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五十章 迂腐傲氣

與長孫無忌結仇已是註定,朝堂之上,奪嫡之爭,李素與長孫無忌所站的陣營完全不同,關係自然也就變成了敵對。

想想多年以前,李素與長孫家合作香水買賣,所謂“合夥”,大家都只將它當成了一個由頭,真正爲的是這一層關係,香水買賣成了兩家來往的一條利益紐帶,李素當初費盡辛苦與程家合夥,與長孫家合夥,其實爲的也是自己的安全,自己發明出來的東西無私地拿出來,有錢大家一起賺,兩家一文一武,便等於讓李素在朝堂文武官員兩大陣營裡站穩了腳。

李素的這個佈局是正確的,事實上,從貞觀九年到如今,近十年的時間,李素基本沒在朝堂樹過敵,除了李素謹慎圓滑的性格外,兩樁合夥買賣在其中也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此一時也,彼一時也。

事到如今,李素在朝中羽翼漸豐,更重要的是,他與長孫無忌分別輔佐不同的皇子,矛盾自然便慢慢激化,露出了水面,馮渡被刺一案掀起那麼大的風浪,實際上這樁案子就是李素與長孫無忌之間的博弈。

目前看來,長孫無忌棋輸一着,李素小贏半子,可是結下的仇恨卻已無法抑止地越來越深了。

太極宮門前,李素與長孫無忌互相行禮,彼此會意一笑,然後,二人擦肩而過,背道而馳。

…………

李素向李世民獻平西域和籌措糧草之計,不得不說,兩條計都十分具有可行性,尤其是籌措糧草,李世民以及這個時代的所有人都聞所未聞的新穎。

長孫無忌和房玄齡進了甘露殿,君臣三人碰面,李世民將李素的原話複述出來,兩位宰相當即便擊節讚歎不已。

東征高句麗是必啓之戰,國中糧草不夠是君臣的心頭刺,眼看離東征的日子越來越近了,可糧草問題仍未得到妥善的解決,兩位宰相一天比一天着急,不早也不晚,李素在這時獻上籌糧之計,頓時解決了李世民和兩位宰相的燃眉之急。

饒是長孫無忌與李素如今已結下深仇,可長孫無忌的身份終究是宰相,國之砥柱,孰輕孰重他還是分得清的,宰相有宰相的寬宏氣度,從不因人廢言,只要提出的注意是正確的,天大的私仇皆可先放在一邊。

毫無意外的,君臣三人坐在殿內商議了一陣後,便馬上同意了李素獻的計策,兩位宰相辦事效率很高,離開甘露殿後便立馬去了尚書省,開始分工準備。

很快,真臘國,林邑國等南方盛產稻米的小國使臣們被尚書省緊急召見,當日夜晚,尚書省兩位宰相親自出面,開始與諸國關於購買糧草一事進行了首次談判。

這個年代的人眼界終究沒有那麼寬,包括李世民和長孫無忌房玄齡這些君臣在內,他們眼裡的“天下”,只是一箇中國的版圖,或許可以更遠一點,目光放到諸如吐蕃,高句麗等這些對自己的社稷有威脅的鄰國上面,大多數時候,君臣們看鄰國的目光都是帶有幾分敵意的,首先想到的便是咱們能不能用武力征服他,把這個國家的疆土納入自己的版圖。

除了戰爭之外,關於商業貿易方面,大唐也不是沒有過涉及,否則李世民也不會因爲絲綢之路被西域小國截斷而勃然大怒,不惜發起兩次戰爭掃平西域,以保證絲綢之路的暢通無阻。

這個年代裡,對鄰國的商業貿易不是沒有,但,大多被限定在民間的範圍之內的,比如大唐的各家門閥世家,包括程咬金長孫無忌等這些新興門閥,各家都養着好幾支規模龐大的商隊,專司來往大唐和鄰國之間,買賣交換各國的物產賺取利潤,簡單的說,大唐的商業是民間的商業,國家卻甚少參與過。

雖說大唐是相對開放的年代,但朝堂上所立者皆是士大夫,這些人明知商業行爲對國家的必要性,可心裡還是十分鄙視抗拒商賈之事的,因爲聖賢說過“小人喻於利”這句話,所以他們能夠接受民間商業,甚至自家也在暗地裡養了好幾支商隊幹着“喻於利”的買賣,若將商業行爲上升到國與國的地步,他們可從來沒這麼想過。

