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徐州(3)

bookmark

徐州(3)

正如李八少所顧慮的那樣,哪怕趙構再昏庸,也不會任由徐州落在亂軍手裡。守江必守淮,徐州乃是建康的門戶,一旦徐州不保,趙構在長江以南也別想安心了。

坐在應天府緊急擴建的金鸞殿裡,年輕的皇帝趙構頭戴通天冠,身穿黃龍袍,意氣風發,神采飛揚。

身爲徽宗的第九個兒子,按照常理,皇位無論如何也輪不到他趙構來做。母親韋氏只是徽宗身邊不計其數的妃嬪中的一個。並不受寵。要知道宋徽宗十幾個孩子,最寵愛的卻是十子趙楷。連欽宗都不受徽宗喜歡。更別提趙構了。趙構身材高大,弓馬嫺熟,頗有太祖太宗之風。徽宗卻是天才的藝術家,父子兩個自然互相看不順眼。

誰知天崩地裂,江山變色,金兵大軍南下,破城而入,把徽宗欽宗和十幾個王子全部擄到長白山放羊。獨有九皇子趙構僥倖脫逃。天大的餡餅就這樣砸在了趙構的頭上。

初登帝位的趙構還覺得有點不真實,惟恐只是一場大夢。享受了兩三個月的帝王生活後,趙構纔算適應了帝王的生活。在中國做帝王其實是最簡單的工作。因爲不管帝王多麼昏庸,依然是聖明天子,總有手下臣子替帝王背黑鍋。就像著名的六賊一樣,都說六賊毀了北宋,卻忘了六賊全是宋徽宗一手提上來的。但在民間卻是人人痛罵六賊,罵宋徽宗的卻沒有幾個。老百姓總認爲宋徽宗是被六賊矇蔽了,殊不知六賊纔是被宋徽宗矇蔽了,享受了短暫的榮華富貴,卻落了個千古罵名。

趙構坐在高高的龍椅上,望着眼前跪倒一地的文臣武將,輕輕地咳了一下。頓時值班大監尖利的聲音在金鸞殿裡響起。“萬歲龍體欠安,衆臣工有事早奏,無事退朝。”

一位老臣閃身出列,只見他一臉正氣,不怒自威,三絡長髯垂於胸前,正是尚書右城李綱。

李綱奏道,“萬歲容稟,昨日徐州送來急報,西軍祝行在劉復作亂,知府被殺,還望萬歲速派大軍前往徐州平亂。”

趙構對李綱的建議不置可否,把眼睛投向了樞密使汪伯彥。汪伯彥心領神會,立即出列,解釋徐州之事。“啓稟萬歲,祝行在劉復本是大將劉光世部下,吾皇離開應天時,本將二人留在了應天府。誰知應天百姓自建團練,竟把祝行在劉復二人趕出了應天。他們到達徐州,見朝廷大國薄弱,於是起了賊心,竟然犯上作亂。不過以臣看來,此二人雖然有罪,但應天知府不知體恤朝廷苦心,竟把祝行在劉復二人趕出應天府,也須嚴厲懲罰。”

奸賊擅長的就是揣摩上意。汪伯彥本是趙構的親信之臣,早知趙構並不把祝劉二人叛亂放在眼裡。光看二人只知縱兵劫掠地方,就知道他們對建康構不成什麼威脅。趙構最在意的反而是應天府團練。特別是他們的名字,“護民,”更讓趙構感到不舒服。

趙構看來,他乃天子,只有他纔有資格庇護天下萬民。如果其他人也想庇護,那就是犯上作亂,罪該萬死。所以他早就在盤算如何對付護民軍團練了。

趙構本想派宗澤領兵鎮壓,但自從他接到杜充送來的急信,就改了主意。杜充在信中說,應天團練使岳飛乃是宗澤的學生。前此時杜充派河北巨寇金刀王善進攻應天,卻被岳飛一舉擊潰。此時護民軍團練有坐大之勢。而宗澤卻一味主張招撫。懷疑這師徒二人有謀反之心。請聖上明察。

趙構相信了杜充的話。決定另想他法。畢竟宗澤此時已經招攬了兩河數十萬流寇,不能再讓他增添羽翼了。要不然中原可就要改姓了。在皇帝眼中,就是把中原送給金人,也不允許落到宋人手裡,只要那個人不叫趙構。

李綱一聽汪伯彥竟然把祝劉二人作亂的原因推到了應天百姓身上,頓時發怒道,“汪大人此言差矣。祝劉二賊軍紀敗壞,動輒劫掠地方,殺害官吏,已經不是一天二天的事了。與應天百姓何干?莫非應天百姓就應該伸着脖子讓祝劉二賊砍嗎?”

