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_問道供給側改革(節選)

問道供給側改革(節選)

優化供給側環境與機制的主要政策建議

以“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和人民羣衆的美好生活”“強國富民”爲根本發展目標,以“改革開放、動力混成、創新包容”爲主驅動力,需更注重以中長期的高質量制度供給統領全局的創新模式,取代短期需求調控爲主的凱恩斯主義模式,在優化供給側環境機制中,強調以高效的制度供給和開放的市場空間,激發微觀主體創新、創業、創造的潛能,提升全要素勞動生產率,以釋放潛力、激發活力託舉新常態的經濟社會“質量升級式”發展,穩增長、優結構、護生態、惠民生。

爲此,關鍵是需同時引導市場預期和“升級版”的演變過程進入良性循環,爭取相對順利地通過市場“優勝劣汰”壓力爲主的陣痛期,對接一個儘可能長時間的升級版中高速增長平臺。在我國,往往在經濟下行壓力明顯時,也正是改革推進阻力較小之時。應抓住時機,推進改革優化供給側環境機制,爲我國的長遠可持續發展夯實基礎。

我們的主要建議是:

1.立即調整人口政策,從控制人口數量轉向優化實施人力資本戰略

縱觀世界史,國家興衰與人口的變化息息相關。面對我國勞動人口明顯下降、老齡化社會加速到來的趨勢,必須儘快、果斷調整我國人口政策。一是儘快“放開二胎” (中央十八屆五中全會宣佈的“放開兩孩”政策調整出臺後,還可以並應當動態推進,後續優化舉措 )。二是將計劃生育重點針對體制內的人口控制,過渡到以整個社會全面優生和提高人口質量爲核心的人口戰略,並進一步改寫爲以教育和提升創新能力爲核心的人力資本戰略。另外,促進人口流動、適當吸引移民也應當成爲我國人口政策的重要內容。總之,從各方面情況看,人口政策的調整是人心所向、成本最低、見效最快、利國利民、福及千秋萬代的“仁政”,應當儘快頒行。

2.積極審慎推動土地制度改革,逐步建立城鄉統一的土地流轉制度

土地是被稱爲“財富之父”的根本資源,土地制度是國家的基礎性制度,也是供給管理的極重要內容。土地制度改革事關利益格局的重大調整,需要長遠謀劃、積極審慎。當前,土地制度改革的焦點主要集中在農村土地方面(涉及集體經營用地、農民承包地和宅基地)。我們建議積極落實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中的有關精神,明確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範圍和途徑;建立健全市場交易規則和服務監管制度,積極總結借鑑重慶等區域以“地票”制度處理遠離城市中心區的農民在農地“佔補平衡”框架下分享城鎮化紅利的經驗。全面推動農民承包土地使用權的確權、流通、轉讓、租賃制度,保護農民的合法權益。探索農民住房保障在不同區域戶有所居的多種實現形式。應充分重視深圳特區“先行先試”環境下形成的“國有平臺,整合分類,權益求平,漸進歸一”土地制度改革經驗,在逐步建立城鄉統一的土地產權框架和流轉制度過程中形成兼顧國家、單位、個人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機制。土地徵收中嚴格界定公共利益用地範圍,規範程序,公開信息;建立對被徵地農民的合理、規範、多元的補償和生活保障、生產引導機制。

