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國破1

有詩云:

趙王一旦到房陵,國破家亡百恨增;

魂斷叢臺歸不得,夜來明月爲誰升。

達摩祖師,姓剎帝利,本名菩提多羅,因博通各種法道,於是改號叫菩提達摩,因爲達摩就是博通的意思。達摩承先師遺命遠涉重洋,在海上顛簸了三年之後,於公元527年九月二十一日到了中國。他先在南朝與梁武帝談經論法,因二人的心思沒有契合,於是棄南北行,往北魏傳法,於十月十九日到達江北。

達摩祖師過江以後,手持禪仗,信步而行,見山朝拜,遇寺坐禪。忽一日,夢遊太虛化境,在西天得遇佛祖釋迦摩尼,見佛祖手持一顆菩提投於嵩山五乳峰無憂崖一青石板下,並在達摩祖師耳邊傳法偈數句,隨後化作一縷青煙而去。自此達摩祖師心有所向,不一日到達了嵩山少林寺。達摩祖師見此羣山環抱,森林茂密,山色秀麗,環境清幽,佛業興旺,談吐吻洽,心想,這真是一塊難得的佛門淨土。於是,往五乳峰無憂崖青石板尋佛祖的菩提,然搜尋數日,不見菩提,只有一棵小松生於青石板下。

只見,那小松生得靈氣逼人,把萬斤巨石懸於空中。達摩祖師忽地心有所悟,把小松移種於少林寺背後,五乳峰下一片空地上,而後往五乳峰中峰上部一天然石洞面壁,至公元536年面壁靜坐長達9年而出。此後,達摩祖師就把少林寺作爲他落跡傳教的道場,廣集僧徒,首傳禪宗。東魏孝靜帝天平三年傳法于慧可,從此禪學在少林寺落跡流傳。

話說,達摩祖師所種的那棵小松,每日傍着晨鐘暮鼓,佛聲釋語,修養着心性;聚天地之靈氣,吸日月之精華,挺拔着身姿。斗轉星移,不知覺已過去五百年。昨日的獨枝孤影,轉眼子孫昌盛,已經變成偌大一片松樹林 。只見林中松樹,個個長得高大挺拔,身直如劍,枝茂如蓋,鬱鬱蔥蔥。放眼望去,綿綿延延,層層疊疊,好不壯觀。真的是山中無日月,林裡藏乾坤。後人爲懷念達摩祖師,把此片松樹林喚作“劍松林”。

達摩祖師親種的那棵更是靈氣逼人,威武雄壯。此鬆身高三十丈六尺,合周天三百六十度;圍七丈兩尺,按七十二候之數;共分三節,喚作天地人;每節十丈兩尺,按十二節氣;下節頂端按兩儀之數,左右各長着一個大枝,型如人手,成合十狀;每個大枝生五個小枝,分別應着金木水火土五行,仁義禮智信五德;中節生中枝三十六,合天罡之數;上節生小枝七十二,合地煞之數。身直入雲,葉茂遮天,蔚爲壯觀。後人爲懷念佛祖釋迦摩尼,把此鬆喚作“劍佛鬆”。

‘劍佛鬆’除了每天伴着晨鐘暮鼓,還能聽到朗朗的讀書聲。

在嵩山南麓有一書院,名叫“嵩陽書院”,創建於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因其環境清幽秀麗,佈局古樸雅緻,且名家輩出,被稱爲讀書的聖地,與睢陽書院、嶽麓書院、白麓書院合稱中國四大書院。於是風流才子們四方雲集,大家帶着各自的理想,在嵩山煙雨間勤學苦讀,也讓高大巍峨的‘劍佛鬆’,漸漸變得豪氣干雲,並忍不住引經據典,吟詩作對了。

一日,書院來了一位學子,姓包,名計正,河南開封府人士,慕名上山求學。此君來嵩山之前,是當地有名的才子,琴棋書畫,各有微名。然書院乃全國才聚之地,高手衆多,入學半年後,包計正遂感壓力巨大,以前那種一騎絕塵的優越感蕩然無存。於是每日悶悶不樂,並心生去意。包計正來到導師住處,道出自己的心聲。導師並未出言勸阻,而是帶他到少室山五乳峰走了一遭。

