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第二節

有位先生給弟子上課,先生在桌子上放了一個裝水的空罐子,然後又從桌子下面拿出一些正好可以從罐口放進罐子裡的‘鵝卵石’。當先生把‘鵝卵石’放進空罐裝滿後問他的學生:";你們說這罐子是不是滿的?";“是。”所有的學生異口同聲地回答說。

";真的嗎?";先生笑着說,並再從桌底下拿出一袋碎石子,把碎石子從罐口倒下去,搖一搖,再加一些,再問學生:";你們說,這罐子現在是不是滿的?";這回他的學生不敢回答得太快。最後班上有位學生怯生生地細聲回答道:";也許沒滿。";

";很好!";先生說完後,又從桌下拿出一袋沙子,慢慢地倒進罐子裡。倒完後,於是再問班上的學生:";現在你們再告訴我,這個罐子是滿的呢?還是沒滿?";

";沒有滿。";全班同學這下學乖了,大家很有信心地回答說。";好極了!";先生再一次稱讚這些";孺子可教";的學生們。稱讚完後,先生從桌底下拿出一大瓶水,把水倒在看起來已經被鵝卵石、小碎石、沙子填滿了的罐子裡。當這些事都做完之後,先生正色問他班上的同學:";我們從上面這些事情得到什麼重要的啓示?";班上一陣沉默,然後一位自以爲聰明的學生回答說:";我們平時的工作,看起來是做完了,其實還有許多意想不到的內容沒有做完。";這位學生回答完後心中很得意地想:";我規納總結的答案應該滿分!";先生聽到這樣的回答後,點了點頭,微笑道:";答案不錯,不是滿分!我要告訴你們的準確答案是,";說到這裡,這位先生故意頓住,用眼睛向全班同學掃了一遍說:";我想告訴各位最重要的信息是,如果你不先將大的‘鵝卵石‘放進罐子裡去,你也許以後永遠沒機會把它們再放進去了。";這就是‘才謀其位,價值倍增’的註解!

‘馬氏理論’體系中的‘獎優罰劣準則’,朱元璋言聽計從,雷歷風行!馬氏曾對朱元璋說:當皇帝、做明君,獎優罰劣的措施一定要善始善終。激勵先進,褒獎英烈,年年都要形成制度。表彰先進,樹立樣板,就是給後人確立學習的榜樣,指明立志的方向。如安扶好戰場上犧牲的烈士親屬,就是對活着的人的一種鼓勵!你當統領如不關心部屬,誰在今後的作戰中還會爲你去拼命!

朱元璋對馬氏的‘獎優’理論心領神會!有一天,朱元璋突然走進了弘文館學士羅復仁的家中。羅復仁老少三代住在幾間破破爛爛、東倒西歪的房子中。朱元璋見後親切地說:“好秀才怎能住這樣破爛的房子!”第二天上朝,朱元璋就賜給羅復仁城裡一套大宅邸。羅復仁感動得五體投地。發自內心的感言是:流盡畢生最後一滴血,鞠躬盡瘁獻給明朝基業!

馬氏曾對朱元璋說:當皇帝、做明君,獎優罰劣的措施一定要善始善終。該獎的要獎,該罰的也要罰!‘獎優’是‘唱紅臉’做好人,‘獎優’很好推行。‘罰劣’是‘唱黑臉’,做惡官,‘罰劣’很難施行!‘罰劣’措施跟不上,極易滋長人的惰姓,好壞不分的結局是工作沒有高標準,得過且過渡一生。更可怕的是,這些劣根劣種一旦漫延,形成相當規模的氣候,就會誤導許多善良的人羣誤入岐途。所以,‘罰劣’不僅縣衙州府層層要施行,而且每年都要週期姓、階段姓的從嚴從快從狠地‘殺一警百’!只有這樣,才能收到‘獎優罰劣’應有的效果!

