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tcounter code invalid. Insert a fresh copy.

第九百零六章 兩分五

第九百零六章兩分五

李舜舉又懵了:“什麼意思?”

蘇油寫了一行小字推過去:“這篇檄文如何?”

李舜舉看了看,上面就十個字——“一丁十五畝,上稅兩分五。”

“啥意思?”

“就字面意思啊,大宋對占城人的承諾,怎麼樣?前三年免稅我都沒好意思寫上去,主要是考慮到交趾郡百姓的感受。”

李舜舉喃喃道:“你這是……披着轉運司的皮,搞王小波均貧富那一套啊……”

蘇油趕緊制止:“別瞎說,讓耕者有其田,這難道不是每個士大夫應有的夢想和抱負嗎?如果讓占城人實現這個目標,我會覺得很光榮,很自豪。”

李舜舉將紙條合起來:“阿彌陀佛,這還真是大功德了,這十個字放出去,那還不得簞食壺漿以迎王師?”

“想多了。”蘇油笑道:“不過總是好過沒有是吧?如果都監沒有意見的話,我就讓《南海時報》發表社論文章了,給交趾郡百姓普及一下大宋的稅制,以及,大宋新納版圖熟地的政策。”

李若愚笑道:“你這是給交趾郡百姓看的?而且我大宋稅制那麼複雜,你一篇小小文章能講得清楚?”

蘇油說道:“我大宋田制,大略分民田和官田兩類,官田交租,民田交稅,行兩稅法。大體北方每畝年納一斗,南方每畝年納三鬥。”

“除此之外,還有地方上名目繁多的頭子錢,義倉稅,農器稅,牛革筋角錢,進際錢,蠶鹽錢,曲引錢,如今還有市例,免役諸多新花樣。”

“這些負擔全加到一起,那就重了。”

“但是這些東西里邊,有多少是農人實際應繳的?又實際能收上來多少?大宋百姓三年交兩年,抗稅都抗成了‘常例’,歷朝歷代也是沒誰了。”

當然這些還只是地主的負擔,落到佃戶身上,剝削更多一層。

“既然如此,何不乾脆免去?交趾占城百姓思想質樸,說這麼多這麼細他們也搞不清楚啊?”

“所以就將兩浙路的標準,兩年大體租賦除以三,算作一年平均,兩分五,不少了。”

其實蘇油一直以來並沒有在這上頭做得有多好,隱戶隱地這樣的硬骨頭,他也沒有去直接碰過。

他從來都是採取迂迴策略,先搞出自己能夠掌控的大量土地,搞出吞吃人口比例的各種產業。

然後地方上的隱戶們就自動踊躍冒了出來,等到隱戶們冒出來之後,耕種隱地的人口銳減,地主們拿着地掙不了錢,問題也就不得不跟着暴露出來。

然後政府將之夾雜到開荒成果裡邊,採購改造重分配,你好我好大家好。

於是地方上賦稅田畝增長明顯,人口也爆了出來,官吏們一個個考績優良,小蘇少保政聲卓著,吏能天下第一。

李舜舉好心提醒:“明潤你得小心啊,當年李師中在廣南擅自除稅,被御史告發,可是罰了一回俸祿,降了一次官的。”

蘇油說道:“所以這十個字,是給老百姓看的。給中書和官家看的時候,就得詳加解說了,將這兩分五是怎麼算出來的,掰開了揉碎了給他們講解。”

Wшw•ttκā n•co

“不過都監你放心,我估計啊,陛下和宰執也看不懂,請三司成立專案考證,可能他們又會嫌太麻煩。”

相對於單獨的地稅,兩分五已經很高了,不過交趾是三熟之地,加上蘇油廢除了所有苛捐雜稅,交趾人民的幸福指數,其實是直追兩浙路和蜀中的。

民間又已經開始有偷偷給蘇油造生祠的了,蘇油一如既往地嚴厲打擊,然後還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這回庇護南海人民的神靈,又變成了南海龍王三太子的老師。

南海三太子龍師少保!穿的是紫袍戴的是大宋官人的襆頭!說到天上玉皇大帝那裡去,他敢信?!

一丁十五畝,上稅兩分五!

《南海時報》刊登了評論員文章,交趾路迴歸大宋即將兩週年,交趾路的官員們,爲了百姓的幸福生活,一直在整理適合地區發展的政策和思路,爲了讓交趾百姓正式成爲編戶齊民做好長足的準備。

經過各方磋商,最廣泛程度的吸取意見和建議,以及和中書的爭取後,加上陛下的恩慈,最後交趾地區的丁稅,定在畝產一季的兩分五釐!

交趾水田,普遍是一年三收,但是陛下考慮到交趾地區民生還很艱難,百姓收入普遍比較低下,積蓄也不豐盛的情況下,特意設定了這麼低的稅率。

交趾路轉運司,響應陛下號召,在此基礎上,還整體免除了頭子錢,義倉稅,農器稅,牛革筋角錢,進際錢,蠶鹽錢,曲引錢,市易錢,免役錢,寬剩錢等苛捐雜稅!