3.全面實施金融改革,積極解除“金融抑制”,有效支持實體經濟

基於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的重要性和防其變爲“空心”的防範風險的必要性,要針對我國金融市場的結構失衡、功能不全和“金融抑制”,全面推進金融改革。一是進一步深化金融機構特別是國有控股商業銀行改革,適當降低國家持股比例,提升社會資本持股比例;二是積極發展證券、保險等非銀行金融機構;三是在政策性融資機制創新中構建多層次、廣覆蓋、可持續的開發性金融、農村金融、綠色金融、科技金融等服務體系;四是依託存款保險制積極發展一大批社區銀行、村鎮銀行,通過降低准入門檻,引入民間資本或將現行的民間放貸機構合法化,增加金融供給主體和金融產品,健全小型、微型企業融資體制,並引導小貸公司按“資本金融資、自負盈虧、自擔風險”原則發展,改進小微企業的金融服務;五是依全面放開存貸款利率管制,實現市場化定價的方針,擇機在利率市場化的最後“臨門一腳”—放開存款利率上取得突破;六是以顯著提升直接融資比重爲目標,大力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在繼續完善主板、中小企業板和創業板市場的基礎上,積極探索覆蓋全國的股權交易市場(三板),並推動“大資產管理公司”建設;七是提高金融業穩健性標準,積極穩妥地推進銀行業實現第三版巴塞爾協議,防範銀行表外業務風險,牢牢守住發生系統性風險、區域性風險的底線;八是加強金融業監管,落實金融監管改革措施和穩健標準,完善監管協調機制,界定中央和地方金融監管職責和風險處置責任;九是做好準備適時實行人民幣在資本項目下的可兌換,支持人民幣國際化。

4.切實改革,爲企業經營創業活動“鬆綁”“減負”,激發微觀經濟活力

結合當前企業的實際情況,應以“負面清單”原則取向,創造“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的高標準法治化營商環境。一是以自貿區爲標杆,進一步簡政放權,降低門

檻、減少准入控制,同時改革監管方式,優化服務,推動全國統一的行政審批標準化改革,建立覆蓋所有法人、自然人的全國性信息信用系統,執行統一的市場監管規則,以此最大程度地減少社會交易成本,爲企業創造良好的經營環境。二是適度降低我國社保繳費率,同時加快推進實施基本養老社會保障全國統籌步伐;建立全國統籌的社保體系可結合調入國資經營收益等機制。三是進一步清理收費,降低企業實際綜合負擔特別是稅外負擔。

5.大力實施教育改革和創新驅動戰略,培育高水平人才有效建設創新型國家

以改造應試教育和去行政化爲重點的教育改革勢在必行,以利培養造就一大批創新人才。面對新一輪生產力革命(“第三次產業革命”)的挑戰,我國從中長期來看,需要在高端“買不來的技術”領域靠原始、自主創新艱難前行,在中高端依靠全面開放和“拿來主義”“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與“集成創新”結合,最終建成“創新型國家”,完成從工業時代經濟向與“第三次產業革命”接軌的“中國新經濟”的轉軌。爲力求主動,必須積極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完善支持自主創新和成果轉化的政策體系,引導各類創新主體加大研發投入,調動社會各方面參與和推動自主創新的積極性。要完善以企業爲主體、市場爲導向、產學研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加強創新型人才隊伍建設,重視培養引進高科技領軍人才;培育創新文化,保護創新熱情,寬容創新挫折,形成有利於創新的全社會氛圍,多元化支持從發展基礎科研、實施國家科技重大項目到促進科技成果產業化各個方面的自主創新,提升創新績效。要充分遵從科研規律,以激勵有力、制約到位、分配合理、管理科學的制度規範,調動全體科研人員的積極性與創造力,使科研投入的績效水平得到提高。

改善供給端離不開綜合配套改革

供給端的以上舉措,離不開我國行政、財政、國企、收入分配、價格、投資等多方面的綜合配套改革。對此,我們亦有以下建議:

—“結合式”深入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大部制改革和“多規合一”制度建設

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現在已經觸及更深層的系統性、體制性問題,需要從“重視數量”轉向“提高質量”,以法治化、系統化、標準化、信息化、協同化、陽光化爲指針,結合“大部制”改革內在邏輯,職能、機構、編制協調聯動,“結合式”將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向縱深推進。一是大力提高行政法治程度,建立嚴格的行政審批事項准入制度,防止邊減邊增、先減後增。二是順應大部制改革前景,動態優化設計、擇時啓動行政審批的國家標準化工作。三是積極落實“規劃先行”、“多規合一”政府職能優化再造工作,可先形成部際聯席工作框架,動態對接未來的大部制機構改革和流程優化,發改、國土、城鄉、交通、環保、產業、財政等都必須納入“多規合一”綜合體系。四是建立全國統一的行政審批信息數據庫及在線行政審批平臺,提高政府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五是積極推動行政審批業務流程再造,提高系統性與協同性。六是深化收費制度改革,以破除各類收費的“收、支、用、管”一體化爲核心,徹底切斷行政審批與收費之間的利益機制。七是對社會中介組織作合理培養引導,促進競爭,提高素質,正確地行使其承接政府轉移功能之作用。

