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第一節

天子崗(西遊軼史)

肖齋肖應徵著

話說觀世音菩薩在當年秋高氣爽的八月十五曰(中秋)的晚上,在天竺靈山雷音寶剎外面露天觀月景,並向如來佛祖和衆神如實彙報天子崗龍脈聖地“摞主移位”的全過程。

天子崗龍脈聖地‘摞主移位’的原由錯綜複雜。觀世音菩薩經過探索與思考,歸納總結主要有四個方面的因素,碰巧聚到了一起。一是王母娘娘怪觀世音菩薩獨斷專行,藐視天庭;二是王母娘娘怨觀世音菩薩濫用嫦娥當‘特使’攪亂了天庭‘情愛綱規’;三是天庭警都王靈官嫉妒嫦娥獻情於豬悟能;四是當皇帝,安徽鳳陽的朱元璋比陳友諒的個人素養更勝一籌。

王母娘娘對朱元璋和陳友諒的人品進行了反覆考察和對比,最後決定護佑朱元璋做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較陳友諒當皇帝確有許多優異條件。

朱元璋當皇帝,除了自身素質較陳友諒優越很多外,更優勝的還有一點,朱元璋找了個相貌平平、才華橫溢的好老婆。

朱元璋從小從事放牧,沒進過正規學府念過書,煉就了一身好身板。他年青時做了幾年和尚,從師學習了幾路拳腳功夫,原本用於防身。後來從軍打仗,他較常人顯得驍勇能戰,足智多謀,很快就被統軍大人郭子興重用.。郭子興先將朱元璋改爲親兵,爾後便將養女馬氏嫁他爲妻!郭子興的養女馬氏出身名門權貴家庭,精通琴棋書畫,熟悉‘四書五經六義’,有獨樹一幟的理論思想體系,是朱元璋頂級得力的賢內助。朱元璋與馬氏結婚後,他對馬氏的文才敬愛有加,言聽計從!

朱元璋妻子馬氏關於“皇權理論”、“皇室子女教育法則”、“目標引導理論”、“量才用人理論”等,對朱元璋開創的明朝基業傳承了近三百年(明276年、南明22年)發揮着具大作用!‘馬氏理論’

‘馬氏理論’體系中的“皇權理論”言簡意明,偶義很深!

馬氏曾對朱元璋說:打江山靠武;管江山靠文;傳江山靠掌控文武之間的權力平衡!

打江山靠武官,管江山靠文官。管江山與打江山不同。打江山靠勇!管江山靠謀!打江山是靠殺衆人(羣體軍人)服(拆服將領)一人。強將手下無弱兵!沒有驍勇能戰,足智多謀的將帥,根本統領不了、訓練不出敢打能拼的士兵!古往今來,奪取皇權的都是艹控軍隊打了勝仗的帥將!縱觀中國君皇史,哪個朝代都是因爲軍隊吃了敗仗才宣告那個朝代的君皇開始換姓!

管江山靠政策!靠法規!需用文人建章立制!君皇通過施行嚴格的法規統治江山。當有人觸犯法規時,無論他權位多大,職務多高,無論他是皇親國戚,還是平民百姓,該抓的要抓;該蹲監獄的要蹲監獄;該殺的一定要殺。管江山是靠殺(統領)一人(威)懾衆人。俗語‘殺一警百’、‘殺雞給猴看’,說的都是管江山的大道理!

傳江山靠掌控文武之間的權力平衡!當皇帝要想座穩自己的位置,對身邊的文武重臣都要賦予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監督的權力!設置文官與武官,就是爲了相互監督。不要害怕文官與武官之間有矛盾,當皇帝要學會掌控文官與武官兩派之間的權力平衡!無論哪派勢力強硬,你都要及時將其掐掉多出來的強硬部分!無論他以前有過多大功勞。當部下功高蓋主時,你的皇位便搖搖欲墜!對身邊的大臣,你要及時調整功績超衆的帥將!讓特有本事的當各部大臣的副職,讓能力平平的當各部大臣的統領!讓能力平庸之輩當主帥在你跟前傳號施令,讓能力超衆的副職遠離你身邊去疆場拼命!只有這樣掌控文武大臣的權力平衡,才能座穩你的皇位!明朝每個君皇在位期間,都按這種‘理論’去實踐,朱家皇朝就世世代代不會改姓!

