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7章 負債累累的帝國政府

bookmark

經過幾年的發展,中華帝國在房貸方面發展比較快,這也屬於一種透支消費,這在很早以前就開始了。

因此中華帝國的經濟在之前有很快的發展,但國民要還房貸,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內需的增長。

但首付較高,所以透支程度不高加上房價不是太高,因此很多國民已經把放貸還掉了。

房貸的主要市場則開始向內陸地區轉移,沿海地區的房貸市場開始飽和。

因爲房貸的不斷放出,使得中華帝國的經濟增長速度比美國快得多,但中華帝國的透支消費目前還屬於基本生活設施的範疇,還未涉及到汽車等商品,因爲汽車目前還屬於奢侈品,並未成爲生活必需品。

不過只要大規模放出車貸,大部分國民都買了家庭汽車,那麼汽車也就成爲生活必需品了。

經過幾年的全面瘋狂建設,此時中華帝國的經濟依舊保持着非常穩定的高增長速度,這得益於亞聯儲源源不斷的資金供應。

在這種瘋狂建設下,中華帝國逐漸具備了進行大規模透支消費的能力。

同時中華帝國在汽車產能上也在不斷的擴大着,其速度只能說讓美國人都感覺望塵莫及。

其中中盛集團與華盛集團陸續進入了家庭汽車製造業,與華東集團進行競爭。而華東集團則保留着工程車、貨車的壟斷生產。

競爭有時是有很大好處的,那就是能夠不斷的進行創新。

中國三大集團,在民用領域的競爭此時趨於激烈,三方所使用的技術基本相同,同時三家集團也在不斷的做出創新,從而使產業在世界上保持極高的競爭力。

當其中一家集團做出某項創新後,其他兩家集團也會迅速跟進,但要向創新的集團繳納一定的專利費,這樣使創新的集團具備成本競爭優勢。

家庭汽車的產能瘋狂增長,這是在爲接下來的大規模車貸做準備。

產能問題得首先解決,否則到時候就算放出車貸,也沒有足夠的產能生產。

同時中華帝國在交通上也大力建設,在不斷的瘋狂建設下,鐵路、公路都延伸到了俄國地區。

只有道路通暢了,才能使原材料運輸沒有限制。

中華帝國作爲一個五億人口的國家,一旦使用透支消費模式,那將消耗巨大的資源,但以當前中華帝國所掌控的資源來說,是完全足夠消耗的,就算是人口增長到十億,中華帝國甚至可以消耗全球資源來供應國民消費。

在這個世界上,資源實際上並非是有限的。

有限的資源也就是那麼幾種,其中農業可能是最大的制約,例如後世的中國,不能進行透支消費的主要原因首先就是農業上的制約。

而此時中華帝國在農業生產力上非常發達,足夠國民使勁吃喝,加上版圖擴大了許多,勢力範圍也很大,因此養十億富足的人口並非是養不起的。

至於水資源什麼的,大海里那麼多的水,還怕用盡了不成?

鐵礦石等資源什麼的,就算是十億非常富裕的人口來消耗,雖然理論上很快會消耗掉,但只要發展回收科技就可以了。

資源匱乏,只是後世美國製造的一種虛假的概念。

在免費能源出現的背景下,資源並非是匱乏的。

在需要消耗大量的資源的情況下,中華帝國把鐵路修到俄國境內是非常明智的,同時開始建設俄國的礦山也是未雨綢繆的準備行爲。

而在俄國,華東銀行放出的錢,主要就是房貸。

俄國的房子價格較高,但沒有房子又不行。特別是大量的人口轉移到了原本不是太發達的伏爾加河以東地區,因此房子成了當前俄國的首要建設目標。

房貸又帶動了鋼鐵、水泥等有關建築的行業發展,而大量的錢投入市場,使俄國人解決了就業問題,又拉動了其他的消費。

那些鋼鐵、水泥等廠商,多是中華帝國的資本建設起來的。

而俄國的大部分資源都被中華帝國所掌控,市場的繁榮,使得中華帝國有足夠的利潤來建設礦山、交通設施。

光是中華帝國當前掌控的不動產,就足夠不斷剝削俄國人了。

俄國人光是在房子的問題上,就欠下了銀行大筆的錢,尼古拉二世出於統治考慮會給俄國人提供基礎生活物資,但並不代表着願意學中華帝國那樣建設保障房,這也導致俄國的房價有點高。