交趾路轉運司,將爲交趾路提供足量的交換貨幣,百姓可以通過出售多餘的物產,給自己贏得利潤,除了交糧,也可以繳納銅錢。

作爲扶持,對蠶絲,天方膠,胡椒,香料等生產,官府概不徵收額外稅賦,以鼓勵百姓在種植糧食之外,開荒拓地,發展產業。

鑑於交趾郡人口相對密集的情況,在本地土地不足分配的情況下,官府鼓勵大家移民湄洲,那裡還有種不完的地!

希望交趾人民發揚艱苦奮鬥的作風,吸收大宋的先進農耕技術和手工藝技術,讓孩子讀書識字,勇敢地爲自己選擇更加美好的生活。

關於政府穩定運轉的問題,也請廣大百姓不要擔心,交趾郡以後的主要公用支出,官員俸祿,將來自商稅,礦業稅,金融,碼頭店鋪租賃,市舶司貿易分潤,冶金,船舶製造,工坊生產等工業稅收和諸多利源。

希望大家努力勞動,用自己的雙手,爲自己打造出一個更加美好的未來,也爲自己的後代,打造出一個更加美麗的交趾郡。

這是交趾郡人,甚至是現在的天下人,第一次讀到如此親和的政府社論,不再是那種冷冰冰的官方用語,充滿了鼓勵,充滿了激情,充滿了期許。

交趾人真的感動了,哪怕是最頑固的守舊派,也不得不放下報紙,輕輕地嘆一口氣,然後推開門,走上街,加入開心得競相奔走歡告的人羣中去。

這個稅額,是經過四通商號認真審覈的,交趾地處偏遠,發展不足,但是有個最大的好處,就是船小好調頭。

經濟體量本身並不大,將產業定在海港,船舶製造,冶金和工商業後,在金融業的強力助推下,一下子就將一個傳統農耕地區,轉變成了一個以工商業爲主體的新興地區。

光礦業和貿易,就給大宋輸送了數千萬貫的利益,而地區得到的發展紅利,一年也是千萬貫的級別。

僅僅兩年,理工學就將交趾變成了一個寶地,商稅今年將超過蜀中,年後就會超過兩浙,成爲南海聚寶盆。

在沒有蜀中兩浙的人口負擔,卻擁有蜀中兩浙大利的情況下,交趾郡,會在三年內變成了大宋最發達地區!

這就是工業加海貿的巨大力量!

蘇油給當地農業定出兩分五的稅收,其實已經有點黑心了,主要是爲了保證軍隊的給養,纔不得不如此。

這一期的《南海時報》,震動的不僅僅是一個交趾,還包括了正在慘烈廝殺中占城。

張令從,李福全,劉逢,黃時中麾下,立即多了無數占人前來投奔,義軍力量越發壯大,占城派遣軍壓力陡增。

蔗田邊,竹林後,山谷裡,到處都是突擊偷襲占城派遣軍的“盜匪”,而且武器越來越精良,戰術越來越先進,士兵越來越精銳。

不少派遣軍將領已經發現,義軍中有一些帶着袖標的人,這些人具備極高的軍事素養,充當着軍事指揮的角色,在義軍的烏合之衆當中,充當着骨幹。

這些全是職業軍人!而且是叢林作戰的專家,他們的出現,讓奉炎軍的戰力立刻上了不止一個檔次!

