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 四面楚歌

bookmark

對馬島。

林仁肇聽着顧閎中略帶激動地描述着自己的見解。

“都督,您看,這對馬島連接倭國與高麗,這島是最佳的中轉之地。倭國、高麗是世仇,空有寶地而不知用。如果他們能夠化干戈爲玉帛,兩國之間,通過這對馬島進行貿易,將會給雙方帶來巨大利益。”

“此外,這對馬島所在的位子……倭國地域狹長,我們在對馬島駐紮一支水軍,可以隨時進攻倭國的任何地方。”

顧閎中說得眉飛色舞,他是一名畫家,而且還是一名過目不忘的頂級畫家。

歷史上李煜即位以後,因南唐江河日下,對於南投的北方官員深懷戒心,擔心他們通敵。

韓熙載作爲名望最高的北人,深受猜忌。

韓熙載在家中舉辦宴會,李煜偷偷派遣顧閎中參加,讓他將宴會景象記錄下來,看韓熙載是真的舉辦宴會,還是借宴會之名,行不法之舉,幹不法之事。

顧閎中憑藉着他那敏捷的洞察力和驚人的記憶力,把韓熙載在家中的夜宴全過程默記在心,隨即繪出了華夏十大傳世名畫《韓熙載夜宴圖》。

他以超凡的畫技,畫出了琵琶演奏、觀舞、宴間休息、清吹、歡送賓客五段場景,每一個人物的神態都描繪得淋漓盡致。

顧閎中這輩子流傳下來的真跡不多,但就這一幅《韓熙載夜宴圖》,足以證明他在畫壇的地位。

不過歷史已改,因羅幼度引發的效應,李煜非但沒有擔任南唐國君,連太子都沒趕上。

若不是李景的偏寵,甚至可能給當作虞奸處理。

顧閎中也失去了成名的機會。

《韓熙載夜宴圖》不會再有了。

羅幼度並沒有荒廢顧閎中的天賦,他並沒有如南唐一樣,將顧閎中圈起來,專門研究繪畫,而是給了他另外一項工作,測量土地、繪製地圖,尤其是以繪製海圖爲主。

顧閎中對於羅幼度的任命感激涕零。

他確實擅於繪畫,但他不想只會繪畫。他的偶像是閻立德、閻立本兩兄弟,除了繪畫,他們一個官拜工部尚書,另一個更是官居宰相。

顧閎中也想建功立業,而不是作一宮廷畫師。

此次出征,顧閎中的任務就是要繪製一副關於高麗、倭國、琉球羣島周邊的詳細海圖,以便於朝廷的水師能夠更好地掌控高麗與倭國。

林仁肇此次率兵奇襲對馬島就因爲海圖不準確,差點就殺向了高麗釜山。

好在同行的荀質察覺了不對勁,即時勸住了林仁肇。

荀質是高麗人,廣評侍郎,羅幼度登基的時候,王昭派來祝賀的使者。隨即留在了中原,現在中原任職,此番出征隨軍而行。

荀質曾擔任過釜山官吏,一眼就看出了方向不對,即時制止了林仁肇。

在荀質的幫助下,他們成功尋得了對馬島的方位,然後大軍封島,攻島一氣呵成。

遇到一些抵抗,但面對轟天雷的轟炸,東海水師很快就進入了掃蕩狀態。

倭國現在的核心力量都掌握在中央藤原氏以及少數幾個地方皇室國守手上,其他的地方武士集團還在崛起的途中,缺裝備少糧。面對久經戰場訓練有素的東海水師,根本沒有抵抗之力。

顧閎中爲了繪製地圖,親自圍着對馬島轉了一圈。

除了本職工作地圖以外,顧閎中腦中還生出許多想法。

高麗、倭國隔海相望,對馬島可以建造一個市場,相互通商。

還可以建造軍事基地,分別威懾高麗、倭國,甚至於詳細選址都在他腦袋裡了。

顧閎中找了一個機會向林仁肇提出了建議。

林仁肇認真聽着,見顧閎中手舞足蹈,慷慨陳詞,笑道:“林某是個大老粗,不懂這些。顧郎中說得如此肯定,想來差不了。正好,手中的六千俘虜關着浪費,還有生事的風險。就讓他們幹吧,別心疼他們,往死裡用。吃個三分飽,耗光所有力氣,就算想反抗,也沒那力氣。”

顧閎中興奮道:“遵命,定不讓都督失望。”

便在這時,帳外傳來鄭彥華求見的消息。

林仁肇讓他入內說話。

鄭彥華樂呵呵地說道:“高麗方向也發現了不對勁,他們這一次派遣了一百來人過來。”

林仁肇臉上露出一抹笑意,說道:“沒有逃漏的吧!”