加上錢不斷的增多,房價也在源源不斷的擡升。

一些俄國人在這樣繁榮的市場下,變得很有錢,因此高價購買中華帝國掌控的一些資產,甚至跑到中華帝國來投資,大肆購買資產。

很多中華帝國的資產都被俄國人買走了。

中華帝國對於這些俄國資本的大肆購買資產的行爲並未限制,只是提高價格賣給俄國人。

反正,現在俄國人買走多少,未來還是要吐出來的。

到時候等俄國經濟崩潰了,俄國人的那些資產多數都得被銀行收走,或者低價再賣給中華帝國的資本家們。

此時的賣,是一本萬利的。

那些有前途的資產,華夏會會把價格提得很高賣給俄國人,同時引導俄國人去買一些沒什麼意義的資產。

特別是一些讓俄國人感覺買到了很有面子的東西,例如一些地標式的建築,俄國人都是高價的買。

實際上有一部分俄國人目前錢多得已經不在乎盈虧了,出手非常豪爽。

中華帝國的透支消費此時還未大規模展開,但也用不了多久了。

1924年,是中華帝國最後的準備階段,各項建設計劃在國民衆志成城的熱情下,大多超前完成。

內陸交通環境在1924年得到了極大的改善,內陸各省份的鐵路主幹道基本上建成,同時在鐵路支線方面,地方政斧也在組織民間資本進行修築。

自民國到中華帝國,自辛亥革命到1924年的13年中,中華帝國已經陸續建成了15萬公里的鐵路。

其建設速度之快,簡直駭人聽聞。

基本上是全民修路,而資金大多都是中華帝國向銀行貸款修建,同樣有一部分是募集鐵路債券修築,還有一部分是民間資本修築。

但大部分都是政斧出資。

此時中華帝國政斧,已經是負債累累了,但政斧卻依舊能夠堅持下去,因爲政斧能夠發行鈔票。

但負債是客觀的事實。

對於這些債務,中華帝國政斧是有信心還掉的,因爲此時欠債的是政斧,而國民還未進行大規模的透支消費。

一旦國民進行透支消費,那麼鐵路系統就能源源不斷的收到效益,那麼還清這些債務是很輕鬆的。

等國民消費透支到一定程度時,中華帝國也通過繁榮時期的鐵路運營的利益將債務還得七七八八。

就算是還不掉也沒關係,等國民透支消費到一定程度,國民就欠銀行很多錢,到時候經濟一崩潰,等於是國民欠政斧很多錢,政斧可以用這些透支掉的錢,來建設一些收益小於投入,但卻又不得不建的工程,或者直接和其他國家開戰,到時候這點債務不算什麼。

縱觀中華帝國經濟發展,前期是政斧在透支消費,把大量的錢投入到基礎建設之中去,從而給國民創造大量的就業。

這種模式理論上可以無限持久,只要通過不斷的發行鈔票就行了。

這也是後世中國所採取的一種模式,但這適用於初期,當建設到一定程度時,政斧就要發行大量的鈔票來維持運轉了,也就是增加鑄幣稅。

但中華帝國此時並未增收太多鑄幣稅,而是向銀行借錢來建設工程,銀行的錢是從國民儲蓄中的錢抽出來的。

儘管銀行的錢進進出出,一百塊錢甚至可以反覆貸款給一百個人,但畢竟是有個限度的,隨着經濟的增長,銀行準備金也是要不斷的增加的。而且銀行不是隻把錢貸給政斧,還有投資商及國民貸款等等。

因此到了1924年底,中華帝國中央政斧已經無力維持這樣的透支建設政策了,就算是1924年,帝國中央政斧已經不得不增發50亞元的鑄幣稅來維持這樣的透支建設政策,總的來說,已經很勉強了。

這時候,接力棒要遞給國民消費了,否則經濟將會崩潰。如果要維持不崩潰,只能大量增發鑄幣稅,或者讓國民消費繼續帶動經濟。

中華帝國的計劃,就是將接力棒交給國民消費。

兩者都要發行大量的鈔票,但這是有所區別的。

國家發行鑄幣稅,等於是印票子給政斧花,那麼這些錢等於是直接從國民口袋裡掏,這等於是‘無差別攻擊’。

而貸款給國民消費,等於是印票子給國民花,國民口袋裡的票子雖然會同樣貶值,但他們手上有銀行貸款給他們的票子,而這些票子造成了大量的商業活動,使得市場變得非常繁榮,這樣企業也就要擴大員工數量,也就拉動了就業崗位,大量的就業崗位使得整個國家的國民都有工作,而這時就算是票子貶值了,但他們的工作酬勞同樣會上漲。

()

