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5章 沿着二十年前的道路——印度的用處

“印度的情形?三哥指的是哪些?”昀芷反問道。

“與你們剛剛抵達印度時相比,印度這些年發生了哪些變化。”允熥又道。

“若說發生了哪些變化,這可多了。”昀芷道:“首先自然是建立了三個總督府,又在總督府下設立了地方官府。不過即使過了五年,大明在印度的統治仍然很薄弱,除少數城池外,大多數地方的官府都是由地方上推舉,總督府任命。這樣得來的地方官當然不會完全聽從總督府的話,若是某一地有兩三個家勢相當的高門大戶相爭還好,總督府還能利用幾個家族的矛盾加強對地方上的控制;若是某一地一家獨大,那這一地完全就是這個家族的封地,對於總督府也是陽奉陰違,除了定下的賦稅和勞役,幾乎什麼都不願服從總督府。有一次軍隊從某一個縣過境,要官府支應糧草,官府竟然只免費給天兵供應,橙營竟然要收錢。”

“橙營?”允熥疑惑地問道。

“橙營是我們對以當地人爲主的軍隊的稱呼,因當地人多信婆羅門教,而婆羅門教崇尚橙色而得名。”昀芷解釋道。

“後來對這一家如何處置的?”允熥又道。

“當時我與無忌隱忍未發,等到這一家族又犯下另一個錯誤,而且是總督府已經明文說過絕不能觸犯的錯誤後,我親自帶兵將這一家剗除了。”說起這件事,昀芷仍然感覺心頭暢快。

但她隨即又有些沮喪的說道:“但即使剗除了這一家,地方官府收斂了一些,但仍然陽奉陰違。我們也不能將所有的高門大戶都消滅,那樣就徹底亂了,一分錢的稅也別想收上來。”

“這也是難免的。”允熥說道。這可不是隨意出言安慰,他就是這麼想的。在一個實行了至少兩千年以宗教爲核心的分權制度的地方,想要建立中央集權制度至少需要三代人的努力。不,三代人都不一定夠。漢代從漢高祖立國,到漢武帝基本建立中央集權制度,可是過了四代人。

而且,允熥也不需要他們在印度建立中央集權制度。“昀芷,你們在印度,不需從當地的高門大戶收束權力,也不需能夠從民間得到多少勞役,賦稅只需足夠總督府與軍隊的開銷便好。你們所要做的一切的目的,都是爲了讓印度更好的成爲大明的殖民地。”允熥解釋了一下殖民地的含義,繼續說道:“爲了讓印度更好的成爲殖民地,需要修建良好的道路,需要修建軌道,需要疏通河道,需要讓當地人不敢敲詐勒索漢人商戶,需要維持社會秩序。其他的,都不需要做。”

“以後,朝廷還會逐漸攻滅南印度的番國,也在當地設立總督府治理地方。南印度與北印度一樣,都是當做殖民地看待。”

“殖民地?”如同當初剛剛聽到這個詞的文垣一樣,昀芷一時也難以接受。與西方不同,大明傳統上不存在殖民地的概念,只要爲朝廷納糧當差,朝廷就不會對不同地方的百姓區別對待。這和土司還不一樣,土司擁有自己封地的全部權利,位置世襲,所有官員也都是自己任命,對朝廷承擔的義務只是助戰,以及以整個土司爲單位向朝廷交稅;但殖民地的官員則由宗主國任命,稅收也是收到每一個人、每一個家族、每一個商戶頭上。

“只能這樣做。”允熥又將當初對文垣說的話重複了一遍,最後說道:“這些話早就想對你說,只是寫在心裡又怕說不清楚,所以等你這次回國後纔對你說。”

“三哥,你當初下令對漢人、印度人實行不同的政策,漢印分治,是否也是爲了更好的讓印度成爲殖民地?”沉默半晌後,昀芷問道。

“確實如此。”允熥坦然承認。“若是放任遷移到印度的漢人與當地人融合,要不了兩代他們就會成爲當地的婆羅門或剎帝利種姓的婆羅門教徒,施政也會偏向當地,還怎麼把他們當做統治印度的基石?只有分而治之,才能讓他們能夠被信任。”

“我明白了。”昀芷說道:“我以後會按照殖民地的要求,建設印度。也會將此事告訴秦鬆與沐昂。對了,三哥,秦鬆與沐昂,三哥以後打算如何安排他們?”