泱泱上國嘛,自尊心強得有點過分了,總覺得咱們自家物產豐富,自給自足,什麼都不缺,反倒是那些鄰國都應該來求咱們,這才符合泱泱上國的氣派,李素所說的主動購買別國的糧草,無疑給李世民和兩位務實派宰相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可是對別的朝臣來說,態度就不一樣了。

第二天,李素所獻購糧之策便傳了出去,朝堂頓時炸了鍋。

有人贊成,有人反對,贊成者皆是很務實的人,國家利益至上,東征缺糧是所有人都心知肚明的事,現在李素提出向鄰國購買糧食以解燃眉之急,這些務實的朝臣自然是千肯萬肯的,解決了這麼大一個麻煩,三軍將士東征拼命時終於沒有後顧之憂,東征高句麗戰端未啓,大唐王師卻已增了三分勝算。

在這些贊成者的眼裡,李素爲大唐再次立下了一樁大功,甚至許多老將軍們都覺得,將來東征若勝,功勞簿上第一個被記載的名字應該便是李素。

可是反對者也不少,令李世民沒想到的是,反對者居然不少,這些人大多是門閥中人,更意外的是,連國子監的學生都鬧了起來,其中尤以國子監祭酒孔穎達反對得最激烈,孔穎達拿出的反對理由很縹緲,歸結起來四個字,“失體辱國”。

這個年代沒有所謂“種族歧視”的說法,可大唐這個國度裡,每個人心中都或多或少有一些種族歧視的,當然,擡高的是自己,歧視的是鄰國,在大唐臣民的眼裡,所有大唐國籍以外的異國人士全是穿着衣服的猢猻,這些猢猻眼裡的大唐人呢?自然是無論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任何角度,大唐人都是偉岸高大隻可仰視膜拜的,哪怕一個普通平凡的老百姓走在長安大街上被胡商不小心踩了腳,他都有底氣一耳光抽過去,怒睜雙目大喝一聲“匹夫目盲耶?”

國家強大的底氣,便是這般了。越是強大的國家,傲氣越盛,根本不能接受這種貌似向蠻夷小國求援一般的購糧之策。

儘管李素提出的是正常的國家商業貿易,但在以孔穎達爲首的這些朝臣眼裡看來,李素提出的購糧之策根本就是喪權辱國,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的漢奸行徑。

於是,第二天的朝堂上,孔穎達跳出來了,一副魏徵鬼魂上身的模樣,義憤填膺聲淚俱下,怒斥李素提出的喪權辱國之策,而且不停叩首,請求李世民將李素這個禍國之臣拿入大理寺重重法辦。

朝會成了孔穎達一個人的表演,老孔雖說年事已高,但戲很足,可謂歷經三朝的老戲骨了,一番痛不欲生的表演情真意切,實令皇帝沉默,朝臣落淚。

朝中出了孔穎達這麼一位鐵血丹心的忠臣,李世民十分感動,然而還是拒絕。

孔穎達聲淚俱下的表演還沒結束,李世民終於忍不住了,厲聲將他喝退。

“喝退”這個字眼,足以證明李世民是多麼的不耐煩了,魏徵剛逝世沒多久,朕好不容易過了幾天放飛自我的好日子,現在你一副魏徵鬼上身的樣子是存心給朕添噁心嗎?

要不是看在孔穎達是先賢孔子的嫡系子孫的份上,李世民當場剁了他的心思都有了。

什麼“失體辱國”,什麼“自墮國威”,全是迂腐之極的說法,相比兩朝宿仇,相比天下人心所歸,相比李世民個人的理想,向鄰國買一些糧食算得什麼?別說毫無喪權辱國之處,就算有,只要不太過分,李世民都願意做出跟當年渭水之盟一樣的妥協,如今的他,眼裡只有東征大業,平滅高句麗纔是排在第一位的,國中所有的一切國事都必須要爲“東征”二字服務,這是底線,毫無商量。

