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tcounter code invalid. Insert a fresh copy.

第五百四十二章 嵩陽書院

bookmark

第五百四十二章嵩陽書院

“今天,是軍器監正式成立的日子,僅此三個字,各位便可知肩上所任之重。”

“你們要把大宋的防線,打造成鋼鐵之長城!要讓我們的軍隊,打造成鋼鐵之雄師!要讓我們的弓弩,能於百步外透穿重鎧!要讓我們的寨堡,使每一名進攻者絕望!水師,要能隔絕江海,騎軍戰車,要能百里狂飆!”

“要讓我們的戰士,吃得飽,穿得暖,跑得快,打得贏!要讓敵人的軍隊,在我們的武器之前,化爲齏粉!讓敵人的城池,在我們的攻擊之下,灰飛煙滅!讓敵人的舟船,在我們的水師面前,如斑鳩之遇鷹梟,如野兔之遇豺狼!”

說完舉手向西方一指:“一百六十里外的鄭州,基地正在成型,條件還很艱苦。”

“要大家遠離熱鬧的汴京城,要大家離開舒服安逸的職事差遣,投身於接下來數十年如一日的緊張,機械,繁複,辛勞的學習和生產裡邊去,是我對不起大家。”

“你們中,有華選的進士,有明算的舉子,有商會的宿老,有工坊的技工,出身不同,各行各業。”

“但是能夠站到這裡,已經說明,你們都是能獨當一面,別有專長的精英。”

“我不能向大家保證功名和前程,更不能保證高官與厚祿。我只能保證——你們的名字,將會被今後千千萬萬華夏子孫永遠銘記;你們的偉業,將吹響華夏重回強盛的號角;你們的功勳,將昭耀這片萬古天地!”

“從今以後,大宋的軍旗插到哪裡,你們的榮譽,就在那裡!”

“這,就是我們要證的道!”

羣情激昂,揮手狂舞:“敢爲皇宋效死!”

……

鄭州境內,有嵩山,箕山。

嵩山之麓,有一座影響力巨大的書院,嵩陽書院。

書院內原有古柏三株,西漢元封六年,漢武帝劉徹遊嵩嶽時,見柏樹高大茂盛,遂封爲“大將軍”,“二將軍”和“三將軍”。

大將軍柏樹身斜臥,樹冠濃密寬厚,猶如一柄大傘遮掩晴空。

二將軍柏樹幹下部有一南北相通的洞,好似門庭過道,樹洞中可容五、六人。兩根彎曲如翼的龐然大枝,左右伸張,形若雄鷹展翅,金雞欲飛。

三將軍柏較之前兩將軍偏小,但是枝葉最多,最爲繁茂。

每當山風吹起,枝葉搖動,如響環佩,猶聞絲竹之音。

嵩陽書院是關學的一大思想中心,范仲淹,司馬光,二程,都在此講學,李復聽聞蘇油到來,特地從洛陽趕來相見。

如今關學和蜀學,互爲體用表裡,已經呼應結合爲一個整體,蜀學爲關學理論提供了無數論據和方法,各種自然發現加上邏輯,辯證,讓這個體系越來越牢固,越來越周密。

相應的,作爲重要奠基人,張載和蘇油,在蜀洛士大夫之間的名聲,也是日益崇高。

李復如今在蘇油身前,執的都是弟子禮。

李復帶着蘇油來到一塊高達的石碑前:“此乃大唐嵩陽觀紀聖德盛應以頌碑,唐天寶三年刻立。”

“嵩陽書院當時還是嵩陽觀。觀內住着一位老道士,名叫孫太沖,道號‘嵩陽真人’。他終日上山採藥仙丹,爲人治病。爲此,方圓都來嵩陽觀取藥治病。”

“玄宗一次身染重病,久治不愈,聽說孫太沖煉的仙丹很靈驗,就派大臣到嵩陽觀討取。服用之後,果然痊癒。”

“爲了紀念此事,玄宗派了大臣,到嵩陽觀立碑銘志。開工時,領作的石匠問監工大臣:‘此碑當多高?多寬?多厚?’監工大臣隨口答道:‘碑越高越好,碑首載帽,知縣監辦,限期百日。”

“碑成之後,高一丈,寬六尺,厚三尺,李林甫撰文,裴迥篆額,徐浩八分隸。全碑千餘字,字態端正,剛柔適度,毫法遒雅,是唐隸中的精品。”

蘇油點頭,大奸者必大能,李林甫的文章寫得其實相當不錯。

就聽李復言道:“關於此碑,還有一個傳說。”

“百日之期,其實只做了八十一天,誰知碑身立起來了,碑帽卻戴不上。監工大臣爲了催促儘快地戴上碑帽,一連殺了三個縣官,六個領工頭目。”

“到最後第九十七日,監工大臣親自到碑前,對石匠下令說:‘再限三日,要不把碑帽戴上,大家都不用活了。’全體石匠聽到命令,一個個愁眉苦臉,卻依然束手無策。”

“正在無奈何之際,忽然從東南方向來了一個老頭,走到碑前,這邊瞅瞅,那邊看看,笑眯眯的一言不發。”

“有一個石匠對老人說:‘師傅還是快些走吧!免得在這裡跟着我們遭災。’”

“老者回答說:‘我亦是一個手藝人,走到那裡,吃到那裡,做到那裡。這半輩子入土的人了,還怕個啥,還不是過一天,少一天,啥時候土圓到脖子上,也就算完事了。’

“那位老人說罷,轉眼不見。”

“一位老工匠一拍腦門喊道:‘土圓到脖子,我知道了!’”

