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克前進了一公里左右才撞上了德軍的防線。
偵察兵向加夫裡洛夫少校報告道:“前方五百米,德國人的防線,沙袋工事!”
沙袋工事是在泥濘地和沼澤附近常見的築壕方式,原因是如果在這裡構築野戰工事將面臨一個嚴峻的困難……積水會往戰壕裡滲。
如果是在夏季這一點或許還可以接受,但是到了現在,沒有人能躲進那滲滿水的戰壕裡超過十分鐘。
加夫裡洛夫少校點了點頭。
沙袋工事的弱點在於它更容易突破,因爲它是構長在地面上的,這對於擁有坦克的蘇軍來說很有利……坦克甚至不需要步兵的指引都能輕鬆的發現並摧毀目標。
於是加夫裡洛夫少校就讓部隊潛伏在附近等一等,讓更多的坦克上來並讓它們展開進攻隊形。
“準備好了嗎?”加夫裡洛夫少校問。
“是的,少校!”士兵們一人接着一個回答。
舒爾卡沒有說話,這個問題其實不需要問,戰爭在任何時候都沒有“準備好”的時候。
“前進!”加夫裡洛夫少校大聲下令,傳令兵揮舞着信號旗給坦克發信號,坦克後的跟隨兵馬上將命令通過電話傳達給坦克。
於是“隆”的一聲,坦克發動機巨大的噪音就響了起來,一輛輛坦克從它們隱身的灌木叢中開了出去暴露在敵人的視線前。
舒爾卡帶着部下跟在坦克後方前進……如果是在以前,一個連隊應該要有三輛坦克協同,也就是每排一輛。
但是現在,泥濘地中顯然無法有太多的坦克同時前進,這會給步兵造成沉重的負擔而無法進攻。
於是縮減至一個連隊只有一輛坦克協同。
槍聲和炮聲很快就響了起來,子彈打在坦克裝甲上在發現一陣清脆的響聲的同時還擦出一道道火星,就像高壓電線上閃出的一道道電弧。
子彈的響聲並不明顯,因爲它被T34發動機的噪音掩蓋了,但是反坦克炮炮彈的響聲卻是結結實實“鏗”的一聲,有時甚至還能感覺到地面一陣震動,就像有一把大錘往爛泥裡狠狠的砸了一下……其實那只是反坦克炮炮彈被彈開然後打進地裡。
這種情況不多見,T34坦克是裝甲是向上傾斜的,因此反坦克炮炮彈更多的是往頭頂上彈開。
接着,蘇軍的炮兵開火了。
“喀秋莎”火箭炮齊射時在頭頂發出特有的尖嘯聲,火箭彈直撲敵陣,然後升騰起濃密的黑煙和深紅色的火苗。
對於“喀秋莎”這玩意舒爾卡當然不陌生,甚至還可以說是如雷貫耳,但對於這時期的蘇軍士兵來說卻是個新鮮玩意……它是在德軍全面有進攻幾天後才緊急投入量產,到現在全軍不過只有兩百多門,而配屬給第16集團軍的就有一個火箭炮團36門。
(注:41年火箭炮營的編制是每團3個營,每營3個連,每連4門)
由此也可以看出最高統帥部對這次反攻的重視,或者也可以說是最高統帥部顧及自己的面子……如果他們指揮的戰鬥失敗了而且失敗得很難看,那肯定會在蘇軍官兵面前顏面無存。
從這方面考慮,最高統帥部會爲這次行動配上更多的炮兵乃至緊缺的“喀秋莎”也是理所當然的。
這對坦克第四旅來說也有好處,就像現在這樣,一個火箭炮營12門火箭炮同時發射……這玩意雖然精度不高,但歷害的是發射量大,每門火箭炮可以發射16枚火箭彈,而且在10秒內打完,如果有必要且彈藥充足的話,十分鐘的裝彈時間就可以進入下一次發射。
也就是說在那一瞬間就有近200枚火箭彈砸在德軍防線上,整個德軍防線馬上就變成了一道火海並陷入煙霧中,德軍的火力霎時就弱了下去幾乎沒了聲音。
這一幕就連蘇軍官兵們都看呆了……坦克第四旅是首次與“喀秋莎”火箭炮協同,許多人甚至不知道這是什麼炮發出的聲音會有這樣的轟炸效果。
接着,加夫裡洛夫少校大喊一聲,戰士們就歡呼着衝向德軍防線。
德軍防線根本就抵擋不住這樣的衝鋒。
首先,是他們在這個方向沒有防禦準備,佈署在這一帶的只有兩個步兵連。
其次,沒有人能頂得住火箭炮這種短時間、高密度的狂轟濫炸,防守的德軍士兵就算沒有被炸死也被震得老半天都沒反應過來。
再次,就是他們的沙袋工事在蘇軍坦克面前不堪一擊。T34一發炮彈過去就能將其工事炸開一個缺口,而他們卻對T34的裝甲無可奈何。
於是,T34就時而前進時而停下射擊,坦克炮和機槍輕鬆的將德軍機槍和迫擊炮壓制得無法動彈。接着第333團的步兵又以優勢兵力發起衝鋒……就算是神仙也救不了他們了。
到處都是被炸散的沙袋及橫七豎八的屍體,還有一個個跪在地上舉手投降的德軍士兵,還有一個個火箭彈炸出的坑。
舒爾卡從他們身邊衝過沒有理會他們,自然有後續部隊接收這些俘虜。
戰鬥到現在蘇軍殺俘虜的情況已經好多了。
首先是此時的蘇軍不是像基輔反包圍戰那樣孤軍深入,有了接收俘虜的條件。
其次,就是在坦克第四旅組建的時候,卡圖科夫上校就嚴令禁止殺俘虜,尤其是在戰場上殺俘虜。
原因很簡單,殺俘虜雖然解恨但其直接後果就是使敵人負隅頑抗打死也不投降。尤其是在戰場上,被後續德軍看在眼裡很容易產生同仇敵愾的心理並團結在一起,這顯然就是在給自己找麻煩。
不過蘇聯大兵通常都不會想這麼遠。
所以,最重要的其實還是……西伯利亞需要俘虜。
繼續往前衝了一會兒,路況慢慢的就好了起來,然後舒爾卡等人就看到了村子,一幢接着一幢的鄉村房屋。
還有一隊隊德軍以及幾輛坦克。
德軍的反應速度就是快,從開打到蘇軍突破其防線不過十幾分鍾,他們就調來了一支部隊在村子邊緣利用建築組織起了另一道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