汪伯彥同樣毫不示弱地盯着李綱,大聲說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既然萬歲沒下旨讓祝劉二人撤出應天,應天百姓就不該自組團練,犯上作亂。李大人難道不明白皇帝把數萬大軍留在應天府的苦心嗎?難道在你眼裡,應天百姓之命貴於萬歲爺嗎?”

李綱脾氣本就火爆,此刻被汪伯彥一激,頓時火冒頂門。“先賢有云,民貴君輕。再大的理由,也不能讓亂軍洗劫皇宋 百姓。數萬大軍留在應天府,真的是數萬大軍嗎?那不過是數萬連兵器都不能人手一把的團練,除了禍害中原百姓,還能濟到什麼作用?”

李綱此話出口,趙構的臉色頓時黑了下來。他早就看李綱不順眼了。一朝天子一朝臣。李綱並不是他的嫡系親信。金兵圍城時,李綱寫血書逼徽宗退位,傳與欽宗皇帝。所以李綱算是欽宗的臣子。趙構對李綱是不太信任的。之所以留李綱在朝中當尚書右丞,只不過因爲李綱在士大夫中威望很高,做一具千金馬骨而已。如今帝位已固,馬骨自然也該從朝中請出去了。

趙構臉色一變,早有善於察言觀色的御史閃身出列,彈劾李綱大不敬。也有剛直臣子出班支持李綱。兩方人馬爭個不休。反而把談論的徐州之亂丟在了腦後。

左僕射兼樞密副使黃潛善建議皇帝把李綱撤職。趙構沒有聽從黃潛善的建議,但也沒有聽從支持李綱的臣子意見,讓李綱繼續擔任尚書右丞。而是採用了一個折中之法,撤去了李綱的尚書右丞,趕出中樞,去荊湖南路擔當安撫使去了。

解決了李綱之後,兩班臣子紛紛安靜下來。但趙構卻沒忘了徐州兵亂的事。他當然明白徐州有多重要。就算他不打算收復中原,也要保住徐州。要不然半壁江山也不可得。

所以依然向汪伯彥問道,“汪愛卿,徐州乃我大宋東部腰眼,不可聽任亂兵爲禍。愛卿可有妙計安之?”

如果問汪伯彥如何排擠同僚,如何搞政治投機,他絕對是天才級的人物。正如他的女兒,秦檜的老婆汪氏一樣。但你問他如何平定兵亂,那實在是難爲他了。所以汪伯彥想了半天,終於給出一個高招,“招安。”

汪伯彥胸有成竹地說道,“萬歲,祝行在劉復二人皆爲劉光世部下。萬歲可派劉光世前往徐州招降。只要劉將軍一到徐州,臣敢保二人立馬歸降朝廷。然後再命劉將軍領軍北上應天,一舉剿滅地方叛逆,豈不大善。”

趙構看汪伯彥說得如此有信心,頓時又把目光投到了武將班列中的劉光世身上。

劉光世,字平叔,保安軍人。老子是大名鼎鼎的嫖妓將軍劉延慶。宣和年間宋軍伐遼時,劉延慶身爲統領,卻一味在軍帳中飲酒嫖妓。聽聞前線不利消息時,又與兒子騎馬先遁,引發大軍崩潰,數十萬大軍一朝盡喪,也讓金人看透了宋廷的腐敗與無能。

宋朝是個奇怪的朝代,臣子越能幹,越受打壓。越無能,越受重用。劉延慶折盡北伐大軍,回京之後,依然擔當領軍大將。

金兵汴梁圍城時,劉延慶領一彪親軍突城而出,意圖逃回陝西,卻被金兵追上殺死。然後其子劉光世閃亮登場,將繼續其老子一生的豐功偉績,成爲大宋最有名的逃跑將軍。

劉光世行軍打仗,絕不親臨前線。他只會讓裨將和敵人接戰,自己躲在離戰場上百里遠的地方,遙控指揮,一旦戰事不利,立即聞風遠逃。

後世湯恩伯就深得劉大將軍打仗之法,指揮所總是設在離前線幾百裡遠的地方,飄忽不定。誰也別想擒住湯大將軍。關鍵是民國時期至少可用電報指揮,宋朝可沒有這種高級東西。所以劉光世打仗,勝敗就看裨將的發揮。就是這樣的人,竟然能在歷史上和岳飛韓世忠齊名,號稱中興四將,也是宋朝特有的奇觀了。

