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3章 第655 656章 這土地是還定了!

第543章 第655 656章 這土地是還定了!

李然一邊注視着外面,一邊是搖了搖頭,並是說道:

“不得而知,但眼下這些人是絕不會善罷甘休的!而且可能後面會有更多的敵人!”

魯侯宋聽了,不由是心驚膽戰,顫聲道:

“那……那該如何是好?”

這時,一旁的孔丘沉聲道:

“君上安心,臣定保君上安全無虞!”

魯侯宋看着孔丘,看他這一副高大而威猛的身軀,心下也是稍定。

而就在此刻,不遠處竟再一次響起了一陣嘈雜的聲音。

魯侯宋聽了,不由令他是腿彎一軟,險些又要跪了下去。

李然急忙將其攙扶起來,並是安慰道:

“君上!是救兵!是救兵到了!”

魯侯宋聞言,不由大喜過望,趕緊探頭望去,發現果真是懸掛着魯國的旌旗。

原來,對面是沿途埋伏於此地的魯師,他們本就在距離此地不遠處,得知魯侯宋遭難,便是急忙趕來相幫。

但見那些伏兵突入,瞬間便是攻守易型,直殺得那些“萊人”是措手不及,紛紛潰敗。

就此魯侯宋之圍算是得以解除。

然而,那些萊人雖是潰敗,孔丘卻也不敢命人追趕。他直接下令是收拾殘部,快速聚攏一處,並是簇擁着魯侯是趕緊離去!

在一陣陣的顛簸之中,魯侯宋又因之前受的驚嚇,不由是一陣陣的作嘔不能止住。

孔丘上前,卻也只得是輕叩其背,不敢就此停下馬車。

只半天的功夫,便竟是入了魯國地界。

直到此刻,魯侯宋這纔算是緩過一口氣來。

這幾日所發生的一切,對他而言,簡直無異於是丟了半條命。

而李然所一直懸着的心,也總算是落了地。

此番會盟,齊國方面屢次發難,卻都被孔丘和李然是一一化解。最終也沒有讓魯國受辱,並且還是爭取到了最大的利益。

……

田乞和豎牛,在得知阻攔魯侯宋回國知事失敗,孔丘和李然也沒能殺成。

田乞不由是氣急敗壞,卻也對此無可奈何,只能是跟着齊侯杵臼先回了臨淄。

齊侯杵臼一路之上都是悶悶不樂。

一回到宮中,便召集文武百官進行朝會,對於這次的夾谷之會,齊侯杵臼很明顯已經有些憤怒,沒撈到任何的好處不說,甚至還把他身爲一國之君的老臉給丟盡了。

只見齊侯杵臼是陰沉着臉,與田乞等大臣在那抱怨道:

“魯國的臣子是用君子之道輔佐他們的君主,而你們卻偏偏要用夷狄之道輔佐寡人,搞出什麼萊人之亂!結果,卻反而是讓寡人在魯國君主面前丟了面子。此次會盟,簡直是糟糕透頂!”

田乞跪拜在地:

“臣有罪,還請君上降罪!”

齊侯杵臼眯了一下眼睛。

“降罪倒也不必,但你這次也實屬沒能把事情辦妥,看在往日的份上,可以既往不咎,但是眼下還有一件大事,卻也該提上日程了!”

田乞自是心領神會:

“敢問君上,是否爲鄆邑、汶陽、龜陰之田一事?”

齊侯杵臼正色起身,並是點頭道:

“正是!”

田乞說道:

“君上,茲事體大,君上又舟車勞頓,本該好生歇息,可明日再議!”

齊侯杵臼卻是搖了搖頭:

“此事現今就如同懸在寡人頭頂上的一把刀刃,若不將其解決,實在是令寡人心神不寧!”

“所以,還是早做決斷爲好!免得寡人這還要時時惦記着!”

而田乞對此事,當然還想再拖延些時日。只聽他又是另尋藉口言道:

“但是……在場的諸位大臣對此事還一無所知,理應讓他們先了解其來龍去脈之後,再行商議纔好啊!”

齊侯杵臼卻堅持道:

“這又何難?諸位大臣若是不知情,可以現在就告訴他們便是!如此的恥事,也該說與衆人知曉纔是,以鞭策衆臣的知恥之心!”

田乞見齊侯杵臼執意如此,也不便於過多的阻言。更何況,他也已經和齊侯杵臼說過,此事在朝會之時,可與諸位大臣們一起抉擇。

所以,他如果這時候再出言阻撓,那就不免是有出爾反爾之嫌。而且,也就難免是不讓人懷疑其居心了。

這時,只見黎鋤是又出列言道:

“君上,此爲魯國無禮要求罷了!這些地方,雖然之前乃是歸魯國所有,但現在既已經被我們齊國所據有,又豈有白白還給他們的道理?”

