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月笙站出來打着圓場道:“文哥,竹錢都這麼有誠意了,你就不要再爲難他了吧?再怎麼說,以前鴻源的恩情還在的麼。”
劉華文笑道:“阿笙,這並不是我爲難竹錢,是因爲這小子太混了,你也知道,巧巧是我的女人,那巧巧的父親就是我的岳父大人,要是別人打折了你岳父的腿,你能忍嗎?”
“不能!”杜月笙回答的很乾脆。“但是……文哥……”
“好了,阿笙,沒有但是了。”劉華文道:“既然你都不能做到,那我也肯定做不到,所以你就別再爲難我了。你也知道,咱們兄弟一場,我從來沒有虧待過你,而你也從來沒有對不起我,咱們心照不宣,以後上海灘就是屬於我們兄弟的世界。”
杜月笙道:“文哥,你也同樣打斷竹錢一條腿吧,只要留他一條小命就成。”
劉華文皺眉道:“阿笙,今天我給你一個面子,斷了張竹錢兩條腿,這件事情就算結束。”
杜月笙道:“好吧,既然文哥都鬆口了,那阿笙就謝謝文哥了。”
張竹錢哭着咆哮道:“笙哥,我不想沒腿啊,笙哥,你再幫我說說好話,說說好話讓劉華文讓過我吧。我給你做牛做馬,感激你。”
“起來!哭哭啼啼的哪像個爺們?”杜月笙大喝一聲,張竹錢戰戰兢兢的從地上站了起來,恐懼的看着杜月笙還有劉華文。
杜月笙感慨道:“竹錢,沒有了腿,以後就在幫中混吧!”
“唰!”“唰!”兩聲,杜月笙舉起手裡的刀,劈在了張竹錢的腿上。
“啊!”
張竹錢大叫兩聲,腿被斬斷。
兄弟們都害怕的看着再也不能站起來的張竹錢,害怕極了。
杜月笙罵道:“還不快把竹錢送去醫院!”
愣在原地的小弟們突然驚醒過來,走過去扶起倒在地上的張竹錢,鮮血不斷的從張竹錢的腿上涌出,害怕,恐慌,不斷的涌現在張竹錢的腦袋裡面。
羅巧巧閉着眼睛靠在劉華文的肩頭,她不敢睜眼看。
等羅巧巧心情平靜了之後,劉華文走到杜月笙的身邊,道:“阿笙,走,咱們兄弟倆去喝兩杯。”
杜康酒,可以說是我國曆史比較悠久的酒。我國釀酒具有悠久的歷史。
在古代,往往將釀酒的起源歸於某某人的發明,把這些人說成是釀酒的祖宗,由於影響非常大,以致成了正統的觀點。對於這些觀點,宋代曾提出過質疑,認爲“皆不足以考據,而多其贅說也”。這雖然不足於考據,但作爲一種文化認同現象,不妨羅列於下。主要有以下幾種傳說。
相傳夏禹時期的儀狄發明了釀酒。公元前二世紀史書雲:"儀狄作酒"。漢代劉向編輯的則進一步說明:"昔者,帝女令儀狄作酒而美,進之禹,禹飲而甘之日:`後世必有飲酒而之國者。
另一則傳說認爲釀酒始於杜康(亦爲夏朝時代的人)。東漢中解釋"酒"字的條目中有:"杜康作秫酒。"也有同樣的說法。
另一種傳說則表明在黃帝時代人們就已開始釀酒。漢代成書的中記載了黃帝與歧伯討論釀酒的情景,中還提到一種古老的酒---醴酪,即用動物的乳汁釀成的甜酒。黃帝是中華民族的共同祖先,很多發明創造都出現在黃帝時期。一書實乃後人託名黃帝之作,其可信度尚待考證。
更帶有神話色彩的說法是“天有酒星,酒之作也,其與天地並矣”。這些傳說盡管各不相同,大致說明釀酒早在夏朝或者夏朝以前就存在了,這是可信的,而這一點已被考古學家所證實。夏朝距今約四幹多年,而目前已經出土距今五幹多年的釀酒器具。中國最古老的文字在山東莒縣發現,"副標題爲"同時發現五幹年前的釀酒器具")。這一發現表明:我國釀酒起碼在五幹年前已經開始,而釀酒之起源當然還在此之前。在遠古時代,人們可能先接觸到某些天然發酵的酒,然後加以仿製。這個過程可能需要一個相當長的時期。
還有一種說法是杜康"有飯不盡,委之空桑,鬱結成味,久蓄氣芳,本出於代,不由奇方。"是說杜康將未吃完的剩飯,放置在桑園的樹洞裡,剩飯在洞中發酵後,有芳香的氣味傳出。這就是酒的作法,並無什麼奇異的辦法。由一點生活中的偶爾的機會作契機,啓發創造發明之靈感,這是很合乎一些發明創造的規律的,這段記載在後世流傳,杜康便成了很能夠留心周圍的小事,並能及時啓動創作靈感之發明家了。
魏武帝樂府曰:"何以解憂,惟有杜康"。自此之後,認爲酒就是杜康所創的說法似乎更多了。竇蘋考據了"杜"姓的起源及沿革,認爲"杜氏本出於劉,累在商爲豕韋氏,武王封之於杜,傳至杜伯,爲宣王所誅,子孫奔晉,遂有杜氏者,士會和言其後也杜姓到杜康的時候,已經是禹之後很久的事情了,在此上古時期,就已經有"堯酒千鍾"之說了。如果說酒是杜康所創,那麼堯喝的是什麼人創造的酒呢?
