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交替進攻

阿德索尼尤斯雙手劈下,他組織起來的箭陣萬箭齊發,無數箭矢在空中輕微擺動着,被尾羽保持着方向,接着呼嘯落入了大步兵矛林的側後方,叮叮噹噹,跑動的意大利老兵們紛紛將手裡的盾牌給舉高,將箭矢遮擋了下來,不過矛林方陣後排的士兵,除去頭盔、長矛、佩劍和輕薄的布甲、皮甲外就沒有其他的遮護了,在這種小反曲弓射出的箭羽下,斷斷續續倒下了一片,慘叫聲四起。

但是突厥人和庫爾德人的射速十分驚人,他們很快又拋射出了一波箭矢,這下因爲是調整了方向和距離的,直接射倒了矛陣的正上方,噼裡啪啦的聲音響起,整個正在向前涌動的紅手旅團,陣線猛地遲滯了下,一些士兵倒下了,但更多的士兵在短暫的驚恐裡回覆來後,卻透過頭盔的邊沿,和如林的步兵矛,發現身邊的同袍依舊頑強而密集地,前前後後,左左右右挨在自己身邊。

而後很多前排的高大士兵,覺得自己的靴子腳掉落了一些鎖環甲片,很快他們明白了,突厥人爲了射速,換取了軟弓,但卻忽略了他們身上鎖子甲的防護能力,這些射擊並未能有效阻遏住整個旅團的步伐。

陣頭的旗官,將手戟和小旗舉高,身邊還倖存下來的鼓手再度昂然擊鼓,咚咚咚咚,“哈利路亞!”步兵班達開始繼續吶喊着,四支支隊列成前三後一的陣型,挺着一根根晃動的矛尖,朝着阿德索尼尤斯陣線的中核而去。

在彼方,駕馭着駱駝的幾名奴兵,也按照埃米爾的指示,急速擊鼓。豎起信號旗,阿德索尼尤斯本人親自翻上了戰馬的鞍上,提起了帶着榮耀旗幟的長矛。在這個時代,身爲一支龐大隊伍的指揮官。既是中核和大腦,往往也必須得成爲衝在最前面的勇士。

山丘下的平野上,突厥人預留下來的各個戰線的騎兵,隨着信號,一鼓而出,他們都騎着極好極快速的戰馬,從各個方向,發出駭人心魄的吶喊。射出了箭矢,要擠壓粉碎紅手旅團這四個班達支隊。

這會兒,各個隊列的旗官將掛在脖子前的哨子舉起,嘟嘟嘟嘟地響起來,接着大拇指朝下,急速擺動着手臂,“守禦,守禦!”隨着這一聲聲的迴應,最左側的第三班達支隊,士兵們熟練的挨個斜轉身軀。以求正面對着撲來的突厥騎兵,而後最前行的,一個接着一個半跪下來。將步兵矛斜着舉高,用單個手臂和膝蓋抵住,另外手臂握緊了鞘中的劍柄,第二行的則將大步兵矛的後半端用雙手握住,平端着將矛尖伸出,架在了第一行士兵的肩膀上,第三行的將步兵矛如法炮製,很快一面抵擋騎兵突襲的矛尖之牆形成。

同時右側的第一班達支隊,也稍微斜轉過去。對着自那面撲來的突厥騎兵,採取了原地守禦的姿態;中央的第六支隊。和後面的第二支隊,在中央軸線上前後停留下來。恰好和左右兩側,形成了個凹進去一百尺左右的缺口。

哨子聲、鼓點聲、笛子聲,整個旅團的步兵戰線收攏爲一隻龐大帶刺的豪豬,或者說帶刺的巨型硬核桃,伴隨着突厥騎兵的號角聲和喇叭聲,士兵的喊叫聲,步伐馬蹄的振動聲,煙塵滾滾,亂雲橫飛,幾乎要把人們的耳膜給震破,到處都有人馬貼身搏殺的身影,有的魯莽或者說勇猛的突厥騎兵撲倒了上下齊整矛尖上,被刺穿撕裂,但是他們的死,並沒有起到引導突擊的作用,後繼的戰馬處於本能地畏懼心理,只能在一行行伸縮戳擊的矛尖前,尋覓着縫隙亂跑亂竄,跟在後面的突厥步兵,則貓着腰,持着刀劍鑽入了矛林前行的下檔處,於是首行的士兵紛紛拔出劍來,與其交互白刃格戰:一旦突厥步兵被抵擋回去,擡起頭來,就同時被三四根矛尖來回穿刺,抽搐着身軀倒下、陣亡。

