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tcounter code invalid. Insert a fresh copy.

第二百三十六章 《尚書》

bookmark

第二百三十六章《尚書》

都不等這邊搭話,另一桌便先分析上了:“嗨!眉山物產,那都是宮裡掛了號,官家發了話的。你們當眉山的玫瑰釉大梅瓶,琉璃大宮燈白送的啊?內官們的手段,那就是欺上瞞下,如果上下通達,就沒有他們上下其手的餘地了。”

“這位仁兄說得沒錯,眉山是什麼地方?張學士衙內在那裡做官,陵井開出的雪鹽,如山如海一般,朝廷得其半利,如今的富順監,靠的就是卓筒井技術。這是財政大局,眉山在張學士卵翼之下,內官們敢亂來?”

“這新來的趙知州聽說不錯,鐵面御史啊,宰相都不怕,應該不怕幾個內官吧?”

“要我說,內官還算好的,川中官場,風氣那才叫可怕!”

高聲大嗓的又是另外一桌了:“逢年過節是一場,叫‘同喜’,新官上任是一場,叫‘接風’,歸官離任是一場,叫‘餞行’,州縣間有喜事,叫‘致賀’,長官家裡的慶壽、婚嫁、喪葬、營宅、置田,屬員都得有所表示。公使錢用完,剩下的從哪裡來?還不是從我們這些商戶身上刮?!”

此話一出,頓時羣情激憤:“就是!這都出了格了!淯井上出了事兒,井監去職回京待參,這等昏官,居然還要我們湊份子——叫‘慰驚’!”

就見一位老者站起來拱手:“各位,各位莫議朝政,莫議國是啊,你們是沒吃過虧,老夫可是……唉……”

這也是一個有故事的人,便有人拱手:“老丈,你有什麼煩心事兒,倒倒苦水兒也行啊。”

那老者說道:“列位,四路官場,請客送禮,由來已久,早已經是家常便飯。大官們要巴結朝臣,爲日後升遷鋪墊;州縣要聯絡感情,建立盤感錯節的關係;而小吏們,則把這個當作生財之道,敲詐勒索,中飽私囊。”

“各路州縣之間,四時八節,都要互贈節酒,土產。”

“這些東西,都算在衙前差運當中,而且時限比真衙前役還緊……也是,節禮節禮,這節前送不到,那就是失了禮數。”

“老夫是遂州人,我們那裡產蔗糖大家應該都知道,也是我那兒子流年不利,活該攤上了衙前差運,結果半道上就出了事兒,遭遇山洪。”

“人倒是逃了出來,可這差就算完了,如今還在牢裡呆着呢……折賠不說,重要是傷了官人的臉面,也不知道還得花多少打點,才把他從獄中贖出來……唉……”

趙抃輕輕的剝着瓜子,老神在在地聽着各路流言蜚語,目光越來越深沉。

……

縱然有蘇小妹幫手,蘇油如今卻更忙,因爲下午放學後,他要走的地方又多了一處,如今是轉運司州府兩邊跑。

也不是他多有老頭緣,人家趙知州說了:“軟嫩鮮腴,得時就令,濃淡有差,調補從宜,未至成都,不知當世食飲之精者。”

說白了,還是看在飯菜份上。

這話是老頭一時口誤,老頭書法精湛,對蘇油提出了批評,說他習字過早,養成了力弱的毛病。

所以老頭的正經理由就是要把他這毛病糾正過來,蘇油都賺大發了。

然後蘇油覺得這老頭在套路自己,因爲如今每天他除了老張那邊的條陳,還得幫老趙抄錄這邊收集的資料。

老頭雄心勃勃,要搞一部《成都古今記》出來,準備邁越東晉常璩的《華陽國志》,唐代盧求的《成都記》,要記錄“蜀中利害情僞、風俗好惡”,“至於神仙隱逸、技藝術數、先賢遺宅、碑版名氏、事物種種”,還要“著古集今”。

然後一老一小就開始成天撕逼。

起因是老頭的治書主張。

老頭開篇不準備從古蜀王時代起,他的理由是:“不始乎蠶叢,而始乎《牧誓》之庸蜀,從經也。”

他的理由是蠶叢之紀年代過於久遠,沒有信史可證,所以他寧願相信儒家經典,而質疑楊雄的《蜀王本紀》,認爲最多隻能用作參考資料,所謂“揚雄紀之,吾棄之,不可也,參取之而已矣。”

蘇油不服,《牧誓》,出自儒家正經《尚書》,乃周武王在牧野討伐商紂王的檄文。這一下子把古蜀歷史起點壓到了商末周初!

雖然不知道家鄉歷史越悠久就越有優越感這算是什麼毛病,但是大四川人就是不能忍!