歷史上杜康確有其人。古籍中如《世本》、《呂氏春秋》、《戰國策》、《說文解字》等書,對杜康都有過記載自不必說。清乾隆十九年重修的《白水縣誌》中,對杜康也有過較詳的記載。白水縣,位於陝北高原南緣與關中平原交接處。因流經縣治的一條河水底多白色頭而得名。白水縣,系"古雍州之城,週末爲彭戲,春秋爲彭衙","漢景帝建粟邑衙縣","唐建白水縣於今治",可謂歷史悠久了。白水因有所謂"四大賢人"遺址而名蜚中外:一是相傳爲黃帝的史官、創造文字的倉頡,,出生於本縣陽武村;一是死後被封爲彭衙土神的雷祥,生前善制瓷器;一是我國"四大發明"之一的造紙發明者東漢人蔡倫,不知緣何因由也在此地留有墳墓;此外就是相傳爲釀酒的鼻祖杜康的遺址了。一個黃土高原上的小小縣城,一下子擁有倉頡、雷祥、蔡倫、杜康這四大賢人的遺址,那顯赫程度可就不言而喻了。
"杜康,字仲寧,相傳爲縣康家衛人,善造酒。"康家衛是一個至今還有的小村莊,西距縣城七八公里。村邊有一道大溝,長約十公里,最寬處一百多米,最深處也近百米,人們叫杜康溝"。溝的起源處有一眼泉,四周綠樹環繞,草木叢生,名"杜康泉"。縣誌上說"俗傳杜康取此水造酒","鄉民謂此水至今有酒味"。有酒味故然不確,但此泉水質清冽甘爽卻是事實。清流從泉眼中汩汩涌出,沿着溝底流淌,最後匯入白水河,人們稱它爲"杜康河"。杜康泉旁邊的土坡上,有個直徑五六米的大土包,以磚牆圍護着,傳說是杜康埋骸之所。杜康廟就在墳墓左側,鑿壁爲室,供奉杜康造像。可惜廟與像均毀於"十年浩劫"了。據縣誌記載,往日,鄉民每逢正月二十一日,都要帶上供品,到這裡來祭祀,組賽享"活動。這一天熱鬧非常,搭臺演戲,商販雲集,熙熙攘攘,直至日落西山人們方盡興而散。如今,杜康墓和杜康廟均在修整,杜康泉上已建好一座涼亭。亭呈六角形,紅柱綠瓦,五彩飛檐,楣上繪着"杜康醉劉伶"、"青梅煮酒論英雄"故事圖畫。儘管杜康的出生地等均系"相傳",但據古工作者在此一帶發現的殘磚斷瓦考定,商、之時,此地確有建築物。這裡產酒的歷史也頗爲悠久。唐代大詩人杜甫於安史之亂時,曾挈家來此依其舅區崔少府,寫下了《白水舅宅喜雨》等詩多首,詩句中有"今日醉絃歌"、"生開桑落酒"等飲酒的記載。釀酒專家們對杜康泉水也作過化驗,認爲水質適於造酒。1976年,白水縣人杜康泉附近建立了一家現代化酒廠,定名爲"杜康酒廠",用該泉之水釀酒,產品名"杜康酒",曾獲得國家輕工作部全國酒類大賽的銅杯獎。
無獨有偶,清道光十八年重修的《伊陽縣誌》和道光二十年修的《汝州全志》中,也都有過關於杜康遺址的記載。《伊陽縣誌》中《水》條裡,有"杜水河"一語,釋曰"俗傳杜康造酒於此"。《汝州全志》中說:"杜康叭","在城北五十里"處的地方。今天,這裡倒是有一個叫"杜康仙莊"的小村,人們說這裡就是杜康叭。"叭",本義是指石頭的破裂聲,而杜康仙莊一帶的土壤又正是山石風化而成的。從地隙中涌出許多股清冽的泉水,匯入旁村流過的一小河中,人們說這段河就是杜水河。令人感到有趣的是在傍村這段河道中,生長着一種長約一釐米的小蝦,全身澄黃,蜷腰橫行,爲別處所罕見。此外,生長在這段河套上的鴨子生的蛋,蛋黃泛紅,遠較他處的顏色深。此地村民由於飲用這段河水,竟沒有患胃病的人。在距杜康仙莊北約十多公里的伊川縣境內,有一眼名上皇古泉"的泉眼,相傳也是杜康取過水的泉子。如今在伊川縣和汝陽縣,已分別建立了頗具規模的杜康酒廠,產品都叫杜康酒。伊川的產品、汝陽的產品連同白水的產品合在一起,年產量達一萬多噸,這恐怕是杜康當年所無法想象的。
史籍中還有少康造酒的記載。少康即杜康,不過是年代不同的稱謂罷了。那麼,酒之源究竟在哪裡呢?竇蘋認爲"予謂智者作之,天下後世循之而莫能廢"這是很有道理的。勞動人民在經年累月的勞動實踐中,積累下了製造酒的方法,經過有知識、有遠見的"智者"歸納總結,後代人按照先祖傳下來的辦法一代一代地相襲相循,流傳至今。這個說法是比較接近實際,也是合乎唯物主義的認識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