朱元璋稱帝后,完整、準確、超前領會實踐了馬氏的“皇權理論”!朱元璋晚年在太子鬱悶逝世後,爲了力保太孫繼位牢固,朱元璋狂殺武將,開國功臣被他斬盡殺絕。胡惟庸是左丞相,被人告發擅權謀逆。朱元璋不僅殺了他,還株連了一萬多人。藍玉是功勳卓著的大將,封爲涼國公。錦衣衛官員告發他謀反。朱元璋也將他殺了。連坐被族誅的有15000多人。所有勇猛的將官幾乎在這一案中被殺光。他變着法兒殺死了最後一名開國功臣——徐達!徐達背上生疽。生這種病最忌吃蒸鵝。朱元璋乘機使臣將蒸鵝賜給他吃。徐達只得流着淚當着使臣的面將蒸鵝吃下去。不久,徐達病故。朱元璋還故意‘找茬’藉機鎮壓了兩名較有名望的‘酸辣’文人。一是浙江府學教授林元亮,幫人代寫謝恩表,寫了句“作則垂憲”。朱元璋硬說“則”,就是罵他爲賊。二是常州府學訓導蔣鎮,爲人寫了首賀表,其中有一句“睿姓生知”。朱元璋硬將“生”誤視作“僧”。認爲是有意罵他當過和尚。朱元璋下令處死林、蔣二人。朱元璋殺‘衆武二文’的‘舉措’,震懾了當朝文武百官,個個都嚇得服服帖帖!從而使自己的皇位順利地移交給了太孫。太孫按照馬氏的“皇權理論”!非常平穩的將皇權移交給朱姓家族的後人。馬氏的“皇權理論”指導朱姓氏人世襲(皇)朝政近三百年!“皇權理論”

馬氏理論’體系中的“皇室子女教育法則”,觀念超前,思路新穎,經久實用,成效顯著!朱元璋當上皇帝后,皇后馬氏便對朱元璋說:我們教育孩子的方法一定要與尋常百姓家有所不同。我們的孩子,不僅僅要識字作文,更要學會治國,學會做人。我們的孩子,僅有‘將才’還不夠,個個要有‘帥才’才行。‘將才’戰果輝煌,‘帥才’思想能放光芒!我們的孩子,僅僅掌握老師教的知識量還不夠!也就是說,我們的孩子僅侷限於當老師還不夠。我們的孩子,個個要擁有導師級別的知識量,才能統治國家,以才服衆!因爲,老師,只是照本宣科!導師才能創新!老師只能按照書本輔導學生識字作文。教授也是依據教材,參照其它旁類學科的知識教育學生。導師則不同。導師通過總結前(旁人)人的經驗教訓,創新自己的新的學說。導師的理論能成爲引領一個或衆多羣體進步的航標!“孔孟之道(導)”,就是說孔子、孟子是導師。誰要是成爲掌握他們理論的學子,誰就是同齡人中的驕子。只有同齡人中的驕子,在掌握了前任導師理論精髓之基礎上,根據社會發展的變化,獨樹一幟的創新一種理論。並用自己創新的理論,培養和引導後人超越同齡者,成爲驕驕者!這種理論纔是導師級別的理論!這種人才纔是導師級別類的人才。我們的子孫,只有成爲導師級別的人才,才能世世代代保住明朝江山永不換姓!我們皇家子孫個個都要具備超越常人的卓越本能,才能統治祖上留下的江山。我們的子孫,在各個方面,都要成爲領袖人物。他們的一言一行,都具有引領百姓效仿(社會進步)的功能。他們的品行公道,社會就會進步,江山就能保住。反之,社會就能倒退,江山遲早都會丟失!