“臣以爲,君上對此事大可置之不理便是!”

齊侯杵臼嘆息道:

“置之不理?豈有這般容易?這次會盟,寡人已經丟盡了顏面,若是不做點什麼的話,豈不是等於寡人一敗塗地了?”

田乞連忙說道:

“君上不必如此自責,此事乃是我等臣子之過……”

齊侯杵臼卻是揮了揮手,並打斷了田乞的話:

“寡人剛纔說了,此番不會計較你們這次的失誤。但是,寡人的顏面,卻是必無論如何都必須要找補回來的!不然,後世之人又該如何評價此番夾谷之會?又該如何評價寡人?”

“寡人可不希望,最終落下個不尊禮制,還背信棄義的名頭!”

國夏此刻試探的問道:

“不知君上之意,到底爲何?”

齊侯杵臼卻並沒有表態,只是一個擺手說道:

“寡人現在也是想要先聽聽諸位的意見!”

國夏和高張對視一眼,隨後國夏則亦是出列道:

“君上!若此三地就此歸還,也確是可惜,畢竟這些地方也是齊國將士們以命取之的……如若就此歸還,恐不能服衆。但若不歸還,又恐魯人會說我們言而無信。”

“不如,此三地便由君上派人暫管,清丈田畝,並要求魯國以其十年之賦,贖回此三地。如此,既能不失信於人,又可得其利……”

國夏這話,其實還有一層意思在裡面,那就是如果魯國不肯的話,那這件事也就可以就此作罷。而鄆邑三地,卻最終可爲成爲國君的直屬領土。

很顯然,國夏這話裡話外,都是有意想要就此削弱田氏的力量。

而田乞又豈能聽不出來這其中的意味?

只聽他這時也依舊是面不改色的回道:

“這些地方原本就是歸國君所有,至於該如何處置,自然是由君上說了算。田氏承蒙君上厚愛,得了這些土地,又豈敢吝惜?”

“只不過,此三地皆爲我齊國南面中原的要地,若是就此歸還,只恐日後君上必悔啊!”

齊侯杵臼就端坐在君位上,一邊聽着,一邊不由是嘆息一聲:

“哎……難道就沒人能理解寡人之意嗎?”

其實,齊侯杵臼的意思很明確,他就是想要歸還這些土地,以保全自己的聲譽。

但是田乞、黎鋤等人卻偏偏不願意朝這方面去說。

而國夏,高張等人,又很顯然是隻想着如何內耗,如何去削弱田氏。但對於歸還魯地一事,卻根本就不上心。

所以,在場的所有人,都不曾言及齊侯杵臼的真實想法。

這不免是讓齊侯杵臼是甚爲不滿。

這時,少子荼卻是開口道:

“父君,既然盟誓上是這般說的,那便就此還給魯國也並無不可。反正,日後齊國若是用兵,他們也得出得三百乘,如此看來我們齊國也並不吃虧啊!”

——

第656章_年輕氣盛的少子荼

少子荼是齊侯杵臼的幼子,尚不及弱冠。

自古以來,往往這古代帝王都更加偏愛幼子。所以,這齊侯杵臼也確是更偏愛他,就像此次盟會,齊侯杵臼便只帶着他出去見見世面,而如今朝議也是讓其列席旁聽。

不過,少子荼一直以來,基本都是隻聽不言的。

而此刻看到了父侯的窘境,故而是突然出列說話。

齊侯杵臼聽罷,不由是喜笑顏開,甚是滿意的看着少子荼。

“荼兒,你也認爲歸還此三地,於我齊國而言並不吃虧嗎?”

少子荼昂起頭來,甚是確定的回答道:

“兒臣確是如此認爲的,畢竟以後君父要用兵的地方還有許多。魯國的那三百乘戰車,雖算不得多,但是也是一支不小的助力。而且,此更是一種象徵,乃是我齊國以德服衆的功績啊!”

“況且,與魯國邦交,乃關乎齊晉兩國日後的角逐。兒臣覺得,一時的土地得失,與此相比,倒反而是無關緊要的了。”

“兒臣以爲,君父若欲行王事,其關鍵依舊是在於我齊國上下是否齊心,我齊國對天下諸侯是否能夠言而有信。區區三處彈丸之地,又怎比得上天下諸侯的誠心信服呢?”