師徒倆首先來到五乳峰腳下的一片林子。那是一片低矮的灌木林,荊棘叢生,中間夾雜着一些松樹。灌木林中的松樹雖然在荊棘中鶴立雞羣,非常顯眼,但是它們身材不高,且形狀不好,不是樹幹不直,就是枝葉不齊。

接着師徒倆來到五乳峰的‘劍松林’,見到了劍松林裡的松樹,大家個個長得身直如劍,高大挺拔,枝葉茂盛,生機勃勃,立刻讓灌木林中的松樹相形見絀了。

“灌木林松樹的樹齡,其實比‘劍松林’松樹要長很多,但卻沒有‘劍松林’中的松樹長得高大挺拔,沒有‘劍松林’中的松樹長得枝葉茂盛,你知道是爲什麼嗎?”導師問到。

包計正對比着兩邊的情景,冥思苦想,心中隱隱約約感悟到了一些東西,但是一時表達不出來,於是滿臉期盼地望着導師。

“因爲它們成長的環境不一樣。灌木林中的松樹整天跟低矮的荊棘、雜草生活在一起,優勢明顯,毫無壓力。它不需要跟其植物比身高,也不需要跟其他植物搶陽光,爭雨露,所以它就會不思進取,就會不求上進,自然也就長不高,長不好。而劍松林中的松樹則大不一樣,它們生在一個競爭激烈的環境裡,旁邊的松樹都是厲害的對手,大家都必須努力,如果有誰不努力,它就照不到陽光,喝不到雨露,所以大家每天都拼命向上生長,你爭我奪,誰都不想落在別人的後面,所以個個長得又高又直,生機勃勃。”導師說完望着包計正。

聽到導師的話,包計正恍然大悟,立刻打消了回鄉的念頭,在嵩陽書院刻苦攻讀,終成一代大師。

北宋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文化大發展時代,名家輩出,文化昌隆。然國家重文輕武,統治者不思進取,加上奸臣當道,北方少數民族的不斷入侵,國家變得羸弱不堪。

公元1126年,北宋靖康元年,金軍攻佔北宋都城開封,俘獲宋徽宗、宋欽宗二帝,北宋滅亡。

這一年,嵩山上天氣無常,變幻莫測,在七月下起大雪,接着雷鳴十日,電閃七天。劍佛鬆被雷擊中,硬生生削去一節,只剩下二十丈九尺五寸。至此,“劍佛鬆”如天鉅變,由盛轉衰,垂垂老矣!

此後百餘年,來自蒙古大草原,成吉思汗的後代,先後滅了金和南宋,統一了華夏九州,改國號爲元。

斗轉星移,又過了近百年,到元順帝至正十年,公元1350年,中秋月圓之夜,天上飛來一隻七彩鳳凰,落於“劍佛鬆”頂。鳳凰在樹頂鳴叫三天後,繞着“劍佛鬆”飛了整整七七四十九天,而後往西天去了。至此“劍佛鬆”重整身姿,又枝繁葉茂起來,第二年還結滿了松果,密密麻麻,不計其數。

天降祥瑞,老樹重裝,此消息不脛而走,很快傳遍了大江南北。於是,草根布衣,文人騷客,富商大賈,文臣武將,四方衆生蜂擁而至。昨日清靜的深山古剎,立刻人流如織,熱鬧起來。

草根布衣們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文人騷客們祈求金榜題名,立身廊廟。

富商大賈們祈求生意昌隆,金玉滿堂。

文臣武將們祈求封侯拜相,世襲罔替。

也有那沒有所願,閒來無事來湊個熱鬧的,他們沒事就看看松葉,數數松果,也不知是哪位閒公,竟然把劍佛鬆數了個通透,道出了天機。

葉十二萬零六百三十五片,果九千九百九十九顆。此乃吉兆之數,合着得天應命,千秋萬代之意。

於是,草根布衣紛紛在劍佛鬆前立誓起願,並把自己的名字刻在劍佛鬆身上。不多日,劍佛鬆上已是百姓彙集,萬名加身,轉眼已無落刀之地了。

這下可急壞了富商大賈。由於忙着行商坐賈,慢平頭百姓一步,轉眼間就失去了立姓留名的大好時機,於是衆人急得圍着劍佛鬆團團亂轉。也不知哪個轉得頭暈目眩的富商,忽然想出了一個妙招,那就是爲劍佛鬆塑金身。這的確是個好辦法,一來可以有別於草根布衣,二來在金身上刻字更顯富貴多金,與大家金玉滿堂的身份切合。於是呼,劍佛鬆數十丈的身軀,被八寸八的黃金牢牢包裹着,太陽一照,金光四射,耀眼地很。