所以李世民狠狠喝退了孔穎達,因爲這老頭已經阻礙了他的東征大業,要不是孔子的面子大,孔穎達今日恐怕難逃牢獄之災。

孔穎達畢竟不是魏徵,沒有花樣作大死的勇氣,見李世民表情憤怒,久歷風浪的孔穎達立馬察覺不妙,自己今日恐已觸碰到了天子的逆鱗,於是孔穎達非常老實地退回了朝班內,直到散朝也沒再敢吱聲。

***

一樁即將涉及到李素的朝堂風暴,被李世民一聲怒喝消弭於無形之中。

李世民乾綱獨斷的性格讓這次風波平息得非常快,朝臣中縱然有人仍持反對態度,但看到李世民對孔穎達的表現後,反對者們紛紛識趣閉嘴了,不論贊同還是反對,李世民一聲令下購買糧草,朝堂上下已達成了一致,同心協力將購買鄰國糧草當作一樁重要的國事,認真施行起來。

第三天,李素再次被李世民召見。

這次仍是購買糧草一事,建議是李素提出的,可以說,最瞭解其中過程的只有李素一人,東征在即,時間所餘不多,一切都要雷厲風行,購買糧草看似簡單,實則非常繁瑣,首先是與各國的談判,必須錙銖必較,其次是糧草的運送,路途所經的大唐各州城之間如何交接,如何保護糧草安全,如何杜絕運送途中因氣候或地理原因造成的糧食受潮發黴等等細節,這些都是大唐君臣該要面對的問題。

這批糧食對李世民來說太重要了,可以說事關東征勝負成敗,李世民絕不容許任何一個細節方面的疏忽而造成功敗垂成的後果。

建議既然是李素提出的,那麼與這批糧食相關的所有事務,都應該先徵求一下李素的意見,在這件事裡,李素的意見很重要。

細節的事說起來很費神,甘露殿內,李素收起懶散的性子,難得專注認真地與李世民和兩位宰相聚頭商議,任何一個可能發生的意外或細節李素都拿出來,同時也提出瞭解決的辦法,當然,李世民和兩位宰相併沒有露出驚爲天人納頭便拜的狗血畫面,李素提出的解決辦法在他們看來有的可行,有的不可行,君臣四人在殿內爭執得頗爲激烈。

從早晨到傍晚,中午還被李世民招待吃了一頓宮裡的皇家午膳,李素嘴刁,皇宮裡的膳食也不對胃口,看着李素一副被賜自盡般的悲壯表情,一口菜吃進嘴裡隨便嚼幾下便迫不及待吞下去的模樣,李世民氣得牙癢癢,長孫無忌和房玄齡則樂得哈哈大笑,一頓午膳君臣四人誰都沒吃飽。

傍晚時分,關於購糧運糧的細節問題仍未商量完,長孫無忌看了看天色,於是三人識趣地向李世民告辭。

東征最棘手的大麻煩解決了一小半,李世民這幾日心情很不錯,笑容都比以往真實多了,揮揮手讓長孫無忌和房玄齡先走,李素卻被單獨留了下來。

兩位宰相眼中同時閃過一道精光,長孫無忌捋須頗有深意地朝李素瞥了一眼,然後微笑離開。

大殿內,李素心情有些忐忑地垂着頭。

最近他有點害怕跟李世民獨處,畢竟自己的把柄被他握着,這個把柄對李素來說是顆不定時的炸彈,說不準李世民什麼時候不耐煩了,將這層窗戶紙捅破,君臣二人眼下友好和善的關係便徹底結束,而李素的結局大抵只有兩種,一是死,二是死得很難看。

幸好李世民暫時沒打算捅破這層窗戶紙,至少今日沒有。

微微眯起眼,李世民看着殿外金黃色的夕陽,臉上露出蕭然的表情,卻彷彿渾然不覺李素還在等他發話。

李素也着急,卻不敢催促,他敢肯定,此刻的李世民一定從普通帝王昇華到了文藝帝王,心中不知在感慨着什麼,殿外的夕陽尤其容易讓人產生諸如“白駒過隙”“時光荏苒”之類傷春悲秋的情緒,情緒強烈時說不定還得賦詩一首,顯擺一下文化人的才華什麼的。

李世民不着急,可李素着急啊,——已是傍晚掌燈時分,眼看城門坊門要關了,你再不放我出宮,是打算讓我再吃一頓宮裡的豬食麼?

