二章 一家子第八百二十五章 黎太后第一千八百二十章 沙子細第一千三百五十六章 優待
第一百七十八章 大巫第五百二十四章 孫能的進步第八百二十五章 黎太后第九百七十九章 後勤第一千一百四十一章 城西第六百三十六章 課程第二百九十七章 致用之學第四百零五章 環慶第一千七百七十八章 少給臉不要臉第八百零七章 廷議第七百七十八章 見老鄉第五百七十八章 出發第六百七十四章 《免行法》第一千四百八十三章 外交烏龍第五百三十八章 王安石的課第一千四百八十章 議政第九百七十五章 老江湖第七百八十四章 模式的勝利第一千四百八十六章 遼陽第六百八十六章 分類學第一千二百九十三章 戰略調整第一千八百一十五章 延禧之死第一千二百零九章 打題第一千五百零三章 飽便飛第一千四百三十三章 探討第一千四百二十一章 守制第一千四百一十三章 家事第八百五十三章 吳哥第一千三百二十三章 請罪第一百三十六章 考較第一百三十一章 重逢第八百六十五章 蒲珊第一千零七十八章 大蘇的傳聞第六十一章 曲榷協議第六百零四章 劉嗣當官第五百三十四章 刮目相看第八百七十四章 蒲釋馬第二十八章 玉瓷第一百五十一章 程夫人的擔心第六百四十三章 老太君的智慧第一千五百三十章 鎖院第五百八十七章 夢想第一百七十四章 範先生第一千零五十七章 蔡確的幫手第十四章 好菜第一千零八十二章 毒計第一千六百六十三章 黑汗第一千六百零一十三章 彩票漏洞第一百九十二章 短板第一千三百八十七章 白災第三百六十三章 掌心雷第一千一百二十章 王克臣第四百五十一章國王跑了第一千五百四十章 引領思路第九百七十八章 軍事第一千五百一十五章 蓋棺定論第一千五百六十五章 想出巡第三百八十章 學問第一千一百零二章 廷議第一千五百一十四章 水培第四百六十七章 徹底失控第一千六百九十七章 安答第九百二十八章 巡視第七百六十六章 火災第一千四百四十三章 蘇頌看藥第七百六十章 各方反應第一千六百六十八章 不武之謀第一百五十七章 鬥智不鬥力第八十八章 娃娃親第一百三十章 慘相第七百六十七章 章惇的算計第三百零一章 夔州第一千五百七十章 大使第五百四十九章 再見章惇第四百零七章 三打九第三百三十三章 蘇頌第四百零五章 環慶第八百零八章 定議第四百三十八章 日曆計算器第一千零八十章 針鋒相對第一千零五十五章 軍校第七十三章 看破說破第一千七百八十三章 攻勢第二百四十二章 永康軍第一千六百章 代筆第二百一十五章 鉑金第一千五百九十三章 再見辛娘第一千七百一十四章 求救第一千七百六十四章 老都知第一百四十一章 面涅將軍第一千三百一十章 接戰第三百二十章 駕崩第七百九十七章 朝廷知聞第一百三十二章 苛政酷毒,猶勝猛虎第七十三章 看破說破第十四章 好菜第九百八十二章 一家子第八百二十五章 黎太后第一千八百二十章 沙子細第一千三百五十六章 優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