朱元璋對馬氏的‘罰劣’理論不僅溶匯慣通了精神實質,而且在施行中立竿見影!有一次,檢校探聽到有一女僧引誘大臣華高、胡大海的妻子信奉西僧,行“金元教”法。朱元璋得報當即下令將兩位大臣的妻子、連同那位女僧一起扔進河裡處死。

歷史事實說明,王母娘娘將天子崗龍脈之地摞主移位,彰顯王母娘娘“選賢用才”較觀世音菩薩更勝一籌。陳友諒是將才,朱元璋是帥才。朱元璋自與馬氏結婚那天開始,對馬氏的文才就佩服得五體投地!朱元璋當時只是一個帶兵打仗的統領。馬氏曾對朱元璋傳授了世上最經典的‘心戰法’——‘斷指戰法’。馬氏對朱元璋說:你統兵打仗,必須懂得戰法。軍隊打仗根據參戰人員的多少,區分爲不同規模。不同的規模區分爲不同的作戰樣式。作戰樣式通常分爲‘戰術’‘戰役’兩種。‘戰術’級別的作戰樣式規模較小。一般由幾十人至上百、上千人的戰鬥稱作‘戰術’規模。一次‘戰術’規模的作戰行動,持續時間不長。短則幾小時,長達三五天,‘戰役’級別的作戰樣式規模較大。它是由多個‘戰術’規模的作戰行動組和的某個段落。[軍語解釋:戰術——進行戰鬥的原則和方法。戰役——戰爭的一個段落,在一定的方向上和一定的時間內進行的一系列戰鬥的總和]。通俗說法,旅團以下包括營連排班的戰鬥均屬戰術規模的作戰術樣式!幾個師或幾個軍參戰的持續較長時間的衆多場次的戰鬥,統稱爲一次戰役行動。對級別較低的指揮官而言,戰術作戰是參與、是實施、是親臨現場較量的拼(命)殺。對級別較高的指揮官而言,戰役作戰是謀劃、是組織、是指揮衆多的級別較低的指揮官率兵士親臨戰場去拼(命)殺!組織謀劃戰役作戰的是(元)帥、將之才,親臨現場拼(命)殺的是校尉軍官和兵卒!將帥比拼的是謀略,兵卒拼殺的是士氣!兵熊熊一個,帥熊熊一窩!強將下無弱卒!所有這些說的都是戰術與戰役之間的關係!你在贏得一次大的戰役行動,必須指揮部下取得每次戰術行動的勝利!每次戰役行動的戰果,都是由一系列戰術行動中的戰果積累而來!作爲統領,你必須傳授好的戰法給部下,讓部下都靈活運用好的戰法去獲取每次戰術行動的勝利!你只要培養大批熟練運用戰法的指揮官,參與並實施戰術作戰,就爲獲得整個戰役的勝利奠定了基礎!所以,你每年都要組織戰術級別的軍官進行培訓!最好是利用獲得前次大的戰役行動的勝利後,到組織下次戰役行動開始前的間隙,邊組織部隊休整,邊組織戰術級別的軍官培訓。及時總結成功的戰法,交流失敗的教訓!利用戰役行動的間隙,組織士兵休整,組織下屬軍官培訓,這頂工作看起來無關緊要,其實是一項影響全局的制勝法寶。有的指揮官,指揮打仗分不清戰術和戰役的區別。把戰術行動當戰役行動!戰術行動講乘勝追擊!當某次戰術行動出現有利的態勢時,戰術指揮員就抓住稍瞬即逝的戰機,指揮士兵連續奮戰,乘勢拼殺,擴大戰果。這樣的成功戰術行動,可成爲推進整個戰役進程的突破口。上次戰術行動與下次戰術行動的間隙時間戰前指揮官都無法確定!所以在戰術實施過程中,指揮官是無法按排兵卒休整的。戰役級別的指揮官則不同,他能預先謀劃組織幾次戰役行動。而且能確定兩次戰役行動的間隙時間。兩次戰役行動間隙時間長短,戰役級別的指揮官通常都是根據整個戰局的態勢確定。聰明的戰役級別的指揮官,通常都會把組織士兵休整,組織下屬軍官培訓作爲兩次戰役行動間隙時間內的核心內容!聰明的戰役級別的指揮官認爲,不善於總結經驗教訓的官兵,戰場上被打敗後也稀裡糊塗地不知道敗在哪裡!只有通過戰地培訓,讓參戰官兵自己總結經驗教訓,他們就會在下次戰術行動中,揚長避短,真正成爲攻必克、守必勝的勇士!你能懂得利用兩次戰役行動間隙組織士兵休整,組織下屬軍官培訓,你的部隊將無敵於天下!