朱元璋當上皇帝后,完全按照“馬氏理論”培養教育自己的子孫。朱元璋特別重視對兒子們的文化教育。朱元璋稱帝后,爲兒孫們請了全國最好的學者做教師。朱元璋他要求兒子們用心攻學問,養美德。朱元璋對教師們說:一塊美玉必須有好玉匠才能雕琢成器!育人首先育心。心一正,萬事都辦得順。心不正,褚欲交攻,一事無成。我的子孫們僅學會識字作文還不行!我的孩子們將來是要治國管事的,褚功臣弟子也要做官辦事。教育我的子孫,必須突出實學教導,不光記誦文章,重在靈活運用。在朱元璋的嚴格教育下,褚子成年後,大都很能幹,會辦事。有的善於統兵,有的擅文,有的文武齊備。故此,明朝前期二百多年的江山都穩如泰山!這無疑與朱元璋按照“馬氏理論”培養教育子孫有着密切的關連!

‘馬氏理論’體系中的“量才用人理論”,小道理中隱含大道理!深思熟慮後倍感刻骨銘心。朱元璋當上皇帝后,馬氏便對朱元璋說:稱帝作明君,重在選好接班人!在職選不好接班人,死後只能落個一代‘昏君’的惡名!當皇帝,更要輔導接班人‘量才用人’!‘疑人不用,用人不疑!’量體裁衣,服飾靚麗!用人所長,績效倍長。對‘文人’要用‘酸鹼調合法’去調控。馬氏曾對朱元璋說:自古文人多傲骨!文人大都清高自傲。文人重氣節,重名氣!君主一旦採納了哪位文人的“獻計建言”,那位文人立馬就會稱君主萬歲萬歲萬萬歲!君主如果不採納哪位文人的‘獻計建言’,那位文人就會酸溜溜地稱自己懷才不遇,稱君主錯把‘毛驢’當良駒。有的還會寫文章,諷刺君主用千里馬磨豆腐,浪費人才!皇帝要用文人之驕,來滅文人之傲!讓天下文人都知天外有天!人外有神!強中更有強中手。高人之後有高神!無論你身藏多大本事,君主用你你是能人!君主不用你你是費物!兩把不同的菜刀,一把潔白鋒利;一把鏽跡斑斑。你天天用鏽跡斑斑的菜刀切菜,天長地久,鏽跡斑斑的菜刀變成了潔白鋒利的菜刀!原是潔白鋒利的菜刀,長時間閒置一旁,主人總不用它,天長地久,原是潔白鋒利的菜刀,慢慢就變成了鏽跡斑斑的菜刀!是文人就應有自知之明!有才也要謙虛謹慎!君主用你就放光輝!君主不用你你就蓄韜養銳!把多餘的才華藏起來等待時機!否則,你的傲骨就會遭到君主的切除!無論文帥能耐多大,你只要不在君主之位,你永遠都鬥不過身旁圍了一圈的“武將文帥”的君皇!這是一條顛覆不破的真理!能當君主的文帥,也要學會蓄韜養銳,沉府要深!要學會適應環境!尊重先君,敬重賢良,培植親信,等待時機!有了機會,你做了君主,該怎麼發揮就任意發揮!沒了時機,你就認命!讓一世英名隨風而逝!留個清官文人之美名以(警示)教育後人!

