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tcounter code invalid. Insert a fresh copy.

第四百零二章 李文釗的背景

bookmark

第四百零二章李文釗的背景

“巢谷該死!”

一個山谷裡,一位漢人裝束,頭髮完整的年輕人,看着身邊零落的隊伍,受傷的同伴,眼中噴着憤怒的火焰。

不過這位年輕人卻不是漢人,他是正兒八經的党項人,甚至身負西夏王室的血統,論輩分,諒祚應該叫他族兄。

李文釗。

元昊兇暴,但是也曾經有過重用文臣的時候,最經典的就是任用了漢人張元吳昊。

這兩位,歷史上評價,正是他們的叛逃,使西夏完成了從一個遊牧部落,到半農耕半遊牧的王朝政治體制的成功轉型。

其實這完全是漢人在給自己臉上貼金,西夏轉型的整個過程,都是党項精英的掌控和參與,李文釗的家族,便是這些精英的代表。

李文釗的父親,是李元昊的族弟,西夏人中少有的精通漢學的人才,但是更厲害的,卻是他的母族。

野利家族。

野利氏,是李元昊的第一任皇后。

當年的野利氏,是多麼的風光。

家族當中,野利遇乞和野利旺榮都是西夏大將,堪稱西夏的雙壁。

多權謀,善用兵,所率山界士兵素以善戰著稱,縱橫橫山,讓宋兵心驚膽戰。

西夏天授禮法延祚元年,兩人分統左、右廂軍,號大王,官至寧令。對宋作戰的方案,多是兩人與元昊的共同謀劃。

更加厲害的,是野利仁榮,以多學識,諳典故著稱,當年元昊親口稱他爲股肱之臣。

李文釗就是野利仁榮的外孫。

在野利氏嫁給李元昊的最初二十年中,真是一帆風順:哥哥是國家重臣手握兵權、自己母儀天下且深受寵愛,還給李元昊生了三個兒子。

野利氏喜歡戴一種用金絲編制的“起雲冠”,李元昊便下令,除了皇后,任何人不準再戴。

只可惜,月滿則虧,水滿則溢。

小兒子李錫狸夭折。

大兒子、太子李寧明知禮好學、深明大義。但他生性仁慈、不喜榮華富貴,篤信道教並幻想以此成仙。

當時作爲伴讀的李文釗,曾苦勸太子,不過用處不大。

漢人的道家思想明顯不符合李元昊稱霸的野心和政治主張,慢慢的,太子被大王冷落了,很不喜歡他,甚至下令不許入見。

幾年後的一天,李文釗再次前往東宮的時候,卻被告知李寧明因練氣功走火入魔、不能進食而死。

作爲政治家族成員,李文釗自然知道,太子的死有蹊蹺。

李文釗自有受外公的教育,立刻回去告訴外公,野利家族的危機,從今日始。

不過外公告訴他不必憂慮,說自己只是野利氏的疏族,而且與黨項人千年偉業相比,個人的盛衰,無足輕重。

外公正在爲党項人推廣自己創立的文字。

大王當時對外公的看重,是無疑的。

景宗正式稱帝,外公和大臣楊守素實爲謀主。

西夏建國前後創制的典章制度,多出外公之手。

而且他頭腦非常清醒,雖然創造了党項文字,並且將《孝經》、《爾雅》、《四言雜字》翻譯成藩語,但是他的政治主張,卻與漢儒大相徑庭。

他對張元吳昊照搬宋人制度的建議,同樣嗤之以鼻,

他的政治宗旨是——“一王之興,必有一代之制。”堅決反對“用夏變夷”,即用漢文化取代党項民族文化的全盤漢化方針。

他提出:“昔商鞅峻法而國霸,趙武胡服而兵強。國家表裡山河,蕃漢雜處,好勇喜獵,日以兵馬爲務,非有禮樂詩書之氣也。”

“惟順其性而教之功利,因其俗而嚴其刑賞,則民樂戰徵,習尚剛勁,可以制中國,馭戎夷,豈斤斤言禮義可敵哉。”

李文釗對外公佩服得五體投地,在他的心中,一人興邦,說的就是外公這樣的人,可比齊之管仲,蜀之諸葛。

立國後,外公就更忙了,元昊讓他擔任謨寧令之職,意思是天大王,是元昊身旁的主要謀士,主持政務不說,同時也是夏國的精神領袖。

大慶元年,西夏文字造立,成十二卷,字形方整,筆畫繁複。

羣臣上表稱頌,元昊遂下令改元,將之尊爲“國字”,強行在國內推廣使用,規定“國中藝文誥牒,盡易蕃書”。

在外交文書中,凡與宋朝的文書交往,採用漢蕃文並列,而與其它少數民族政權交往,則採用雙方蕃文並列。

之後外公的主要精力,放在了文化教育上。蒐羅人才,教授蕃漢官僚子弟,使學成後量授官職。

還督促各州設置蕃學,教育子民,外公也因此被西夏人親切地稱爲“聖賢師”。

這是堪比漢人孔子的功績。

可惜建國才五年,外公便因心力交瘁去世了。元昊“三臨其喪”,痛哭不已:“何奪我股肱之速也!”