馬氏曾對朱元璋說:你作爲統領,培訓的對象是將帥之才。你傳授的戰法當然與戰術級別的軍官不同。戰術級別官兵運用的戰法,通常區分爲進攻和防禦兩大類。進攻時戰法要求:強攻硬破;圍敵打援;多點突破;聲東擊西;齊頭並進;雲梯搭牆;地道奇襲;炸門轟牆;爆破城牆等等等等。防禦時的戰法:戰壕與坑道相連;前沿與縱深互衛。動靜結合,攻守兼顧!防禦作戰要把固守陣地與適時出擊相結合,不能坐等敵方來攻(座以待斃)。所有這些戰法,都是戰術級別的官兵們必須掌握和運用的最基礎的戰法。你作爲統領,必須向你培訓的對象——將帥之才傳授宏觀、戰略級別的新戰法。只要你的將帥們掌握了你傳授的戰略級別的戰法,他們在實際作戰中能深刻領會,靈活運用,你的軍隊就是神勇之師,威武之師!我說的這種戰略級別的‘戰法’,其實質核心就是‘心戰法!’它不是攻防作戰中的具體戰法,它是軍隊高級將帥們謀劃戰役行動的前提,更是軍隊高級將帥們組織實施戰役行動、擺兵佈陣時必須遵循的首條原則!

馬氏曾對朱元璋說:你從兵士英勇作戰晉升到統領,你已經具備謀劃、組織、指揮戰役行動的才能!你要從戰略高度去謀劃每次的戰役行動!組織戰役行動首先要考慮以最少的代價,去獲取最大的戰果!每次戰役行動以殲滅對方的有生力量爲主要攻擊目標。要採取以小部兵力打援、以絕對優勢兵力圍殲的戰法,集中兵力殲滅原定作戰方案中確定的對方目標之敵!原定作戰方案要殲滅之敵,必須完全徹底乾淨殲滅掉。全殲纔算贏。把敵人打跑了不算贏!回去的敵人還會與你進行第二次拼殺!‘傷人五指,不如斷其一指’。受傷的五指癒合後還是五指。斷其一指,傷愈後他永遠都少了一指。每次組織一次大的戰役行動,你都斷對方一指,三次大的戰役行動後,對方敗局已定,投降只是時間早晚之事!‘傷人五指,不如斷其一指。’這就是我說的你必須向你培訓的對象——將帥之才傳授宏觀、戰略級別的新戰法——‘心戰法。’

朱元璋對馬氏的‘心戰法’——‘斷指戰法’心領神會。他在以後的作戰中,按照‘心戰法’——‘斷指戰法’的要領,先後組織了三次大的戰役行動,徹底打敗了陳友諒!爾後,他乘勝出擊,通過三次大的戰役行動,全殲了張士誠的主力兵團。陳友諒、張士誠的失敗,宣告元朝皇朝的結束!朱元璋功高蓋主,順理成章的登上了皇位,從此開創書寫明朝歷史的豐功偉業!

觀世音菩薩向佛祖和衆神報告了陳玄奘師徒爲天子崗龍脈聖地籌備陪葬聖物的情況後,接着,又向佛祖和衆神報告了最早獲知天書的陳楚傑,用了不到半年的時間,築好祁陽至寶慶(邵陽)官道中的唯一一座過江大橋——燕家橋。陳楚傑修橋鋪路,廣結善緣,很快就找到了賠葬的四聖物。陳楚傑後來用了三年時間,確定了埋葬墳墓的準確位置。陳楚傑有生之年,將故世的父母埋葬到了天子崗。陳楚傑在埋葬去世的父母時,請了享譽神州大地的南嶽衡山法師主持率領八名弟子,做了當時在當地史無前例的最大的一場法事。

觀世音菩薩說:50年後,陳楚傑的子孫,同樣聘請了南嶽衡山法師主持率領八名弟子,對天子崗龍脈聖地的墳墓,做了當時在當地最大的一場開棺護魚入(湘)江的驚天動地的法事。這是一場仙佑神爭的法事!這是一場驚心動魄的法事!這是一場摞主移位的法事!這是一場既無先例又無後例的法事!這是一場牽連到天庭與凡界的法事,這是一場千載難逢的法事,這是一場千古傳頌的法事、、、、、、

元朝公元1279-——1368年間

[遠景、特技加特寫]氣勢磅礴的南嶽衡山寺院座落在衡山之頂峰。

公元1363年(元朝)秋季的某曰9時,南嶽衡山寺院的中央大廳,方丈大師匡紅濤主持召開大會。

法師們身着嶄新的袈裟,依次排列着整齊的隊形。

76歲的方丈大師匡紅濤寬厚洪亮的聲音,在整個寺院中迴旋,餘音蕩繞。

“明天,常玉鎖、王志德、鄒建華、唐萬朝、袁永生、

劉青山、鄧後橋、肖萬喜八名弟子隨我南下,去祁陽縣梅塘村(1952年歸屬祁東縣)仙人山附近的天子崗做一場法事。50年前,蔣宏巖曾師率我與祝有能等八名弟子開了這場法事的頭,明天我帶你們去收尾。寺院事務由祝有能主持。下去以後,你們要備好糧、草、馬匹,明晨六點準時出發、、、、、、”

[回放、旁白]方丈大師匡紅濤宣佈衆弟子退下大廳後,轉身坐到了臺上的太師椅上,心如潮涌,思緒萬千。50年前,26歲的他隨師祖蔣宏巖參加天子崗的哪場“傳奇而又神秘”的法事,就象發生在昨天,櫪櫪在目,清淅得觸目驚心!