—繼續深化財稅改革,支持政府治理體系與能力現代化

財政的實質是公共資源配置的體系與機制,是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要支柱,既與公共權力主體的系統化改革高度關聯,也與整體資源配置機制改革息息相關。正因爲如此,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曆次重大改革均以財政體制改革爲突破口,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當前,需要繼續借力於十八屆三中全會後率先啓動的財稅改革部署,調適優化政府、市場、社會之間的關係。一是加快建設以“規範、透明、績效”爲特徵的現代預算管理制度。以“預算全口徑”爲原則,將政府的所有收入和支出(包括尚遊離於“四本預算”之外的債務、各類公共資源資產、各類公共權力收支等)都納入管理;以“管理全過程”爲原則,全面建立以權責發生製爲基礎的政府綜合財務報告制度;深化推行績效預算、加強財政審計、推動財政問責制,形成覆蓋財政資金管理全程的政府收支管理制度體系;實施中期預算框架,建立跨年度預算平衡機制;加快推進預算公開,提高財政透明度,包括擴大公開範圍、細化公開內容,完善預算公開機制,強化對預算的外部監督檢查等。二是以減少間接稅、增加直接稅爲切入點,建立現代稅收制度。“營改增”改革要力爭如期收官。消費稅改革應結合“問題導向”抓緊形成和推出實施方案。資源稅改革要進一步擴大覆蓋面並對接各配套聯動改革事項。房地產稅要加快立法進度,力爭於 2017年推出。個人所得稅改革應堅決校正單純改起徵點的錯誤氛圍,理順改革設計,分步走向“綜合加分項扣除”模式。三是建立事權和支出責任相適應的中央與地方財政體制。可依託正在進行的權力清單、責任清單改革,由粗到細試編和逐步明確各級政府事權清單,再對接以預算支出科目爲量化指標的各級支出責任一攬子清單。結合省直管縣打造三層級框架積極推

進省以下分稅制財政體制。構建由地方稅、轉移支付等共同組成的地方收入體系,促進地方政府事權和支出責任相適應。以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爲導向,優化重構轉移支付制度。

—有序推進國有企業改革,促進國有資產收益和存量的轉置

今後,隨着國有經濟“戰略性改組”和“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深化,中央政府在國資委管理範圍內的一百多家企業收縮至幾十家以後,應積極探索通過立法方式,確定各類企業的設立依據、政策目標、國有資產收益的合理轉置等相關規則,形成規範法案,並在動態優化中全面形成以國有資產收益和存量形態的合理轉置,在法治化制度體系中服務於全社會公共目標:在堅持“資產全民所有,收益全民所用”的基本原則之下,完善國有資本經營預算(資本預算)管理體制,提高利潤(資產收益)上繳比例進而對社會保障和其他公共服務的支出加大支持力度,合理納入全口徑預算體系統籌協調。各類公益型資產處置(如文化企業轉制過程中國有資產的處置)也應納入國有資本經營預算體系中來,以此充實社會保障基金、強化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財力支撐,真正體現國有經濟的優越性及全局性貢獻。