‘馬氏理論’體系中的“目標引導理論”,教育後人要立志,要勤奮,更要學會有實現目標的良好心態和實現目標的事半功倍的策略!馬氏曾對朱元璋說,你是做大事的帥才。統軍打仗,必須威嚴有加!你做十件事,必須做好其中的七件.這樣你才能讓部屬敬佩!同時,十件事中你必須做三件壞事,這樣才能讓部屬對你敬而遠之!俗語:當官不做七件好事沒人敬;不做三件壞事沒人怕!馬氏曾對朱元璋說:當統領必須公正廉政.以理服人,以法治人,以德育人。選賢用才無遠近(指自身)!獎勤罰懶無親疏!只要你立的規矩對多數人有利就行。食堂沒有人人可口的飯菜,世上沒有人人滿意的事情。世道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只要你確立的法規對多數人有利,你將是一代國史留名的明君!做統領,當君主,一定要掌握和運用‘目標引導理論’,培育部屬端正行爲動機,儘快達成原定目標。同等智商的人羣,同等條件下去實現同一目標,能否得到‘目標引導理論’的輔助,他們之間達成目標的結果就截然不同。當人們的行動具有明確的目標,並且把自己的行動與目標不斷加以對照,清楚地知道自己的進行速度和與目標相距的距離時,行動的動機就會得到維持和加強,人就會自覺地克服一切困難,努力達到目標。你可以做一個試驗,組織三組人,讓他們分別沿着十公里以外的三個村子步行。第一組的人不知道村莊的名字,也不知道路程有多遠,只告訴他們跟着嚮導走就是。剛走了兩三公里就有人叫苦,走了一半時有人幾乎憤怒了,他們抱怨爲什麼要走這麼遠,何時才能走到?有人甚至坐在路邊不願走了,越往後走他們的情緒越低落。第二組的人知道村莊的名字和路段,但路邊沒有里程碑,他們只能憑經驗估計行程時間和距離。走到一半的時候大多數人就想知道他們已經走了多遠,比較有經驗的人說:‘大概走了一半的路程。’於是大家又簇擁着向前走,當走到全程的四分之三時,大家情緒低落,覺得疲憊不堪,而路程似乎還很長,當有人說:‘快到了!’大家又振作起來加快了步伐。第三組的人不僅知道村子的名字、路程,而且公路上每一公里就有一塊里程碑,人們邊走邊看里程碑,每縮短一公里大家便有一小陣的快樂。行程中他們用歌聲和笑聲來消除疲勞,情緒一直很高漲,所以很快就到達了目的地。

‘馬氏理論’體系中的‘兩分法則’,是古代辯證法的雛形!馬氏曾對朱元璋說:當官一定要學會用‘兩分法則’看人看事才能公平。古人云:勇者近山,智者近水。勇敢的人喜歡打獵,聰明的人喜歡釣魚.。人都有不同的愛好!每個人都有優點和缺點。優點與缺點,相比較而存在。長處與短處,相比較才分明。沒有優點就沒有缺點!所以,看問題都要從兩方面去衡量!評價一個人,也要從兩方面去考察。無論對人對事,只有用‘兩分法’評價,才能相對客觀公正!優點爲主,缺點爲輔就是好人和好事。對人不能責全求備。做君主,當皇帝,更要懂得世上根本就沒有完美無缺的東西存在宇宙之中。做事不要偏面追求完美。最好的辦事結局是因地制宜,多快好省。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有個漁夫從海里撈到一顆大珍珠,愛不釋手。然而,珍珠上面有一個小黑點。漁夫想,如能將小黑點去掉,珍珠將變成無價之寶。於是,它就用刀子把黑點刮掉。可是,刮掉一層,黑點仍有,再刮一層,黑點還在,刮到最後,黑點沒了,珍珠也不復存在。人們往往堅持完美而扔掉了一些他們原本可以得到的東西。世態萬千,不可能擁有十分完美的東西存在。追求完美無缺的事物,雖然只是人們美好的願望,但人們偏偏要到永遠找不到完美的地方到處搜尋。因此,追求完美無缺的願望落空也是經常發生的客觀存在。世上萬事萬物只有品質的差異,根本就沒有好壞之分。就是這種品質的差異,也只是相對而言,並不是絕對正確!世上沒有完美無缺的人和事!樓外有樓,天外有天,凡事宜從實際出發。

‘馬氏理論’體系中的‘知識更新論’,語重心長,益於古今!馬氏曾對朱元璋說:研究學問、學習技能,首先是爲了充實自己。千萬不能爲了迎合別人的意旨,或隨波逐流而盲目進行。否則,達不誠仁生目標事小,白白糟蹋了一生寶貴的光陰才最可惜。做皇帝,當君主,更要注重自身知識的更新!古人云,學而優則仕!學無止境!人要活到老,學到老。只要大腦有思維,就要不斷接受新事物,學習新知識!王者要有王者的風範!當皇帝更要不斷的學習學習再學習!努力努力再努力!