第四百六十一章 換俘第四百七十三章 生活與生存第六十四章 早飯第十二章 牛雜可是好東西第九百一十九章 訶黎之死第一千三百五十四章 否認第六百二十章 利弊第五十二章 賣魚搭檔第三百三十六章 朝會第一千五百七十九章終極解決第一千五百六十九章 冗官第七章 病根第一千二百三十三章 試探第九百六十七章 王珪的推薦第七百九十九章 樞密副使第一千七百五十九章 檯球第一百九十一章 還是捱打了第三百五十三章 蔡確第三百七十章 演習第一千二百八十八章 抵進第一千零三十五章 下一代第五百三十六章 平戎策第一千六百四十四章 海鬼爪螺號第一千零九十二章 惠明第一千八百三十二章 倒繃孩兒第六百七十九章 蛛絲馬跡第十九章 蘇家第一千七百三十八章 豈止於此第四百六十七章 徹底失控第二百九十三章 遼人臨觀第一百八十五章 天威第一千六百八十三章 止步第四百四十一章 衆人第八百五十一章 支持第一千七百五十五章 情報第四百七十五章 誰改變誰第一千三百八十六章 兵制第二百一十章 眼鏡第九百零五章 人民戰爭第一千四百二十三章 計劃第一千三百八十五章 鐵路第二百八十五章 授官第一千零二十五章 黃金不久埋第一千零九十三章 勾引第一千零七十六章 音樂第一千一百二十一章 老河工第一千四百章 決議第三百八十四章 羊毛第六百六十九章 推演第八百五十二章 捕象第四百六十三章 墓誌銘第一千八百一十五章 延禧之死第六百六十六章 治河第一千一百四十二章 西城第七百八十六章 沈括的外交第十四章 好菜第四百六十二章 趙曙生病第八百五十二章 捕象第一千七百九十二章 王爵酬之第六百七十四章 《免行法》第四百五十五章 樂於縣第七百五十二章 潮報第四百七十八章 天文討論第一千三百六十六章 誰的首功第一千七百九十九章 危機第一百四十一章 面涅將軍第一千五百五十五章 得計第四十七章 基建第五百二十五章 大名府第五百四十八章 叔叔駁侄兒第一千五百六十五章 想出巡第一千六百八十五章 禮物第五百八十四章 遊說第一千零四十一章 甲骨文第八百四十三章 十三郎第七百九十五章 遼國之變第四百一十八章 義勇第一千三百八十五章 鐵路第一百三十六章 考較第一千零三十七章 大蘇釀酒第三百零二章 煙筍排骨第一千一百四十二章 西城第一千零六章 刨筆刀第一千三百七十四章 金融操作第一千一百七十七章 壟斷第一千二百一十三章 入使線路第五百零五章 擇術爲先第三百七十七章 誠意第一百七十一章 陸路第八百五十三章 吳哥第一百四十六章 君君臣臣(上架求定)第一千一百三十五章 獐子島第一千七百八十八章 小兩口第三百六十二章 沒有醬油的羊蠍子第八百零一章 情報分析第二百九十五章 國舅第五百九十九章 永興軍第一千二百二十九章 金明池聊天第一千零九十七章 運糧第一千七百零九章 見面
第四百六十一章 換俘第四百七十三章 生活與生存第六十四章 早飯第十二章 牛雜可是好東西第九百一十九章 訶黎之死第一千三百五十四章 否認第六百二十章 利弊第五十二章 賣魚搭檔第三百三十六章 朝會第一千五百七十九章終極解決第一千五百六十九章 冗官第七章 病根第一千二百三十三章 試探第九百六十七章 王珪的推薦第七百九十九章 樞密副使第一千七百五十九章 檯球第一百九十一章 還是捱打了第三百五十三章 蔡確第三百七十章 演習第一千二百八十八章 抵進第一千零三十五章 下一代第五百三十六章 平戎策第一千六百四十四章 海鬼爪螺號第一千零九十二章 惠明第一千八百三十二章 倒繃孩兒第六百七十九章 蛛絲馬跡第十九章 蘇家第一千七百三十八章 豈止於此第四百六十七章 徹底失控第二百九十三章 遼人臨觀第一百八十五章 天威第一千六百八十三章 止步第四百四十一章 衆人第八百五十一章 支持第一千七百五十五章 情報第四百七十五章 誰改變誰第一千三百八十六章 兵制第二百一十章 眼鏡第九百零五章 人民戰爭第一千四百二十三章 計劃第一千三百八十五章 鐵路第二百八十五章 授官第一千零二十五章 黃金不久埋第一千零九十三章 勾引第一千零七十六章 音樂第一千一百二十一章 老河工第一千四百章 決議第三百八十四章 羊毛第六百六十九章 推演第八百五十二章 捕象第四百六十三章 墓誌銘第一千八百一十五章 延禧之死第六百六十六章 治河第一千一百四十二章 西城第七百八十六章 沈括的外交第十四章 好菜第四百六十二章 趙曙生病第八百五十二章 捕象第一千七百九十二章 王爵酬之第六百七十四章 《免行法》第四百五十五章 樂於縣第七百五十二章 潮報第四百七十八章 天文討論第一千三百六十六章 誰的首功第一千七百九十九章 危機第一百四十一章 面涅將軍第一千五百五十五章 得計第四十七章 基建第五百二十五章 大名府第五百四十八章 叔叔駁侄兒第一千五百六十五章 想出巡第一千六百八十五章 禮物第五百八十四章 遊說第一千零四十一章 甲骨文第八百四十三章 十三郎第七百九十五章 遼國之變第四百一十八章 義勇第一千三百八十五章 鐵路第一百三十六章 考較第一千零三十七章 大蘇釀酒第三百零二章 煙筍排骨第一千一百四十二章 西城第一千零六章 刨筆刀第一千三百七十四章 金融操作第一千一百七十七章 壟斷第一千二百一十三章 入使線路第五百零五章 擇術爲先第三百七十七章 誠意第一百七十一章 陸路第八百五十三章 吳哥第一百四十六章 君君臣臣(上架求定)第一千一百三十五章 獐子島第一千七百八十八章 小兩口第三百六十二章 沒有醬油的羊蠍子第八百零一章 情報分析第二百九十五章 國舅第五百九十九章 永興軍第一千二百二十九章 金明池聊天第一千零九十七章 運糧第一千七百零九章 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