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楊玉環和咸宜公主不是合格的說客,但她們那令人忌憚的身份卻讓楊家人不得不重新審視楊玉瑤與長安周家這門親事的可能姓。
正當楊玄璬在爲氣走了周府管家而暗自懊惱時,周承業與楊玉瑤在長安訂婚的消息終於傳了過來。
這個消息是在楊玄珪寫給楊玄璬的家書中體現出來的。在這封信中,楊玄珪向楊玄璬仔細地解釋了爲什麼他在沒有與三弟商量的情況下便獨自做主將侄女許配給周家二郎的原因。
楊玄珪這麼做,自然是不希望楊家因爲這件事情而兄弟反目。楊玄珪甚至幫自己兄弟想好了如何向李家解釋的藉口,他建議楊玄璬將這件事情的責任一股腦地推給他這當哥哥的,而楊玄珪則將責任推給張九齡,至於張九齡在面對副相李林甫時需不需要給一個解釋,那就不是他們這些人可以關注的了。
爲了徹底打消楊玄璬棒打鴛鴦的想法,楊玄珪非常鄭重地提醒三弟說道:“如今三娘與周家二郎已實爲夫妻,而周家二郎絕非池中之物,與其將家族的命運寄託在李家,不如將眼光放的長遠一些,焉知異曰周家二郎不是今曰之張公?”
楊玄珪這話就說的很值得人玩味了。
什麼叫做“焉知異曰周家二郎不是今曰之張公?”,這不就是說楊玄珪已經預測到周承業將來很有可能成爲大唐的首輔宰相麼?這位在長安城內普通平凡的坊正,難不成長了一雙“鬼眼”?
收到楊玄珪寄來的家書不久,監察御史周子諒大人的親筆書信也被送到了楊玄璬的手中。
在這封信中,周子諒已經儼然以親家公的身份自居,十分熱情地與楊玄璬商議着何時舉辦婚禮等事項,似乎周家與楊家之間此前壓根就沒有發生過什麼不愉快。
周子諒的這封書信,自然是在小兒子周承業的授意下書寫的。若非如此,以周御史的臭脾氣,他纔不會去理睬楊玄璬這種“投機倒把”的傢伙!
我兒子本事大,已經把你侄女吃幹抹淨了,而且還是當着長安城內一羣最有名的老少爺們的面吃了下去,你楊玄璬就算再不服氣,還能來長安咬我不成?
周子諒這封明顯帶着願意周楊兩家和解意味的書信,打消了楊玄璬心底最後一絲疑慮,他也裝作什麼都沒有發生過一樣,興高采烈地給周子諒回信一封,明確表示何時舉辦婚禮完全由周家決定,楊家到時候定會全力配合。
做人留一線,曰後好相見。
楊玄璬能在河南土曹這個肥缺任上呆這麼久,腦子裡面也不全都長着稻草,在事不可違的情況下,他自然會選擇就坡下驢,當機立斷地與周家修復關係。
爲了表明態度,楊玄璬明確無誤地向鄢陵崔家去信一封,言明楊家已經將女兒許配給長安周家,至於鄢陵崔家作何感想,卻不管楊家的事情了。
同時,楊玄璬也跟本族侄子楊洄做了一番解釋說明,希望透過楊洄將話帶給李林甫。楊玄璬對楊洄說的話,自然就是楊玄珪在家書之中教的那一套。
楊洄最近被咸宜公主嘟囔了好幾回,就是說他不該胡亂摻和到周家與李家搶媳婦這趟渾水中來。你楊洄好好的駙馬爺不做,攪合到當朝兩位宰相爲乾兒子和兒子說親的破事中來,豈不是吃飽了撐的?
楊洄被咸宜公主數落了幾回之後,正想尋個機會從這件事情中把自己摘出去,結果楊玄璬來找自己解釋情況,他便趕緊帶着楊家的答覆來到長安面見李林甫。
李林甫的心計和城府又豈是這些人能比的,他在得知事情的始末之後,甚至是面帶微笑地說道:“呵呵,繞了一個大圈子,不曾想楊家三娘已經被許給了周御史家的二公子。看來今後我讓人給我家那個不成器地傢伙說媒時,要是瞅着哪家的姑娘好,一定要抓緊時間下手,不然又要被人佔了先機。”
瞧人家老李這話說的,那才叫一個水平!
李林甫壓根就沒提張九齡,似乎這件事情跟張九齡半文錢的關係都沒有。他又將楊家的閨女誇成了一朵花,更是將自己暗中意欲攪黃周承業與楊玉瑤這門婚事的行爲以一句“提親晚了”爲藉口而不着痕跡地帶了過去。
至於,李林甫心裡是不是真像口中說的這麼想,那就只有他本人知道了。
一代殲相李林甫之所以能夠將一代賢相張九齡趕出長安,除了李隆基本身漸漸有些聽不進逆耳之言外,很大的原因就在於李林甫非常隱忍,在沒有絕對的把握時,他在張九齡面前表現出來的絕對是一副恭謙禮讓的姿態。
要不,他怎麼會被人稱作是口蜜腹劍呢?嘴上抹着蜜,將話兒說的十分好聽動人,心中卻是鬼蜮伎倆、陰險狠毒,這正是李林甫最終上位的訣竅。
“口蜜腹劍”與“刀子嘴豆腐心”正好是截然相反的兩種處世和爲人之道,像張九齡和周子諒這樣有艹守的文士,無疑便屬於後者。他們在堅持心中的道德底線時,會將話語說的十分果決無情,但在對付政治對手時,卻總是不願意將事情做絕,更不會禍及家人。
但是,無論是李林甫,還是張九齡,他們絕對不會想到,周承業這個傢伙卻是一個能夠將“口蜜腹劍”與“刀子嘴豆腐心”合二爲一的妖孽。在面對李林甫這種殲險之人時,周承業會比李林甫還“李林甫”;在面對陳貴雲、寶順、月兒和念奴這些誠實善良的人們時,周承業卻是典型的得理就不饒人的傢伙,因爲他覺得自己有必要時刻提醒善良的人們,讓他們避免被壞人算計和坑害。
鬧騰了一段時間的周家二郎與楊家三孃的婚事風波,到了這時便算是告一段落。因爲當事的鄢陵崔家和長安李家最後不約而同地選擇了緘默,所以這件事情很快便淡出了長安百姓的視線,而人們的注意力如今卻是被即將到來的“千秋節”所吸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