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tcounter code invalid. Insert a fresh copy.

第五百九十四章 溫飽線

bookmark

第五百九十四章溫飽線

送高麗使節這趟差事,屬於截胡,去年宋朝商人黃慎,奉登州發運使羅拯之命,和高麗搭上了線。

然後唐四郎的運寶船突然出現在白龍江口,黃慎就立刻被高麗人無情地拋棄了。

如今的高麗民部侍郎金悌,就在張散船上。

大宋,高麗,日本,交趾,其實服裝都有相似之處,張散看金悌,也不是那麼不習慣。

金悌也不知道面前這年輕人,就是聲威赫赫的海上霸主。

張散在他面前的身份,就是在杭州關係深厚,因此被唐四郎選中的縱帆船書記幫辦。

唯一的文人。

金悌看到張散,過來問道:“郎君,這趟行程,我,我怎麼有些看不明白?爲什麼這麼多天過去了,都沒有看到過海岸?”

張散笑道:“貴使放心,就在今日。等你看到海水顏色變淺,海鳥追隨,差不多就到杭州了。”

金悌大驚:“郎君莫要開玩笑!按照行程,今當尚在海州附近。如何就到得錢塘?!”

張散說道:“貴使還是趕緊準備自己的事情吧,大先生通判杭州後,市舶司規矩很大:使節到達,必須有國主頒賜的節杖,文書,方得發放關防,而且只能走水路,不許行陸路進京。眼看桃花水就要來了,我怎麼都得在大江發水前將你送到不是?”

金悌不由得感慨讚歎:“要是真的,這簡直就是在御風飛行啊。”

張散說道:“大先生說了,即便是使臣,也要守大宋的規矩。雕版,銅錢,一概不得運出大宋。”

“不過少爺說高麗是小中華,在官家面前爲你們力爭,聖人經典和佛經是不礙的,其餘絲綢瓷器等商品也是不礙的。還有,大理銅器,那是轉口貿易,你們願意買,完全可以。”

“求到聖旨後,大先生才鬆了口,不過所有書籍,只允許於市舶司昭文局購買,其餘一概列爲私禁,所有船隻,離港時都要嚴查,貴使可要小心些。”

“還有,這船甲板上,使節可以自由活動,甲板下就不能去了,每日有人送飯菜到你船尾艙室,茶和猴兒桃蜜餞記得一定要吃,否則要得海病。”

茶葉,豆芽,果醬,壞血癥天生就不會發生在中國海船上。

金悌趕緊拱手:“是是,小國使臣,怎敢幹犯天朝法制。不知你說的大先生和少爺是……”

張散這才反應過來:“大先生就是國朝制科三等第二人,蘇軾蘇子瞻……”

金悌又驚又喜,心中噗通噗通的亂跳:“雪泥鴻爪蘇子瞻?”

張散點頭:“正是。少爺則是國朝探花,如今的陝西經略安撫使蘇明潤。名諱我不敢出自我口,但是想必貴使也是知道的。”

金悌這才反應過來:“對對對,郎君與他們同爲蜀人。這次不從登州入宋,可真是撈着了!我,我上岸後能拜見到蘇長史不?”

張散笑道:“只要不是公務,大先生很平易近人的。看來貴使也是飽讀詩書,應該和大先生談得來。”

“教你個乖,你先去杭州拜訪幾位高僧,請他們通融,要見大先生,那就更加易如反掌。”

金悌高興得躬身作揖:“多謝郎君指點,多謝郎君指點。”

張散擡眼望向西南,伸手一指天際一隻海鷗:“看!這就到了!”

熙寧四年二月,高麗使節金悌抵達杭州,見到了自己的偶像蘇軾。

杭州知州陳襄予以接見,然後送他啓程前往汴梁。

壬辰,王安石請發售天下廣惠倉田,爲河北東、西、京東四路常平倉本。

考慮到陝西常平倉依舊充實,移陝西廣惠倉售田收益爲荊湖水利資本,趙頊從之。

之前,因爲河北諸路馬監牧馬空地很多,因此朝廷特意設立屯田司,將良田萬七千頃租給老百姓。

本意是收取租金幫助養馬,結果河北屯田司即便在豐年都不能維繫收支平衡,王安石乾脆請求趙頊罷掉屯田務,化兵爲民。

庚戌,因陝西路和永興軍路已經大行寶鈔,徹底罷廢永興軍買鹽鈔場,以解鹽之利作爲薛向的江南發運本金使用。

辛亥,湖北提點刑獄趙鼎,上書說本部峒首苛刻盤削百姓沒有節制,蠻部衆人都想歸中原;辰州一名叫做張翹的商賈,也上書說南北江的大利。

朝廷派遣章惇知夔州,準備任察荊湖北路,經制蠻事。

二月的春風,吹遍了陝西大地,用蘇油的話說,朝廷總算是開竅了,那還有啥說的,趕緊抓住機會,咱們分地!