當年26歲的匡紅濤放置“紅石金鯉”時,見“紅石金鯉”栩栩如生,靈龍活現,雙眼似有珠光顯耀。隨即用嘴親了親紅石金鯉,雙手依依不捨、、、、、、

如今76歲的方丈大師匡紅濤寬厚洪亮的聲音,在整個寺院中迴旋,餘音蕩繞。

曰轉星移!

公元1363年農曆七月十五曰。76歲的方丈大師匡紅濤率8名弟子來到了50年前來過的梅塘地區的陳家院。

陳家院房屋整體框架沒有變化,青磚牆、青色瓦、三合土地面。整座院落寬暢亮麗,乾淨肅潔。

陳家院的主人已傳到了天子崗墳墓葬禮主人陳道財、趙美玲夫妻二人的曾孫輩陳安心。陳道財、趙美玲夫妻二人的兒子陳楚傑出生於公元1270年3月27曰,卒於公元1343年10月5曰,享年73歲。陳楚傑的長子陳光彪前年突發心臟病,逝世二年了。如今陳粗主事的是陳光彪的長子陳安心,今年31歲。他是陳家院落的主人。當年26歲的年青法師匡紅濤隨師祖蔣宏巖來陳家院參加陳道財、趙美玲夫妻的葬禮時,陳安心的父子親陳光彪還是個剛出生2歲多的幼童。76歲的方丈大師匡紅濤對50年前陳道財、趙美玲夫妻的葬禮記憶猶新。陳安心對50年前爺爺、奶奶的葬禮,只是後來聽父輩們傳教中形成的一個非常模糊的印象。76歲的方丈大師匡紅濤,非常清晰地記得,當年仙人山庵堂主持肖天福也住在陳家院。肖天福因泄露天子崗龍脈聖地的“天機”而雙目失明。陳楚傑尊他爲長輩供養在陳家。

50年後,當年26歲的年青法師匡紅濤,如今己作方丈主持,親率8名弟子來到了天子崗作這場“啓冢護魚”——“仙佑神護”的法事!

50年後,當年陳家院的主人陳楚傑的孫子陳安心,如今31歲已成爲這場法事的主人。

公元1363年,76歲的方丈法師匡紅濤主持“啓冢護魚”法事,顯現“仙佑神爭”的精彩情景!

[遠景、特技加特寫]天子崗上人山人海,彩旗飄揚。“牛角炮”震天動地。方丈法師匡紅濤令站立“供桌”正中,8名弟子依次圍繞站立於煙霧瀰漫的“供桌”旁。“供桌”上整齊的擺設着“三牲”和供品:一整隻蒸熟的公雞;一條紅燒的豬前腿肘子;一條清蒸剁椒鱅魚。另有一盤香蕉、一盤蘋果。一隻香爐中插滿了嫋嫋煙霧的粉紅色蠟燭狀的香;成扎的紙錢擺滿了供桌。

“供桌”兩側臨時紮了一個松枝牌坊,牌坊兩側立柱上有一副用藍底白字油漆書寫的輓聯:

墳穴聖水應時躍出化龍魚

墓園翠柏逐曰長成輔帝材

牌坊正中橫副:金鯉入江

[特技加特寫]在鞭炮音響和煙霧瀰漫中,在法師們的朗朗誦經聲中,陳道財、趙美玲的“夫妻冢”發生了神奇的變化:墳堆高於地面的泥土,神奇般的向四周漫漫噴灑。瞬間,一個四米見方、約2米深的墳池,展現在人們眼前。

[特技加特寫]方丈法師匡紅濤來到墳墓近前一看,驚訝得無言表述。50年前下葬的棺材杳無蹤影。池中有約二十公分深的水,當年陪葬的“魚、草、水、酒”“四寶”,“瓷瓶”、“玉瓶”、“葫蘆瓢”仍在墳池水中漂浮,只是“金鱗紅鯉”形態的紅色岩石,變成了一條活靈活現、活蹦亂跳的、渾身都是金色鱗片、十分耀眼的大鯉魚。這條“金鱗紅鯉”長約80公分,寬約30公分,背鰭露出水面高約10公分。金鱗紅鯉也許受陽光的照耀,也許受鑼鼓、鞭炮的震動,它在水中來回穿梭,不斷做着躍躍欲試狀的跳躍形態。

此情此景,匡紅濤主持等法師們的心情,

是驚歎十驚奇!

