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龍兄可在?”
黃宗羲嘹亮的嗓音在陳子龍門院前響起。
下一刻房門就被打開,一個門子出來見禮,看是黃宗羲,忙道:“小人見過黃老爺,您快裡面請。”邊將黃宗羲讓進來,邊告訴他主人陳子龍正與顧絳(顧炎武)高談闊論呢。
“不意顧亭林亦在。”這可是正好了。
黃宗羲大步邁入門檻,這只是一個兩進的小宅院,還沒走幾步,人就到了堂屋。就看陳子龍正與顧絳對坐,二人談論的很投機,竟然連黃宗羲到來也不知。
“太沖兄?多日不見,別來無恙。”三人中顧絳的年紀最小,見到黃宗羲了,忙起身問好。
陳子龍就沒那麼拘束了,只起身一拱手,笑着打趣道:“太沖來了,快快入座。近來多次尋你不到,只言劉總憲處公務繁忙,今日怎的有時間來愚兄這裡閒坐?”
劉總憲就是劉宗周,他天啓初爲禮部主事。歷右通政。因劾魏忠賢、客氏,削籍歸。崇禎初,起順天府尹,奏請不報,謝疾歸。再起授工部侍郎,累擢左都御史。又以論救姜採、熊開元,革職歸鄉。崇禎南遷金陵,起復原官。
黃宗羲別看後世名頭甚大,卻與顧絳一般,都是名落孫山之人。區別在於顧絳屢試不中。自27歲起,便棄絕科舉帖括之學。而黃宗羲好歹有個舉人功名。而且他也正是劉宗周的弟子。
劉宗周起復後,便使人招來黃宗羲入己幕中。
到是陳子龍,雖然在溫體仁當政期間屢次不中,但崇禎十年溫體仁被罷相後,他第三次北上,與夏允彝同中進士,俱在丙科(三甲)。只是未及赴任,就聽聞繼母病亡的消息回家治喪。
於崇禎十三年(1640)六月,出任浙江紹興府司理,不久兼代理諸暨知縣。數年間是皆在江浙爲官,頗有政績。直到許都事件,左光先違背諾言,將許都及部衆骨幹六十餘人殺死。陳子龍很是不滿,遂於崇禎十六年三月間乞身歸裡。
到現在他也未曾補官。此時來金陵,也不是爲了跑官,而是因爲皇帝南遷,東林黨形式大好,陳子龍作爲江南頂尖的名士,被人連連去信,比如劉宗周、黃道周,生生拉來了金陵。同時呢,這人明顯也渴望近距離的觀察朝堂上的一舉一動。
名士麼,文人麼,哪一個沒有一肚子的話要說?
他們對社會不滿,對朝政不滿,對皇帝大臣全都不滿。
鍼砭時政,指點江山,糞土當朝萬戶侯。
這是文人打骨子裡就養成的毛病!尤其是出了名的文人。
其他人都別說話,聽我講——,那樣才最舒服。
東林黨、復社這一政治集團中,就相當一部分人是這樣的。自視甚高的很。
陳子龍還算他們中比較好的一個,很早就高呼:經世致用,空談誤國。自己也確實塌得下身子,先是丁憂期間與人合編了《皇明經世文編》,凡五百零四卷,又補遺四卷。選文以明治亂、存異同、詳軍事、重經濟爲原則,內容十分豐富,包括政治、軍事、賦役、財經、農田、水利、學校文化、典章制度等等,並根據當時接觸到的許多現實問題。
稍後又全面整理了徐光啓的農學鉅著《農政全書》。
爲官時候,還親司賑事,救濟饑民,立粥廠,設藥局,養老幼,醫病疾,收死骨,救活十幾萬人。
這人在明末士林中是相當的另類者。
其治學觀點對顧絳、黃宗羲的影響也是極大。
不過說到在社會或是士林中的影響力,只看陳子龍至今都沒有補官,或是被人推薦復起,那就可見一斑了。
他的這種治學理念與當下的士林風氣是大相徑庭的,雖然也頗有名頭。
但他在江南偌大的名頭名聲,顯然更多是靠着那沉雄瑰麗的詩詞贏來的。
黃宗羲看着陳子龍搖頭苦笑,“子龍兄休要取笑。小弟此番起來,乃是有大事相告。雖說明日的《京報》也能看個通透,然能早入耳一時,便定可叫二位賢兄早歡喜一時。”
陳子龍、顧絳相互看了一眼,全都茫然。遂轉過頭來,靜聽那黃宗羲緩緩道來。
而後陳子龍就如是被針刺了一下,蹦跳起來,大喜道:“陛下果然發大軍北伐中原?”
