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八十三章 火器攻城

李世民笑得很豪邁,熟悉的睥睨天下的氣勢,配合着大手以偉人狀用力一劃拉,彷彿天下江山就在這一劃拉里盡握手中,可謂賣相十足,換了稍微懂事點的臣子,這個時候應該上前應景地扮個捧哏問一句“陛下何故發笑?”,或者乾脆五體投地高呼陛下文成武德一統江湖仙福永享壽與天齊……

李素向來是反套路的,當然不會幹這種作賤的事。

事實上李素冷眼旁觀,覺得此刻的李世民很像一個人,一個古人。

——三國時的袁紹,而且是官渡之戰前夕的袁紹。

笑得那麼開心,不知道“死”字怎麼寫……

嚴格來說,從渡過遼河正式跨入高句麗國土開始,一直到現在,連高句麗的一座城池都沒攻下來,大唐將士的戰損已不下三萬,李素實在不知道李世民哪裡來的勇氣笑得這麼開心,顯然高麗的大風越狠,李世民的心越蕩……

“高惠真突襲李績所部失敗後,其麾下敵軍趁亂入了遼東城,也就是說,如今遼東城內的守備兵馬已不下十萬,臣敢問陛下,如何攻取遼東城?”李素規規矩矩地問道。

李世民笑聲一滯,神情有些羞惱,狠狠瞪了他一眼,捋着長鬚道:“如何攻取遼東,朕與諸將有過商議,顯然如今攻城的難度比以前難了許多,朕與諸將一時也拿不定主意,所以朕今日才召你過來,想聽聽子正的看法。”

李素點頭,說得直白點,李世民話裡的意思就是,“背黑鍋我來,擦屁股你去”。

李素沉吟片刻,緩緩道:“陛下,我軍新敗,固守營盤,臣以爲應當速戰速決將遼東城拿下,然後再重整將士軍心,以圖再戰,所以攻取遼東城宜早不宜晚,咱們畢竟是勞師以遠,又在別人的國境內,若拖上些時日,實不知泉蓋蘇文會調集多少敵軍與咱們正面相抗,高句麗國人驍勇善戰,且悍不畏死,這次新敗於敵軍便可窺其一二,彼國之卒實不可小覷……”

李世民皺了皺眉,顯然直到此刻他仍不覺得高句麗有多麼厲害,認爲李素所言誇大了,未免有些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之嫌。

李素將李世民的表情看在眼裡,暗歎口氣。

當殘酷的現實狠狠扇了人一耳光後,大多數人通常會吸取教訓,懂得對現實產生敬畏,李世民也捱了現實一耳光,但可惜的是,他似乎並未吸取教訓,或許,能當皇帝的人臉皮都比較厚吧,所以殘酷的現實抽他的那一耳光,他並沒感覺到痛……

直到現在,李世民仍存着僥倖心理,哪怕傷亡了三萬人,那也是非戰之罪,非己之罪,他將新近的敗仗歸咎於小概率的偶然事件,一切只是巧合。

李素對這種人自然無法再說什麼,他知道,如果李世民仍不吸取教訓的話,殘酷的現實很快會扇他第二記耳光,而且這一次耳光一定會把他的臉抽腫,只有切實感覺到痛了,李世民或許纔會收起輕敵心態,對戰爭產生敬畏。

只是,現實抽的是李世民,可喪命的卻是成千上萬的大唐關中子弟啊……

收起凌亂的心緒,李素緩緩道:“陛下,攻取遼東城既然要速戰速決,臣以爲,這個時候應該動用震天雷了……”

李世民眉梢挑了一下,沒吱聲。

李素接着道:“火器一物,說到底是用在戰爭中的,它的作用是提升我軍戰勝的概率,雖說不太可能決定一場戰爭的勝負,但它能起到出其不意的效果,高惠真如今領十萬大軍進駐遼東城,眼下整個遼東城的守備兵力已有十萬多,若靠那些尋常的攻城之法,我軍將會付出極大的傷亡代價,所以,這個時候咱們應該動用震天雷了,它是唯一能夠用最快的時間攻下遼東城的利器,誠如陛下所說,攻下遼東城後,整個棋盤便活了,既然這座城池對咱們如此重要,咱們便應不惜一切代價拿下,震天雷用在此處正合適。”

