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源山

清源山以多清泉而得名,又名泉山,泉州地名亦源出於此。因位於泉州城北,當地簡稱它爲“北山”,山有左、中、右三峰鼎立,以中峰最高,海拔498米,故亦名“三臺山”。聳立於晉江平原之上,挺拔巍峨,古人喻之謂“高與雲齊”,故有“齊雲山”之別稱。它最早開發於秦、漢,中興於唐、宋,鼎盛於元、明清,經歷代的開發建設,留下了許多廟宇寺觀、石雕石刻,計有大型石雕七處九尊,摩崖石刻五百多方,花崗岩仿木結構石室三處,古稱三十六洞天、十八勝景。現經風景名勝區管理局規劃,分爲七個景區,即南臺夕照、閩海蓬萊、石異峰奇、五虎朝獅、旭日春曉、石蓮洞天、風動發石。著名勝景有老君巖、千手巖、彌陀巖、碧霄巖、瑞像巖、虎乳泉、南臺巖、清源洞、賜恩巖、龜巖、九日山、靈山聖墓等。

清源山景觀

老君巖

老君巖又稱羽仙岩,位於清源山右峰羅山與武山下,以巖刻巨型老君造像而得名。老君名李耳,字老聃,是道教始祖,被尊稱爲“老子”。石像依巖雕琢,就勢造型,高5.米厚7.2米,端坐崖上,右手按膝,左手憑几,兩眼平視,雙耳垂肩,神態安詳,笑容可掬。整個石像雕工精細,形態生動,鬚眉分明,衣褶清晰,是宋代石雕中的藝術珍品,我國最大的道教石雕造像,已列爲福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被譽爲“老子天下第一”。

據史書記載,老君巖早在西晉時期就有道教寺觀出現,到北宋年間,在羅山腳下建造了北斗殿,武山腳下建造了真君殿,兩山之間有元元洞,建築規模都較恢宏,老君雕像也完成於此時。以後隨着年代的推移,寺觀因年久失修而坍圮,今已無存,而老君造像仍保留完好,成爲我國古代古雕藝術中的瑰寶。

羅山、武山雖海拔不高,但林木蔥翠,風景宜人,加上巨型的老君造像,人們以一睹爲快,當地民諺有“摸到老君鼻,壽高一百二”,故遊清源山者無不到此一遊。

南臺巖

從彌陀巖循“尋佛徑”古道可直上山頂南臺巖,這是清源山右峰的最高處,因其位於中峰之南,故名。山坡上遍植杜鵑,每逢春夏之交,山花爛漫,滿山幽香。

南臺巖系一巨巖,巍然聳立,前是懸崖,後是峭壁,巖臺上建有寺廟,如臨空中。峭壁上刻有“空中樓閣”四個大家。終年雲霧繚繞,仰望峰頂高出雲端,悄如仙境。據史載,南臺巖自唐代以來就逐漸成爲儒、佛、道三教合一的宗教勝地,當時巖臺頂上建有儒教的魁星閣、佛教的大雄寶殿和道教的三清宮,每年三教信徒來此攀高朝拜者甚衆。至宋後逐漸衰落,寺廟亦因年久失修而遭坍廢。現有佛寺一座,比較簡樸,建於明代。但山勢雄峻,氣象萬千。登高遠望,天高雲低,河山壯麗,視野開闊,俯視泉城內外,屋宇連片,新樓疊起,阡陌縱橫,綠裝蓋地,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當晴空萬里,晚霞滿天,紅透山河,風光更加綺麗,“南臺夕照”是清源山的一大勝景。

清源洞

清源洞位於清源山中峰的頂端,又名純陽洞,因地處清源絕頂,傲視諸峰,歷來成爲愛好登高覽勝的旅遊者攀登之地。上清源洞古代有兩條道路,一條從正山門經千手巖、彌陀巖循“尋佛徑”至南臺巖,再沿着山路直上中峰;另一條從左峰山腰碧霄巖沿“清源古道”攀登。現在已築有盤山公路(名齊雲山路)可從泉州市區坐汽車直達山頂。但大多數年輕體健者仍願循登山古道一步步攀登,雖然道路艱險,可遊山賞景情趣無窮。

