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9章 多歧路,今安在(十四)

第1159章 多歧路,今安在(十四)

所以,在大順鬆蘇爆發工業革命之前,世界棉紡織品貿易的主要問題,其實是啥?

是印度勞動人民和中國勞動人民,互相卷,比着卷,看誰捲過誰。

看看這兩個上兩億人口的大國,誰捲過誰,誰就控制了世界的棉紡織品貿易。

倫敦、巴黎、曼徹斯特、蘭開夏等等,此時也配參與這場棉布大卷?

只不過,伴隨着大順工業革命的爆發,性質就變了,不再是效率差不多的手工業比着卷,看誰的人工更便宜。

而是變成了效率之爭了。

都是手工業,大家差不多。

頂天我搓一尺二,你搓一尺三,沒有數量級上的差距。

但工業革命之後就不一樣了。

即便是大順弱爆了的鐵輪腳踏織布機,缺乏蒸汽和大工廠的美感,依舊把效率提升了四倍。

這就真不是使使勁兒、降降工資就能卷贏的了。

但大順的工業革命這不是剛爆發嗎。

是以,在大順制裁了丹麥東印度公司、搞了教案和鴉片案之後,英國東印度公司的股東,才發起了階級自救運動,加大了在印度的投入。

因爲,除了茶葉、瓷器、大黃、高端絲、黃銅等拳頭產品,看起來,印度真的可以替代大順的一部分貨物。

當然,看起來,好像是大順這邊,用大量的手工業品,換了一堆餓的時候不能吃、冷的時候不能穿的廢物白銀。

但其實這不是大順這些年貿易和改革的真正主線。

真正的主線,是通過商業的富集作用,積累了大量的白銀,然後用這些富集的白銀作爲投資,基本都扔在了東北、南洋、蘇北、蝦夷的大開發上了。

仍然是一種變種的有形之手操控下的高積累、高投入。

否則的話,大順那個讓劉鈺頭疼欲裂弄不明白的銅錢和白銀兌換問題,早就炸了。

畢竟,此時大順的情況,有點像是90年代的後世,賺多少綠紙,內部發多少人民幣,基本上鬆蘇貿易區就是用白銀做貨幣的大順的發鈔行。

大順只是劉鈺操控着“發鈔行”,把錢扔向了東北南洋的移民開發,做大了盤子,控制着通脹。

效果就是大順現在沒事,但更大的危機壓在了後面,做大的盤子讓資本的增值速度更快了,下一次找不到投資點,可能鬆蘇資本真的要全都跑去屯地買地去了。

是以,伴隨着大順工業革命的爆發,印度問題,就和之前的東北大開發、南洋大開發的邏輯就又不同了。

大順需要印度,做一個原材料產地和工業品市場。

但此時此刻,這個邏輯肯定是說不通的,因爲看上去現在做不了工業品市場。

所以只能用逆練的老馬教的商業資本利潤問題,蠱惑皇帝來印度收稅、收鹽稅。

而在這之前,大順固然面臨着類似法國一樣的貿易困境。

但實際上,和法國還不一樣。

大順和法國,在印度貿易問題上的相似性,決定了法國必然退出印度。

大順和法國,在印度貿易問題上的區別性,決定了大順皇帝對印度很有興趣。

不只是畫餅。

畢竟杜普萊克斯也給法王花了收稅的大餅。

區別在於,確實,大順有很多東西,在印度賣不出去。比如和法國重合的紡織品,棉布也呢絨都是紡織品大類的嘛。

可大順在印度,也有很多東西能賣出去,讓皇帝真的見着錢兒了,而且法國是真沒有。

而且,這和大順的工業革命,關係不大。

基本上,大順剛開始發展的工業革命的商品,基本上在印度賣不出去。

但是,大順自身的手工業特長,以及大順下南洋的經營,讓大順頑強地保持着對印度巨大的貿易順差。

紅木。

檀香。

胡椒。

硫磺。

咖啡。

棗之類的乾果。

錫。

柚木。

緬甸象牙。

辣椒。

蠟燭。

鯨油。

薰香。

浙江薑黃和南洋香料搓出來的瑪莎拉粉。

錫蘭的檳榔、寶石。

南洋種植園的棕油。

以及大順手工業的特色產品:明礬、瓷器、茶葉。

玻璃。

鬆蘇那邊的山寨鐘錶。

奇奇怪怪的藥物。

以及大順的特產品的印度專供品:金粉——大順的金粉不是金粉,是鋅合金的粉末,印度富人喜歡撒的抹的可能是真的金子的金粉,帶動的大順的西貝貨金粉,成爲了非常特色的、無法替代的、很快打出名頭的貨物。可能金粉在印度有啥宗教或者文化意義吧,總之大順的奸商用鋅合金搓出來的金粉是非常好賣的。