—改善收入分配與再分配相關制度,打造“橄欖形”現代社會結構

科學、合理、公平的收入分配製度是國家長治久安的保障。必須看到我國長期以來存在的收入分配矛盾問題成因複雜,不可能通過實施某種專項、單項的改革達到“畢其功於一役”的目的。但總體來說是兩句話:一是初次分配要側重於講效率;二是再分配要側重於講共富。在初次分配領域,政府要維護產權規範與公平競爭的規則與環境,尊重、培育和健全市場的資源與要素配置機制,合理調節各地最低工資標準和適當引導企業勞方與資方在工薪分配上的集體協商等,促進社會資源的優化配置和社會財富的最大涌流。在再分配領域,一是建立健全我國稅收制度的收入調節功能,堅定地逐步提高我國直接稅比重,開徵房地產稅、改革個人所得稅,研究開徵遺產和贈與稅;二是完善我國社會保障制度,力爭在“十三五”期間實現基礎養老金全國統籌,建立兼顧各類人員的養老保障待遇確定機制和正常調整機制,發展企業年金和職業年金,加快健全覆蓋全民的醫保體系,加大保障性住房的供給規模並優化供給機制;三是改革轉移支付制度,增強其平衡區域收入差異、人羣差異的調節功能,如加大對中西部地區特別是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和貧困地區的財力支持,加大教育、就業、扶貧開發等支出,加強對困難羣體救助和幫扶,大力發展社會慈善事業等;四是消除部分行業的過度壟斷因素,提升相關收入分配製度規則的透明度;五是加強對非工資收入和財產性收入的引導和管理,嚴厲打擊貪贓枉法、權錢交易、行賄受賄、走私販毒、偷逃稅收等相關的黑色收入,同時清理整頓規範種種“灰色收入”—其中合理的、需修正的,都應陽光化,不合理的則應予以取締;六是積極推進官員財產報告與公示制度的改革試點;七是在管理和技術層面加強“問題導向”,有針對性地解決諸如國家特殊津貼專家標準嚴重不一等遺留多年的問題。分配調節的導向,是逐步形成中等收入階層成爲主體的“橄欖形”現代社會結構。

—以滿足公共服務需求、優化結構和調動潛能爲大方向,積極理順基礎資源、能源產品比價關係和價格形成機制,積極實施選擇性“有效投資”和 PPP機制創新

針對我國基礎資源、能源產品的比價關係和價格形成機制的嚴重問題,要抓住煤炭資源稅從量變爲從價改革已形成框架、電力部門改革已有部署的時機和基礎,以“從煤到電”這一基礎能源鏈條爲重點,攻堅克難實行理順比價關係和價格形成機制的配套改革,以利內生、長效、全面地促進全產業鏈節能降耗和釋放市場潛力。

在優化供給側環境機制的同時,必須同時看到,由於我國仍然處於城市化進程的中期,政府投資部分仍然有可以作爲的廣闊空間。在經濟下行中,結合優化結構、提升發展後勁、改善民生等需要,應積極考慮加大選擇性“有效投資”(即可以增加有效供給的“聰明投資”)的力度。這些基礎設施、公共工程項目,都應充分注重以有限的政府財力通過 PPP(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機制發揮“四兩撥千斤”的放大效應和乘數效應,拉動民間資本、社會資金合作供給,並提升績效水平。

總之,我們認爲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現代化進程已經到達一個非同尋常的關鍵時期和歷史性的考驗關口,僅以短中期調控爲眼界的需求管理已不能適應客觀需要,應當及時、全面引入以“固本培元”爲主旨、以制度供給爲核心,以改革爲統領的新供給管理方略,針對中國經濟社會的重大現實問題,“中西醫結合”多管齊下,共收療效。爲適應中國新一輪經濟發展中打造有效動力機制的總體要求,亟應注重從供給側入手,針對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面臨的突出問題和矛盾,從微觀主體即創業、創新、創造的市場主體層面,釋放經濟社會的潛力、活力,託舉中國經濟的潛在增長率,促進總供需平衡和結構優化、加快增長方式轉變,進而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掃清和拓寬道路。

(本章完)