劉光世見汪伯彥提到自己名字,心中暗罵了汪老狗一聲,閃身出列,躬身奏道,“啓稟陛下,祝行在劉復二人雖爲我部下,但一向性貪而暴,毫無忠義之心。就算今日招降他們,明日還會復反。所以臣建議派大軍前去剿滅。特別是他們太過貪婪,家資已有數十萬,還在劫掠地方士紳,罪在不赦。”

趙構哦了一聲,看着劉光世問道,“愛卿可願領兵前去,先滅祝劉,再剿應天亂民。”

劉光世猶豫了一下,尚未答話,大將張俊已經閃身出列,慷慨激昂地說道,“陛下,臣願領兵前往,獻祝劉二賊人頭與殿上。當然,還有應天亂民首領的人頭。”

不只是張俊出列,一向不願打仗的將軍們此時都閃身出列,爭着要去剿滅祝劉二賊。苗傅劉正彥幾乎要和張俊打起來了。

趙構見手下臣工如此英勇,明知他們是被劉光世說的幾十萬家資所動,但也私心暗喜,當即拍板,命令張俊率精兵一萬前往徐州鎮壓祝劉二賊。獲勝之後,乘勢攻入應天府,把岳飛黃縱李八少三人擒來建康問斬。

做皇帝的,不怕臣子貪婪,就怕臣子不貪婪。

張俊乃是趙構親將,也是西軍出身,現任御營前軍統制。但此人最有名的卻是他的貪婪。他手下的士兵除了打仗,平時要爲他種田幹活,販賣貨物掙錢。他家中銀兩太多,怕小偷竊去,就把銀子熔化,做成一個個千斤重的大銀球,號稱“沒奈何。”

小偷確實拿這些銀球沒辦法,畢竟宋朝沒有起重機,也沒有叉車。剛纔張俊一聽劉光世說祝劉二賊家資足有數十萬,眼睛都變綠了,心想只要剿滅二賊,自己家裡的大銀球又可以多出幾十個了。

張俊領旨出殿,趙構宣佈退朝。劉光世面帶微笑地走出朝堂。他剛纔說出那番話,就猜到肯定會有人和自己搶功。而皇帝肯派自己招降,卻絕對不肯派自己領兵前去平叛。

對張俊此次平叛,劉光世並不看好。劉光世此人雖然無膽,但不得不承認,此人眼光極好,提拔的裨將多是能征善戰之輩。比如鼎鼎大名的王德王夜叉,正是由劉光世由一個斥候提爲統制大將的。

劉光世之所以不看好張俊,並不是因爲祝行在劉復二人有多厲害,而是張俊還要對付護民軍團練。一個多月前,劉光世的旁院侄子劉浩渡江來投,告訴了自己被岳飛奪軍之事。當時劉光世還笑岳飛不自量力,妄想以千餘兵馬抵擋駐紮應天府的數萬亂軍,純粹自找死路。但劉浩卻說岳飛驍勇,古今罕見,不可小視。結果竟然真被劉浩說中,岳飛只用了七天時間就把數萬亂軍逐出了應天府,半月時間把應天全境納於治下。

劉光世立即在心裡把岳飛視爲勁敵了。所以在殿上,一聽平了祝劉,還要去平應天,劉光世當即使了招金蟬脫竅,引誘張俊上鉤了。

祝劉的家資雖然豐厚,卻還沒放在劉光世眼裡。他們父子幾年前在江南平亂時,殺良冒功,不知劫掠了多少良民富戶,家中資財足夠十八代子孫消耗,豈會再冒大險呢。

劉光世回到家中,和劉浩說了張俊前去平叛的事。劉浩肯定地說,“張俊雖是軍中宿將,但此去必敗。”