李世民臉上漸漸露出猶豫之色,顯然遼東城新增的十萬守兵對他產生了壓力,他不得不認真考慮是否動用震天雷了。

李素見狀心中一喜,急忙道:“請陛下納臣之諫,震天雷必須要動用了,臣當年創出震天雷,其初衷是爲了減少將士們的傷亡,此等利器束而不用,仍讓將士們用性命去拼,那麼臣造出此物的意義何在?遼東城新增十萬守兵,兵法有云,‘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就算我軍三十萬兵馬全部用來攻城顯然也是不夠的,此時若不出奇謀而取,遼東城下不知將增添多少傷亡,將士們的士氣更不知將何等低落,這還僅僅只是一座遼東城,就算用巨大的傷亡代價攻下了它,將來我們還要掃平高句麗全境,直達高麗都城平壤,若人馬全在遼東城下傷亡過甚,陛下掃平高句麗之雄心壯志實不知能否實現了。”

李世民終於動容,沉思片刻,狠狠咬了咬牙。

“好,朕便納子正之諫,明日卯時攻城,用震天雷!”

李素大喜,急忙行禮:“臣代三十萬關中子弟謝陛下隆恩。”

www⊕ тTk án⊕ co

李世民臉上露出一絲笑意,然後嘆了口氣,道:“子正啊,朕知道這些日子你對朕心有怨言,朕不怪你,三十萬關中子弟的性命掌握在朕一人之手,其實朕並不輕鬆,朕也希望用最小的代價換取最大的勝利,可是天不遂人願,咱們這一戰開頭便諸多不順,朕與諸位將軍用兵愈發謹慎,是以難免有進退踟躕之憾,然而戰爭終究是有傷亡的,在你的眼裡,幾萬條性命便是天大的事了,所以覺得朕昏聵糊塗,聽不進良言,而致將士無謂喪命,但朕是三軍主帥,看見的是一整塊棋盤,朕要的是整盤棋的輸贏,而非一城一地之得失,說起來很殘酷,但古今的帝王誰不是如此?”

“陣亡的幾萬將士,皆是朕的忠勇之士,朕比誰都心痛,可朕不能因爲他們的陣亡而隨意更改已經定下的戰略,主帥疑心過甚,朝令夕改,更容易動搖軍心,若這盤棋下到最後,朕輸得一敗塗地,豈不是更對不起這些爲國盡忠的將士們?換個說法,你覺得正確的諫言,難道一定正確嗎?你覺得朕用錯了戰術,又是誰告訴你朕一定是錯的?誰都沒有鬼神之能,誰都無法預測下一刻會發生什麼,爲何朕堅持自己的想法你便覺得錯了,朕不納你之諫便是朕昏聵無能?就算比戰陣經驗閱歷,朕與諸位將軍皆勝你多多,你說,教朕如何相信你是對的,而自己是錯的?”

李素沉默無語。

這番話算是有道理,如果自己無法證明自己的話是正確的,李世民不納自己的諫不是很正常嗎?大家都沒有預測未來的能力,憑什麼別人就一定要聽自己的話,不聽便成了昏君?

李素無法證明自己的建議是正確的,只能用最終的勝負來決定自己的對錯,可是到了那個時候,所謂的對錯還有什麼意義?

這是一個無解的死循環,李素髮現自己無法解開,也無法再勸李世民納諫,他甚至都無法再怨恨李世民。

“臣知錯了。”李素苦笑認錯。

是的,除了認錯,以及閉嘴,李素已不知道自己還能幹什麼了。

李世民似乎體會到李素此刻心中所思,只是淡淡地點了點頭,道:“待到蕩平高句麗,彼國之土盡入我大唐版圖那一日,事實會告訴你我究竟誰對誰錯,子正,在此之前,你我之爭執不妨暫時擱置,君臣同心打贏這一戰,如何?”