齊侯杵臼聞言大喜,少子荼這話,可謂是直接說到了他的心坎上。

他本來就喜歡這少子荼,眼下更是越看越順眼。

“嗯……荼兒所言甚是!你們這些老臣,竟還不及我這尚未弱冠的小子,當真是笑話!”

齊侯杵臼的這一番話,說得很重。

這時,高張聞言則是急忙出列道:

“公子乃是國君之子,眼光自是廣闊,臣等不及,也是正常啊!”

齊侯杵臼捋須道:

“荼兒確實不錯,也不枉寡人一番栽培啊!”

田乞正要說話,樑丘據這時也出列道:

“君上既認爲此次盟會不盡如人意,如此作法也是無可厚非。正所謂‘君子有過則謝以質,小人有過則謝以文。君若悼之,則謝以實’!”

樑丘據這句話的意思,其實也就是贊同齊侯歸還魯國土地一事。

尤其這一句“君子彌補過失要以物質,而小人彌補過失就只需要口頭上。”樑丘據這人確是堪稱老狐狸,也確是懂得如何順應君意。

正如李然所言,其實這樑丘據所最爲擅長的,就是如何一味的迎合君意。

而他一開始其實也是在觀望,這時既已察覺出齊侯杵臼的真實意圖,又聽了少子荼的話,於是當即就出來與之迎合道。

齊侯杵臼笑道:

“哈哈哈!樑丘據果然是與寡人相和呀!”

田乞對此自是極爲不滿,不由是瞪了樑丘據一眼:

“君上!此事事關我齊國土地之完整!還請三思!”

齊侯杵臼說道:

“哦?那三處所在,本就是魯國土地,如今只不過是要歸還罷了,怎麼還事關齊國疆域完整了?”

田乞說道:

“當年周天子封太公望之土地,地小民寡,乃是經過幾代人的努力,尤其是歷經襄公、桓公,國土才得以一步步的壯大。”

“這期間自也是佔了不少鄰國的土地,若是如此說,難道都要歸還回去嗎?若真如此,那我齊國還能剩下多少土地?”

“魯國的這些土地,如今已歸齊國所有,而且也是將士們用命拼下來的,這般輕言歸還,後患無窮啊!還請君上三思!”

終於,田乞終於還是露出了自己的真實想法。

然而,齊侯杵臼聽到這些話,一時間卻也不知道該如何回答。

還是少子荼,這時是替其君父回答道:

“田大人此言差矣!昔日太公望乃得周成王的特許,‘東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無棣,五侯九伯,實得徵之。’齊國由此得以征伐之權,是以我齊國自始封,便已是大國之資!又怎能說還剩下多少土地?”

“再者說,眼下這三處土地,已經遠超當年天子所特許的疆域。而魯國又是姬姓之邦,最通周禮,我們齊國若是佔着魯國的土地不還,如此豈不是要受天下人恥笑?”

“還請田大人莫要因私而廢公,還是要以大局爲重啊!”

田乞聽着,臉上是一陣青一陣白。他萬萬沒有想到,他竟然會被這孺子給說得有些掛不住臉來。

“臣本來便是爲大局着想!若今日歸還了魯國的土地,那明日是不是該還萊人的土地了?臣可並無私念!”

只聽少子荼又是針鋒相對道:

“魯國乃是禮儀之邦,豈能和萊人這種蠻夷相提並論?田大人這般說,不免是太過於妄自菲薄了!”

“魯國之始封,乃爲周公!近些年來,雖是有陽虎爲禍,與我們齊國不對付,但畢竟其氣運不絕!”

“我齊國若能歸還三地,那麼日後若得魯國支持,則霸業可復!若因此與魯國結怨,只怕是霸業難興!”

“田大人一味阻撓,是否是因爲覺得這些地方如今是歸田氏所有,所以田氏就此吃了大虧?難道田大人這還算不得私念?”

田乞一邊聽着,一邊心下已是怒火中燒。

自從他掌權以來,尤其是在晏嬰去世之後,他何曾被人這麼說過?

如今,他卻被眼前的這個不到二十歲的少子荼給如此數落了一番,這讓田乞可謂是下不來臺。

而少子荼,很明顯也是初生牛犢不怕虎,又是在那繼續輸出道:

“田大人方纔口口聲聲言道,說田氏的封地都是齊國。如今卻又在此強詞奪理,不捨得拿出來。難道我君父堂堂一國之君,是田大人能夠這般欺瞞的麼?”