第38章 忠君與報國第54章 清水鎮(2)第45章 蒼龍院之戰(2)第127章 獅駝崗(上)第114章 陳州攻防(3)第24章 大對決(1)第7章 宗澤病了第55章 吉倩拳打一撮毛第18章 初定應天府(2)第69章 遷徒第156章 鐵蹄第137章 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第23章 耶律馬五的末日(2)第153章 重甲第15章 贈袍第178章 抱犢寨(2)第54章 徐州(3)第20章 朝歌鎮阻擊戰第42章 放牛坡之戰(下)第38章 少年天才第19章 牛皋下山第62章 血色婚宴(下)第15章 贈袍第57章 戰狼王綱第100章 斥候戰第56章 鬼樊樓第19章 初定應天府(3)第178章 抱犢寨(2)第39章 急援第36章 漢軍問題第56章 鬼樊樓第16章 八方風雲(中)第19章 初定應天府(3)第172章 徐進士四十七章 蒼龍院之戰4第11章 大破耶律馬五第56章 劉寶襲永城第144章 殺奴(7)第149章 殺奴(12)第29章 與君非同道第66章 羣英會(上)第33章 郭京的身份第50章 戰滑州(4)第135章 籌辦撲賣大會第169章 大相國寺撲買大會(上)第123章 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第127章 獅駝崗(上)四十七章 蒼龍院之戰4第45章 蒼龍院之戰(2)第25章 大對決(2)第81章 夜戰曹州(14)第9章 一槍之威第57章 王七投信第18章 瘋子一樣的豪傑第136章 滎陽渡口第33章 渡河!渡河!第45章 祝壽四十七章 蒼龍院之戰4第131章 沒錢了第92章 醒來第10章 欲破其軍,先取其膽第70章 夜戰曹州(3)第16章 讓百姓審判吉倩第15章 憤怒的吉倩(2)第69章 夜戰曹州(2)第42章 大破王善(上)第20章 初定應天府(4)第87章 海寇李寶第25章 大對決(2)第24章 五千壯士戰聲哀第1章 捕蛙的少年第141章 殺奴(4)第35章 歸心第62章 清水鎮(10)第149章 殺奴(12)第72章 靖康二年的第一場雪(上)第170章 大相國寺撲買大會(中)第31章 大對決(8)第64章 兩個瘋狂的老頭(上)第14章 威名(下)第28章 大對決(5)第42章 天下第一師(中)第42章 天下第一師(中)第111章 輕取濟寧第119章 陳州攻防(8)第55章 吉倩拳打一撮毛第106章 苦役軍第5章 不許進城第26章 大對決(3)第177章 抱犢寨(1)第56章 鬼樊樓第127章 獅駝崗(上)第85章 大馬杓郭進第154章 王綱施全第57章 王七投信第62章 血色婚宴(下)第24章 耶律馬五的末日(3)第5章 奪軍(2)
第38章 忠君與報國第54章 清水鎮(2)第45章 蒼龍院之戰(2)第127章 獅駝崗(上)第114章 陳州攻防(3)第24章 大對決(1)第7章 宗澤病了第55章 吉倩拳打一撮毛第18章 初定應天府(2)第69章 遷徒第156章 鐵蹄第137章 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第23章 耶律馬五的末日(2)第153章 重甲第15章 贈袍第178章 抱犢寨(2)第54章 徐州(3)第20章 朝歌鎮阻擊戰第42章 放牛坡之戰(下)第38章 少年天才第19章 牛皋下山第62章 血色婚宴(下)第15章 贈袍第57章 戰狼王綱第100章 斥候戰第56章 鬼樊樓第19章 初定應天府(3)第178章 抱犢寨(2)第39章 急援第36章 漢軍問題第56章 鬼樊樓第16章 八方風雲(中)第19章 初定應天府(3)第172章 徐進士四十七章 蒼龍院之戰4第11章 大破耶律馬五第56章 劉寶襲永城第144章 殺奴(7)第149章 殺奴(12)第29章 與君非同道第66章 羣英會(上)第33章 郭京的身份第50章 戰滑州(4)第135章 籌辦撲賣大會第169章 大相國寺撲買大會(上)第123章 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第127章 獅駝崗(上)四十七章 蒼龍院之戰4第45章 蒼龍院之戰(2)第25章 大對決(2)第81章 夜戰曹州(14)第9章 一槍之威第57章 王七投信第18章 瘋子一樣的豪傑第136章 滎陽渡口第33章 渡河!渡河!第45章 祝壽四十七章 蒼龍院之戰4第131章 沒錢了第92章 醒來第10章 欲破其軍,先取其膽第70章 夜戰曹州(3)第16章 讓百姓審判吉倩第15章 憤怒的吉倩(2)第69章 夜戰曹州(2)第42章 大破王善(上)第20章 初定應天府(4)第87章 海寇李寶第25章 大對決(2)第24章 五千壯士戰聲哀第1章 捕蛙的少年第141章 殺奴(4)第35章 歸心第62章 清水鎮(10)第149章 殺奴(12)第72章 靖康二年的第一場雪(上)第170章 大相國寺撲買大會(中)第31章 大對決(8)第64章 兩個瘋狂的老頭(上)第14章 威名(下)第28章 大對決(5)第42章 天下第一師(中)第42章 天下第一師(中)第111章 輕取濟寧第119章 陳州攻防(8)第55章 吉倩拳打一撮毛第106章 苦役軍第5章 不許進城第26章 大對決(3)第177章 抱犢寨(1)第56章 鬼樊樓第127章 獅駝崗(上)第85章 大馬杓郭進第154章 王綱施全第57章 王七投信第62章 血色婚宴(下)第24章 耶律馬五的末日(3)第5章 奪軍(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