終於,李世民一聲悠然長嘆,李素精神一振,不自覺地挺直了腰正襟危坐,他知道文藝帝王終於回到了普通帝王的狀態了。

“時光荏苒啊……”李世民長嘆出聲。

“噗——咳咳咳咳!”李素立馬噴了,然後急忙行禮:“陛下恕罪,恕罪,臣失儀了。”

一肚子傷春悲秋的文藝感慨被李素瞬間破壞殆盡,李世民的表情凝固片刻,接着滿臉殺氣地狠狠瞪了他一眼。

李素趕緊轉移話題,小心翼翼道:“陛下單獨留下臣,不知是爲了……”

李世民哼了哼,道:“有樁正事與你說。”

“陛下請說,臣洗耳恭聽。”

李世民捋了捋長鬚,沉吟片刻,道:“前些日子國事家事頗多,有件事說了要辦的,朕卻一直沒辦,拖到今日若再不辦,恐傷了功臣們的心呀。”

李素若有所覺,小心接話道:“陛下的意思是……凌煙閣功臣畫像?呃,臣失言了,不一定是凌煙閣,啥閣都行。”

李世民笑着看了他一眼,道:“朕雖不知你爲何獨鍾情於宮裡的凌煙閣,不過功臣畫像的主意既然是你提出來的,朕便賞你這個面子,就叫‘凌煙閣功臣畫像’吧。”