看着零了八碎的,但架不住一些是皇帝專營進內帑的,一些雖然零碎但加起來就多了。

大順在印度的進口商品嘛,就那麼幾樣。

棉花。

硝石。

稻米。

麻繩。

沒了。

棉花主要用於東北移民的棉襖棉褲,以便把蘇北爪哇的長絨棉空出來做布。

硝石一方面大順軍改後火藥需求激增;另一方面,蘇北用印度硝石做化肥。

至於很多故事裡,好像印度產上等染料,靛青。

實則不然,印度現在並不產靛藍。

大順和法國,壟斷着此時全世界的靛青染料。

歷史上,直到93年的風暴襲來,革命的思想傳遍世界,接受大革命啓蒙思想的黑人領袖杜桑起義之前,海地壟斷着世界的靛青生產——所以在人蔘貿易之前,沒人會願意拿整個北美,換歐洲蔗糖產量40%、靛青壟斷幾乎100%、後世吃泥餅的海地。

法國願意用一支戰列艦艦隊來保衛海地,卻不可能捨得多派1000兵來印度。

而大順之所以此時能和法國一起,壟斷着靛青染料,這也算是一種奇葩的巧合吧……

因爲,大順自詡水德。

然後就是大順開國之前那個著名的諷刺笑話:在大順這羣泥腿子眼中,水德不是黑色,竟然是藍的……“賊以水德,尚藍”。

所以,大順的軍裝,是藍的。

所以,南洋的種植園,尤其是爪哇,成爲了和海地並列的靛草產地。

只不過,巧合的是,在合成染料出現之前,如果工業革命爆發,最適合的普遍染料,恰恰是靛青。

便宜,且能量產,最適合工業化。

否則像是胭脂紅之類的玩意兒,貴,用在機械棉布上不合適;而檳榔之類的染料,色彩又不是大順這邊喜歡的。

所以,此時大順此時在印度的貿易進口商品中,沒有靛藍,因爲印度的靛藍出口,要等着93年的風暴刮起來後,英國人傻眼了、產業鏈斷了,纔開始在印度大規模搞靛草。

反倒是印度的染料原料,是由大順提供的錫蘭檳榔,他們比較喜歡這個色兒。

以上這些,就是大順和法國,在面臨印度問題時候的不同。

所以,劉鈺從沒有用資產階級的視角和世界觀,去和皇帝講印度的故事。

因爲雖然有資本主義的貿易成分,但這成分只能引起皇帝的興趣,卻還不足以讓皇帝下決心搞印度。

至始至終,劉鈺都是站在一個標準的、天子之臣、封建統治階級的視角,去忽悠皇帝搞印度。

三個視角。

老馬的【商業資本,在優勢的統治地位中,到處都代表着一種劫掠、搶奪的制度】的封建統治者特色理解下的逆練,也就是收稅。

這個不必提。劉鈺鹽改之前的鹽引商、荷蘭人之前在爪哇是怎麼壓糖價的,就叫商業資本優勢統治地位下的劫奪制了。

另外兩個,就是棉花和硝石。

從資本主義的視角看棉花,和從大順封建統治者的視角看棉花,是不同的。

資本主義的視角,不必提。

皇帝的視角,在於皇帝不想讓華北、中原地區種棉花。

希望他們多種點糧食,棉花稍微種點可以,自己夠用就行,不要把大量的土地都種棉花。

心裡不踏實。

蘇北可以種棉花取利,因爲蘇北運輸方便,而是被皇帝視爲“外”,而不是“內”,扔出小農經濟這個皇權基本盤之外了。

真出了事……看出什麼事。

出事了,有海運優勢,方便調集糧食賑災,出不了大事。

出事了,可以封鎖糧食,方便鎮壓,還是出不了大事。

中原地區要是被鬆蘇地區傳染,不種糧食都跑去種棉花了,無形的手倒是可以調節,但問題是調節需要時間,皇帝怕還麼調節完,起義軍先把他家祖墳揚了。

沒糧食可是大事。

尤其是大運河被劉鈺掐了,京城漕米是穩住了,可河南等地要是出了大饑荒,運河運米就不能指望了,所以還是老老實實多種糧食吧。

當然,最好是非核心區,種棉花,來滿足商品經濟發展下的棉花需求。

這幾年,伴隨着墾蒙、闖關東等活動,華北地區一些地方,也開始蠢蠢欲動種棉花了,這幾年價格走高。

皇帝希望,劉鈺像是對付之前瀋陽試種棉花的手段一樣,用外來的低價棉花,直接扼殺華北試圖種棉花、不好好種糧食的想法——種什麼經濟作物呀,老老實實種糧食,把菸草、棉花,都鏟了。