鄭彥華道:“怎麼可能,就他們那小艦,要速度沒速度,要戰力沒戰力,這都讓他們跑了,哪還有臉面來見都督?”

倭國其實是掌握一定的航海技術的,他們的戰艦主要是黃龍、海鶻以及遣唐使船。

但這些都是兩百年前的老貨了。

其中遣唐使船屬於運兵船,倭國最大的海船。

黃龍、海鶻則是從唐朝學來的改良版的河艦,都屬於過時產物。

只是倭國閉關鎖國百來年,朝廷腐朽,船艦技術自然無提升,也無須保養新建。

百餘年前的船艦,早就無法使用。

現在他們往來倭國、高麗的船艦是最廉價的平底狹長船,一艘只能容納二十人。

而中原羅幼度對於水師極爲重視,還在後周爲臣時,就極力促成與吳越的水上貿易,吸取他們先進的造船技術,組建可以橫行渤海的水師。

一統江南之後,更是總結了中原、南唐、吳越、漳泉的造船工藝,以及西方海船的技術,研發新型海艦。

這些年海商所得的財稅大多都用於水師的改良修建之上。

雙方在船艦上的差距不是一星半點。

面對中原的快帆海鶻,倭國的平底狹長船根本沒有逃跑的機會。

林仁肇滿意地點了點頭道:“那就好,先將他們分開拷打,讓他們說說高麗的情況。然後通通丟給顧郎中,都是勞力,關着確實可惜。陛下說了,叫什麼石見的地方有大銀礦,留着他們的性命,到時候全當礦工。”

“諾!”鄭彥華抱拳領命。

林仁肇目送鄭彥華、顧閎中離去,看着最新繪製的地圖,手指在對馬島從左到右畫了一條長線。

這條長線就是他們封鎖的海域。

倭國海岸線狹長,想要完全封鎖是不可能的。

但只要給陳德誠爭取半個月的時間,足夠他拿下九州島。

九州島匯聚倭國大半物資,將這批物資奪了,對於倭國的士氣將會是重大的打擊。

高麗方向的倭國兵士失去了後勤補給,唯有南下撤軍一途。

高麗屆時唾手可得。

林仁肇在腦海中推演進程,大約過了小半個時辰。

鄭彥華審訊歸來:“都督,有一個新的消息。根據倭國的一個小將官說他們有一支三千人的部隊正在進攻耽羅國。”

林仁肇看着地圖上濟州島的方位,略一思索道:“將盧絳叫來。”