“是。”李素悶悶地道。

****

第二日,卯時,將士飽食之後,李世民下令攻城。

一座橫在唐軍面前近一個月的城池,再次陷入了戰火硝煙之中。

這一次攻城不同以往,李世民終於動用了震天雷。

隆隆鼓聲擂響,潮水般的將士扛着雲梯,推着攻城車,震天的喊殺聲中,一道道黑色的洪流如驚濤拍岸一般,狠狠拍向遼東城的城牆。

城牆上的守軍早有防備,早在城外唐軍集結之時便將一應守城的軍械準備妥當,當唐軍大陣前擂鼓發起進攻信號時,城牆上一鍋鍋的滾油早已燒得沸騰,擂石滾木堆在城牆馬道後方,守軍將士握劍執戈,一臉無畏地盯着遠處潮水般涌來的唐軍,衆人眼珠迅速充血通紅,散發出決絕狠厲之色。

當攻城的唐軍靠近城牆後,攻城的方式卻出乎守軍意料。

這一次不再是雲梯和攻城車打頭,領頭的是一羣穿着鐵甲,魁梧壯碩的大漢,人數約莫兩千餘,這羣大漢衝鋒在第一個,奇怪的是,他們手上並未拿任何兵器,只是單手握着一支小小的火把,每個人的身後揹着一個碩大的背囊,背囊鼓起老高,不知裡面裝着什麼。

高句麗南部耨薩高惠真身披大氅,按劍戰在城樓正中,一臉漠然地看着唐軍嘶喊着衝向城牆,高惠真的嘴角甚至噙起幾分淡淡的冷笑。

作爲鄰居,大唐是大國,當今天子勵精圖治,麾下又有一羣身經百戰的將帥,國中更有百萬虎狼之師,這支軍隊橫掃天下,睥睨無敵,征服過數不清的敵人,佔領過一望無垠的土地,令周邊無數鄰國不得不戰戰兢兢對這位天可汗俯首稱臣。

可是,俯首稱臣的人並不包括高句麗。

高句麗是個苦難的國家,數百年來一直如是,國中男子從出生便註定了必須拿起刀槍習武廝殺,無人能例外,因爲這個國家一直活在大國的夾縫裡,活在與百濟新羅和倭國永不停歇的戰爭裡,這些年一直未曾被人征服過,這樣一個歷經數百年戰亂,永遠處於憂患中的國度,其軍隊將士的戰力和堅韌狠厲的心性可見一斑。

堅持得越久,越不容易被征服,因爲他們自己已被戰爭磨練得特別強大。

儘管這次唐國出兵聲勢浩大,三十萬大軍齊出,一副要將高句麗滅國的架勢,可作爲高句麗國中最具權勢的大人物之一南部耨薩,高惠真卻沒有一絲畏懼。

三十萬又怎樣?當年的隋朝也是氣勢洶洶地來了,而且來了不止一次,最後的結果呢?隋朝滅亡了,可高句麗仍在。

這就是高惠真的勇氣和底氣。

而唐軍的渡遼河之戰到前日的牛首山大營伏擊,事實證明高惠真的想法並非狂妄自大,唐軍只是渡過了一條遼河,連高句麗境內一座城池都沒拿下,就已戰損了三萬餘人,所以,唐國皇帝李世民率領的三十萬人在高惠真的眼裡,不過只是一盤菜,他有把握教唐軍有來無回,待到唐軍灰溜溜地戰敗了,遼河東畔,高惠真將親自下令用戰死的唐軍將士頭顱壘一條長達十里的京觀,以此紀念他高惠真在此戰中的功績。

攻城的唐軍浩浩蕩蕩朝城牆衝來,高惠真一點也不緊張,他早已知道遼東城是唐軍必克之城,也是高句麗必守之城,兩軍對遼東城的爭奪已是無法避免,三十萬人攻一座城池不一定能攻下,但十萬人守一座城池卻一定能守住。