從碧霄巖上沿途有“小憩亭”、“五雲深處”、“小云關”、“紫澤宮遺址”、“練膽石”、“虎乳泉”、“白龍井”等許多名勝古蹟。

練膽石相傳是明代抗倭名將俞大猷少年時的練武之地,路旁石壁上刻有“君恩山重”四字,出於俞之手筆。虎乳泉又名孔泉,泉水從石隙中涌出,注入一尺許見方的石孔中,水質清冽,味某似乳,終年不竭。相傳古代有一母虎在此哺幼,因乳汗不足,以泉代乳而養活幼仔,故而得名。這雖是不足爲據的民間傳說,但遊人歷盡險阻,攀登至此,已感疲憊萬分,飲此甘泉,頓覺清涼解渴,體力陡增,增強了登攀絕頂的勇氣。泉旁有宋代朱熹的題刻“源頭活水”,字跡遒勁灑脫。清源山以此清泉源頭而得名,泉州、泉山之名亦由此而來。

過虎乳泉至清源洞路已不遠,登上山頂平臺,只見山門上刻有“第一洞天”四字,這裡高處絕頂,被推爲清源山三十六洞天之首。山門內有一列屋宇,古稱“觀空樓”,在此遠眺四方,天高地闊,風光遠銷限。如天氣陰霾,雲海茫茫,若夢若幻,大有超凡脫俗之感。屋後有一洞,洞口刻有“蛻巖”兩字,相傳是宋代裴道人蛻化之處。洞高8尺,寬尺,洞底有洞,深不可測,傳說可通洛陽江。現今洞口藤蔓滿布,荊棘叢生,洞上危巖峭拔,直插雲天。

千手巖

千手巖位於清源山右峰下,與老君岸隔一山崗,居清源山正山門以北,現有公路從泉州城直上正出門口,過門拾級而上即是千手巖寺,寺前有“迎客鬆”一株,盤旋虯曲,狀態喜人。寺旁有石碑一方,上刻“第一山”,系宋書法家米芾手跡。寺內有千手千眼觀音大士塑像,故名千手巖,也叫觀音巖。還有釋迦牟尼和十八羅漢像,寺後峰石嶙剛,滿山楓樹,秋後一片丹紅,是清源山一大植物景觀。從千手巖往南過“慈暉亭”,即至“石中居”,這是近年來新建的較大旅遊服務設施,設有餐廳、茶室,在此飲酒品茗,極目青山美景,令人心曠神怡。

千手巖後有弘一法師舍利塔,法師俗名李叔同,早年留學日本,攻音樂、繪畫,對文學也造詣頗深,後在浙江杭州虎跑定慧寺出家,成爲知名高僧。平生好結交天下名士。942年在泉州圓寂,遺骨分葬於泉州清源山和杭州虎跑。舍利塔爲花崗岩仿木藻井結構,風格獨特。塔旁懸巖上刻有法師臨終前手書“悲歡交集”四字,及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真誠初拜謁時的題句“千古江山留勝蹟,一林風月伴高僧。”塔內石壁上有陰雕法師全像,系名畫家豐子愷所繪,豐系法師的得意弟子,聞師圓寂,悲痛萬分,含淚揮毫作畫,涕淚與墨計共研故名“淚墨畫”。

彌陀巖

從千手巖再向上攀登,即至彌陀巖,進得山門,只見古木參天,巨石峭立,瀑布懸垂,梵宇高築,氣勢非凡,是清源山風景最佳處。這裡瀑布從50米高的懸崖上飛瀉而下,形成了“泉窟觀瀑”勝景。從左側向上,還有“一嘯臺”、“岫雲”、“招飲徑”、“天風海月”、“一線天”等名勝,在一嘯臺前有一石室,上勒“願海真空”,室內供奉阿彌陀佛石雕像一尊,高5米,寬2米,頭結螺髻,腳踩蓮花,形態商討,造型優美,建地元至正二十四年(公元34年),爲我國不可多得的元代石雕佳作,現已列爲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附近還有元碑、元塔和多幅石刻,均古樸典雅,殊堪鑑賞。