田乞聽得這些話,頓是又有些誠惶誠恐起來。

齊侯杵臼固然依賴與他,也多多少少有些老糊塗,但也沒有昏庸到不能決斷的地步。

只見田乞是突然頓首,跪拜在地:

“臣豈敢如此想,臣只圖齊國愈發強大,不敢有什麼私念……若是君上果真是如此認爲的,臣又豈敢不歸還?還請君上明鑑!”

齊侯杵臼笑眯眯的看着少子荼,多少在他的身上,看到自己年輕的時候。

他同樣也是幼年即位,先平崔杼,後逐慶封,從此齊國國政便盡歸其手,而彼時齊國上下,也很有一番復霸之氣象。

當年,齊侯杵臼親自前往晉國,向剛剛即位的晉昭公祝賀。

宴會之中,兩國玩起投壺遊戲,晉昭公投壺之時,中行吳祝願道:

“我們有酒像淮河水一樣多,我們有肉像水中高地一樣豐富,我們晉君投中了,晉國可以做統帥。”

而晉昭公果真的是一投即中,晉國的臣子們一片歡呼。

那時,年輕氣盛的齊侯杵臼則是拿過箭,自己祝願道:

“寡人有酒像澠水一樣多,我有肉像山嶺一樣豐富,我投中了這支箭,代替晉君而強盛。”

齊侯杵臼說完,也是一擊即中。

只不過,那時候齊國尚且還處在內亂之中,和晉國的風頭正盛相比下,畢竟還是落於下風。

但彼時年輕的齊侯杵臼卻依舊錶現出欲與晉國一爭高下的雄心。可見,當年的齊侯杵臼也是極有魄力的。

所以,現在齊侯杵臼看着眼前的少子荼,真的是愈發的欣慰,忍不住說道:

“既然如此,那麼歸還魯國土地一事,便這麼定下了!”

“另外,寡人還有一件事要當場宣佈,自今日起,公子荼當即立爲儲君!待寡人百年之後,齊國國君之位便由荼兒繼承!望衆卿日後能夠共輔之!”

原文:

齊侯將享公。孔丘謂樑丘據曰:“齊、魯之故,吾子何不聞焉?事既成矣,而又享之,是勤執事也。且犧、象不出門,嘉樂不野合。饗而既具,是棄禮也;若其不具,用秕稗也。用秕稗,君辱;棄禮,名惡。子盍圖之?夫享,所以昭德也。不昭,不如其已也。”乃不果享。

齊人來歸鄆、讙、龜陰之田。

——《左傳》

(本章完)