文臣武將們每天要列班聽命,奉旨辦公,比這富商大賈更忙,當大家想在劍佛鬆上有所動作時,已是更落人後。文臣武將乃位列廟堂之人,不能與草根布衣們爲伍,所以在劍佛鬆身上刻字留名這等招式,已經不能再用了。而富商大賈的塑金身又太俗氣,所以,思來想去,不知道如何是好。但是,衆人拾柴火焰高,終於有人想出了在“劍佛鬆”旁修功德碑的妙招。就這樣,文臣武將,京官外宦,紛紛在劍松林圈地修碑。於是,地動山搖,綿綿數裡的劍松林,草木不生,浩浩數萬的小劍鬆,根毀身亡,只剩下“劍佛鬆”孤零零地挺拔在空地上。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現在林也沒了,風吹得更厲害。再加上百姓的千刀萬剮,把劍佛鬆弄得生不如死,還有富商大賈的塑金身,簡直就是一塊烙鐵,讓劍佛鬆痛苦不堪,本來還勃勃生機的劍佛鬆,轉眼間垂垂老矣。

吉兆之數,平頭百姓、富商大賈、文臣武將驚人之舉,不日便傳到京師大都。皇親國戚們議論紛紛,先說此爲王朝中興之照,恭賀皇帝德天承命,恩澤萬千;後說天子應該順勢而爲,在劍佛鬆上有所動作。

於是元順帝發下詔書,賜名“帝鬆”,遷往少室山1512米的連天峰,以示承天應命。爲此,徵天下勞役數萬,修步道數十里,把劍佛鬆連根拔起,往移連天峰。

劍佛鬆經前人的折騰,本就只剩下半條性命,再經這傷筋動骨的大動作,已經奄奄一息。於是,樹葉雪片一樣,松果冰雹一般,紛紛落下。

葉脫果落,引得龍顏大怒,天子頒下嚴旨,落一葉,殺一人,脫一果,屠一族。於是,通往連天峰的道路上,屍橫遍野,血流成河。

不日,大功告成,劍佛鬆魏然屹立在連天峰頂,然葉不過百,果剩九顆。於是,天子又徵天下財力,以黃金作葉,玉石爲果,補齊十二萬零三百六十五片吉葉、九千九百九十九顆祥果之數。另外修建宮殿一百單八座,號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並派重兵把守,每日以瓊漿玉液灌之,金鼓之樂頌之,感慰上天浩蕩之恩。

然天有不測風雲,劍佛鬆移至連天峰剛合六六三十六天,大江南北颳起了狂風,嵩山尤爲劇烈,樹木房屋被連根拔起,滿天飛舞,遮天蔽日。可憐劍佛鬆,本就命懸一線,又被狂風一卷,立刻失去依託,被連根拔起拋到空中。

劍佛鬆知道今日已是在劫難逃,於是把自己近千年的修爲,全部傳給剩下的九顆松果,並在每個松果心中傳遺言一句,正是:

天道循環日,國破也身死;

窮不過三代,富不過三代;

智勇雙全柱,惡水覆其身;

金榜題名笑,不穩就會哭;

洞房花燭夜,爲人做嫁衣;

他鄉遇故知,無助也悲哀;

無敵上將軍,萬步從心起;

蛟龍大海遊,猛虎深山嘯;