瑞像巖

瑞像巖在左峰的天柱峰下,從碧霄巖右拐不到公里路程即達,也可從登山公路經片瓦巖抵達,這裡有刻於北宋元祐二年(公元087年)的釋迦石像一尊,相傳佛像雕成時夜放瑞光,故名瑞像巖。像高4米立狀,左臂下垂,掌心向外,右臂袒露作無畏手印。神情莊來肅穆,系按照岩石的自然形態雕鐫而成,取法於木雕旃檀瑞像,風格獨特。是宋代石雕藝術的佳作。至明成化年間,爲了保護佛像,建造了一間仿木結構的石室,現石像、石室均列爲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巖下石徑迂迴,岸前奇石突兀,排列如羣僧參禪,稱爲“羅漢峰”,俗稱“十八羅漢朝釋迦”,天然成趣。石室左側有“望州亭”,可眺望泉州城,附近還有石蟒、石龜、石門、石窗等勝景。

天柱峰周圍有獅子峰、回舶峰、蓮花峰等奇峰羅列,景色佳麗如畫,故古人在石壁上刻上“忘歸”兩字,以示流連忘返。

碧霄巖

碧霄巖是清源山風景名勝區“幽谷梵音”意境區內的主要景點之一。碧霄巖分爲上、下碧霄。從入口處仰視,碧空如線,又稱“小有天”,洞旁的巖壁上刻有元代藏傳佛教(喇嘛教)“三世佛”石雕造像,爲元代泉州路監臨官達魯花赤阿沙於至元二十九年(公元295年)登臨清源山,感巖之雄奇而雕。985年月0月公佈爲福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在“三世佛”周圍有歷代摩崖石刻多方,其中有元代碑刻記載着當時碧霄巖三世佛雕刻和建築的經過。還有南宋淳熙晉江縣令林(福州人)手書摩崖“壽”字石刻,佔摩崖界面4平方米,爲福建成“第一高壽”;清代江春霖爲監察御史陳慶鏞在鴉片戰爭時(道光二十三年,公元843年)給道光皇帝上了一道《申明刑賞疏》,批評皇帝縱容投降賣國派而震動中外的“抗直敢言”等石刻,字跡古僕蒼勁、揮灑自如,爲遊人所讚歎!

南少林寺

少林寺位於清源山主景區左側風山之麓。

據南宋開禧元年(公元205年)進士、晉江人施夢說所的《魯東詩集》雲“少林寺宇築清源,十進山門萬丈垣。百田園三嶺地,千僧技擊反王藩”。清乾隆年閩蔡永蒹(77~835年,晉江東石人)所著的《西山雜記》載嵩山十三棍僧之一“智空入閩中,建少林寺於清源山麓,凡十三落,閩僧武派之始焉。”又說少林寺十三進,周牆(高)三丈,寺僧千人,隴田百怖,樹林茂鬱,掩映少林寺于山麓“。該書還記述泉州少林寺三興三廢的經過。歷史上規模恢宏的泉州少寺,至今遺址、遺物乃在。

992年0月,國際南少林武術研討會在泉州召開,與會學者、中外武術界人士應邀參加了泉州少林寺復奠基儀式,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爲“少林禪寺”題寫寺匾。994年月,福建省人民政府正式批覆同意復建泉州少林寺,規劃面積400

畝,寺廟用地200廟。復建工程包括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法堂、藏經閣達摩祖師堂、伽蘭祠、西堂、玄女堂、羅漢堂、十三堂、禪堂、觀音殿、地藏殿、演武廳和泉州歷代名人祠堂及其他配套設施。

少林寺“大雄寶殿”主體建築及配套工程於994年2月動工,997年9月竣工。建成後的泉州少林寺,重現了泉州典型的佛教文史蹟,又爲清源山風景名勝區增添了新的人文景觀。