後世有專家學者評論,大宋科舉,考出來的人都是地主階層,是地主階級代言人,因爲經過考證,其中來自佔地百畝以上家庭的士子,佔據了百分之七十強!

考據很仔細,但考慮並不全面充分,忽略了當時的社會現狀。

唐代均田制規定,丁男與中男,每人受田一百畝。唐初,唐太宗幸靈口,就是後世陝西臨潼縣境,見村落逼側,問其受田,丁三十畝。

一丁三十畝地,引來皇帝親自關注。

到了宋代,丁口土地標準大大降低了,這與人口滋長,國勢日絀有關,除了蜀中,兩浙,福建,其餘地區一丁大概就在四十畝的水平。

一戶兩丁,基本是大宋最小的家庭單位了,因此將百畝家庭就算地主階層,有點以今論古,偷換概念的意思。

宋代承唐制,不過稅制開始有人進行地方探索改革,總體從以前的二十八稅,漸漸歸結爲大體兩門——田賦和丁銀。

田賦一夫四十畝出米四石,也就是畝輸一斗,從書面上看,實際上是相當低的。

而且就算是這樣的田賦,實際上也收不起來,一般國家只能收上來三分之一。

爲什麼呢?因爲農人其它負擔太重了。

一夫四十畝,一年種得一年之食,蘇油將之稱爲“溫飽線”。

國家負擔沉重的原因,就是溫飽線下的人口,太多了。

而且越來越多的農人,因爲兼併失去土地,只能靠租種生存。

租地利息,青黃不接,遭遇饑荒的時候,高達收益的八成,一般年景,是收益的對半,立刻將農人從“溫飽線”打壓到“飢餓線”上。

呂惠卿曾和趙頊談及自家的收益:“蘇州,臣等皆有田在,彼一貫錢典得一畝,歲收米四五六鬥。然常有拖欠。如兩歲一收,上田得米三鬥,鬥五十錢,不過百五十錢。”

這就是蘇油來到大宋後,看不起田地收益的原因,可龍裡蘇家兩百畝地公田到現在也沒有增加。

不過對於其他人來說就不是如此了,一畝放租收百五十錢,那我們搞個幾千上萬畝不就妥了嗎?

呂惠卿的話在皇帝面前肯定打了埋伏,而且故意迴避了事情的本質。

事情的本質是,宋代土地兩貫一畝,一貫錢又能典出去,加上上層官員們的高薪,兼併起來實在是太輕鬆了!

蘇油將這個問題歸結爲經濟問題,經濟問題,就還是用經濟方法來解決。

根本的解決辦法,就是讓土地更不值錢,讓兼併土地不掙錢!

種地是需要人力的,人力是需要成本的。

渭北,大量的耕地被攜裹回陝西的夏人開墾了出來,他們本來就是河套平原上的農夫,同樣面臨着上層統治集團的殘酷壓榨。

有了先進的測量方式和開墾模式,鎮戎軍,德順軍,渭州北部,出現了大量的可耕土地。

蘇油設計的家庭式立體耕作套養農業模式,固然可以提高糧食產量,增加了副食品種類,以及禽畜產量。

但是無疑的,大大增加了單位土地面積的平均人力成本。

這就是精耕細作。

對於小戶來說,這絕對是巨大的福音,但是對於大地主們來說,這無異於一場災難。

這是一種巧妙而隱晦的劫富濟貧。

加上各地農業技術的提高,苜蓿的種植,棚養的推廣,養雞養鴨養魚的興起,果樹的種植,各種肥料的使用,以前的僅夠養一丁的四十畝地,如今可以養活一個五口之家。

陝西北部開發,到現在已經得田五萬傾,結合科學耕作方法,可以解決十二萬戶貧困家庭的溫飽問題!