很快,三支前後不一的長矛支隊,形成的凹處,被突厥人發覺的,他們是優良果決的戰士,許多人打着馬,或者步跑舉着圓盾與彎刀,高呼着安拉至大的口號,就像塊密集人羣組成的“鐵錘”,狠狠自凹處地帶,楔入了進去,要將左右兩側支隊的側翼和後部給砍伐撕裂!

尖銳的哨聲裡,第一和第三支隊,後面三行的士兵,在接到指令後,很迅速地丟棄步兵矛,轉身拔出佩戴的長劍,和突入進來的突厥士兵廝殺在一起,這下是新月教徒的人馬,被迫分爲兩面接敵了。

山丘上胳膊上立着鷹隼的高文,凝目看着戰線的錯雜紛紜,對泰提修斯和狄奧格尼斯喊到,“羅馬帝國的諸位同仁加把勁,你倆前去一線的部衆那裡督戰,儘快將我軍右側戰線的局面打開,擊敗了這羣異教徒和不信者敵人,安條克城的大門就等於向皇帝陛下洞開了!”

兩位沒有任何抗拒和猶豫,就如同高文真正的麾下般(雖然樞密會議首席是泰提修斯將軍),急忙馳馬,前去己方隊伍的身後,厲聲鼓舞。

接着,喬瓦尼對着下面打出了突擊的彩色旗幟!

位於陣線後方中央的第二、第六支隊的旗手們,挨個回頭,看到了軍法官兼矛術教習官發出了訊號,隨後鼓手的敲打聲猛然劇烈起來,蓋過了戰場的其他聲音,二、六支隊的所有士兵,握緊了矛尖,眼神對着被夾在凹處的敵人,隨後在旗手們的引導下,對着他們發起了猛攻,伴隨着許多前衛戟手和意大利老兵的掩護跟進。

先前在越過那座無名“雙眼”山丘時,紅手旅團的步兵衝到平野處,便等於是揹負甲冑,攜帶沉重武器做了一次衝鋒,體能消耗到了極限;但是停下腳步的二、六班達支隊士兵,卻在兩側戰鬥的同時,藉機恢復了體能,故而集體挺矛大沖鋒時,對突厥人體力是佔據了上風,一鼓作氣殺過去,很快把原先的“凹”殺成了“凸”,接着第一和第三支隊也開始轉守爲攻,把突厥人殺得大敗虧輸,又是交替攻擊,前進了大約六百餘尺的距離,許多士兵在羽翎和盔檐,已經能醒目地看到對方埃米爾鮮明的旗幟,和指揮用的掛着各色彩飾的駱駝了。

“殺過去!”的呼喝此起彼伏!

