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tcounter code invalid. Insert a fresh copy.

第六百二十章 利弊

bookmark

第六百二十章利弊

“市易之法有三:結保賒請,一也;契書金銀抵擋,二也;貿遷物貨,三也。”

第一條“結保賒請”,就是貸款給沒有抵當財產的賒貸者。

“市易法,聽人賒錢。無抵當者,三人相保則給之,皆出息十分之二。過期不輸息外,每月更罰錢百分之二。”

如是皇族宗室,則不需抵當,只要“三人以上同保”,經大宗正司出具身份證明,就可獲得貸款,賒貸額爲“並息不得過兩月料錢之數”。

普通民戶,賒貸額更低。

第二條“契書金銀抵當”,是市易法最重要的條款。

大宋的典賣、抵當要有保人,故此法也稱爲“抵保賒請”法。

契書金銀抵當的對象分爲三類,一是充當市易務的官吏的大商人,二是在京諸行鋪牙人,三是普通民戶。

市易法規定:市易務提舉官由朝廷委派,監官與勾當官募大商人充任,三者“以地產爲抵,官貸之錢”。

又規定“許召在京諸行鋪牙人充本務行人、牙人,內行人令供通已所有,或借他人產業金銀充抵當,五人以上充一保。”

非市易務的普通民戶,“以抵當物力多少,許令均分賒請”,賒請額不得超過抵當價值。

第三條,貿遷物貨,其含意則是市易務親自參與是買賣物貨,使物貨通流,物價穩定,初衷與常平倉法平抑糧價類似。

說白了,市易務就是先從外地商人們手上購入商品,然後將商品賒貸給承包市易務的京中大商人,大商人轉包給小商人,小商人賣完東西后償還。除了手續費,另加收白費之二十的年利息,逾期不還,則再每月加收百分之二的罰息。

其實這就是一種強行借貸,然後還要加上國家市場壟斷,還要加上官商勾結既當裁判又當球員。

王安石任命呂嘉問提舉此事,呂嘉問是呂氏“家賊”,到後來《宋史》都將他與呂公著呂公弼等呂氏高官單獨分開列傳的,想得到家族政治庇佑提攜絕不可能,沒有一點前途,得此機會,當然踊躍報效。

呂嘉問整理市易法條文後上書,其建議中有重要一條:“兼併之家較固取利,令市易務覺察,申三司,按置以法。”

趙頊認爲這條讓市易司權力過重,將之削去。御史劉孝孫言:“於此見陛下寬仁愛民之至。”

安石曰:“孝孫稱頌此事,以爲聖政,臣愚竊謂此乃聖政之闕也。”

意思是這一條的取消,讓兼併之家沒有了約束,會削弱市易法的效果。

由於這法是打着陝西沿邊市易得利,官民漢蕃盡皆稱便的旗號開的頭,而且呂嘉問更是其心可誅,不是針對的四通商號那才見了鬼了!

所以蘇油堅決拒絕背鍋,立即上章表示強烈反對。

首先,是不是所有商品,都必須先入市易務後才能買賣?如果不限制商品種類,百姓從市易務貸出,先交一筆手續費,賣完之後還要交兩分利息,那他的年利潤,起碼得在三成以上。

要是差價巨大的商品還好,要是普通小商品,能有這麼高的利潤嗎?那老百姓賣完東西還完貸款之後,不是虧本嗎?

如果發生這種現象,市易務怎麼解決?其一隻能是壓低進價,這不是違背了保護進京商人的初衷嗎?其二就是提高賣價,這不是讓汴京小老百姓消費者吃虧嗎?

如果朝廷的目的是保護商業抑制兼併促進流通,其實非常簡單。

如果目的是打破大商人壟斷不讓外地商人吃虧,方法也不是隻有官府替代一途。

讓行會執事制度化,多元化,引入中小層商賈加入其中,分配戶數定額,逢大事集體表決,過三分之二通過,讓行會不是兼併之家的一言堂,再加上官府監督,不就搞定了?

入京商人的貨物,實行公開競標,打破准入門檻,任何人都可以參與,價格交給市場,不就搞定了?

至於無本的小戶,沒有償還能力的那些,那屬於扶持對象,不是生產對象。

要扶持,就別收利息,將他們排除於官員績效之外,不要讓煎迫他們的實施人,從大商賈變成官員,那樣會爲禍更烈!

永遠記住那句話,貸款是有風險的,要靠貸款盈利,首先就得防範風險。

想吃利息,先得提防損失本金!

不是要逼迫人家典房當屋,而是把事情做在前面,做在起點,壓根不讓這種事情發生!