若有凌雲志,直上九重天。

望九顆松果能夠領悟深意,修成正果。隨後被狂風撕得粉碎,與九顆松果一起,四散於中華九州萬方。

第三十章:心境6第八章:身死1第三十五章:身境5第三十一章:心境7第三十二章:身境1第三十一章:心境7第十四章:穩定3第四十二章:戰境3第二章:國破1第三十五章:身境5第四十章:戰境1第十二章:穩定1第四十章:戰境1第四十三章:戰境4第二十章:健康4第四十三章:戰境4第四十一章:戰境2第十三章:穩定2第三十二章:身境1第十三章:穩定2第十三章:穩定2第二十二章:向上2第四十六章:戰境7第二十八章:心境4第三十九章:身境9第二十七章:心境3第二十六章:心境2第十五章:穩定4第三章:國破2第一章:九顆金子的旅行第四十六章:戰境7第十四章:穩定3第三十九章:身境9第二十八章:心境4第二十九章:心境5第八章:身死1第三十六章:身境6第二十章:健康4第四十三章:戰境4第二十八章:心境4第二十六章:心境2第六章:家亡2第十五章:穩定4第四十四章:戰境5第三十八章:身境8第三章:國破2第二十六章:心境2第十三章:穩定2第三十九章:身境9第四十三章:戰境4第二十四章:向上4第十三章:穩定2第十七章:健康1第四十四章:戰境5第二十五章:心境1第二十七章:心境3第六章:家亡2第一章:九顆金子的旅行第二十六章:心境2第四十二章:戰境3第二十一章:向上1第二十一章:向上1第三十五章:身境5第二十九章:心境5第二章:國破1第二十七章:心境3第二十五章:心境1第三十八章:身境8第二十九章:心境5第二十一章:向上1第二十九章:心境5第三十五章:身境5第三十四章:身境4第十一章:身死4第十三章:穩定2第四十四章:戰境5第十六章:穩定5第四十三章:戰境4第四十章:戰境1第十章:身死3第二十九章:心境5第三十四章:身境4第二十章:健康4第三十三章:身境3第二十四章:向上4第二十一章:向上1第三十七章:身境7第十五章:穩定4第十五章:穩定4第二十九章:心境5第六章:家亡2第十章:身死3第十六章:穩定5第三十七章:身境7第四十六章:戰境7第八章:身死1第八章:身死1第十二章:穩定1第四十一章:戰境2
第三十章:心境6第八章:身死1第三十五章:身境5第三十一章:心境7第三十二章:身境1第三十一章:心境7第十四章:穩定3第四十二章:戰境3第二章:國破1第三十五章:身境5第四十章:戰境1第十二章:穩定1第四十章:戰境1第四十三章:戰境4第二十章:健康4第四十三章:戰境4第四十一章:戰境2第十三章:穩定2第三十二章:身境1第十三章:穩定2第十三章:穩定2第二十二章:向上2第四十六章:戰境7第二十八章:心境4第三十九章:身境9第二十七章:心境3第二十六章:心境2第十五章:穩定4第三章:國破2第一章:九顆金子的旅行第四十六章:戰境7第十四章:穩定3第三十九章:身境9第二十八章:心境4第二十九章:心境5第八章:身死1第三十六章:身境6第二十章:健康4第四十三章:戰境4第二十八章:心境4第二十六章:心境2第六章:家亡2第十五章:穩定4第四十四章:戰境5第三十八章:身境8第三章:國破2第二十六章:心境2第十三章:穩定2第三十九章:身境9第四十三章:戰境4第二十四章:向上4第十三章:穩定2第十七章:健康1第四十四章:戰境5第二十五章:心境1第二十七章:心境3第六章:家亡2第一章:九顆金子的旅行第二十六章:心境2第四十二章:戰境3第二十一章:向上1第二十一章:向上1第三十五章:身境5第二十九章:心境5第二章:國破1第二十七章:心境3第二十五章:心境1第三十八章:身境8第二十九章:心境5第二十一章:向上1第二十九章:心境5第三十五章:身境5第三十四章:身境4第十一章:身死4第十三章:穩定2第四十四章:戰境5第十六章:穩定5第四十三章:戰境4第四十章:戰境1第十章:身死3第二十九章:心境5第三十四章:身境4第二十章:健康4第三十三章:身境3第二十四章:向上4第二十一章:向上1第三十七章:身境7第十五章:穩定4第十五章:穩定4第二十九章:心境5第六章:家亡2第十章:身死3第十六章:穩定5第三十七章:身境7第四十六章:戰境7第八章:身死1第八章:身死1第十二章:穩定1第四十一章:戰境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