“三世佛”石雕造像

我國現存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位於最東南的元代喇嘛教“三世佛”石雕造像,在清源山風景名勝區碧宵巖景區內。985年0月公佈爲福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三世佛”是十三世紀以來藏傳佛教(俗稱喇嘛教)佛堂中所供奉的主要佛像。清源山碧宵巖“三世佛”爲摩崖浮雕,作長方形石龕,高3米、寬世佛”並排結跏坐在仰覆蓮花座上,中尊爲現在佛,作觸地印之降魔相;左尊爲過去佛,亦作觸地印之降魔相,但左掌上託鉢;右尊爲未來佛,作施定印之禪定相,皆爲土蕃式樣。整座造像佈局勻稱,雕工精湛,造形優美。

“三世佛”造像左側的元代造像記事石刻碑文中記載元代至正二十七年(公元老派37年)十月丙午日,巖僧志聰題刻於摩崖記文雲“透碧宵北山第一勝概。至元壬辰二十九年(公元292年)間,靈武唐吾氏廣威將軍阿沙公來監泉郡,登茲巖而奇之,刻石爲三世佛像,飾以金碧,構殿崇奉,以爲焚修祝聖之所劂後,歲遠時艱,弗克茸治。至正丁未二十七月年(公元37年)秋,福建、江西等處行中書省參知政事般若貼穆爾公,分治東廣道,出泉南,追憶先伯監郡公遺蹟,慨然興修,再新堂構。山川增輝,巖壑改觀”。至20世紀0年代由於年久失修,殿堂塌毀於暴風雨中,石雕造像暴露於崖壁。988年2月,市政府撥出專款興建“三世紀”石雕造像的保護工程,在臨崖坡地的原址興建,於99年8月竣工。一、二層爲封閉式屋宇,三層爲敞開式閣樓,平面成“品”字形佈局,具有泉州古建築這特色。從崖下仰望。

997年月,在泉州市召開的“清源山碧霄巖‘三世佛’石刻造像學術研討”上,與會的國家文物局專家組、中央民族大學、龍門石窟研究所及泉州與會的專家學者在“關於泉州市清源山藏傳佛教三世佛的文物景鑑定書”上一致認爲“清源山碧霄巖元代喇嘛教三世佛石雕造像是我國目前已發現的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位於最東南的藏傳佛教三世佛(石刻)造像,對藏漢文化交流及西夏人(唐吾特。党項)在元代活動有重要學術價值。可以作爲一級物,建議申報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清源天湖

爲再現“泉山”的歷史風韻,增添清源山風景名勝區水景資源景觀,993年市政府決定在主景區“山海大觀”意境區內的清源山上第一泉--“虎乳泉”下方的“紫澤洞天”谷地建設清源蓄水工程--清源天湖。

“清源天胡”大壩壩頂海拔38米,爲雙曲石拱壩,壩高30米、壩頂長40米、寬28米、總庫容5萬立米、最大水面2000平方米。工程於994年月0月動工,99年月建成蓄水。

爲迎接998年2月在泉州舉行的中國國內旅遊交易會,市政府撥出專款,完善湖區的旅遊娛樂、休閒設施,其中環湖步遊道、虎乳茶館、垂釣臺、觀景臺及配套設施於998年月竣工。

“清源天湖”既是蓄水工程,更是一個景觀工程。大壩雄偉壯觀,水面波光粼粼,湖畔山峰林木倒映湖中;藍天白雲,湖光山色,交相輝映遊人在此品茗觀景、垂釣休閒,自得其樂。

虎乳泉

“虎乳泉”位於“清源天湖”上方的巖坡上。據《寰宇記》雲“《漢書》朱買臣傳謂東越王所保之泉山是也”、南宋初年閩人葉延圭《海錄碎事》載“泉山,泉州之主山也,山有孔泉故名。”清源山因名泉山,泉州就因泉山而得名。“虎乳泉”旁邊有“孔泉”石刻。泉眼上下皆石,上石如殼、下石如砥,中坼有孔竅,泉從隙縫裡流出,注入一方形石孔中。上有呂道人題刻“虎乳”和宋朱熹撰寫的“源頭活水”石刻。“虎乳泉”長年不涸,遊人耳巾岩石,,可聞其巖下傳出“咕咚”的陣陣響聲。相傳曾有乳水不足之母虎,每天帶小虎到泉邊啜飲,以水代乳,小虎竟壯健長大。雖是傳說,但是“虎乳泉”甘甜似乳,澄澈清洌,以其泉泡茶,香氣獨特,沁人心脾。