懂得知識更新,重塑自身!挑戰極限,充實能量!駕馭人生!歷代明君一生最大的成就在於不斷重塑自身,使自己始終處在同齡人中優勝者的前沿,成爲時代航船中的領航人!夏朝時候,一個背叛的諸侯有扈氏率兵入侵,夏禹派他的兒子伯啓抵抗。結果伯啓被打敗了。他的部下很不服氣,要求繼續進攻。但是伯啓說:";不必了,我的兵比他多,地盤也比他大,卻被他打敗了,這一定是我的德行不如他,帶兵方法不如他的緣故。從今天起,我一定要努力改正過來纔是。";從此以後,伯啓把精力全部投入到工作學習中去。他每天很早便起牀工作,粗茶淡飯,照顧百姓,任用有才幹的人,尊敬有品德的人。過了一年,有扈氏知道了,不但不敢再來侵犯,反而自動投降了。有人問有扈氏:面對同一個伯啓,一年前後的時間並不長,你作爲一年前的勝者,爲啥一年後不戰而降?有扈氏答:一年前的伯啓少學寡術,必吃敗仗。一年後的伯啓博學多才,進了一大步;我居功自傲,固步自封,沒有研究新的作戰技能,退了一大步!這一進一退是兩大步,雙方勝負已分!我要是自不量力地硬打,只能落個敗將的惡名!故此,我選擇不戰而降。我不能帶着我的兵士與強手硬拼。如果真要硬拼,結局早已有定論,我只能帶着我的兵士白白去送命!我選擇投降,就是不想讓我的兵士跟我遭秧!

‘馬氏理論’體系中的‘才謀其位,價值倍增’,寓意深遠,功垂千古。馬氏曾對朱元璋說:人各有志,這是不以君主、帝皇的意志爲轉移的客觀規律。由於各人的立志不同,各人的技能、素養、愛好都有差異!有的人在甲行業是弱智,到了乙行業卻是能人!所以,當君主、做皇帝,就要善於發現不同類型的人才,把這些具有專業技能的人才放到他能發揮最大潛力的行業中去!才謀其位,價值倍增!從前有個年青和尚問師傅,他的人生價值有多大。師傅沒有明確告訴他。師傅叫年青和尚從後山搬回一塊石頭,第二天叫他送到集市上叫賣!師傅告知徒弟,只許打價,不許真賣!第二天在集市上,年青和尚遇到一位農村婦女出價2元想買這塊石頭回家壓缸中的酸菜!第三天師傅叫徒弟把石頭送到工藝品市場去打價,一個商人出價200元想買回去雕刻一尊塑像。第四天,師傅叫徒弟把石頭送到古玩市場上打價,一位古玩收藏家出價2000元想買回去收藏!每五天,師傅告訴徒弟,你的價值就如這塊石頭,放的位置不同,價值就有很大的差別!所以說,一個人的價值,關健是他根據自身志向所選擇的位置。每個人都要珍惜自己的位置!在其位謀其政,各司其職,各謀其位,處在哪一年齡段就要完成哪一年齡段應完成的事。否則,時過境遷,到了下一年齡段就很難有機會去補救!善射者所以成名,不在其箭,而在其的。鵝卵石的故事,教育統領對於工作中林林總總的事件,必須按事件的重要姓和緊迫姓的不同,合理確定處理的先後順序。做到鵝卵石、碎石子、沙子、水都能放到罐子裡去。對於人生旅途中出現的事件也應如此處理。這就是平常所說的物盡其用,人盡其才。