前日給了唐軍意外的一次伏擊,令唐軍損失兩萬多人,風水輪流轉,高惠真今日也犯了一個和李世民同樣的錯誤,——輕敵。

自古攻城之戰是笨活,方法翻來覆去就那麼幾樣,很難有什麼花樣,可以說,唐軍任何常規的攻城之法都在高惠真的意料之中,並且早已有針對性地提前做好了佈置,兵來將擋,水來土掩而已。

沒想到今日唐軍攻城卻給他來了一次大大的出乎意料。

當兩千餘名赤手空拳沒有兵刃的唐軍出現在高惠真的視線中時,高惠真漠然的目光閃過一絲詫異,看着這兩千人揹着鼓鼓的背囊時,他眼中的詫異之色愈深。

兩千餘唐軍越來越逼近城牆,城牆上的高句麗守軍待到他們走進了弓箭的射程範圍之內後,將領長劍一揮,下令射箭。

一陣急劇的弓弦顫動聲過後,漫天的箭雨朝這兩千餘人激射而去,城牆下傳來叮叮噹噹的聲音,守軍將士凝目望去,不由大吃一驚。

一輪箭雨少說也該放翻一小半唐軍,可是顯然這輪箭雨並未收到效果,除了少數幾名唐軍將士脖子中箭,被弓箭射死之外,兩千唐軍幾乎毫無損耗,仍揹着背囊朝城牆衝來。

等到這些人離城牆愈發近了,守軍將士才赫然發現,這羣唐軍身上的盔甲不一般,他們穿戴的並非尋常所見的魚鱗甲,而是胸前掛了一塊厚厚的鐵板,完整的鐵板將脖子到肚子整個全護住,下身也是一塊鐵板掛在腰上,將腹部到膝蓋以上的部位全護住,整個人看起來就像一羣剛從鐵爐子裡冒出來的金剛一般刀槍不入,城牆上那些弓箭遠遠射來根本不可能傷害到他們。

城樓之上,高惠真的眼皮猛地跳了幾下,他發覺事情有些不尋常了,這羣打頭陣的唐軍穿戴太奇怪,而且手裡只握着一支火把,並未拿任何兵刃,背後還揹着一個鼓鼓囊囊的大包,這就更透着神秘詭異了。

唐國皇帝派出這麼一羣人來作爲攻城的先鋒,他到底想做什麼?

時間很快給了高惠真答案。

兩千餘唐軍迎着箭雨,衝到城牆下,然後動作整齊劃一地反手從背後的背囊中掏出一個黑乎乎的陶罐,陶罐如成年人拳頭大小,頂端有一根黑色的粗線,兩千唐軍將粗線湊近手中的火把,粗線嗤地一聲點燃,然後……兩千餘人將手中的陶罐奮力一扔,扔上城頭……

轟轟轟!

地動山搖般的爆炸聲響起,城牆上的守軍將士毫無防備,全部籠罩在爆炸範圍之內,爆炸聲過後,便只見守軍將士躺滿了一地,呻*吟聲哭嚎聲此起彼伏,殘肢斷臂隨處可見,空氣中散發出濃烈的硝煙味,血腥味,皮肉焦糊味,只是短短一瞬間,遼東城的城頭變成了地獄修羅場,慘不忍睹。

爆炸聲剛響起時,高惠真便被身邊的親衛用身軀死死護住,所以高惠真毫髮無傷,爆炸過後,高惠真看着眼前這一幕修羅景象,卻被驚得目瞪口呆,眼中露出無比驚駭之色,臉色頓時變得一片慘白。

唐軍用的……究竟是什麼東西?

事情沒完,城牆上的守軍還沉浸在驚駭,痛苦,震撼種種情緒之中時,城牆下的兩千餘唐軍反手一抄,從背囊裡又掏出一顆陶罐,點燃引線,用盡力氣朝城頭狠狠一扔……

轟轟轟!