九日山在清源山以西,泉州市的西北部,晉江下游北岸,距泉州市區約7公里,閩中人士向有重九登高習俗,每逢農曆九月初九重陽節,大批詩人墨客來此登山歡聚,遊山賞景,作賦吟詩,故山名“九日”。山有三峰,分別名東峰、西峰和北峰,因山頂平坦,又叫東臺、西臺和北臺。東臺上有唐宰相姜公輔隱居處姜相臺和姜相墓,故亦稱“姜相峰”。其形似麒麟,俗呼“麒麟山”。西臺上有唐代高士秦系所居的“隱君亭”及基使用過的石硯等物,故亦稱“高士峰”,峰頂有石佛一尊,並建有石佛亭,俗呼“石佛山”。北臺上有八戒石等景觀。三峰環抱中間的窪地名“白雲塢”。塢中雲霧瀰漫,清泉潺湲,林木扶疏,花香鳥語,是九日山景色最幽麗處。山頂有“一跳石”,佇立石上可遠觀戴雲山脈壯麗雄姿。山前晉江暢流,金溪逶迤,山光水色,綺麗迷人。

九日山歷史悠久,古蹟較豐,雖因年久,多有湮沒,但留存下來的還不少,萬以摩崖石刻最爲著名,故有“山中無石不刻字”之名。現保存完好的共有七十五方,佈滿了西峰東坡和東峰南側的崖壁,其中有不少唐、宋名家的墨寶,如唐高僧無等禪師“泉南佛國”的題刻,宋代朱熹、蔡襄、蘇紳、陳洪進等名人的墨跡,成爲一座天然巨大的“歷代書法藝術陳列館”。尤其是山南的祈風石刻羣,記錄了我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起點泉州港的海外交通資料,更爲珍貴,現爲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九日山西南的延福寺,建於西晉太康九年(公元288年),是閩南著名古剎,也值得一遊。

世界伊斯蘭教的第三聖墓

坐落在清源山東南側,泉州市東門外2公里的伊斯蘭教聖墓,因位於靈山腳下,也叫靈山聖墓。墓內安葬着穆罕默德兩位弟子的遺體,是世界伊斯蘭教中最古老、保存最好的聖墓之一,與麥地那的穆罕默德聖墓、納夫的阿里聖墓齊名,被稱爲“世界伊斯蘭教的第三聖墓”

據史載,唐武德年間(公元8~2年),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遣門徒大賢四人來我國傳教,一賢在廣州,二賢在揚州,三賢、四賢在泉州,後峽谷人卒葬於靈山,故亦稱三賢、四賢墓。墓室呈方形,並排安放着兩座石棺,墓頂蓋以花崗石,呈圓拱形,雕刻簡樸無華。墓地正中建有石亭,以保護聖墓免遭風雨侵蝕。石亭西、北、東三面依山築成馬蹄形環抱回廊,廊內有石碑數塊,正中一塊爲阿拉伯文,記述三賢、四賢事略及泉州穆斯林信徒活動概略,立於元至治三年(公元323年)。其他幾塊都是漢文,記載歷次重修聖墓的事蹟。迴廊右側有一塊“鄭和行香碑”,是鄭和第五次下西洋時,在此行香禱告而立的記事碑,具有珍貴的史料價值。

聖墓周圍,林木蔥鬱,松柏蒼翠,附近安葬着許多石棺,這是古代中外伊斯蘭教待墓葬之地。歷年前來祭掃膜拜者不絕。墓前右方有一巨石兀立,風吹之則晃動,人稱“風動石”,石上刻有“碧玉毬”、“天然機妙”等字樣,“玉球風動”成爲泉州勝景之一。

靈山峰巒起伏,景色秀麗,靈山聖墓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已成爲中外旅遊者矚目的宗教遊覽勝地。