聯虜平寇的策略,雖然朝野上下支持者甚多,但也並非沒有反對者。就是東林黨一系中,都有陳子龍、黃道周、堵胤錫等人竭力反對者。
只不過大勢滔滔,些許逆流,眨眼間就被浪濤覆沒了。
“此一時彼一時也。當年韃虜兵強馬壯,朝廷兵少將寡不提,上游更有左良玉坐觀天下,心懷叵測。便是朝廷有心北上,亦無力應付。然而今天佑大明,叫左良玉壯年而逝,其人即亡,三十六營將又如何再敢抗拒朝廷,而俯首一孺子?數十萬左軍已盡歸朝廷所有也。”
“南北之勢亦由此而逆轉也。”
“更兼之那韃虜主力如今已經盡數陷於山陝,中原空虛,齊魯空虛,北直隸空虛。此正是陛下奮祖宗之餘烈,北復中原,重興大明之天賜良機。”
黃宗羲言辭激烈,慷慨激昂。但他說的也的確有一定道理。
陳子龍、顧絳兩個就頻頻點頭。
李自成想要放棄晉西,大軍通通撤去關中,以便縮小自己的防禦圈,鞏固自己在東線的防線,集結調動更多的兵力來與阿濟格軍決戰。那滿清又如何願意眼睜睜的看着晉西的一支支大順軍退去關中?多鐸肯定出兵竭力阻擊。
如今晉南的廝殺根本沒有因爲局勢明朗而有所減弱,反而較之先前更勝一籌了。滿清的大軍主力全集中在了晉南,河洛只有少量綠旗兵駐守,根本不堪一擊。
士氣低迷的李順軍在拼命後撤,士氣高昂的清軍則在儘可能阻截李順兵馬的撤退。大明卻趁虛而入,正好一舉拿下河洛。
這種情況下,多鐸聞警後便是想要立刻撤出大軍也很難。因爲這稍微不注意,那就是兵敗如山倒。
陝北戰場也是如此。
崇禎帝這個時候出動大軍北伐,講真的,這真的是一個很好很好的時機。
“好消息,果然好歡喜。就爲此事,便當浮一大白。”
陳子龍、顧絳全都高聲叫起。前者的態度不用多說,後者絕了科舉之心後,就遍覽歷代史乘、郡縣誌書,以及文集、章奏之類。在歷史上的南明,他由崑山縣令楊永言之薦,投入南明朝廷,任兵部司務。遂撰成《軍制論》、《形勢論》、《田功論》、《錢法論》,即“乙西四論”,爲行朝出謀劃策,針對南京政權軍政廢弛及明末種種弊端,從軍事戰略、兵力來源和財政整頓等方面提出一系列建議。
可以說,這也是一個紙上談兵的佼佼者。
但縱然都是紙上談兵之輩,可至少也要懂得一些兵書,二人對天下大勢都甚是瞭解,知曉滿清主力已經盡數陷在了山陝,與李自成的激戰當中。此時中原空虛,齊魯、北直隸空虛,朝廷趁機發難,真的很可能一舉翻盤的。
大喜之下,就如是杜甫聽到了官軍收河南河北,初聞涕淚滿衣裳,漫卷詩書喜欲狂。端的神采飛揚。
黃宗羲看到二人這般的高興勁兒,自己也樂得高興。
但三人也都跟崇禎帝一樣,只想着南明朝發出的‘百萬’大軍,而把鄭芝龍拋在了腦後。
可憐的鄭芝龍啊,爲大明立下了辣麼多的汗馬功勞,轉眼就成爲了過去式。崇禎帝和他的大明朝都是還沒過河呢就先把橋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