蘇油笑道:“所以大家用土封了石碑,一直到石碑上部,然後將碑帽順着土坡送上去戴好,之後挑走黃土,是吧?”

李復笑道:“老師聽過這個故事?”

蘇油搖頭,他是想到了金字塔:“沒有,不過理工精髓,就是省時省力,提高效率。其實辦法太多了,用此法甚至能造出方圓數裡的大石塔,何況區區一個石碑。”

李復說道:“傳說那名老者,就是魯班,這一帶一直流傳着這個故事。”

蘇油拍着厚重的碑石:“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故事,也是理工之學的經典應用,其中的力學原理也很經典,要不這次講學,便從這個石碑故事中所闡釋的原理講起吧。”

……

汴京城,王安石宅。

王雱與呂惠卿在檢查來往信件。

王雱看了信件:“知陳留蘇涓也上書,道是陳留縣離京師開封距離最近,建議將義倉法在京師試點推行。”

呂惠卿說道:“之前知齊州王廣淵、知唐州高斌建議,請恢復義倉制度,並總結設置義倉的經驗,作爲長期推行的準則。”

王雱說道:“第一等戶每年納粟麥二石、第二等戶一石、第三等戶五斗、第四等戶一斗五升、第五等戶一斗,所納糧食儲存於里社,每一社倉委派專人負責,村社由耆長負責農戶納糧工作,縣官登記每年裡社糧食的具體數量。”

“收成好的年景呢,可以根據義倉糧食的多寡收納;收成不佳的年景呢,則根據義倉糧食的多少賑濟當地百姓。如果義倉糧食儲存時間長則可以借貸給老百姓,或新陳相易,以避免糧食的損壞。”

“蘇涓還具體陳述了義倉制的可行性與一些可能出現的弊端。宋神宗接受了上述地方官的意見,決定恢復義倉法。

呂惠卿說道:“都是熱心人啊……”

王雱冷笑:“怕都是熱中之人吧……國家常平倉,不就是幹這個的?輪得到他們來多此一舉?這就是地方上想分奪中樞之權,好上下其手而已。”

呂惠卿點頭:“也有可能,之前唐公清點計司,這是官員們想要借東牆,補西牆,負擔最後都在百姓頭上。”

王雱冷笑道:“小打小鬧,等新法出來,總要他們大吃一驚……對了,怎麼能治一治我那倆叔叔?”

呂惠卿微笑道:“公子,家和萬事興,參政兄友弟恭,闔家和諧,不是好事兒嗎?你怎麼能這麼說呢?”

“不過聽聞參政的俸祿,夫人都不得碰一下,每月到手便隨意交於兩兄弟支配?這就不太合適了。”

“你看,公子如今業已踏入仕途,所謂修齊治平,這個家也該操心起來纔是,免得別人閒話嘛。”