各朝代兵制(一)十八般兵器“科幻”武器對航母輕而易舉北方玄武高爾夫球規則S-300P防空導彈系統KV1坦克武式太極拳黃易m4Super90戰術霰彈槍江東級護衛艦青城山高爾夫球規則碧落黃泉龍虎宗觀眉知人術淺釋古曲《春江花月夜》祝由術秦始皇地宮被盜的傳說精靈遠隔控制兵器小蝸牛怪淺談兒童古箏教學HKP7/P7K3式9mm手槍古龍皇帝制度的特點中國歷史上的秦軍(中)熾炎天使學古箏必須掌握的古箏搖類指法四聖獸抱朴子內篇(下2)五虎刀古箏的八大流派保時捷caymanS陰把槍《列子》周穆王第三火藥發展的資料 (簡介)山海經(東 南 西 北 中)2帝國軍隊禮儀QSZ92式手槍吟遊詩人簡介(原創+轉貼)吟遊詩人和他們的樂器防禦等級《列子》楊朱第七“奧托.梅拉拉”25毫米4管自行高射炮中國拳術套路名列法拉利F430Spider天象描寫篇 霞萊姆酒太平經(11—18)中醫文化學習古箏小知識上古十大神器(中國)寶石傳說和魔法從秦式玉器看秦文化的特質 (一)天使的資料中國古代城市建設史概述功夫杜牧中國漢初名將:韓信散花英式橄欖球比賽規則猛虎出林人蔘蓬萊衛星與背景梯雲縱太平道嵩山存思56式160毫米迫擊炮中華兵器詳解(精裝版)學習古箏小知識逍遙天龍劍青萍劍遠隔控制兵器忍者黑巫術秦始皇陵佈局之謎YY小說寫作大綱(全系列)潮州古箏的基本特點和技法概要古箏演奏的右手技法長城千萬裡VX毒氣存神古箏的演奏姿勢及手型練琴十記雷神公司詠春拳導引六合螳螂拳全真道對聯的方式和方法:閭山武當五行連環拳中島飛機公司地宮被盜的傳說杜甫天象描寫篇 暮咒術
各朝代兵制(一)十八般兵器“科幻”武器對航母輕而易舉北方玄武高爾夫球規則S-300P防空導彈系統KV1坦克武式太極拳黃易m4Super90戰術霰彈槍江東級護衛艦青城山高爾夫球規則碧落黃泉龍虎宗觀眉知人術淺釋古曲《春江花月夜》祝由術秦始皇地宮被盜的傳說精靈遠隔控制兵器小蝸牛怪淺談兒童古箏教學HKP7/P7K3式9mm手槍古龍皇帝制度的特點中國歷史上的秦軍(中)熾炎天使學古箏必須掌握的古箏搖類指法四聖獸抱朴子內篇(下2)五虎刀古箏的八大流派保時捷caymanS陰把槍《列子》周穆王第三火藥發展的資料 (簡介)山海經(東 南 西 北 中)2帝國軍隊禮儀QSZ92式手槍吟遊詩人簡介(原創+轉貼)吟遊詩人和他們的樂器防禦等級《列子》楊朱第七“奧托.梅拉拉”25毫米4管自行高射炮中國拳術套路名列法拉利F430Spider天象描寫篇 霞萊姆酒太平經(11—18)中醫文化學習古箏小知識上古十大神器(中國)寶石傳說和魔法從秦式玉器看秦文化的特質 (一)天使的資料中國古代城市建設史概述功夫杜牧中國漢初名將:韓信散花英式橄欖球比賽規則猛虎出林人蔘蓬萊衛星與背景梯雲縱太平道嵩山存思56式160毫米迫擊炮中華兵器詳解(精裝版)學習古箏小知識逍遙天龍劍青萍劍遠隔控制兵器忍者黑巫術秦始皇陵佈局之謎YY小說寫作大綱(全系列)潮州古箏的基本特點和技法概要古箏演奏的右手技法長城千萬裡VX毒氣存神古箏的演奏姿勢及手型練琴十記雷神公司詠春拳導引六合螳螂拳全真道對聯的方式和方法:閭山武當五行連環拳中島飛機公司地宮被盜的傳說杜甫天象描寫篇 暮咒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