第10章 生態文明建設,推動經濟社會綠色發展_改革創新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第6章 農業現代化,實現全面小康的重中之重_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第10章 生態文明建設,推動經濟社會綠色發展_打造生態文明建設新常態(節選)第1章 京津冀協同發展,打造新型首都經濟圈_“京津冀一體化”頂層設計新思維貫徹落實《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的明確要求及安排部署第3章 自貿區戰略,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_自貿區“雁陣起航” 引領全國深層次改革第7章 新型城鎮化,建設經濟強國的必由之路_健康城鎮化須守底線第10章 生態文明建設,推動經濟社會綠色發展_改革創新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第7章 新型城鎮化,建設經濟強國的必由之路_以轉型改革破題新型城鎮化第2章 長江經濟帶,建設新常態下中國經濟支撐帶_創新長江經濟帶區域合作機制第10章 生態文明建設,推動經濟社會綠色發展_生態文明建設重在污染防治第4章 創新驅動發展,打造中國經濟新引擎_爲中國夢點燃創新驅動新引擎貫徹落實《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的明確要求及安排部署發揮政府部門推動作用 釋放“互聯網+”紅利第1章 京津冀協同發展,打造新型首都經濟圈_“京津冀一體化”頂層設計新思維第10章 生態文明建設,推動經濟社會綠色發展_改革創新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第2章 長江經濟帶,建設新常態下中國經濟支撐帶_長江經濟帶發展的若干重大問題思考第5章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_供給側改革的重點是要素市場改革第5章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_通過供給側改革重塑發展動力以“四個全面”爲指引 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以“四個全面”爲指引 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第5章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_結構性改革:改什麼 怎麼改第3章 自貿區戰略,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_自貿區擴大試點的戰略深意第5章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_供給側改革的重點是要素市場改革第3章 自貿區戰略,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_自貿區“雁陣起航” 引領全國深層次改革第11章 “一帶一路”,開創全面開放新格局_共建“一帶一路” 謀求合作共贏第9章 “互聯網+”,引領經濟發展新形態_“互聯網+”催生社會治理新變革第6章 農業現代化,實現全面小康的重中之重_守住農業安全底線第6章 農業現代化,實現全面小康的重中之重_堅定不移推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第6章 農業現代化,實現全面小康的重中之重_用發展新理念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第9章 “互聯網+”,引領經濟發展新形態_“互聯網+”時代的“四三二一”戰略大力推進生態文明 努力建設美麗中國(節選)第10章 生態文明建設,推動經濟社會綠色發展_改革創新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長江經濟帶建設的戰略定位和重大舉措第7章 新型城鎮化,建設經濟強國的必由之路_以試點創新推動新型城鎮化發展第10章 生態文明建設,推動經濟社會綠色發展_生態文明建設重在污染防治第10章 生態文明建設,推動經濟社會綠色發展_改革創新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第11章 “一帶一路”,開創全面開放新格局_“一帶一路”戰略的意義、機遇與挑戰第7章 新型城鎮化,建設經濟強國的必由之路_健康城鎮化須守底線長江經濟帶如何提升在經濟版圖中的地位第7章 新型城鎮化,建設經濟強國的必由之路_以轉型改革破題新型城鎮化第2章 長江經濟帶,建設新常態下中國經濟支撐帶_長江經濟帶的國家戰略意圖第10章 生態文明建設,推動經濟社會綠色發展_改革創新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推進“互聯網+” 加快經濟提質增效升級(節選)第6章 農業現代化,實現全面小康的重中之重_守住農業安全底線第11章 “一帶一路”,開創全面開放新格局_“一帶一路”戰略的意義、機遇與挑戰貫徹落實《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的明確要求及安排部署第4章 創新驅動發展,打造中國經濟新引擎_打造“衆創”發展新形態第4章 創新驅動發展,打造中國經濟新引擎_以“四個全面”統領創新驅動發展第3章 自貿區戰略,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_自貿區擴大試點的戰略深意第2章 長江經濟帶,建設新常態下中國經濟支撐帶_長江經濟帶發展的若干重大問題思考第6章 農業現代化,實現全面小康的重中之重_爲農業現代化打通金融血脈第1章 京津冀協同發展,打造新型首都經濟圈_把握京津冀協同發展新方位知識產權和大數據:創新驅動發展的一體兩翼從三次工業革命看中國製造強國的歷史抉擇第3章 自貿區戰略,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_自貿區的戰略部署與未來展望(節選)第2章 長江經濟帶,建設新常態下中國經濟支撐帶_長江經濟帶的國家戰略意圖第6章 農業現代化,實現全面小康的重中之重_守住農業安全底線第6章 農業現代化,實現全面小康的重中之重_守住農業安全底線第4章 創新驅動發展,打造中國經濟新引擎_大衆創業萬衆創新要激發多元主體活力“生態保護紅線”——確保國家生態安全的生命線第4章 創新驅動發展,打造中國經濟新引擎_大衆創業萬衆創新要激發多元主體活力第5章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_問道供給側改革(節選)第8章 中國製造2025,從工業大國走向工業強國_製造強國建設的戰略佈局第4章 創新驅動發展,打造中國經濟新引擎_讓創新成果成爲現實生產力第7章 新型城鎮化,建設經濟強國的必由之路_讓智慧城市建設成爲城鎮化新亮點第1章 京津冀協同發展,打造新型首都經濟圈_“京津冀一體化”頂層設計新思維以“四個全面”爲指引 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第1章 京津冀協同發展,打造新型首都經濟圈_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使命和責任的定位第7章 新型城鎮化,建設經濟強國的必由之路_讓智慧城市建設成爲城鎮化新亮點知識產權和大數據:創新驅動發展的一體兩翼第6章 農業現代化,實現全面小康的重中之重_堅定不移推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第2章 長江經濟帶,建設新常態下中國經濟支撐帶_長江經濟帶的國家戰略意圖第5章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_供給側改革的重點是要素市場改革第7章 新型城鎮化,建設經濟強國的必由之路_以轉型改革破題新型城鎮化第4章 創新驅動發展,打造中國經濟新引擎_爲中國夢點燃創新驅動新引擎第1章 京津冀協同發展,打造新型首都經濟圈_把握京津冀協同發展新方位第7章 新型城鎮化,建設經濟強國的必由之路_新型城鎮化重在改革第5章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_通過供給側改革重塑發展動力第10章 生態文明建設,推動經濟社會綠色發展_打造生態文明建設新常態(節選)第6章 農業現代化,實現全面小康的重中之重_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第1章 京津冀協同發展,打造新型首都經濟圈_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使命和責任的定位第4章 創新驅動發展,打造中國經濟新引擎_大衆創業萬衆創新要激發多元主體活力大力推進生態文明 努力建設美麗中國(節選)推進“互聯網+” 加快經濟提質增效升級(節選)第5章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_問道供給側改革(節選)第4章 創新驅動發展,打造中國經濟新引擎_爲中國夢點燃創新驅動新引擎第1章 京津冀協同發展,打造新型首都經濟圈_“京津冀一體化”頂層設計新思維新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國家戰略分析(節選)長江經濟帶建設的戰略定位和重大舉措第8章 中國製造2025,從工業大國走向工業強國_製造強國建設的戰略佈局第9章 “互聯網+”,引領經濟發展新形態_“互聯網+”時代的“四三二一”戰略第2章 長江經濟帶,建設新常態下中國經濟支撐帶_長江經濟帶的國家戰略意圖第4章 創新驅動發展,打造中國經濟新引擎_打造“衆創”發展新形態發揮政府部門推動作用 釋放“互聯網+”紅利第8章 中國製造2025,從工業大國走向工業強國_構築中國製造走出去的新優勢長江經濟帶如何提升在經濟版圖中的地位第4章 創新驅動發展,打造中國經濟新引擎_大衆創業萬衆創新要激發多元主體活力第9章 “互聯網+”,引領經濟發展新形態_“互聯網+”時代的“四三二一”戰略