第17章 西鄉自治第380章 中華帝國元首給希特勒的信第218章 攻略外蒙第190章 宗主國與藩國的戰爭第404章 以工代賑第390章 迅猛的民生髮展第4章 獨擒羣匪第274章 一個民族的重生第8章 停止擴張第16章 漢陽爭奪戰第335章 世界降息風潮第34章 南北議和之主動第201章 袁世凱西去第297章 完美計劃第19章 摩托化部隊第72章 秋收到來第74章 13年財政預算(二)第24章 寂寞似雪第414章 被拋棄的日本第201章 袁世凱西去第300章 營救尼古拉二世,摸營夜襲第236章 印尼寶庫第20章 逆襲清軍第104章 戰爭準備第24章 反腐是亡黨?第35章 外交佈局第221章 吞併西南第367章 中美髮展趨勢第79章 鹽稅風波第35章 摘桃子第272章 中國在趁火打劫第93章 張作霖的不合作第361章 複雜的世界局勢第67章 增發紙幣第89章 炮臺第252章 帝國成立,設內閣第230章 戰列艦下水第195章 大赦天下!第80章 農村變化第269章 緬甸劃界談判第265章 英軍反攻第16章 說服第27章 開辦工廠第224章 歷史已是面目全非第129章 打撈日本軍艦第380章 中華帝國元首給希特勒的信第351章 國家氣運第265章 英軍反攻第67章 增發紙幣第344章 中日空戰!第72章 秋收到來第71章 瘋狂舉債第167章 統一之中國,一致之對外第297章 完美計劃第7章 重申軍法第166章 日本驚懼第67章 增發紙幣第73章 13年財政預算(一)第407章 日內瓦裁軍會議第139章 軍艦改裝與設計第36章 海關談判(一)第152章 抓住了協約國的死穴第211章 賒賬第293章 中美輿論戰爭第260章 埋伏,全殲英軍第185章 各方反應第314章 背後捅刀,中俄經濟一體化第102章 革命在即第五是七章 零關稅政策第159章 帝制來襲第333章 海軍競賽的開端第283章 七月流血事件爆發第44章 炮戰(下)第391章 夏鈞的決心第280章 中國的獨角戲第266章 預算,教育部搞商業第266章 預算,教育部搞商業第294章 中醫振興之路第46章 趕羊第205章 挑撥、忽悠尼古拉二世第65章 夏收!第122章 死亡陷阱第123章 瘋狂絞肉機第136章 蛇鼠兩端第36章 民族與信仰第74章 13年財政預算(二)第214章 軍情二處第95章 農業調控政策第169章 轟炸重炮師團第151章 國體問題第63章 走私第65章 夏收!第54章 毫無大志的委員長第53章 水利工程第131章 強悍的備戰計劃第328章 春季大反攻,奧倫堡大捷第105章 一戰爆發第307章 無比效率的干涉第47章 僕內門公司的噩運第142章 新式武器
第17章 西鄉自治第380章 中華帝國元首給希特勒的信第218章 攻略外蒙第190章 宗主國與藩國的戰爭第404章 以工代賑第390章 迅猛的民生髮展第4章 獨擒羣匪第274章 一個民族的重生第8章 停止擴張第16章 漢陽爭奪戰第335章 世界降息風潮第34章 南北議和之主動第201章 袁世凱西去第297章 完美計劃第19章 摩托化部隊第72章 秋收到來第74章 13年財政預算(二)第24章 寂寞似雪第414章 被拋棄的日本第201章 袁世凱西去第300章 營救尼古拉二世,摸營夜襲第236章 印尼寶庫第20章 逆襲清軍第104章 戰爭準備第24章 反腐是亡黨?第35章 外交佈局第221章 吞併西南第367章 中美髮展趨勢第79章 鹽稅風波第35章 摘桃子第272章 中國在趁火打劫第93章 張作霖的不合作第361章 複雜的世界局勢第67章 增發紙幣第89章 炮臺第252章 帝國成立,設內閣第230章 戰列艦下水第195章 大赦天下!第80章 農村變化第269章 緬甸劃界談判第265章 英軍反攻第16章 說服第27章 開辦工廠第224章 歷史已是面目全非第129章 打撈日本軍艦第380章 中華帝國元首給希特勒的信第351章 國家氣運第265章 英軍反攻第67章 增發紙幣第344章 中日空戰!第72章 秋收到來第71章 瘋狂舉債第167章 統一之中國,一致之對外第297章 完美計劃第7章 重申軍法第166章 日本驚懼第67章 增發紙幣第73章 13年財政預算(一)第407章 日內瓦裁軍會議第139章 軍艦改裝與設計第36章 海關談判(一)第152章 抓住了協約國的死穴第211章 賒賬第293章 中美輿論戰爭第260章 埋伏,全殲英軍第185章 各方反應第314章 背後捅刀,中俄經濟一體化第102章 革命在即第五是七章 零關稅政策第159章 帝制來襲第333章 海軍競賽的開端第283章 七月流血事件爆發第44章 炮戰(下)第391章 夏鈞的決心第280章 中國的獨角戲第266章 預算,教育部搞商業第266章 預算,教育部搞商業第294章 中醫振興之路第46章 趕羊第205章 挑撥、忽悠尼古拉二世第65章 夏收!第122章 死亡陷阱第123章 瘋狂絞肉機第136章 蛇鼠兩端第36章 民族與信仰第74章 13年財政預算(二)第214章 軍情二處第95章 農業調控政策第169章 轟炸重炮師團第151章 國體問題第63章 走私第65章 夏收!第54章 毫無大志的委員長第53章 水利工程第131章 強悍的備戰計劃第328章 春季大反攻,奧倫堡大捷第105章 一戰爆發第307章 無比效率的干涉第47章 僕內門公司的噩運第142章 新式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