商賈和農人一樣,本錢就是他們的地,收益就是種出的糧食,商稅就是他們對國家的貢獻。

政府應該做的,是培養出更多有地可種,有水可澆,有糧可存的人,才說得到讓他們做貢獻上來。

否則只能導致百姓難以立業,逃散拋荒,對商業來說,就是從事商務的人口減少,市井蕭條,流通不暢,進而工坊凋敝,物價昂貴,初衷和結果,會南轅北轍!

隨便說說目前這法存在的問題:

其一,有的商品季節差價不大,“物價增減,難以定期,而一州、一縣價所增減,相去亦必不甚遠,則貨或積而難售”,行戶賒貸之後,一年內賺不到三成,就有賠錢之虞。怎麼解決?

其二,官府是以一個放貸者的身份介入商品流通,然而市易息錢和市例錢有固定比率,所以市易官吏爲擴大政績,就必須依靠“罰息”。

隨着罰息的增加,市易法,會不會淪爲盤剝百姓的的高利貸?

其三,罰息必將導致商戶虧欠市易本息越來越多,無法收回,導致貸款民戶破產,導致賒請法難以爲繼,怎麼解決?

其四,市易務權力過重,市易務從事商品批零的收入不歸國家財政,而由市易務官吏支配。

這其實是讓市易務官吏捷足先登,動用市易務本錢,從外地客商那裡“賤買”物貨,再批發“貴賣”給本地商人零售。

在此過程中,本應由“賤買”物貸的市易務官吏承擔的賒貸本息,卻全部轉嫁到零售商戶身上。

市易務官吏爲了獲取批零差價,擴大賒貸額,轉嫁賒貸本息,必定會強迫商戶“必買於市易”,使市易務成爲“挾官府而爲兼併”的市場壟斷機構。怎麼避免?怎麼解決?

其五,由於市易務以收息多寡爲賞罰標準,市易務爲提高政績,以多收息錢爲能事,如何保證不會有強迫、引誘民戶賒貸的事件發生?

其六,市易錢本應貸給經商之人,官員們爲提高政績,必然爲多收息而不分對象發放的非商業貸款,必然演變爲純粹的高利貸。怎麼解決?

其七,市易務賒貸的物貨,或因質價不符,“物貨損惡”,或因脫離市場需求,“滯而不售”,或因市易務官吏擡高價格,“賤買貴賣”,如果發生此類現象,必會給賒買者造成損失,需不需要監督?如何避免其發生?

其八,中書說市易法遇價賤增價買進,價貴則低價賣出。所謂“賤以買,貴以賣”,但是官員爲了獲利,會不會“不賤而賤以買,不貴而貴以賣”?如何避免?如何監督?

其九,會不會有官吏違規操作?比如即假借他人之名從市易務賒買;比如讓沒有賒買的人白出息錢;比如勒令商販不得往他郡,多爲留難;比如操縱價格,倍獲私利?