贈富平侯。

然後,政治風向慢慢開始轉變。

雖然野利氏的最後一個兒子、次子寧令哥繼立爲太子,但是大王爲了鞏固皇權,開始有意識的削弱野利家族等党項貴族的勢力。

很快,李元昊假借宋將種世衡的反間計,處決了野利遇乞和野利旺榮及全家,皇后失去了她在朝廷中最重要的支持者。

野利兄弟被殺後,野利皇后不時向李元昊哭訴兩人死得冤枉,李元昊也表示對自己輕率處死野利兄弟有些後悔,於是竭力尋訪那次屠殺的倖存者。

在大家的努力下,野利遇乞之妻子沒藏氏被元昊找回,並接進宮中。

然而沒藏氏的出現,成爲野利家族的最後一根稻草。

不是救命的稻草,而是壓垮駱駝脊樑的稻草。

作爲野利家族的後代,作爲前後太子的謀臣,李文釗的命運是註定了的。

因此他逃了,逃入了野利家族頗有影響力的橫山,拉起了一支自己的隊伍,造起了西夏李家的反。

沒藏氏覆滅,諒祚上臺,不但沒有赦免李文釗,反而敦促邊軍加緊緝拿。

李文釗因此被迫離開橫山,來到更加混亂的六穀蕃勢力範圍。

諒祚也知道,李文釗是野利家族的人,前後二太子的忠臣,自己在他眼裡,不過是一個無道昏君和背夫之婦所生的野種。

諒祚的存在,本身就是野利家族的恥辱。

政治主張也不一樣,李文釗繼承外公的遺志,主張學習各族先進經驗的同時,也要保持党項民族的獨立性。

諒祚的作爲,在李文釗眼裡,卻是在狼性和奴性間反覆,不是一個極端,就是另一個極端。

完全喪失了一個獨立民族應有的尊嚴,也因此喪失了與其它民族對話的資格,還有其它民族對党項人的信任。

兩人都不可能容忍對方。

渭州秋收開始,那個探花小知州突然一改作風,開始整軍肅邊行動,緝拿間諜,偵騎四出。

渭州周邊諸番的態度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明顯倒向了渭州。

不過蘇明潤對自己的威脅並不大,小蘇探花自己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生意歸生意。

然而最可恨的,是另一個宋人,一個宋朝的叛徒,西夏的倖進。

他的出現,讓自己在六穀蕃中的地利一下子便完全喪失——過去的巢谷,如今的家樑。

這是一條陰險狡詐的走狗,更是一個無恥之徒。

圖乾死後,其部落被樑屹多埋吞併,並將之賞賜給了家樑。

家樑以正妻之禮接納了圖乾的老婆,並且也以圖幹部落代言人自居,給妻家謀取了不少的好處。

當然也立下了不少的功勞——同宋人的代理貿易,實際上就是這個家樑在主導。

然而這些只是表象,這頭惡狼的目光,其實早就盯上了自己。

經過周密的偵查和部署,家樑掌握了李文釗的活動情況,然後帶着圖幹部落和步跋子,發動了一次長途奔襲,一下子殺進了李文釗的秘密駐地。

這是李文釗橫行宋夏邊境以來遭遇的最大一次打擊,手下五百勇士,在戰鬥中損失殆盡,自己帶着幾十名忠心耿耿的部下突出重圍,十幾年心血凝聚,一旦化爲烏有。

第一千六百四十三章 海軍戰術第九十五章 蛋第一千四百一十一章 史書的下面第兩百零二章 燒白第四百零一章 好年景第一千零五十章 聖旨第九百七十三章 舊事第一千一百九十七章 種鄂的方略第一千一百三十五章 獐子島第九百五十章 商量對策第一千四百九十八章 新宮第四百章 物盡其用第一百七十五章 寶貴的爐渣第一千零七十九章 馱馬第一千五百八十二章 防疫第一千四百八十七章 發展第一千五百九十一章 聽介紹第七百五十章 海鮮第三百九十七章 運動會第九百七十八章 軍事第八百二十四章 條件第一千六百七十四章 高昌第一千四百一十七章 失蹤第四十三章 張象中第八百二十五章 黎太后第一千二百九十四章 畢仲遊第一千零七十章 高滔滔哭了第八十四章 能人第一千零二十二章 觀量派第一百四十三章 小書生第四百五十三章 銅礦第二百八十九章 救日第六百一十九章 打仗打出來的新法第五百八十四章 遊說第九百二十二章 殿試第七百零四章 求退第八十四章 能人第一千四百三十四章 省費第一千八百零五章 張叔夜第五百九十一章 倒逼第九百六十五章 竇四第六百五十六章 建議第六百七十二章 承包第四百五十四章 渡口鎮六百三十三章 佞人第一千二百四十九章 老而彌辣第二百零五章 有所求第一千四百四十二章 理由第三百九十六章 計較第一千零五章 島礁和泡沫第二百三十八章 