又是一陣驚天動地的爆炸聲,一顆顆拳頭大小的陶罐再次收割了一輪守軍將士的生命。

遼東城頭上,兩輪震天雷爆炸過後,守城將士的軍心頓時被極度的恐懼所支配,瞬間動盪甚至崩潰起來。

高惠真畢竟是個頗有帥才的將領,不管那個神秘又強大的陶罐究竟是什麼東西,他只知道若再不發令,今日遼東城便會被唐軍攻破。

“馬上調集兵馬上城牆,弓箭上前,不惜一切代價將那羣唐軍射殺!還有,擂石滾木火油,能用的全部用上,絕對不準這羣人再扔那個黑色的小東西!”高惠真語氣淒厲地下令。

話音剛落,城牆上忽然傳來守軍將士絕望的嘶喊聲,高惠真下意識朝天空望去,卻見兩千餘顆黑色的小陶罐冒着火花,再次落到城頭上……

第五百五十五章 恩公無覓第二百二十八章 以退爲進第五百二十七章 禍起事變第五百三十一章 真兇難辨第七百五十八章 釋疑進財第四百章 終見曙光第二百零一章 化解干戈第三百三十九章 夜半劫持第八百七十四章 渡河之戰 下第五百九十四章 駕至晉陽第七百七十一章 博取功名第七百八十二章 突生橫禍第二百零五章 留下狗命第二百四十章 衆人皆醉第一百七十八章 馨香滿院第二百八十二章 驕奢之心第二百六十七章 出家避世第八百六十九章 帥帳論策 上第一百五十九章 重拿輕放第三百五十四章 進退維谷第七百一十七章 國法難容第四百七十五章 割捨接受求本月保底月票!!第一百一十三章 鏖戰鬆州 上第一百四十二章 誤闖禁地第一百一十七章 驚天動靜第三百三十三章 戍邊苦楚第五百八十八章 刑審犯人第七百九十章 漸生疏離第二百九十章 彎仔碼頭第一百五十二章 王師凱旋第八百八十二章 慈不掌兵第六十章 再談人生第九百三十六章 長安西望第二百九十章 彎仔碼頭第九百五十七章 設計埋雷第二百一十七章 因果報應第八百零七章 歹計安內第四百二十二章 王師徵西第五百二十四章 侯爺滅佛 下第八百二十九章 清者自清第八百八十六章 拂曉捷報第七百二十九章 東郊演武 上第六百二十三章 懲戒清洗第一百三十四章 前世鄉愁第三百三十四章 死氣沉沉第一百二十四章 歸心似箭第七百七十七章 積年恩怨第五百九十五章 晉陽宮前第九百六十一章 柩前即位第八百三十一章 舅甥計議 下第四十三章 李父投卷第三百九十七章 慷慨赴義第六百三十七章 深宮奏對第九百三十六章 長安西望第六百三十八章 和親利弊第八百八十二章 慈不掌兵第九百六十三章 加恩晉爵第七百七十二章 突陷危局第八百九十九章 親自上陣第八百九十二章 前憂後患第三百零九章 光耀門楣第七十三章 突降其禍第六十六章 微服訪賢 上第三百五十八章 守牧一方第六百三十章 吐蕃大相第六百五十二章 一日定情第四百二十四章 艱難惡戰第七百七十七章 積年恩怨第七十七章 雞飛狗跳第八百零六章 利來利往第九百一十五章 破城得糧第七百七十三章 初涉朝議第一百一十七章 驚天動靜第三百三十一章 初見刺史第九百二十六章 撤軍離城第七百零三章 大相登門第三百六十五章 同路同行第四百九十六章 齊王李祐第九百一十章 敵境孤軍第二百四十四章 太子保媒第三百八十八章 敵友難辨第五百二十九章 忠義之士第七百四十三章 皆大歡喜第一百七十二章 牢底坐穿第六百七十七章 有所必爲第二百七十九章 賜婚聖旨第三百零五章 圖窮匕見第八百一十六章 開誠佈公 下第三百零一章 諫書犯顏 上第三十三章 美人如畫第一百九十八章 千里孤墳第七百六十三章 漸生波瀾第五百二十八章 鏖戰對峙第七百四十章 九曲穿線第六百六十四章 路見不平第六百六十一章 酒後真言第八百零一章 捅破窗紙第七百二十三章 進退兩難第四百九十三章 領罪圈禁