第十章 講究人第一千零六十九章 和太后談判第二百零四章 求情第一千四百二十六章 《倫理》第九百四十八章 審理第一千零九十三章 勾引第六百一十一章 富弼返洛第三百二十一章 鬧劇第一千六百四十二章 小家第一千三百一十八章 悲歌第一千六百五十五章 名利兼收第一千三百七十八章 年報廣告第一千四百一十三章 家事第七百零八章 老酒第六百九十七章 小官第一百一十五章 相處第九百零二章 建設兵團第八百四十七章 請求移民第一千二百四十六章 又是交涉第四百四十三章 迎娶第七百七十章 旗幟第一千零二十九章 臣才天授第七百八十六章 沈括的外交第一千七百二十九章 相見第一千零五十九章 騙子第八百四十二章 王韶醒了第一千二百七十七章 集體智慧第一千五百七十一章 耶律延禧第一千二百三十章 照會第七百九十五章 遼國之變第六百二十九章 明光鎧第四百七十章 生意和神器第一千三百四十二章 勸和第五百六十章 進與退第五十八章 方法論第二百七十一章 船到了第一千三百九十八章 佛會第七百九十三章 勞動人民第一千二百四十三章 禪師第七百三十四章 頂級數學家第一千七百二十章 力勝錢第八百五十四章 遼國中衰第一千七百九十章 高永昌第六百一十四章 檢查組第七百九十章 交通規劃第一千六百三十七章 龍門陣第一千三百九十九章 集體告狀第一千八百一十六章 敢成大事第一千四百零五章 出擊第一千四百零一章 謀算第九百七十九章 後勤第八百三十二章 送行第一千三百九十五章 大赦第一千二百三十九章 伐罪第一千二百二十七章 分歧第一千零八章 經濟第一百三十七章 風箏詩第四百七十三章 生活與生存第五百九十章 西夏曆史文明展第一千八百二十章 沙子細第九百三十七章 值得第六百七十八章 金姐兒第九百一十一章 奇怪的戰爭第一千三百六十九章 談判第一千五百九十五章 燒曲第一千二百二十七章 分歧第二百五十四章 少年行第一千五百一十七章 算賬第九百二十九章 橫山關第三百一十三章 愛聽評書的戰俘第一千六百五十二章 太原第一千八百三十七章 危機第七百二十四章 少年第一千五百八十六章 大名府第一千四百九十一章 發現第八百五十四章 遼國中衰第一千四百一十五章 救治第七百三十三章 賈憲第四百零六章 外快第一千二百六十二章 準備第二百二十三章 花邊故事第一千零三十六章 韓琦墓第四百三十一章 大閱第一千二百五十一章 王珪的家事第五百二十六章 察人之術第七百六十四章 駙馬難當(加更,祝大家元旦快樂)第一千二百六十二章 準備第八百一十一章 呂惠卿的魚死網破第七百二十五章 鉅艦第一千八百四十章 坦蕩第一千零三章 膨化食品第七百七十五章 溪口戰役第八百九十五章 鄭州對話第一千四百三十三章 探討第一千七百五十七章 舉措第六百八十四章 大朝會第六百五十二章 蔡確的騷操作第六百六十五章 上課第一千三百零三章 軍事之外第九百六十九章 皇帝看大象
第十章 講究人第一千零六十九章 和太后談判第二百零四章 求情第一千四百二十六章 《倫理》第九百四十八章 審理第一千零九十三章 勾引第六百一十一章 富弼返洛第三百二十一章 鬧劇第一千六百四十二章 小家第一千三百一十八章 悲歌第一千六百五十五章 名利兼收第一千三百七十八章 年報廣告第一千四百一十三章 家事第七百零八章 老酒第六百九十七章 小官第一百一十五章 相處第九百零二章 建設兵團第八百四十七章 請求移民第一千二百四十六章 又是交涉第四百四十三章 迎娶第七百七十章 旗幟第一千零二十九章 臣才天授第七百八十六章 沈括的外交第一千七百二十九章 相見第一千零五十九章 騙子第八百四十二章 王韶醒了第一千二百七十七章 集體智慧第一千五百七十一章 耶律延禧第一千二百三十章 照會第七百九十五章 遼國之變第六百二十九章 明光鎧第四百七十章 生意和神器第一千三百四十二章 勸和第五百六十章 進與退第五十八章 方法論第二百七十一章 船到了第一千三百九十八章 佛會第七百九十三章 勞動人民第一千二百四十三章 禪師第七百三十四章 頂級數學家第一千七百二十章 力勝錢第八百五十四章 遼國中衰第一千七百九十章 高永昌第六百一十四章 檢查組第七百九十章 交通規劃第一千六百三十七章 龍門陣第一千三百九十九章 集體告狀第一千八百一十六章 敢成大事第一千四百零五章 出擊第一千四百零一章 謀算第九百七十九章 後勤第八百三十二章 送行第一千三百九十五章 大赦第一千二百三十九章 伐罪第一千二百二十七章 分歧第一千零八章 經濟第一百三十七章 風箏詩第四百七十三章 生活與生存第五百九十章 西夏曆史文明展第一千八百二十章 沙子細第九百三十七章 值得第六百七十八章 金姐兒第九百一十一章 奇怪的戰爭第一千三百六十九章 談判第一千五百九十五章 燒曲第一千二百二十七章 分歧第二百五十四章 少年行第一千五百一十七章 算賬第九百二十九章 橫山關第三百一十三章 愛聽評書的戰俘第一千六百五十二章 太原第一千八百三十七章 危機第七百二十四章 少年第一千五百八十六章 大名府第一千四百九十一章 發現第八百五十四章 遼國中衰第一千四百一十五章 救治第七百三十三章 賈憲第四百零六章 外快第一千二百六十二章 準備第二百二十三章 花邊故事第一千零三十六章 韓琦墓第四百三十一章 大閱第一千二百五十一章 王珪的家事第五百二十六章 察人之術第七百六十四章 駙馬難當(加更,祝大家元旦快樂)第一千二百六十二章 準備第八百一十一章 呂惠卿的魚死網破第七百二十五章 鉅艦第一千八百四十章 坦蕩第一千零三章 膨化食品第七百七十五章 溪口戰役第八百九十五章 鄭州對話第一千四百三十三章 探討第一千七百五十七章 舉措第六百八十四章 大朝會第六百五十二章 蔡確的騷操作第六百六十五章 上課第一千三百零三章 軍事之外第九百六十九章 皇帝看大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