第三百四十五章 分析第一千六百三十二章 未來宰相第一百九十八章 套小張第九百五十七章 呂公著第一千零一十五章 工藝和技術第一百八十四章 佈置第五十六章 十字歌第一千七百五十二章 不足爲懼第一千四百一十五章 救治第一百一十七章 堂哥第一千六百二十九章 支持第一千七百二十三章 後生可畏第七十八章 指點第一千三百零二章 泡溫泉第六百六十八章 失蹤第一千一百二十章 王克臣第七十一章 文理第一千八百四十章 坦蕩第一千六百八十九章 小詩第一千四百二十三章 計劃第二百二十四章 詩會第六百七十二章 承包第一千零三十二章 很大宋第一千五百六十三章 返京第一千五百七十九章終極解決第九百一十二章 哭廷第一千四百六十三章 大學堂第一千五百六十二章 華東心臟第二百九十一章 改造第一千七百八十一章 驗收第八百四十八章 廖恩第一千七百七十三章 獻策第七百二十九章 禰衡第九百三十一章 程嶽第一千四百八十七章 發展第一千八百四十章 坦蕩第一千七百六十九章 朝爭第六百零八章 交流輪訓第八百一十章 聯軍第五百一十七章 天方夜譚說說外官第一千二百九十七章 橐駝口第一千七百三十二章 李夔第一千一百二十四章 漕船第五百三十三章 看圖說話第七十七章 蠻部第一千五百零九章 後世之美第九百六十二章 反咬第一千二百四十二章 五臺山第一千七百零七章 人皆有之第六十三章 扎染第八百四十六章 大利第一千三百零二章 泡溫泉第一千四百三十章 戰爭第一千三百五十一章 搶人第五百一十七章 天方夜譚第九百九十四章 乒乓球第一百五十七章 鬥智不鬥力第一千八百零一章 覲見第八章 肚裡有貨第七十章 授課第一千五百二十一章 高手和低手第一千四百七十六章 總得講道理吧第一千七百五十三章 不戰而勝第八百五十二章 捕象第一千零一十四章 蘇軾獲釋第七百三十五章 船塢第一千四百六十七章 府兵第一千二百七十二章 青唐第一千零二十六章 禮物第四百六十五章 新君舉措第一百六十七章 縱橫家第一千四百四十四章 扎堆第一千三百四十一章 仁多保忠第五百零一章 沒有鹽第一千零五十六章 興洛倉第一千五百九十五章 燒曲第一千二百六十二章 準備第九十二章 模棱公第四百八十二章 復綏州第五百九十一章 倒逼第一千一百五十六章 復行漢制第一百六十一章 高兄第一千四百九十二章 旱情第四百零二章 李文釗的背景第一千五百三十七章 彈劾第四百七十四章 論政第二百七十一章 船到了第九百二十三章 程氏兄弟第七百二十七章 日本鬼第一百四十六章 君君臣臣(上架求定)第九章 風投第三百一十五章 小油會做官第一千四百九十四章 火鍋第六百三十四章 召回第一百六十四章 蹤跡第一千六百三十四章 入場第八百七十六章 逃跑第三百四十三章 建議第一千零六十七章 遊牧與農耕
第三百四十五章 分析第一千六百三十二章 未來宰相第一百九十八章 套小張第九百五十七章 呂公著第一千零一十五章 工藝和技術第一百八十四章 佈置第五十六章 十字歌第一千七百五十二章 不足爲懼第一千四百一十五章 救治第一百一十七章 堂哥第一千六百二十九章 支持第一千七百二十三章 後生可畏第七十八章 指點第一千三百零二章 泡溫泉第六百六十八章 失蹤第一千一百二十章 王克臣第七十一章 文理第一千八百四十章 坦蕩第一千六百八十九章 小詩第一千四百二十三章 計劃第二百二十四章 詩會第六百七十二章 承包第一千零三十二章 很大宋第一千五百六十三章 返京第一千五百七十九章終極解決第九百一十二章 哭廷第一千四百六十三章 大學堂第一千五百六十二章 華東心臟第二百九十一章 改造第一千七百八十一章 驗收第八百四十八章 廖恩第一千七百七十三章 獻策第七百二十九章 禰衡第九百三十一章 程嶽第一千四百八十七章 發展第一千八百四十章 坦蕩第一千七百六十九章 朝爭第六百零八章 交流輪訓第八百一十章 聯軍第五百一十七章 天方夜譚說說外官第一千二百九十七章 橐駝口第一千七百三十二章 李夔第一千一百二十四章 漕船第五百三十三章 看圖說話第七十七章 蠻部第一千五百零九章 後世之美第九百六十二章 反咬第一千二百四十二章 五臺山第一千七百零七章 人皆有之第六十三章 扎染第八百四十六章 大利第一千三百零二章 泡溫泉第一千四百三十章 戰爭第一千三百五十一章 搶人第五百一十七章 天方夜譚第九百九十四章 乒乓球第一百五十七章 鬥智不鬥力第一千八百零一章 覲見第八章 肚裡有貨第七十章 授課第一千五百二十一章 高手和低手第一千四百七十六章 總得講道理吧第一千七百五十三章 不戰而勝第八百五十二章 捕象第一千零一十四章 蘇軾獲釋第七百三十五章 船塢第一千四百六十七章 府兵第一千二百七十二章 青唐第一千零二十六章 禮物第四百六十五章 新君舉措第一百六十七章 縱橫家第一千四百四十四章 扎堆第一千三百四十一章 仁多保忠第五百零一章 沒有鹽第一千零五十六章 興洛倉第一千五百九十五章 燒曲第一千二百六十二章 準備第九十二章 模棱公第四百八十二章 復綏州第五百九十一章 倒逼第一千一百五十六章 復行漢制第一百六十一章 高兄第一千四百九十二章 旱情第四百零二章 李文釗的背景第一千五百三十七章 彈劾第四百七十四章 論政第二百七十一章 船到了第九百二十三章 程氏兄弟第七百二十七章 日本鬼第一百四十六章 君君臣臣(上架求定)第九章 風投第三百一十五章 小油會做官第一千四百九十四章 火鍋第六百三十四章 召回第一百六十四章 蹤跡第一千六百三十四章 入場第八百七十六章 逃跑第三百四十三章 建議第一千零六十七章 遊牧與農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