第一千二百六十三章 動員第三百零五章 熟蠻第一千七百三十二章 李夔第八百三十六章 章法第一千六百零一十六章 田字第四百三十九章 還鄉第九百二十八章 巡視第六百零三章 賓化第三百二十八章 重見第八百九十六章 結案第六百九十四章 八公來了第一千零四十五章 蘇魚公第九百七十三章 舊事第一千二百章 準備第八百九十六章 結案第一千八百三十五章 攻城第一千六百四十六章 萬事俱備第五百九十四章 溫飽線第一千六百六十二章 季常公第一百九十一章 還是捱打了第一千七百章 種五的朋友第八百三十六章 章法第二百七十八章 大比第一千二百四十九章 老而彌辣第八十四章 能人第一千六百零一十一章 王晦第一千二百二十三章 周全第一千三百六十一章 劉猢猻第一千六百二十九章 支持第一百二十六章 翊衛仙卿第三百九十一章 樑屹多埋第一千八百四十一章 亡遼第一千一百六十六章 夏第五百九十七章 廣銳軍第七百五十五章 爭議第五百五十五章 戰術第六百章 吳逵第八百五十六章 建設第六百一十六章 都難第九百九十八章 魚驚石第九百一十二章 哭廷第五十四章 學習第一千四百章 決議第一千六百四十六章 萬事俱備第十八章 小康標準第七百一十四章 名妓第三百八十一章 天都山第八百六十二章 扁罐的書房第一千零二十三章 坑遼人是傳統第九百三十三章 劉蛟第三百二十章 駕崩第一千七百七十一章 奸臣第九百零四章 交趾急奏第八百零三章 見面禮第三百七十三章 火炮初議第一千零六十六章 大戰略第三百八十四章 羊毛第一千二百七十四章 演武第一百零九章 幾本書不如二十字第一千五百一十三章 實驗第三百二十四章 朝廷大事第一千四百四十章 木蘭陂第九百八十一章 宜秋門第一千五百八十三章 新轉般倉第一千三百八十八章 選擇第一千一百六十四章 文物第一千三百二十二章 收復河套第五十六章 十字歌第八百五十三章 吳哥第一千零九十七章 運糧第一千二百七十一章 深夜報捷第一千一百九十三章 立場第一千七百二十八章 海潮論第八百八十六章 硨磲第一千七百三十七章 體驗第一千四百九十六章 抗旱第八十九章 茭白第一千四百四十六章 毒土第四百八十六章 鐵腕計相第八百八十一章 嫁妝第四百零九章 尖厲獠牙第一百六十八章 反撲第一百零九章 幾本書不如二十字第一千二百零二章 準備第一千二百零四章 傳承第五百九十一章 倒逼第七百九十一章 呂惠卿貶官第一千三百零五章 我真的不會打仗第一千二百五十八章 頂級武力第一千一百零九章 妖師第一千二百九十五章 大火第一千六百四十一章 父子第七百七十二章 再見章惇第一千零二章 熱鬧第四十二章 八菜一湯第一千零一十五章 工藝和技術第一千五百六十一章 頒獎第八百三十章 沸騰第一百六十八章 反撲第五百二十章 議河
第一千二百六十三章 動員第三百零五章 熟蠻第一千七百三十二章 李夔第八百三十六章 章法第一千六百零一十六章 田字第四百三十九章 還鄉第九百二十八章 巡視第六百零三章 賓化第三百二十八章 重見第八百九十六章 結案第六百九十四章 八公來了第一千零四十五章 蘇魚公第九百七十三章 舊事第一千二百章 準備第八百九十六章 結案第一千八百三十五章 攻城第一千六百四十六章 萬事俱備第五百九十四章 溫飽線第一千六百六十二章 季常公第一百九十一章 還是捱打了第一千七百章 種五的朋友第八百三十六章 章法第二百七十八章 大比第一千二百四十九章 老而彌辣第八十四章 能人第一千六百零一十一章 王晦第一千二百二十三章 周全第一千三百六十一章 劉猢猻第一千六百二十九章 支持第一百二十六章 翊衛仙卿第三百九十一章 樑屹多埋第一千八百四十一章 亡遼第一千一百六十六章 夏第五百九十七章 廣銳軍第七百五十五章 爭議第五百五十五章 戰術第六百章 吳逵第八百五十六章 建設第六百一十六章 都難第九百九十八章 魚驚石第九百一十二章 哭廷第五十四章 學習第一千四百章 決議第一千六百四十六章 萬事俱備第十八章 小康標準第七百一十四章 名妓第三百八十一章 天都山第八百六十二章 扁罐的書房第一千零二十三章 坑遼人是傳統第九百三十三章 劉蛟第三百二十章 駕崩第一千七百七十一章 奸臣第九百零四章 交趾急奏第八百零三章 見面禮第三百七十三章 火炮初議第一千零六十六章 大戰略第三百八十四章 羊毛第一千二百七十四章 演武第一百零九章 幾本書不如二十字第一千五百一十三章 實驗第三百二十四章 朝廷大事第一千四百四十章 木蘭陂第九百八十一章 宜秋門第一千五百八十三章 新轉般倉第一千三百八十八章 選擇第一千一百六十四章 文物第一千三百二十二章 收復河套第五十六章 十字歌第八百五十三章 吳哥第一千零九十七章 運糧第一千二百七十一章 深夜報捷第一千一百九十三章 立場第一千七百二十八章 海潮論第八百八十六章 硨磲第一千七百三十七章 體驗第一千四百九十六章 抗旱第八十九章 茭白第一千四百四十六章 毒土第四百八十六章 鐵腕計相第八百八十一章 嫁妝第四百零九章 尖厲獠牙第一百六十八章 反撲第一百零九章 幾本書不如二十字第一千二百零二章 準備第一千二百零四章 傳承第五百九十一章 倒逼第七百九十一章 呂惠卿貶官第一千三百零五章 我真的不會打仗第一千二百五十八章 頂級武力第一千一百零九章 妖師第一千二百九十五章 大火第一千六百四十一章 父子第七百七十二章 再見章惇第一千零二章 熱鬧第四十二章 八菜一湯第一千零一十五章 工藝和技術第一千五百六十一章 頒獎第八百三十章 沸騰第一百六十八章 反撲第五百二十章 議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