第10章 生態文明建設,推動經濟社會綠色發展_改革創新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第6章 農業現代化,實現全面小康的重中之重_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第10章 生態文明建設,推動經濟社會綠色發展_打造生態文明建設新常態(節選)第1章 京津冀協同發展,打造新型首都經濟圈_“京津冀一體化”頂層設計新思維貫徹落實《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的明確要求及安排部署第3章 自貿區戰略,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_自貿區“雁陣起航” 引領全國深層次改革第7章 新型城鎮化,建設經濟強國的必由之路_健康城鎮化須守底線第10章 生態文明建設,推動經濟社會綠色發展_改革創新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第7章 新型城鎮化,建設經濟強國的必由之路_以轉型改革破題新型城鎮化第2章 長江經濟帶,建設新常態下中國經濟支撐帶_創新長江經濟帶區域合作機制第10章 生態文明建設,推動經濟社會綠色發展_生態文明建設重在污染防治第4章 創新驅動發展,打造中國經濟新引擎_爲中國夢點燃創新驅動新引擎貫徹落實《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的明確要求及安排部署發揮政府部門推動作用 釋放“互聯網+”紅利第1章 京津冀協同發展,打造新型首都經濟圈_“京津冀一體化”頂層設計新思維第10章 生態文明建設,推動經濟社會綠色發展_改革創新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第2章 長江經濟帶,建設新常態下中國經濟支撐帶_長江經濟帶發展的若干重大問題思考第5章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_供給側改革的重點是要素市場改革第5章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_通過供給側改革重塑發展動力以“四個全面”爲指引 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以“四個全面”爲指引 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第5章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_結構性改革:改什麼 怎麼改第3章 自貿區戰略,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_自貿區擴大試點的戰略深意第5章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_供給側改革的重點是要素市場改革第3章 自貿區戰略,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_自貿區“雁陣起航” 引領全國深層次改革第11章 “一帶一路”,開創全面開放新格局_共建“一帶一路” 謀求合作共贏第9章 “互聯網+”,引領經濟發展新形態_“互聯網+”催生社會治理新變革第6章 農業現代化,實現全面小康的重中之重_守住農業安全底線第6章 農業現代化,實現全面小康的重中之重_堅定不移推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第6章 農業現代化,實現全面小康的重中之重_用發展新理念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第9章 “互聯網+”,引領經濟發展新形態_“互聯網+”時代的“四三二一”戰略大力推進生態文明 努力建設美麗中國(節選)第10章 生態文明建設,推動經濟社會綠色發展_改革創新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長江經濟帶建設的戰略定位和重大舉措第7章 新型城鎮化,建設經濟強國的必由之路_以試點創新推動新型城鎮化發展第10章 生態文明建設,推動經濟社會綠色發展_生態文明建設重在污染防治第10章 生態文明建設,推動經濟社會綠色發展_改革創新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第11章 “一帶一路”,開創全面開放新格局_“一帶一路”戰略的意義、機遇與挑戰第7章 新型城鎮化,建設經濟強國的必由之路_健康城鎮化須守底線長江經濟帶如何提升在經濟版圖中的地位第7章 新型城鎮化,建設經濟強國的必由之路_以轉型改革破題新型城鎮化第2章 長江經濟帶,建設新常態下中國經濟支撐帶_長江經濟帶的國家戰略意圖第10章 生態文明建設,推動經濟社會綠色發展_改革創新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推進“互聯網+” 加快經濟提質增效升級(節選)第6章 農業現代化,實現全面小康的重中之重_守住農業安全底線第11章 “一帶一路”,開創全面開放新格局_“一帶一路”戰略的意義、機遇與挑戰貫徹落實《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的明確要求及安排部署第4章 創新驅動發展,打造中國經濟新引擎_打造“衆創”發展新形態第4章 創新驅動發展,打造中國經濟新引擎_以“四個全面”統領創新驅動發展第3章 自貿區戰略,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_自貿區擴大試點的戰略深意第2章 長江經濟帶,建設新常態下中國經濟支撐帶_長江經濟帶發展的若干重大問題思考第6章 農業現代化,實現全面小康的重中之重_爲農業現代化打通金融血脈第1章 京津冀協同發展,打造新型首都經濟圈_把握京津冀協同發展新方位知識產權和大數據:創新驅動發展的一體兩翼從三次工業革命看中國製造強國的歷史抉擇第3章 自貿區戰略,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_自貿區的戰略部署與未來展望(節選)第2章 長江經濟帶,建設新常態下中國經濟支撐帶_長江經濟帶的國家戰略意圖第6章 農業現代化,實現全面小康的重中之重_守住農業安全底線第6章 農業現代化,實現全面小康的重中之重_守住農業安全底線第4章 創新驅動發展,打造中國經濟新引擎_大衆創業萬衆創新要激發多元主體活力“生態保護紅線”——確保國家生態安全的生命線第4章 創新驅動發展,打造中國經濟新引擎_大衆創業萬衆創新要激發多元主體活力第5章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_問道供給側改革(節選)第8章 中國製造2025,從工業大國走向工業強國_製造強國建設的戰略佈局第4章 創新驅動發展,打造中國經濟新引擎_讓創新成果成爲現實生產力第7章 新型城鎮化,建設經濟強國的必由之路_讓智慧城市建設成爲城鎮化新亮點第1章 京津冀協同發展,打造新型首都經濟圈_“京津冀一體化”頂層設計新思維以“四個全面”爲指引 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第1章 京津冀協同發展,打造新型首都經濟圈_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使命和責任的定位第7章 新型城鎮化,建設經濟強國的必由之路_讓智慧城市建設成爲城鎮化新亮點知識產權和大數據:創新驅動發展的一體兩翼第6章 農業現代化,實現全面小康的重中之重_堅定不移推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第2章 長江經濟帶,建設新常態下中國經濟支撐帶_長江經濟帶的國家戰略意圖第5章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_供給側改革的重點是要素市場改革第7章 新型城鎮化,建設經濟強國的必由之路_以轉型改革破題新型城鎮化第4章 創新驅動發展,打造中國經濟新引擎_爲中國夢點燃創新驅動新引擎第1章 京津冀協同發展,打造新型首都經濟圈_把握京津冀協同發展新方位第7章 新型城鎮化,建設經濟強國的必由之路_新型城鎮化重在改革第5章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_通過供給側改革重塑發展動力第10章 生態文明建設,推動經濟社會綠色發展_打造生態文明建設新常態(節選)第6章 農業現代化,實現全面小康的重中之重_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第1章 京津冀協同發展,打造新型首都經濟圈_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使命和責任的定位第4章 創新驅動發展,打造中國經濟新引擎_大衆創業萬衆創新要激發多元主體活力大力推進生態文明 努力建設美麗中國(節選)推進“互聯網+” 加快經濟提質增效升級(節選)第5章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_問道供給側改革(節選)第4章 創新驅動發展,打造中國經濟新引擎_爲中國夢點燃創新驅動新引擎第1章 京津冀協同發展,打造新型首都經濟圈_“京津冀一體化”頂層設計新思維新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國家戰略分析(節選)長江經濟帶建設的戰略定位和重大舉措第8章 中國製造2025,從工業大國走向工業強國_製造強國建設的戰略佈局第9章 “互聯網+”,引領經濟發展新形態_“互聯網+”時代的“四三二一”戰略第2章 長江經濟帶,建設新常態下中國經濟支撐帶_長江經濟帶的國家戰略意圖第4章 創新驅動發展,打造中國經濟新引擎_打造“衆創”發展新形態發揮政府部門推動作用 釋放“互聯網+”紅利第8章 中國製造2025,從工業大國走向工業強國_構築中國製造走出去的新優勢長江經濟帶如何提升在經濟版圖中的地位第4章 創新驅動發展,打造中國經濟新引擎_大衆創業萬衆創新要激發多元主體活力第9章 “互聯網+”,引領經濟發展新形態_“互聯網+”時代的“四三二一”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