因爲皇帝基本上明白一個道理:只要有糧食吃,一般情況,老百姓不造反;中原和華北地區,是大順皇權的基本盤,明末戰亂死人太多,這裡大順妥協的少,所以小農經濟穩固的很,階級意義上的基本盤,不能亂。

所以,這又牽扯出孟加拉硝石的問題。

此時全世界,有開採、運輸、且實用的硝石礦,就智利和孟加拉。

軍事價值自不必提。

關鍵還是科學院,劉鈺指導下的農學一科,讓皇帝看到了穩固統治的希望。

劉鈺的水平肯定不夠搞育種什麼的。

但,莊稼一枝花,全靠肥當家的道理,他是懂的。

硝石當氮肥和鉀肥,咔咔的撒,畝產一百五十斤的小麥,蹭蹭地頂到600斤。

600斤的畝產,放到後世,那叫“遭災”、“糧食危機”、“災年”。

放到現在,也就是這幾年皇帝見多了奇怪的東西,要不然直接可以做“祥瑞”了。

皇帝對此的評價是【若天下田畝如此,本朝可望姬周八百年之基業】。

這個評價,已經高到頂了。

因爲自從前朝大明早早流傳“遇順而止、三百年基業”的傳說後——這個說法是在起義之前就有的,不是後來編的——基本上,嘴上喊着千秋萬代,心裡都跟明鏡似的:三百年基業就是極限,子房興漢四百年、太公旺周八百年,只能在夢裡了。

科學院的農科,至今爲止搞出來的“祥瑞”,有畝產600斤的小麥;嬰兒手臂般“碩大”的玉米棒子;套種的豌豆和小麥合在一起畝產上千斤……

後世基本可以視爲“災年”的情況,此時全都是驚掉人下巴的祥瑞。

劉鈺的夢想,是工業化。

他的夢想,不需要想象力,因爲他只是照着搞。

其實,這些年,皇帝在劉鈺的忽悠下,也是有“封建皇權特色工業化”的夢想的。

基本全靠想:

幾條不需要的水的大運河——也就是鐵路——把精銳都駐在京城,哪裡有事,快速鎮壓。

蒸汽機配天龍車,在華北地區普及,官方控制蒸汽機加天龍車的抽水站,水旱無虞。

搞到硝石礦,畝產五百斤,大家都不要造反,若能創姬周八百年的奇蹟,甚至哪怕六百年、五百年呢,估計就算大順亡了,說不定也會有“金刀之讖”之類的東西。

人不能想象自己沒見過的東西。

這些東西工業化生產現在肯定沒戲,可科學院的“模型”做的溜啊,蒸汽車加鐵路加天龍車加硝石肥的模型,搓出來還是易如反掌的。

所以。

錢從哪來?

印度收稅。

硝石從哪來?

印度挖礦。

挖礦的人從哪來?

印度勞役。

挖礦的人吃啥?

印度大米。

至於劉鈺設想的毀滅印度的小農經濟,拉入資本主義體系等等這些,皇帝知道也行,不知道也行,總之就是:你願意玩,偷偷玩你的去,咱倆互不影響,暫時也看不到衝突。

至少在佔據印度之前,咱倆是同路人。

(本章完)

