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3章 紡

陳昊來到了紡織工場。

紡織工場裡面,一百個工人在這裡工作,其中絕大部分的工人是女人,她們有的在制麻線、有的在制蠶絲線、有的坐在地上使用原始腰機進行織布。

原始腰機是新石器時代十分流行的織機,在東方那些部落裡,那些人都會種麻,用這種原始腰機織布,而太昊部族內所有的氏族也使用這種古老的腰機來織布。

原始腰機的主要工具有:前後兩根橫木,相當於現代織機上的卷布軸和經軸。

它們之間沒有固定距離的支架,而是以人來代替支架,用腰帶縛在織造者的腰上;另有一把刀、一個杼子、一根較粗的分經棍與一根較細的綜杆。

織造時,織工席地而坐,依靠兩腳的位置及腰脊來控制經絲的張力。通過分經棍把經絲分成上下兩層,形成一個自然的梭口,再用竹製的綜杆從上層經絲上面用線垂直穿過上層經紗,把下層經紗一根根牽吊起來,這樣用手將棍提起便可使上下層位置對調,形成新的織口,衆多上下層經紗均牽繫於一綜,“綜合”一詞便由此。當緯紗穿過織口後,還要用木製砍刀(即打緯刀)打緯。杼子可能是一根細木杆,也可能是骨針,上面繞有緯絲。

原始腰機已經有了上下開啓織口、左右穿引緯紗、前後打緊緯紗三項主要運動,具備了最基本的紡織織造功能,展示了構成織物的基本原理,與編織技術比較,是一大飛躍。原始腰機實現了經緯紗縱橫交織,織成了布帛,從而使人類告別了草衣木食的矇昧時代,進入了服用紡織品的文明時代。

只是,使用原始腰機織布的效率比較低,即使太昊族每年都會從附屬氏族那裡購買布匹,可布匹的數量對於太昊族來說,也是太少了,就連太昊族內,那些奴隸平時也是穿的草裙,很多村民還穿着獸皮草衣,甚至還睡禾草蓋獸皮,布匹十分珍貴。

現時太昊族用的麻是蕁麻的纖維,而東方那邊的部落使用的麻是苧麻爲主,麻纖維從植株取下來後,還要經過人工揉捻,將纖維搓成線,捲成麻錠。

織布工人就使用腰機織麻將麻錠裡的麻線,一點點織成麻布。

“這太慢,太繁瑣了!”陳昊在紡織工場這裡,視察完織布的每一個程序後,不禁爲部落的紡織技術而發出感嘆。

“我們不都這樣紡織的嗎?”旁邊的蠶開口道。

“唉,我們可以更快地織出布,可是我們的技術太落後了。”陳昊嘆息道。

“東方的部落比我們更早學會紡織,我們現在的技術已經跟他們一樣了。”蠶女說着,就拿出一塊從東方的大部落換回來的麻布,接着道:“他們使用的麻是苧麻,而我們主要使用的是蕁麻,我發現這兩者有不同的地方。”

“什麼不同?”陳昊連問道。

以前還沒有跟東方的部落接觸,陳昊就發明了用蕁麻制麻線織布,他教會了族人,就基本上把這個事情交給族人去做了,後來與東方大族接觸後,他知道別人種的是苧麻,他也引種過苧麻回來種,部落現在也種了苧麻,但數量並沒有蕁麻那麼多。

蕁麻的表皮纖維能制麻線,蕁麻還能治風溼、葉子能喂牲口,陳昊一直覺得蕁麻是一種非常有用的經濟作物,所以他一直沒有想過苧麻和蕁麻的區別。

蠶女將陳昊帶出城,在蔡河一邊有一個小工場。

這個小工場是用來製作麻纖維,他們會將蕁麻泡在河水裡,待漚到蕁麻的皮出現膠狀物的時候,就把材料剝下來,洗乾淨得到麻纖維,這些麻纖維會送到紡織工場去。

“這是蕁麻纖維,這是苧麻纖維。”蠶女指着桌上兩捆不同的麻色纖維說道。

一捆麻纖維很細長、另一種纖維比較短而粗,一看便知細長的纖維是上等貨色。

“這種細長的纖維是苧麻嗎?”陳昊問道。

“對,苧麻的纖維最細長,韌性好。”蠶女說道,“揉捻一卷苧麻纖維比蕁麻纖維快一倍。”

“一倍?”陳昊聞言不一愣,這麼說來,使用苧麻紡織的效率比使用蕁麻的效率要高得多。

科技的發展,不就是爲了讓各種事項的效率提高嗎?