第25章 魯莽的羅伯特第90章 塞琉西亞的消息第11章 諾曼金第37章 紅手分隊第76章 羊毛盾第43章 內外交絕第24章 新教義第17章 官邸前第49章 高文在阿韋爾薩的暴行(上)第84章 “霍爾姆剛加”第5章 戰不戰?第104章 五月十八(中)第102章 更改命令第24章 立旗第63章 戰備第11章 強襲第45章 帝王最後之證據第2章 高文之橋第84章 大石的“憐憫”第64章 羅蘭第14章 筵席序位(上)第82章 僵持第47章 大盞車第61章 小手印第44章 開價者第57章 爲難第38章 新阿寇尼斯第72章 雪色的金第81章 更遠的目標第18章 爵位之爭(上)第58章 聲北擊東第99章 泉谷第56章 絕望之圍第97章 塞琉西亞的社會調查(一)第20章 一觸即發第29章 月季芳蕊第74章 初戰威力第27章 新幣第14章 喬模喬樣第101章 機要紋章官歸來第58章 永不回頭第62章 金手的策略第69章 奪軍第82章 大祭司頭顱第49章 雙拳出擊第10章 真烏古斯人第65章 卡諾沙之行第34章 夫人的慫恿第76章 單炮先行第39章 博希蒙德的猶豫第16章 尼什城的選擇第25章 三個人的陣勢第105章 聖誕攻勢第5章 大霧第59章 仁慈的刑罰第69章 堡寨羣第35章 髒活第8章 遞女裝第102章 更改命令第80章 方寸不退第20章 教宗密信第101章 火種第62章 差次第31章 帝國副皇帝第19章 全面接戰第46章 君士坦提安第85章 博希蒙德的孤獨第61章 故地第30章 杜洛汗之旗第83章 姓氏革命第38章 新阿寇尼斯第97章 黛朵的悲劇第108章 血城第33章 刺客末路(上)第85章 郡長和鐵礦第23章 網開一面第97章 圍三缺一第89章 淨航第90章 各方的算盤第110章 耶路撒冷執政官第5章 梅里克最後的選擇第91章 博希蒙德再起(上)第104章 諸色秀髮之河第43章 濫封第115章 坦白第53章 科布哈進逼第80章 最終的雷聲第19章 人人都愛雷蒙德第70章 殘軀的價值第78章 軟肋第32章 亂鬥第133章 震駭第86章 阿德萊德第21章 尊榮依舊第39章 喬治.帕拉羅古斯第90章 罪孽深重第107章 聖墓第80章 靈魂鼓手第80章 新艦隊計劃第4章 小安條克堡
第25章 魯莽的羅伯特第90章 塞琉西亞的消息第11章 諾曼金第37章 紅手分隊第76章 羊毛盾第43章 內外交絕第24章 新教義第17章 官邸前第49章 高文在阿韋爾薩的暴行(上)第84章 “霍爾姆剛加”第5章 戰不戰?第104章 五月十八(中)第102章 更改命令第24章 立旗第63章 戰備第11章 強襲第45章 帝王最後之證據第2章 高文之橋第84章 大石的“憐憫”第64章 羅蘭第14章 筵席序位(上)第82章 僵持第47章 大盞車第61章 小手印第44章 開價者第57章 爲難第38章 新阿寇尼斯第72章 雪色的金第81章 更遠的目標第18章 爵位之爭(上)第58章 聲北擊東第99章 泉谷第56章 絕望之圍第97章 塞琉西亞的社會調查(一)第20章 一觸即發第29章 月季芳蕊第74章 初戰威力第27章 新幣第14章 喬模喬樣第101章 機要紋章官歸來第58章 永不回頭第62章 金手的策略第69章 奪軍第82章 大祭司頭顱第49章 雙拳出擊第10章 真烏古斯人第65章 卡諾沙之行第34章 夫人的慫恿第76章 單炮先行第39章 博希蒙德的猶豫第16章 尼什城的選擇第25章 三個人的陣勢第105章 聖誕攻勢第5章 大霧第59章 仁慈的刑罰第69章 堡寨羣第35章 髒活第8章 遞女裝第102章 更改命令第80章 方寸不退第20章 教宗密信第101章 火種第62章 差次第31章 帝國副皇帝第19章 全面接戰第46章 君士坦提安第85章 博希蒙德的孤獨第61章 故地第30章 杜洛汗之旗第83章 姓氏革命第38章 新阿寇尼斯第97章 黛朵的悲劇第108章 血城第33章 刺客末路(上)第85章 郡長和鐵礦第23章 網開一面第97章 圍三缺一第89章 淨航第90章 各方的算盤第110章 耶路撒冷執政官第5章 梅里克最後的選擇第91章 博希蒙德再起(上)第104章 諸色秀髮之河第43章 濫封第115章 坦白第53章 科布哈進逼第80章 最終的雷聲第19章 人人都愛雷蒙德第70章 殘軀的價值第78章 軟肋第32章 亂鬥第133章 震駭第86章 阿德萊德第21章 尊榮依舊第39章 喬治.帕拉羅古斯第90章 罪孽深重第107章 聖墓第80章 靈魂鼓手第80章 新艦隊計劃第4章 小安條克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