第1111章 上國心態(五)第268章 瑞典人也捲入對俄忽悠第1494章 終章 九三年(十二)第689章 建議投降第140章 錯路第857章 決心第79章 以朝鮮爲跳板第1478章 臨別告誡(四)第9章 翻譯問題第125章 紅裝武裝第1344章 拼命是錯的 掙錢是對的(四)第1137章 “溫柔”的殖民者(上)第785章 新舊利益的衝突(二)第899章 落入圈套的英國(十)第863章 妄想第730章 你死我活第820章 大事成矣(七)第96章 未雨綢繆第949章 歐洲貿易區(下)第749章 臥榻之側(上)第847章 雙贏(下)第234章 打小抄第1263章 下西洋後的下西洋(九)第111章 廷議菜市場第486章 借勢做正統第1497章 終章 九三年(十五)第1433章 鴆酒 解藥(下)第1377章 凡爾賽和約(四)第1119章 最終困境第429章 先活下來吧第954章 釣魚第1173章 備戰(十二)第1441章 分歧(七)第1466章 最後的鬧劇(十三)第1501章 終章 九三年(十九)第1099章 工業革命(十二)第753章 表演戰(三)第1422章 事已畢(下)第3章 出事了第216章 軍改構想第147章 聽說過沒見過的熟人第1205章 太子難當(中)第625章 手段第1452章 “帝”(四)第459章 馬關換約二十八條第1353章 英國的總崩潰(二)第940章 自覺(二)第162章 非是養死士第1128章 志向第835章 誠意展示第55章 說服第752章 表演戰(二)第771章 難以觸摸第419章 絕望第857章 決心第1171章 備戰(十)第26章 鍍金第331章 雷罰第1158章 多歧路,今安在(十三)第805章 從道不從君第728章 好騙與不好騙第681章 隱喻(下)第1330章 恐嚇出來的費城會議(一)第511章 依舊還是收租的模式第1424章 言方興(下)第1058章 堂下何人狀告本官(二)第1013章 唯一手段第1325章 破滅的第一版山巔第501章 宗法殖民體系第91章 提點第553章 政策親近第1041章 國運(上)第641章 前科第1136章 近代的門檻第858章 一錢多花第33章 邊軍第734章 咱們(上)第722章 牆頭草(上)第1196章 木牛流馬(三)第217章 國雖大,好戰必亡第254章 聚成大豬圈方便割肉第1456章 最終的鬧劇(三)第259章 雷聲大,雨點小第657章 光榮復辟(中)第79章 以朝鮮爲跳板第77章 入吾彀中第620章 大順在歐洲的第一次亮相(一)第868章 我是來監管你們的(四)第1003章 少不入川第782章 身份第900章 英人目睹之怪現狀(一)第956章 王朝的最後一次成功改革(二)第447章 幕府的底線第928章 戰前輿論準備(下)第1373章 裡病外治(九)第140章 錯路第1183章 信不信不取決於腦袋第596章 好人我來當 壞人你來做第357章 有貨,真的可以爲所欲爲第524章 懷疑對象
第1111章 上國心態(五)第268章 瑞典人也捲入對俄忽悠第1494章 終章 九三年(十二)第689章 建議投降第140章 錯路第857章 決心第79章 以朝鮮爲跳板第1478章 臨別告誡(四)第9章 翻譯問題第125章 紅裝武裝第1344章 拼命是錯的 掙錢是對的(四)第1137章 “溫柔”的殖民者(上)第785章 新舊利益的衝突(二)第899章 落入圈套的英國(十)第863章 妄想第730章 你死我活第820章 大事成矣(七)第96章 未雨綢繆第949章 歐洲貿易區(下)第749章 臥榻之側(上)第847章 雙贏(下)第234章 打小抄第1263章 下西洋後的下西洋(九)第111章 廷議菜市場第486章 借勢做正統第1497章 終章 九三年(十五)第1433章 鴆酒 解藥(下)第1377章 凡爾賽和約(四)第1119章 最終困境第429章 先活下來吧第954章 釣魚第1173章 備戰(十二)第1441章 分歧(七)第1466章 最後的鬧劇(十三)第1501章 終章 九三年(十九)第1099章 工業革命(十二)第753章 表演戰(三)第1422章 事已畢(下)第3章 出事了第216章 軍改構想第147章 聽說過沒見過的熟人第1205章 太子難當(中)第625章 手段第1452章 “帝”(四)第459章 馬關換約二十八條第1353章 英國的總崩潰(二)第940章 自覺(二)第162章 非是養死士第1128章 志向第835章 誠意展示第55章 說服第752章 表演戰(二)第771章 難以觸摸第419章 絕望第857章 決心第1171章 備戰(十)第26章 鍍金第331章 雷罰第1158章 多歧路,今安在(十三)第805章 從道不從君第728章 好騙與不好騙第681章 隱喻(下)第1330章 恐嚇出來的費城會議(一)第511章 依舊還是收租的模式第1424章 言方興(下)第1058章 堂下何人狀告本官(二)第1013章 唯一手段第1325章 破滅的第一版山巔第501章 宗法殖民體系第91章 提點第553章 政策親近第1041章 國運(上)第641章 前科第1136章 近代的門檻第858章 一錢多花第33章 邊軍第734章 咱們(上)第722章 牆頭草(上)第1196章 木牛流馬(三)第217章 國雖大,好戰必亡第254章 聚成大豬圈方便割肉第1456章 最終的鬧劇(三)第259章 雷聲大,雨點小第657章 光榮復辟(中)第79章 以朝鮮爲跳板第77章 入吾彀中第620章 大順在歐洲的第一次亮相(一)第868章 我是來監管你們的(四)第1003章 少不入川第782章 身份第900章 英人目睹之怪現狀(一)第956章 王朝的最後一次成功改革(二)第447章 幕府的底線第928章 戰前輿論準備(下)第1373章 裡病外治(九)第140章 錯路第1183章 信不信不取決於腦袋第596章 好人我來當 壞人你來做第357章 有貨,真的可以爲所欲爲第524章 懷疑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