十二平均律第三百二十四章 朝廷大事第七百零七章 多少是一點點第五百五十四章 貸與賑第四百七十六章 誰也改變不了誰第一千六百九十六章 鐵殼船第六百八十九章 國家預算第一千七百五十六章 克己新解第三百二十三章 勸解第一千六百零一十六章 田字第九百八十七章 補全證據鏈第一千二百二十四章 雄州第九百九十六章 種山藥的道理第四百一十四章 接戰第二百二十七章 小張方平第一千零九十一章 金融業務第一千五百八十一章 昭文相第一千四百五十二章 人性的君王第一千二百零六章 巧諫第一千五百九十七章 磁州窯第一千六百七十章 一步又一步第九百零七章 各有勾當第四百二十章 衝擊第一百二十七章 勝利的大會第一千零三十八章 問題第一千一百五十七章 談判第五百三十章 單舟對敵第五十七章 瓷碼第九百八十章 大宋該打的仗第一千一百六十一章 鄭州第九百四十章 再見呂惠卿第二百二十七章 小張方平第一千四百三十六章 消息第八百四十二章 王韶醒了第五百六十六章 頒獎第二百六十五章 請解第四十一章 鐵鍋第八百八十章 缺女人第一千五百八十章 共做習題第一百六十八章 反撲第二百四十三章 出事第一千一百二十八章 邢恕第三百一十一章 輸了!第九百一十四章 甕城戰第九百零九章 董大官人第一千五百六十章 喪心病狂的山長們第四十章 生計第五百八十七章 夢想第二百六十四章 兩道菜做六天第九百七十一章 廷對
第一千六百四十三章 海軍戰術第九十五章 蛋第一千四百一十一章 史書的下面第兩百零二章 燒白第四百零一章 好年景第一千零五十章 聖旨第九百七十三章 舊事第一千一百九十七章 種鄂的方略第一千一百三十五章 獐子島第九百五十章 商量對策第一千四百九十八章 新宮第四百章 物盡其用第一百七十五章 寶貴的爐渣第一千零七十九章 馱馬第一千五百八十二章 防疫第一千四百八十七章 發展第一千五百九十一章 聽介紹第七百五十章 海鮮第三百九十七章 運動會第九百七十八章 軍事第八百二十四章 條件第一千六百七十四章 高昌第一千四百一十七章 失蹤第四十三章 張象中第八百二十五章 黎太后第一千二百九十四章 畢仲遊第一千零七十章 高滔滔哭了第八十四章 能人第一千零二十二章 觀量派第一百四十三章 小書生第四百五十三章 銅礦第二百八十九章 救日第六百一十九章 打仗打出來的新法第五百八十四章 遊說第九百二十二章 殿試第七百零四章 求退第八十四章 能人第一千四百三十四章 省費第一千八百零五章 張叔夜第五百九十一章 倒逼第九百六十五章 竇四第六百五十六章 建議第六百七十二章 承包第四百五十四章 渡口鎮六百三十三章 佞人第一千二百四十九章 老而彌辣第二百零五章 有所求第一千四百四十二章 理由第三百九十六章 計較第一千零五章 島礁和泡沫第二百三十八章 十二平均律第三百二十四章 朝廷大事第七百零七章 多少是一點點第五百五十四章 貸與賑第四百七十六章 誰也改變不了誰第一千六百九十六章 鐵殼船第六百八十九章 國家預算第一千七百五十六章 克己新解第三百二十三章 勸解第一千六百零一十六章 田字第九百八十七章 補全證據鏈第一千二百二十四章 雄州第九百九十六章 種山藥的道理第四百一十四章 接戰第二百二十七章 小張方平第一千零九十一章 金融業務第一千五百八十一章 昭文相第一千四百五十二章 人性的君王第一千二百零六章 巧諫第一千五百九十七章 磁州窯第一千六百七十章 一步又一步第九百零七章 各有勾當第四百二十章 衝擊第一百二十七章 勝利的大會第一千零三十八章 問題第一千一百五十七章 談判第五百三十章 單舟對敵第五十七章 瓷碼第九百八十章 大宋該打的仗第一千一百六十一章 鄭州第九百四十章 再見呂惠卿第二百二十七章 小張方平第一千四百三十六章 消息第八百四十二章 王韶醒了第五百六十六章 頒獎第二百六十五章 請解第四十一章 鐵鍋第八百八十章 缺女人第一千五百八十章 共做習題第一百六十八章 反撲第二百四十三章 出事第一千一百二十八章 邢恕第三百一十一章 輸了!第九百一十四章 甕城戰第九百零九章 董大官人第一千五百六十章 喪心病狂的山長們第四十章 生計第五百八十七章 夢想第二百六十四章 兩道菜做六天第九百七十一章 廷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