不多時,一位年過七十鬚髮花白的小將大步入內。

“都督!”盧絳聲音洪亮,底氣充足,一點也不像七旬老者。

說道這個盧絳,歷史上也是一號人物。

大器晚成的代表之一。

盧絳字晉卿,江南宜春人,是江西曆史上第一個狀元盧肇之曾孫。出身書香門第的他,自少就愛好兵家,以博奕角抵爲事,讀書只明大旨,不去深究其意。

這種人別說是文風鼎盛的江南,即便是中原,也考不上。故而年到七十,一事無成。

直到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江南形勢嚴峻。

盧絳覺得自己七十好幾正當年少,英雄正是用武之地,便向南唐朝廷上書論事以求進身,得到了重臣樞密使陳喬的賞識,授沿江巡檢。

盧絳才華得到了發揮,親自招募一支水軍,加以訓練,駐守第一線秦淮水柵。

大宋南侵,盧絳面對十倍於己的宋軍,屢戰屢勝,無一敗績,打得宋軍都出了心理陰影,聽到盧絳的名字都膽怯害怕,不敢進攻。

最終還是那一句話,南唐不亡,沒有天理。

自林仁肇爲李煜冤殺以後,盧絳是唯一一個能夠與宋軍叫板一戰的人物。

因他老打勝仗,南唐朝廷很利索地將他調往後方擔任節度使,以至於南唐前線潰敗。

最終李煜投降,而盧絳卻不願降宋,率部攻下歙州,試圖據守閩中,興復南唐。

面對盧絳所居的歙州,宋朝上下打了一年餘,愣是拿盧絳沒有辦法,損兵折將。

趙匡胤見不能攻克盧絳,便施以軟計勸降。最終因糧草斷絕,盧絳爲了百姓手下兵士投降。

但當時年歲已達八十四的盧絳,並不願意跪趙匡胤。

趙匡胤內懼盧絳的忠誠,外畏盧絳以一地憾大宋天下的威勢,直接下令將盧絳推出午門斬首,同時下令誅盧絳九族。

盧家後人聞訊改盧姓爲鍾姓,即便現在在分宜還有“一夜之中,毀掉一座爐,造出一口鐘”的名言。

現在盧絳還沒有來得及投奔南唐,南唐已經覆滅。

見大虞朝廷有漢唐風氣,盧絳覺得自己年才七旬,正當少年,不能就此埋沒,遂然向大虞朝廷上書論事。

羅幼度見盧絳字字珠璣,句句在理,且對於水戰有很深見地。正好東海水師缺人,便將盧絳調給了林仁肇。

林仁肇一見羅幼度調來一個老頭,滿腦子莫名其妙,還以爲他是關係戶。

直到深入接觸,林仁肇才發現盧絳才略縱橫,實乃一等一的好人物。在與羅幼度的書信中,對於盧絳連連誇讚,言語中透露對他年紀的可惜。

羅幼度方纔知道給他上書論事的盧絳,那充滿少年意氣的文章是一個七旬老者寫的。

林仁肇招呼盧絳上前,指着地圖上的耽羅國說道:“這裡有倭國的三千人,他們正在攻打耽羅國,有沒有把握將他們全殲了?”

盧絳看着地圖,眼睛微微眯起,說道:“需不需要將此處也封鎖起來?”

顯然這位七旬老將也看明白了他們現在的目的。

林仁肇說道:“盡力而爲,你手上的兵不多。”

盧絳高聲道:“小將明白!”

林仁肇嘴角抽了抽,真小將無疑。

**********

尚州牧東萊縣!

這東萊縣可不是山東煙臺,就是後世的釜山,高麗文化的根源來至於中國,所以他們很多地名都喜歡跟着中原叫。

這裡的東萊縣亦是如此。

源滿仲站在釜山高處,遠遠地眺望對馬島,眼眸中閃過一絲焦慮,心底的不安越盛。

這位歷史上倭國赫赫有名的源家創始人,遠不是表面上看的那般魯莽。

他如愣頭青一樣的頂撞平貞盛,目的實是爲了討得藤原氏的歡心。

儘管藤原氏爛到了骨子裡,可倭國的天下終究掌控在藤原氏的手上,抱着藤原氏的大腿,對於清和源氏最有利處。

是故不管對錯,源滿仲堅決地站在藤原氏那邊。看似無腦,其實是最明智之舉。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這最基本的道理是軍學入門第一課。

糧食斷送的第一天,遠在開城的藤原師輔就重視起來,派人前往對馬島催促。

但最終如石沉大海,毫無消息。

釜山離對馬島距離並不遠,一百一十多裡而已,快艦一日便可抵達。

現在是少風時節,就算運氣不好遇到浪涌,亦不至於全軍覆沒。

藤原師輔心生不祥預感,派遣源滿仲親自來釜山,讓他探查對馬島到底發生了何事。

源滿仲初來釜山,當即就安排了一支由百人兵士組成的隊伍前往對馬島。

源滿仲做足了準備,他將百人隊伍分做三批,相互間隔一里,靠近對馬島,並且叮囑他們遇到危險立刻撤退。

源滿仲已經意識到對馬島出問題了,此次只是想看一看對方戰艦如何。

水戰交鋒,船艦第一。

結果依舊沒有任何消息……

源滿仲閉上了雙眼,這沒有消息是最壞的消息。

這說明了即便自己如此安排,對方的船艦依舊有本事將他們追上,一網打盡。

“報!”

源滿仲正想着對策,一名兵士連滾帶爬的跑到了近處,說道:“源滿仲大人,安東府的増田海斗大人給暴民殺了,有兩千多人高喊着中原天子的討賊令佔據了安東府。”

源滿仲脊背猛然冒出一股虛汗,這起義軍一旦發生,將會呈現綿綿不絕的狀態。

他們現在糧草斷絕,不知退路在哪,內部又義軍四起……

這怎麼打?

(本章完)