第五百五十五章 恩公無覓第二百二十八章 以退爲進第五百二十七章 禍起事變第五百三十一章 真兇難辨第七百五十八章 釋疑進財第四百章 終見曙光第二百零一章 化解干戈第三百三十九章 夜半劫持第八百七十四章 渡河之戰 下第五百九十四章 駕至晉陽第七百七十一章 博取功名第七百八十二章 突生橫禍第二百零五章 留下狗命第二百四十章 衆人皆醉第一百七十八章 馨香滿院第二百八十二章 驕奢之心第二百六十七章 出家避世第八百六十九章 帥帳論策 上第一百五十九章 重拿輕放第三百五十四章 進退維谷第七百一十七章 國法難容第四百七十五章 割捨接受求本月保底月票!!第一百一十三章 鏖戰鬆州 上第一百四十二章 誤闖禁地第一百一十七章 驚天動靜第三百三十三章 戍邊苦楚第五百八十八章 刑審犯人第七百九十章 漸生疏離第二百九十章 彎仔碼頭第一百五十二章 王師凱旋第八百八十二章 慈不掌兵第六十章 再談人生第九百三十六章 長安西望第二百九十章 彎仔碼頭第九百五十七章 設計埋雷第二百一十七章 因果報應第八百零七章 歹計安內第四百二十二章 王師徵西第五百二十四章 侯爺滅佛 下第八百二十九章 清者自清第八百八十六章 拂曉捷報第七百二十九章 東郊演武 上第六百二十三章 懲戒清洗第一百三十四章 前世鄉愁第三百三十四章 死氣沉沉第一百二十四章 歸心似箭第七百七十七章 積年恩怨第五百九十五章 晉陽宮前第九百六十一章 柩前即位第八百三十一章 舅甥計議 下第四十三章 李父投卷第三百九十七章 慷慨赴義第六百三十七章 深宮奏對第九百三十六章 長安西望第六百三十八章 和親利弊第八百八十二章 慈不掌兵第九百六十三章 加恩晉爵第七百七十二章 突陷危局第八百九十九章 親自上陣第八百九十二章 前憂後患第三百零九章 光耀門楣第七十三章 突降其禍第六十六章 微服訪賢 上第三百五十八章 守牧一方第六百三十章 吐蕃大相第六百五十二章 一日定情第四百二十四章 艱難惡戰第七百七十七章 積年恩怨第七十七章 雞飛狗跳第八百零六章 利來利往第九百一十五章 破城得糧第七百七十三章 初涉朝議第一百一十七章 驚天動靜第三百三十一章 初見刺史第九百二十六章 撤軍離城第七百零三章 大相登門第三百六十五章 同路同行第四百九十六章 齊王李祐第九百一十章 敵境孤軍第二百四十四章 太子保媒第三百八十八章 敵友難辨第五百二十九章 忠義之士第七百四十三章 皆大歡喜第一百七十二章 牢底坐穿第六百七十七章 有所必爲第二百七十九章 賜婚聖旨第三百零五章 圖窮匕見第八百一十六章 開誠佈公 下第三百零一章 諫書犯顏 上第三十三章 美人如畫第一百九十八章 千里孤墳第七百六十三章 漸生波瀾第五百二十八章 鏖戰對峙第七百四十章 九曲穿線第六百六十四章 路見不平第六百六十一章 酒後真言第八百零一章 捅破窗紙第七百二十三章 進退兩難第四百九十三章 領罪圈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