陳昊想了想,就道:“我明白了,從今開始,讓族人改種苧麻。”

說罷,陳昊又回到了紡織工場。

他來到工場一角觀察族人搓制麻線。

部落人搓麻線的手法非常原始,這項技術在陳昊來到這個世界之前,部落人就已經會,不過他們一起搓的是繩子,現在卻是搓線。

只見工人們抓一把麻纖維放在大腿處按一個方向進行揉搓,將製得的麻線卷在陶輪上。

蠶女開口道:“我聽聞些在東方的部落裡,他們有一種能增加紡線效率的陶紡輪,我前些日託外貿易部的人帶回來幾個紡線陶輪,我打算造這種陶紡輪,讓我們的工人用上這種陶紡輪紡線。”

紡織,分爲紡和織,紡是紡線,織是織布。

紡線這個環節也是非常重要的,現在太昊族紡織技術比東方那些部落還差。

“是?快示範給我看看。”陳昊連忙說道。

太昊部族的紡織技術一直沒有革新,完全停留在原始水平,甚至因爲陳昊一直忙於糧食和冶煉、軍事,而忽略了本族的紡織技術的革新,導致太昊部族的紡織技術落後於其他部族。

蠶女很快就取來幾個圓形穿孔的輪子,還有幾根筆直的木棍。

這些穿孔的輪子便是紡輪,這跟陳昊在歷史書上看到的原始陶紡輪一模一樣,他記得在前世,出土的原始遺蹟中,必定有陶紡輪,只是他一直不知道這種原始陶紡輪究竟是怎麼用的。

他知道這是用來紡線用的,可是這就一個輪子和一根木棍,到底要怎麼紡線?

他就不知道原始陶紡輪、紡錘的工作原理,所以他一直沒有對紡織技術革新,他只知道把纖維材料製成線,然後把線一經一緯地織成布。

“這...怎麼用?”陳昊問道。

“我給你示範一次,你見過之後,一定會支持我造這種陶紡輪的。”蠶女笑呵呵地說道,他還以爲陳昊會對這種原始的紡線技術而感到先進,她並不知道,陳昊只是想不通這個原理而已,她更不知道陳昊腦海裡已經在回想起一個個紡織的機器。

陳昊不知道紡織的原理,所以他實在無法下手去製作腦海中那些紡織機器。

只見蠶女將一根筆直的木棍插入陶紡輪中間的圈裡面,木棍的另一端穿出紡輪中間的洞,這條陶紡輪和木棍結合在一起。

之後她又取出一個孔洞更大的陶紡輪,將之前合好的械件與這個大陶紡輪組裝。

大陶紡輪平放在地上,與小陶紡輪結合一起的木棍的末端則架在大陶紡輪中間的洞裡,因爲這洞比較寬,木棍能夠在裡面自有轉動。

蠶女轉了轉木棍,轉得很順暢,她又抓過一把細長苧麻纖維。

她先是用人手的方法把苧麻纖維搓成一條線,將這條麻線綁在陶輪上的木棍之上。

她左手抓了幾根麻線纖維,一手將這些纖維與那條麻線的頭捏在一起。

她右手轉動陶輪,陶輪轉動,麻線被捲了進去,麻線在捲入木棍的時候,麻線產生了迴轉力,不斷地轉,麻線頭帶動捏在表面的麻纖維,產生的力亂麻似的纖維牽伸拉細,使拉細的麻線纖維拈而成麻花狀,拉成麻花狀的纖維便是線或繩子。

當這份纖維製成線後,她又取來第二份纖維,同樣一手轉動陶輪,一手捏線。

只見他的右手手指不斷轉動木棍,左手不斷捏線,這過程比起單純用人手捏線要快得多,陳昊感覺用陶輪的效率至少比純用手搓線的效率要快兩倍。

只是蠶女在轉動陶紡輪的時候,她經常因爲手指和手掌的發力而導致這隻手很快就疲憊,不一會兒速度也是慢了下來,她便休息一下,繼續紡線。

她用陶輪紡線的方法確實比單純靠人手搓線的方法要好得多,只是要陶紡輪紡線也非常費手指的力氣。而且總是把手擡起來,人也會容易累,實際上,這種新石器時期流行的紡線技術還是比較落後的。