第一百五十六章 言外之意第三十一章 入宮受封第696章 遠謀不如實利第707章 壓力反轉……第四十九章 誰敢不服,找他來辯第十五章曹潘雙壁 步騎配合(第四更)第四十九章 四面楚歌第七章 演戲第九十六章 喜得小棉襖 北方之事第669章 孫吳在世,韓白重生第十四章 立於不敗之地第三十七章 “滾”第七十七章 過於順利第654章 將計就計第九十六章 驚天消息第七十六章 殊死一擊第三十六章 我是冤枉的,你可相信?第四章 穩如老狗第三十九章 皇家日報第一章 自盡第五十二章 美夢與現實第五十八章 老天送的大禮第四十一章 青樓見聞第七十七章 過於順利第八十二章 各有算計第七十章 摧垮士氣第五十三章 風水不好第五十章 荒唐 建言第六十九章 莫名的從君從父第一百零二章 以假爲真第六十章 降了吧!第一百二十三章 定設計圖第三十一章 誣衊第十章 捅刀子 穿小鞋第六十四章 欺我中原無人?第八章 打賭第五章 內應第九章 幽州招討使第十九章 見好就收第五十六章 以爲受到天罰的倭軍第八章 奇貨可居第一百五十九章 沒得選了第678章 三軍北上第四十三章 汴京見!第七十五章 吳越世代禮遇中原第二十章 收編第三十六章 攻城 襲後第四十九章 菜雞互啄第三十二章 四個月第三十一章 誣衊第四十七章 心意相通第六十九章 畏虞如虎 五載籌謀第三十三章 兵臨舒州第三章 文化入侵第七十一章 仇恨的種子第六十章 功利第七十六章 吳越納土第三十五章 備棺斷案第十四章 淺灘伏擊戰第三十九章 皇家日報第四十六章 殿中策(下)第四十六章 戰略目的第三十六章 我是冤枉的,你可相信?第706章 晾一晾第六十四章 夜間取城第四十三章 汴京見!第七十四章 內亂起第七十七章 過於順利第五章 內應第十一章 不死不休第六十八章 將與將的差距第四十一章 兩軍對壘第五十五章 真不講武德第五十二章 重擔加身第二章 南北異動第706章 晾一晾第一百一十五章 交趾亂起第一百三十八章 盡心服侍第三十章 各有安排第十六章 博弈第七十二章 李景傳位第四十六章 戰事焦灼第一百五十七章 皇帝姊夫,打輕一點第一百二十九章 給小覷了第四十五章 真正的目的第二十九章 御下第二章 南北異動第三十二章 救命稻草第三十六章 攻城 襲後第一百八十章 聚兵第一百零二章 以假爲真第七十四章 借道討伐第四章 兵臨城下第五十二章 大魚落網第一百零三章 金刀楊無敵第二十八章 進擊的符清兒第二十一章 更無一個是男兒!第一百一十六章 做個選擇第二章 求情無果第三十八章 登基大典
第一百五十六章 言外之意第三十一章 入宮受封第696章 遠謀不如實利第707章 壓力反轉……第四十九章 誰敢不服,找他來辯第十五章曹潘雙壁 步騎配合(第四更)第四十九章 四面楚歌第七章 演戲第九十六章 喜得小棉襖 北方之事第669章 孫吳在世,韓白重生第十四章 立於不敗之地第三十七章 “滾”第七十七章 過於順利第654章 將計就計第九十六章 驚天消息第七十六章 殊死一擊第三十六章 我是冤枉的,你可相信?第四章 穩如老狗第三十九章 皇家日報第一章 自盡第五十二章 美夢與現實第五十八章 老天送的大禮第四十一章 青樓見聞第七十七章 過於順利第八十二章 各有算計第七十章 摧垮士氣第五十三章 風水不好第五十章 荒唐 建言第六十九章 莫名的從君從父第一百零二章 以假爲真第六十章 降了吧!第一百二十三章 定設計圖第三十一章 誣衊第十章 捅刀子 穿小鞋第六十四章 欺我中原無人?第八章 打賭第五章 內應第九章 幽州招討使第十九章 見好就收第五十六章 以爲受到天罰的倭軍第八章 奇貨可居第一百五十九章 沒得選了第678章 三軍北上第四十三章 汴京見!第七十五章 吳越世代禮遇中原第二十章 收編第三十六章 攻城 襲後第四十九章 菜雞互啄第三十二章 四個月第三十一章 誣衊第四十七章 心意相通第六十九章 畏虞如虎 五載籌謀第三十三章 兵臨舒州第三章 文化入侵第七十一章 仇恨的種子第六十章 功利第七十六章 吳越納土第三十五章 備棺斷案第十四章 淺灘伏擊戰第三十九章 皇家日報第四十六章 殿中策(下)第四十六章 戰略目的第三十六章 我是冤枉的,你可相信?第706章 晾一晾第六十四章 夜間取城第四十三章 汴京見!第七十四章 內亂起第七十七章 過於順利第五章 內應第十一章 不死不休第六十八章 將與將的差距第四十一章 兩軍對壘第五十五章 真不講武德第五十二章 重擔加身第二章 南北異動第706章 晾一晾第一百一十五章 交趾亂起第一百三十八章 盡心服侍第三十章 各有安排第十六章 博弈第七十二章 李景傳位第四十六章 戰事焦灼第一百五十七章 皇帝姊夫,打輕一點第一百二十九章 給小覷了第四十五章 真正的目的第二十九章 御下第二章 南北異動第三十二章 救命稻草第三十六章 攻城 襲後第一百八十章 聚兵第一百零二章 以假爲真第七十四章 借道討伐第四章 兵臨城下第五十二章 大魚落網第一百零三章 金刀楊無敵第二十八章 進擊的符清兒第二十一章 更無一個是男兒!第一百一十六章 做個選擇第二章 求情無果第三十八章 登基大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