問題是——自己學問還不精到,所引的那點典籍還真駁不倒人家趙大學究。

趙抃還從來不以年紀,官位壓人,就一本正經地跟你討論學問,引經據典雄論滔滔,碾壓碾壓再碾壓,氣得蘇油三尸神暴跳七竅生煙,提前去刨三星堆挖金沙遺址,把黃金面具砸老趙那賊笑嘻嘻臉上的心都有了。

最後一怒之下,蘇油掉轉槍口,開始質疑《尚書》的真僞,只要打掉《尚書》的權威性,兩人就能回到同一起跑線上。

……

《尚書》,最早叫《書》,後來爲什麼多了一個“尚”字,學界就給了三種解釋。

尚通上。

一種說法認爲“尚”是“上古”的意思;

一種說法認爲“尚”是“尊崇”的意思;

還有一種說法認爲“尚”是代表“君上”的意思。

這個字何時加的,一說孔子,一說漢代,這個問題一直研究到了二十一世紀。

不管怎麼說,該書傳爲上古《三墳五典》遺留著作,是儒家非常重要的正經之一。

《漢書?藝文志》說,先秦時,類似尚書文體的公文所餘篇數很多,有幾千篇。

孔子恐後人累着,未能全讀,於是挑選出百篇而按時代次序加以排列。

所錄虞、夏、商、周各代典、謨、訓、誥、誓、命等文獻。併爲之作序。

這就是《尚書》的第一個版本。

這本書重要到什麼程度呢?簡單一個例子——《尚書?大禹謨》:“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