第43章 子產的正義第402章 周王猛暴斃第589章 公斂陽的本心第708章 好一個“借屍還魂”第528章 第632 633章 侯犯據郈邑以叛第714章 蒯聵舉旗第535章 第643 644章 有文事者,必有武備第135章 詭辯靈臺宮第485章 求證第380章 襄助王子朝第47章 真相大白第272章 審問慶封第63章 一語驚醒夢中人第224章 第250 251章 天下守衡第649章 鴻鵠之志第421章 第498 499章 《道德經》傳世第126章 天下英雄,唯子明與圍爾第235章 第266 267章 傲嬌的楚人第6章 季家的孫子第436章 末世的拯救之法第39章 拘禁季孫宿第287章 順勢與逆勢第523章 第622 623章 李然的一些反思第457章 陽虎的心計第371章 子產交代後事第465章 鄭國來的危機第603章 吳國的行動第455章 魯侯稠的諡號之爭第696章 荀躒退而求其次第485章 求證第269章 再諫楚王第191章 第197 198章 祭樂失蹤了!第605章 第731 732章 田乞好賤第524章 第624 625章 孔子也是懂老子的第122章 接風局第700章 替罪之人第55章 貴賓請上座第240章 想閹了韓起?真是大佬第281章 人生在世,志向各有不同第155章 想學齊桓公?我教你啊第53章 祭氏之邀第242章 第275 276章 一個時代的落幕第229章 楚有三危第529章 第634 635章 駟赤的大義第122章 接風局第719章 荀躒之死第543章 第655 656章 這土地是還定了!第687章 勝利在望第503章 第592 593章 陽虎再惹事第479章 陽虎求賢而不得第549章 第664 665章 隳三都!好戲開始了第172章 片刻的溫馨第551章 謀定而後動第627章 南子的宴請第193章 第201 202章 豐段又要搞事了第687章 勝利在望第168章 獻計叔孫豹第175章 徐吾犯之妹第621章 離譜!宮兒月居然吃醋了第485章 求證第726章 大宗伯第698章 萇弘的決心第361章 豐段急了第125章 煮酒論英雄第153章 王子圍要發飆第101章 罕虎也很難第503章 第592 593章 陽虎再惹事第262章 第305 306章 犯顏直諫的申無宇第78章 這樁婚事有點冷第749章 李然所佈下的最後一局第284章 慶封廢了,但未必沒用第85章 邏輯漏洞第212章 點撥第29章 祥瑞的意義第359章 無頭的冤魂第265章 李然又成了鍾離縣公第629章 放李然歸周第130章 去不去?是個問題第300章 陳國設縣第430章 覲見晉侯第483章 錯認“佳人第194章 第203 204章 再登鄉校第358章 不忠不孝不仁不義的污名第444章 第528 529章 公山不狃來援第460章 庖廚與食客第312章 觀從的身世第349章 第409 410章 祭樂失憶第78章 這樁婚事有點冷第237章 第269 270章 什麼叫國際巨星啊?第161章 再諫王子圍第582章 醉酒第449章 第534 535章 觀從至鄆邑第526章 第628 629章 這個公若藐實在太穩健第79章 聲淚俱下的表演第681章 天子的立場第740章 倒計時第106章 打草驚蛇第218章 戰力爆表的吳王諸樊第479章 陽虎求賢而不得第758章 “宮兒月”的來龍去脈
第43章 子產的正義第402章 周王猛暴斃第589章 公斂陽的本心第708章 好一個“借屍還魂”第528章 第632 633章 侯犯據郈邑以叛第714章 蒯聵舉旗第535章 第643 644章 有文事者,必有武備第135章 詭辯靈臺宮第485章 求證第380章 襄助王子朝第47章 真相大白第272章 審問慶封第63章 一語驚醒夢中人第224章 第250 251章 天下守衡第649章 鴻鵠之志第421章 第498 499章 《道德經》傳世第126章 天下英雄,唯子明與圍爾第235章 第266 267章 傲嬌的楚人第6章 季家的孫子第436章 末世的拯救之法第39章 拘禁季孫宿第287章 順勢與逆勢第523章 第622 623章 李然的一些反思第457章 陽虎的心計第371章 子產交代後事第465章 鄭國來的危機第603章 吳國的行動第455章 魯侯稠的諡號之爭第696章 荀躒退而求其次第485章 求證第269章 再諫楚王第191章 第197 198章 祭樂失蹤了!第605章 第731 732章 田乞好賤第524章 第624 625章 孔子也是懂老子的第122章 接風局第700章 替罪之人第55章 貴賓請上座第240章 想閹了韓起?真是大佬第281章 人生在世,志向各有不同第155章 想學齊桓公?我教你啊第53章 祭氏之邀第242章 第275 276章 一個時代的落幕第229章 楚有三危第529章 第634 635章 駟赤的大義第122章 接風局第719章 荀躒之死第543章 第655 656章 這土地是還定了!第687章 勝利在望第503章 第592 593章 陽虎再惹事第479章 陽虎求賢而不得第549章 第664 665章 隳三都!好戲開始了第172章 片刻的溫馨第551章 謀定而後動第627章 南子的宴請第193章 第201 202章 豐段又要搞事了第687章 勝利在望第168章 獻計叔孫豹第175章 徐吾犯之妹第621章 離譜!宮兒月居然吃醋了第485章 求證第726章 大宗伯第698章 萇弘的決心第361章 豐段急了第125章 煮酒論英雄第153章 王子圍要發飆第101章 罕虎也很難第503章 第592 593章 陽虎再惹事第262章 第305 306章 犯顏直諫的申無宇第78章 這樁婚事有點冷第749章 李然所佈下的最後一局第284章 慶封廢了,但未必沒用第85章 邏輯漏洞第212章 點撥第29章 祥瑞的意義第359章 無頭的冤魂第265章 李然又成了鍾離縣公第629章 放李然歸周第130章 去不去?是個問題第300章 陳國設縣第430章 覲見晉侯第483章 錯認“佳人第194章 第203 204章 再登鄉校第358章 不忠不孝不仁不義的污名第444章 第528 529章 公山不狃來援第460章 庖廚與食客第312章 觀從的身世第349章 第409 410章 祭樂失憶第78章 這樁婚事有點冷第237章 第269 270章 什麼叫國際巨星啊?第161章 再諫王子圍第582章 醉酒第449章 第534 535章 觀從至鄆邑第526章 第628 629章 這個公若藐實在太穩健第79章 聲淚俱下的表演第681章 天子的立場第740章 倒計時第106章 打草驚蛇第218章 戰力爆表的吳王諸樊第479章 陽虎求賢而不得第758章 “宮兒月”的來龍去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