還是驚喜十驚詫十驚訝!

總之,筆者是無法用語言文字來表述!

[回放、旁白]76歲的方丈法師匡紅濤心潮澎湃:50年前,我隨師祖參加的“傳奇而又神秘”的葬禮,今天真的顯靈了!唐僧師祖遺留的“天書”,肖漢卿、肖天福主持的遺訓,如今真的全部靈驗呀!

欲知後事如何,請繼續閱讀、、、、、、

第15章 第三十七節第四章第15章 第十一節第11章 第一節第11章 第三節第四章第15章 第十節第6章 第三節第14章 第七節第11章 第六節第三章第15章 第二十二節第7章 第一節第13章 第一節第6章 第三節第16章 第四節第16章 第四節第15章 第三節第15章 第十節第7章 第四節第15章 第九節第7章 第四節第15章 第九節第15章 第三十八節第11章 第一節第15章 第九節第15章 第十九節第11章 第一節第15章 第十八節第15章 第二十三節第16章 第二節第15章 第十一節第12章 第二節第14章 第一節第16章 第七節第13章 第一節第15章 第十六節第5章 第三節第15章 第二十二節第9章 第三節第15章 第十一節第15章 第二十一節第15章 第十六節第15章 第三十四節第11章 第二節第15章 第二十五節第15章 第十八節第7章 第四節第6章 第一節第15章 第二十三節第15章 第八節第7章 第四節第15章 第九節第16章 第四節第15章 第十五節第6章 第二節第15章 第十節第4章 第三節第8章 第一節第15章 第十九節第16章 第三節第10章 第二節第15章 第七節第9章 第二節第16章 第七節第6章 第一節第15章 第十七節第14章 第六節第15章 第二節第15章 第二十節第14章 第九節第5章 第三節第15章 第十二節第15章 第三十五節第16章 第三節第4章 第二節第11章 第六節第15章 第二十九節第15章 第十五節第14章 第七節第5章 第二節第8章 第二節第10章 第一節第15章 第三十二節第16章 第三節第15章 第十五節第13章 第二節第11章 第四節第四章第14章 第五節第四章第15章 第十四節第15章 第二十八節第7章 第四節第11章 第一節第14章 第四節第15章 第六節第15章 第三十四節
第15章 第三十七節第四章第15章 第十一節第11章 第一節第11章 第三節第四章第15章 第十節第6章 第三節第14章 第七節第11章 第六節第三章第15章 第二十二節第7章 第一節第13章 第一節第6章 第三節第16章 第四節第16章 第四節第15章 第三節第15章 第十節第7章 第四節第15章 第九節第7章 第四節第15章 第九節第15章 第三十八節第11章 第一節第15章 第九節第15章 第十九節第11章 第一節第15章 第十八節第15章 第二十三節第16章 第二節第15章 第十一節第12章 第二節第14章 第一節第16章 第七節第13章 第一節第15章 第十六節第5章 第三節第15章 第二十二節第9章 第三節第15章 第十一節第15章 第二十一節第15章 第十六節第15章 第三十四節第11章 第二節第15章 第二十五節第15章 第十八節第7章 第四節第6章 第一節第15章 第二十三節第15章 第八節第7章 第四節第15章 第九節第16章 第四節第15章 第十五節第6章 第二節第15章 第十節第4章 第三節第8章 第一節第15章 第十九節第16章 第三節第10章 第二節第15章 第七節第9章 第二節第16章 第七節第6章 第一節第15章 第十七節第14章 第六節第15章 第二節第15章 第二十節第14章 第九節第5章 第三節第15章 第十二節第15章 第三十五節第16章 第三節第4章 第二節第11章 第六節第15章 第二十九節第15章 第十五節第14章 第七節第5章 第二節第8章 第二節第10章 第一節第15章 第三十二節第16章 第三節第15章 第十五節第13章 第二節第11章 第四節第四章第14章 第五節第四章第15章 第十四節第15章 第二十八節第7章 第四節第11章 第一節第14章 第四節第15章 第六節第15章 第三十四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