“我明白了,原來是靠轉動的力度,帶到線和材料,使材料自動扭成線,從而大大提高效率。”陳昊看清楚紡線的原理後,他彷彿一下子就清醒過來,這使用陶紡輪和木棍製成的紡輪不過是紡線機的原始形態而已,也是比較簡單的原始紡線技術。

可是,這種紡線技術在新石器時期卻是一種十分高級的技術。

看看現在蠶女對這種陶紡輪的喜愛程度就知道,她對這種原始紡線技術是多麼的崇拜了。

“太昊,我們是不是要造一大批陶紡輪呀?而且還得將這種陶紡輪傳授給其它的附屬氏族,我看我們得安排專門的人去製陶紡輪才行。”蠶女說道,她還以爲陳昊也被東方部落發明的這種紡輪也感到崇拜呢。

可是陳昊卻連忙擺手道:“他們這種紡線技術太落後,我們還是弄一些先進的機器出來吧。”

“啊?”蠶女聽到陳昊這番話後,整個人都愣住了,她在想,這種先進的陶紡輪竟然被你說成是落後的工具?東方那些大型部落也是使用這種陶紡輪技術的。

“是啊,這種陶紡輪的工具實在太落後了,我們要造正在的紡線機,真正的紡線機的效率比着這個快多了。”

陳昊想了想,覺得太昊族內有那麼多紡織戶,尤其是農民家庭,農民家庭裡的女人基本需要在家織布的,而且太昊部族內的附屬氏族也是過着男耕女織的生活,這樣一來,整個太昊部族聯盟內的紡織人員的數量是巨大的,也就是說,紡織機的需求也是巨大的。

要是自己現在造紡線機,那製造紡線機的產量,在這幾年內,肯定滿足不了整個聯盟的需求,甚至連太昊族內的需秋都滿足不了。

再想想紡線機這種機器的構造比較的簡單,別人很可能可以仿造出來。

現在太昊部族整體的紡織技術遠落後於東方的部落,尤其是那些大部落,要是把放線機的製造方法過早地被東方的大部落知道,那麼太昊族聯盟的紡織技術就無法彎道超車了。

他思前想後,還是覺得應該遵從這個時代的發展規律,他覺得先把使用陶紡輪紡線的方法傳播給整個太昊聯盟,讓旗下的氏族和本族族人提高紡線的生產效率。

當然,紡線機這種比陶紡輪更高效率的機器是一定會造出來,而且是大量製造,等到太昊族的紡織技術遙遙領先了,在把技術傳播給聯盟的氏族,讓太昊族一直擁有科技的領先。

蠶女聽完陳昊說的紡機的工作原理後,也有了濃厚的興趣,她連忙丟下來陶紡輪,跟着陳昊去製造紡線機。

其實紡線機與陶紡輪的工作原理是一樣的,可以說紡線機是陶紡輪的進化版,不過,放線機能夠使人不那麼勞累,甚至生產效率也能大大提高。

紡線機的構造比較簡單,陳昊憑記憶都能造出來,他之前不過是不明白紡線的原理,所以不知道怎麼用,不知道怎麼用就不知道機器的運作情況,所以是造不出來的。

現在他已經瞭解到紡線的原理後,就完成明白到紡線機的製造方法了。

他造機械廠研究了三日,就把紡線機造了出來。

這個紡線機主要的互動部件是一個大木輪和一個小陶輪,大木輪有一個轉動的把手,小陶輪裡有一個木軸。

大木輪和小木輪之間是用繩子來傳動。

轉動大木輪時候,就帶到小陶輪轉動,小陶輪就會帶着木軸轉動,利用這根木軸把麻線和纖維轉捏成線,便可製得麻線、甚至是蠶絲線。

這個紡線機,不過是陶紡輪輪的升級版,原理都是利用轉動木棍的力來轉捏纖維,更快地將纖維搓成線,不同的是用陶紡輪制線的效率比遠不上紡車,如果把紡車與水車結合在一起,就能造出水動力紡線機。