李素非常套路化的行禮謝恩,心中卻閃過一個念頭。

功臣畫像早不立,晚不立,偏偏選在即將東征的時候立,看來這凌煙閣功臣畫像裡面,政治寓意的分量愈發重了。

第二百零一章 化解干戈第三百二十五章 大漠盜匪第二百三十九章 毫州素布第三百九十九章 迷霧挾制第五百二十九章 忠義之士第八百六十三章 艱苦行軍第一百九十九章 田陌相見第七百九十七章 公主夜宴 下二第四百九十一章第五百二十八章 鏖戰對峙第三百九十五章 玉人入關第二百五十七章 江湖伎倆第二百八十一章 帝心欲糜第八百九十一章 反敗爲勝第一百三十四章 前世鄉愁第六百七十五章 子夜奪門第一百六十六章 度日維艱第二百九十七章 夫妻如戲第六百六十三章 暗生反心第四百五十八章 近鄉情怯第六百五十一章 重翻舊案第一百五十章 泯嫌消仇第三百二十九章 隱見妖風第六百六十二章 身處絕境第七百七十九章 漸生去意第二百四十六章 魔王示警第二百二十章 高陽鬧喪 下第六百六十六章 流歸長安第七百七十四章 主帥難決第一百三十一章 危機暗伏第三百五十章 霸臨西州 上第八百五十七章 凌煙閣前第四百零三章 喪心病狂第二百七十三章 坦誠相對 下第三百五十章 霸臨西州 上第五百八十四章 晉州亂象第九百三十七章 歸鄉團聚第一百零六章 校場聚將第六百八十三章 叛軍入城第四百五十九章 太平歸人第二百七十六章 蹊蹺祠堂第二百九十一章 順勢逆勢第八十章 御筆親題第六百二十九章 缺口難開第二百零九章 國士報之第六百四十二章 真相大白第四百六十八章 丈量賜地第二百一十一章 高下立判第六百三十五章 不造殺孽第五十七章 恩情折現第八百三十三章 再生波瀾第九百一十三章 過客歸宿第八百二十章 假戲真做第七百九十一章 邀宴鋪路第七百八十六章 君臣論將第七十七章 雞飛狗跳第二百九十四章 無畏無愧第三百零四章 名揚天下第六百二十九章 缺口難開第七十章 奏對問策 下第三百二十二章 夜半敵襲 上第八百八十七章 拔營南下第七百九十七章 公主夜宴 下二第七百四十章 九曲穿線第三百二十三章 夜半敵襲 下第五百一十八章 人間煙火第七百八十六章 君臣論將第二百零六章 內亂爆發第九十一章 英國公府第二百八十八章 翁婿相會第三百八十二章 城防奪權第六百七十八章 雨夜敵蹤第九十七章 李素問策第三百四十章 月照溝渠第九百二十四章 左右逢源第八百零三章 無藥可救第二十一章 上學讀書第三百零七章 雷霆清洗第五十八章 春日芳華第三百八十八章 敵友難辨第一百八十九章 何妨輕狂第三百零五章 圖窮匕見第二十七章 初入長安第八百八十章 遇伏兵敗第六十六章 微服訪賢 上第六十四章 橫截聖意第二百八十九章 錙銖必較第六百五十二章 一日定情第四百一十六章 震懾威嚇第四百三十三章 兄弟重逢第三百一十七章 西進意圖第七百九十七章 公主夜宴 下二第一百四十三章 錯綜關係第九十二章 溫柔歲月第七百七十三章 初涉朝議第八百五十九章 隨軍出征第五百八十章 凍土難播第三百三十七章 事不可爲第二百六十一章 子夜大亂 下第四百四十五章 西州來客
第二百零一章 化解干戈第三百二十五章 大漠盜匪第二百三十九章 毫州素布第三百九十九章 迷霧挾制第五百二十九章 忠義之士第八百六十三章 艱苦行軍第一百九十九章 田陌相見第七百九十七章 公主夜宴 下二第四百九十一章第五百二十八章 鏖戰對峙第三百九十五章 玉人入關第二百五十七章 江湖伎倆第二百八十一章 帝心欲糜第八百九十一章 反敗爲勝第一百三十四章 前世鄉愁第六百七十五章 子夜奪門第一百六十六章 度日維艱第二百九十七章 夫妻如戲第六百六十三章 暗生反心第四百五十八章 近鄉情怯第六百五十一章 重翻舊案第一百五十章 泯嫌消仇第三百二十九章 隱見妖風第六百六十二章 身處絕境第七百七十九章 漸生去意第二百四十六章 魔王示警第二百二十章 高陽鬧喪 下第六百六十六章 流歸長安第七百七十四章 主帥難決第一百三十一章 危機暗伏第三百五十章 霸臨西州 上第八百五十七章 凌煙閣前第四百零三章 喪心病狂第二百七十三章 坦誠相對 下第三百五十章 霸臨西州 上第五百八十四章 晉州亂象第九百三十七章 歸鄉團聚第一百零六章 校場聚將第六百八十三章 叛軍入城第四百五十九章 太平歸人第二百七十六章 蹊蹺祠堂第二百九十一章 順勢逆勢第八十章 御筆親題第六百二十九章 缺口難開第二百零九章 國士報之第六百四十二章 真相大白第四百六十八章 丈量賜地第二百一十一章 高下立判第六百三十五章 不造殺孽第五十七章 恩情折現第八百三十三章 再生波瀾第九百一十三章 過客歸宿第八百二十章 假戲真做第七百九十一章 邀宴鋪路第七百八十六章 君臣論將第七十七章 雞飛狗跳第二百九十四章 無畏無愧第三百零四章 名揚天下第六百二十九章 缺口難開第七十章 奏對問策 下第三百二十二章 夜半敵襲 上第八百八十七章 拔營南下第七百九十七章 公主夜宴 下二第七百四十章 九曲穿線第三百二十三章 夜半敵襲 下第五百一十八章 人間煙火第七百八十六章 君臣論將第二百零六章 內亂爆發第九十一章 英國公府第二百八十八章 翁婿相會第三百八十二章 城防奪權第六百七十八章 雨夜敵蹤第九十七章 李素問策第三百四十章 月照溝渠第九百二十四章 左右逢源第八百零三章 無藥可救第二十一章 上學讀書第三百零七章 雷霆清洗第五十八章 春日芳華第三百八十八章 敵友難辨第一百八十九章 何妨輕狂第三百零五章 圖窮匕見第二十七章 初入長安第八百八十章 遇伏兵敗第六十六章 微服訪賢 上第六十四章 橫截聖意第二百八十九章 錙銖必較第六百五十二章 一日定情第四百一十六章 震懾威嚇第四百三十三章 兄弟重逢第三百一十七章 西進意圖第七百九十七章 公主夜宴 下二第一百四十三章 錯綜關係第九十二章 溫柔歲月第七百七十三章 初涉朝議第八百五十九章 隨軍出征第五百八十章 凍土難播第三百三十七章 事不可爲第二百六十一章 子夜大亂 下第四百四十五章 西州來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