此即中國文化著名的“十六字心傳”,中華民族的文化裡最初期最核心的東西,堪稱民族靈魂。

到了秦代,焚書坑儒,導致儒家經典大量喪失,《尚書》第一個版本就此消亡了。

好在秦國有位博士,名叫伏生,專講《尚書》。到了西漢,伏生傳下的二十八篇,這些篇章是用漢代的文字寫的,因此叫做《今文尚書》。

這是《尚書》的第二個版本。

經過數代,傳到了歐陽高、大夏侯勝、小夏侯建這裡。之後三家一直在傳習該書。

武帝末年的時候,魯共王拆除孔子住宅,又發現一部《尚書》,它是用古代文字寫的,所以叫做《古文尚書》。

後來這部《古文尚書》被孔子後裔孔安國得到。他把這部《古文尚書》依照古文字的形狀寫成隸書,所以又稱隸古定本。

據《漢書?藝文志》記載,這部《古文尚書》與歐陽、大小夏侯三家的《今文尚書》相比,不同的地方有四:一、多十六篇;二、脫字數十;三、異文七百多;四、都是古文字寫的。

比《今文尚書》多出了十六篇,不能不說是一種意外的驚喜。

這是《尚書》的第三個版本。

然而之後的永嘉之亂,匈奴的入侵,導致今古文《尚書》又一起喪失了。

第二百四十三章 出事第八百二十七章 殺戮第八百二十三章 來使第一千四百二十三章 計劃第九百一十一章 奇怪的戰爭第一千四百三十一章 原始股第二百三十六章 《尚書》第一千零九十五章 日心說第六百七十二章 承包第九百七十一章 廷對第三百零八章 熾火的開解第一千六百七十三章 唸書第一千四百七十九章 弊病第八百四十章 斷刑第八百一十三章 殉爆第四百三十章 再次通報第一千四百一十二章 新義之爭第一千七百六十五章 無此君臣民第二百九十二章 馬上草賦第一千七百三十章 大軍第一千二百七十四章 演武第三百四十九章 實心任事第九百一十八章 追擊第二百五十四章 少年行第一千六百零一十四章 好女孩第一千一百四十四章 名臣之後第五百九十八章 兵變第一千三百九十七章 金剛崖第八百四十四章 李舜舉第一千二百三十九章 伐罪第四百一十五章 戰壕第八百五十四章 遼國中衰第七百七十四章 山寨第一千八百一十三章 幽雲第九百九十二章 當家長第二百零七章 破甲錐第一千零九十五章 日心說第一千零八十二章 毒計第三百六十一章 李老員外第八百七十二章 基地第一千五百六十二章 華東心臟第一百四十九章 龍老頭的幸福生活第七百八十四章 模式的勝利第七百一十章 爲君之道第一百三十五章 來訪第五百五十章 論《青苗法》第四十二章 八菜一湯第二百六十章 王安石第八百二十章 水戰第一千四百四十九章 轉輪銃第九百九十一章 老父親第一千六百五十二章 太原第四百五十三章 銅礦第五百八十九章 民夫第三百三十四章 圖經本草第一千五百九十章 又見董非第四百八十四章 諒祚之死第一千六百四十三章 海軍戰術第一千一百三十三章 好年成第三百七十六章 治平騎刀第四百一十四章 接戰第九百八十一章 宜秋門第一千六百零九章 寶鈔顯靈第六百一十六章 都難第一千八百三十二章 倒繃孩兒第五百四十八章 叔叔駁侄兒第一千六百七十八章 低調第二百四十八章 至寶丹第八百九十三章 螺旋槳第一千五百六十五章 想出巡第八百九十一章 玩翡翠第二百四十四章 鶴脛弩第一千一百六十八章 檢查第六百九十九章 薑是老的辣第一千八百二十二章 調整第九百一十二章 哭廷第一千七百九十七章 生離第三百六十五章 馬鹿第四百九十八章 討論第一千六百九十二章 繼續第一百一十一章 埋祟第九百七十六章 始皇帝的問題第八百二十章 水戰第九百八十八章 尉氏的變化第四百六十七章 徹底失控第一千零一百章 大孩子第三十三章 賬本第五百九十章 西夏曆史文明展第三百三十三章 蘇頌第五百二十八章 安撫使第三百八十三章 震天雷第一百四十一章 面涅將軍第三百零三章 幫手第四百章 物盡其用第七百八十六章 沈括的外交第三百五十一章 渭州第二十四章 史洞修第八百八十七章 鐵板釣魚第四百一十九章 水火交逼第二百六十五章 請解
第二百四十三章 出事第八百二十七章 殺戮第八百二十三章 來使第一千四百二十三章 計劃第九百一十一章 奇怪的戰爭第一千四百三十一章 原始股第二百三十六章 《尚書》第一千零九十五章 日心說第六百七十二章 承包第九百七十一章 廷對第三百零八章 熾火的開解第一千六百七十三章 唸書第一千四百七十九章 弊病第八百四十章 斷刑第八百一十三章 殉爆第四百三十章 再次通報第一千四百一十二章 新義之爭第一千七百六十五章 無此君臣民第二百九十二章 馬上草賦第一千七百三十章 大軍第一千二百七十四章 演武第三百四十九章 實心任事第九百一十八章 追擊第二百五十四章 少年行第一千六百零一十四章 好女孩第一千一百四十四章 名臣之後第五百九十八章 兵變第一千三百九十七章 金剛崖第八百四十四章 李舜舉第一千二百三十九章 伐罪第四百一十五章 戰壕第八百五十四章 遼國中衰第七百七十四章 山寨第一千八百一十三章 幽雲第九百九十二章 當家長第二百零七章 破甲錐第一千零九十五章 日心說第一千零八十二章 毒計第三百六十一章 李老員外第八百七十二章 基地第一千五百六十二章 華東心臟第一百四十九章 龍老頭的幸福生活第七百八十四章 模式的勝利第七百一十章 爲君之道第一百三十五章 來訪第五百五十章 論《青苗法》第四十二章 八菜一湯第二百六十章 王安石第八百二十章 水戰第一千四百四十九章 轉輪銃第九百九十一章 老父親第一千六百五十二章 太原第四百五十三章 銅礦第五百八十九章 民夫第三百三十四章 圖經本草第一千五百九十章 又見董非第四百八十四章 諒祚之死第一千六百四十三章 海軍戰術第一千一百三十三章 好年成第三百七十六章 治平騎刀第四百一十四章 接戰第九百八十一章 宜秋門第一千六百零九章 寶鈔顯靈第六百一十六章 都難第一千八百三十二章 倒繃孩兒第五百四十八章 叔叔駁侄兒第一千六百七十八章 低調第二百四十八章 至寶丹第八百九十三章 螺旋槳第一千五百六十五章 想出巡第八百九十一章 玩翡翠第二百四十四章 鶴脛弩第一千一百六十八章 檢查第六百九十九章 薑是老的辣第一千八百二十二章 調整第九百一十二章 哭廷第一千七百九十七章 生離第三百六十五章 馬鹿第四百九十八章 討論第一千六百九十二章 繼續第一百一十一章 埋祟第九百七十六章 始皇帝的問題第八百二十章 水戰第九百八十八章 尉氏的變化第四百六十七章 徹底失控第一千零一百章 大孩子第三十三章 賬本第五百九十章 西夏曆史文明展第三百三十三章 蘇頌第五百二十八章 安撫使第三百八十三章 震天雷第一百四十一章 面涅將軍第三百零三章 幫手第四百章 物盡其用第七百八十六章 沈括的外交第三百五十一章 渭州第二十四章 史洞修第八百八十七章 鐵板釣魚第四百一十九章 水火交逼第二百六十五章 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