第223章 推舉族長第40章 先祖的指引第515章 狡與詐第66章 排水系統第507章 兇族危機第398章 太昊族,現第426章 養馬易村第332章 財政稅收143章 抓野鴨第455章 朱襄族的封地第351章 困難第201章 突然的到訪第94章 釣魚第300章 各部門第536章第368章 原始市場(五)第404章 朝貢與貿易序章 什麼鬼第96章 食物的難題第252章 你們是以風爲姓?第458章 遇襲的大庭族人第546章第277章 開門七件事第331章 廟算(下)第17章 耕種之始第415章 風俗節日第440章 大散關第499章第16章 魚頭花菇湯第146章 血親復仇第305章 貨幣第197章 初級工業產品的成效第381章 傳術第496章 善惡第456章 戰略物資第169章 秋季貿易(上)第246章 傳信之鳥第316章 兩難之境第556章第324章 偷鹽賊第556章第150章 部落的精神第94章 釣魚第370章 奴隸市場(下)第526章 軍事決議第52章 狩獵(一)第215章 後備糧倉和皁角第307章 原始金融第19章 養雞第39章 長石第121章 蒲草與製品第107章 水龍氏(下)第225章 糧食問題第91章 造鞋(上)第359章 十年春第34章 全民種菜第79章 柘桑第526章 軍事決議第74章 捕鱷第388章 佈防第58章 招攬第288章 建軍(上)第541章第389章 共工水神第414章 叛民第163章 蠟燭、酒、醋第464章 制酒麴第206章 大改造第144章 西河灣第498章 新形勢第333章 點兵出征第515章 狡與詐第199章 孔雀石與豬鬃(下)第163章 蠟燭、酒、醋第75章 收益與風險第30章 搶收菘菜第128章 長刺的豬第556章第154章 採山貨(上)第426章 養馬易村第110章 蛔蟲的秘密第355章 毀寨第235章 糧倉計劃與育種第395章 牛族撤離第369章 奴隸市場(上)第518章 困境第227章 油料作物 (爲想成爲作家的文盲打賞加更!)第544章第287章 鹽的來源第484章 蕭關危機第87章 分配農具第278章 你們反了!(上)第122章 割蕁麻與養殖計劃第157章 馴貓記第249章 搖籃第429章 十三年秋第368章 原始市場(五)第456章 戰略物資第319章 防具(下)
第223章 推舉族長第40章 先祖的指引第515章 狡與詐第66章 排水系統第507章 兇族危機第398章 太昊族,現第426章 養馬易村第332章 財政稅收143章 抓野鴨第455章 朱襄族的封地第351章 困難第201章 突然的到訪第94章 釣魚第300章 各部門第536章第368章 原始市場(五)第404章 朝貢與貿易序章 什麼鬼第96章 食物的難題第252章 你們是以風爲姓?第458章 遇襲的大庭族人第546章第277章 開門七件事第331章 廟算(下)第17章 耕種之始第415章 風俗節日第440章 大散關第499章第16章 魚頭花菇湯第146章 血親復仇第305章 貨幣第197章 初級工業產品的成效第381章 傳術第496章 善惡第456章 戰略物資第169章 秋季貿易(上)第246章 傳信之鳥第316章 兩難之境第556章第324章 偷鹽賊第556章第150章 部落的精神第94章 釣魚第370章 奴隸市場(下)第526章 軍事決議第52章 狩獵(一)第215章 後備糧倉和皁角第307章 原始金融第19章 養雞第39章 長石第121章 蒲草與製品第107章 水龍氏(下)第225章 糧食問題第91章 造鞋(上)第359章 十年春第34章 全民種菜第79章 柘桑第526章 軍事決議第74章 捕鱷第388章 佈防第58章 招攬第288章 建軍(上)第541章第389章 共工水神第414章 叛民第163章 蠟燭、酒、醋第464章 制酒麴第206章 大改造第144章 西河灣第498章 新形勢第333章 點兵出征第515章 狡與詐第199章 孔雀石與豬鬃(下)第163章 蠟燭、酒、醋第75章 收益與風險第30章 搶收菘菜第128章 長刺的豬第556章第154章 採山貨(上)第426章 養馬易村第110章 蛔蟲的秘密第355章 毀寨第235章 糧倉計劃與育種第395章 牛族撤離第369章 奴隸市場(上)第518章 困境第227章 油料作物 (爲想成爲作家的文盲打賞加更!)第544章第287章 鹽的來源第484章 蕭關危機第87章 分配農具第278章 你們反了!(上)第122章 割蕁麻與養殖計劃第157章 馴貓記第249章 搖籃第429章 十三年秋第368章 原始市場(五)第456章 戰略物資第319章 防具(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