有位先生給弟子上課,先生在桌子上放了一個裝水的空罐子,然後又從桌子下面拿出一些正好可以從罐口放進罐子裡的‘鵝卵石’。當先生把‘鵝卵石’放進空罐裝滿後問他的學生:";你們說這罐子是不是滿的?";“是。”所有的學生異口同聲地回答說。

欲知後事如何,請繼續閱讀、、、、、、

第15章 第二十八節第15章 第三十一節第15章 第三十一節第15章 第六節第4章 第二節第8章 第二節第四章第8章 第二節第15章 第十五節第8章 第一節第13章 第一節第15章 第三十三節第16章 第七節第16章 第七節第15章 第三十八節第14章 第四節第15章 第十一節第11章 第六節第15章 第十節第14章 第一節第9章 第三節第6章 第二節第14章 第三節第15章 第十一節第10章 第二節第14章 第四節第14章 第四節第9章 第一節第15章 第九節第11章 第六節第10章 第二節第5章 第二節第12章 第一節第8章 第一節第15章 第十七節第11章 第五節第14章 第六節第15章 第二十一節第16章 第二節第14章 第七節第15章 第十二節第15章 第八節第16章 第七節第7章 第一節第14章 第三節第15章 第三十節第16章 第一節第15章 第一節第15章 第七節第16章 第七節第14章 第九節第15章 第三十節第16章 第八節第15章 第二十八節第16章 第七節第15章 第二十一節第12章 第二節第16章 第四節第13章 第一節第6章 第三節第11章 第二節第15章 第一節第15章 第八節第7章 第二節第10章 第二節第15章 第十七節第14章 第六節第15章 第九節第15章 第十四節第14章 第七節第5章 第一節第15章 第二十六節第14章 第三節第11章 第五節第15章 第二十二節第16章 第二節第15章 第二十五節第15章 第三十七節第15章 第三十四節第4章 第三節第15章 第二十五節第14章 第六節第15章 第十節第12章 第三節第6章 第一節第12章 第一節第10章 第二節第15章 第三十七節第15章 第一節第15章 第四節第15章 第二節第15章 第十一節第15章 第二十二節第15章 第二十九節第15章 第三十七節第15章 第九節第15章 第二十八節第14章 第九節第15章 第二十五節
第15章 第二十八節第15章 第三十一節第15章 第三十一節第15章 第六節第4章 第二節第8章 第二節第四章第8章 第二節第15章 第十五節第8章 第一節第13章 第一節第15章 第三十三節第16章 第七節第16章 第七節第15章 第三十八節第14章 第四節第15章 第十一節第11章 第六節第15章 第十節第14章 第一節第9章 第三節第6章 第二節第14章 第三節第15章 第十一節第10章 第二節第14章 第四節第14章 第四節第9章 第一節第15章 第九節第11章 第六節第10章 第二節第5章 第二節第12章 第一節第8章 第一節第15章 第十七節第11章 第五節第14章 第六節第15章 第二十一節第16章 第二節第14章 第七節第15章 第十二節第15章 第八節第16章 第七節第7章 第一節第14章 第三節第15章 第三十節第16章 第一節第15章 第一節第15章 第七節第16章 第七節第14章 第九節第15章 第三十節第16章 第八節第15章 第二十八節第16章 第七節第15章 第二十一節第12章 第二節第16章 第四節第13章 第一節第6章 第三節第11章 第二節第15章 第一節第15章 第八節第7章 第二節第10章 第二節第15章 第十七節第14章 第六節第15章 第九節第15章 第十四節第14章 第七節第5章 第一節第15章 第二十六節第14章 第三節第11章 第五節第15章 第二十二節第16章 第二節第15章 第二十五節第15章 第三十七節第15章 第三十四節第4章 第三節第15章 第二十五節第14章 第六節第15章 第十節第12章 第三節第6章 第一節第12章 第一節第10章 第二節第15章 第三十七節第15章 第一節第15章 第四節第15章 第二節第15章 第十一節第15章 第二十二節第15章 第二十九節第15章 第三十七節第15章 第九節第15章 第二十八節第14章 第九節第15章 第二十五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