“怎麼安排秦鬆與沐昂?”允熥愣了一下,說道:“你指的是印度的總督如何任免吧。”

“是妹妹話說的不清楚,妹妹就是這個意思。”昀芷忙道。

“爲兄當時也是頭一次設立總督府統轄佔領的海外之土,不知如何安排纔好,這二年才逐漸有些心得,又結合拂菻國家的先例,定下了總督府的官制。”

“首先,總督權力很大,掌釐治軍民,綜制文武,察舉官吏。但不掌有法律之權,另由朝廷派人擔任。總督三年一任,最多連續擔任兩任,任期截止與下一任總督交接後必須立刻返回中原,不得在當地逗留,也不得使子孫定居當地。”

“其次,總督府官員,除掌管法律之人外盡皆由總督任命,但除地方官員外,不得以定居當地兩代以上的漢人充之。”

“其三,總督府之軍隊分爲兩類,一類爲從中原派去之將士,只在轄地五年,五年後輪換另一支軍隊駐紮;一類爲當地人組成之軍隊,也就是你所說的橙營,武將由當地人或定居當地的漢人擔任。定居當地的漢人不得爲普通士兵。”

允熥這些規定的目的,就是爲了防止總督叛變,在總督府轄地自立爲君。通過這一系列的規定,形成中原漢人——土生漢人——當地人三級管理模式。中原來的漢人掌握大權,但權威來自大明朝廷,沒有朝廷的威勢什麼都不是,根本無法自立爲君。

“至於秦鬆與沐昂,身爲首任總督,過二年卸任了,爲兄當然也不會虧待他們。凡是於海外擔任過總督的,返回中原後直入中樞爲部院或輔官。”允熥又順便說了說對卸任總督的待遇。他定的待遇較高,目的是吸引官員願意去印度做總督。

“這纔好。”昀芷道。在印度一同爲總督這些年,她和秦鬆、沐昂也有了些交情,聽到卸任總督能得到較高的待遇也爲他們感到高興。

之後昀芷再介紹印度的情形,旁的也不多說,只說交通與社會秩序。北印度有一條東西貫穿的恆河,還有許多支流,恆河沿岸也是印度最繁華富裕、人口最多的地方。有這麼一條水道在,她們倒也不需要在怎麼修建道路。只是爲了傳信方便,在恆河南岸修建了一條軌道,用於傳遞十分重要的書信或運送官員往來。

至於社會秩序,昀芷等人除了總督府所在地,並未改變當地原有的社會秩序,只是在城市推行了更高效的收稅方法。在昀芷看來,低種姓的當地人日子當然過得不好,但他們自己似乎不這樣覺得,也沒有造反或者爲強盜的打算,社會秩序還算可以。唯一的變化,就是當地人不論高低種姓都知道漢人不能惹,即使只是最普通的漢人。當然,若是漢人惹到高種姓,高種姓也不會任由漢人欺負。

“不錯。”聽完昀芷的話,允熥點評道。在他看來,昀芷已經圓滿的完成了任務,值得誇獎。

但聽了允熥這個評價,昀芷卻高興不起來。她又與允熥說了幾句話,忽然道:“三哥,我想與無忌調回中原”。

聽到這話,允熥愣了一下,站起來拍了拍昀芷的肩膀,同她說道:“爲兄知曉你願意留在印度做總督,是爲了開創一番事業,告訴旁人女子也未必不如男。現下之所以又不願在印度繼續做總督,是因爲既然不用總督做什麼,你也就沒有幹勁了。”

“也罷,爲兄就答應你們返回中原。不過你可不要以爲今後就能輕鬆了。爲兄讓你來宣府,名義上由無忌擔任總兵,實則你來做這個總兵。”

“去宣府做總兵?”昀芷疑惑地說道:“宣府這個地方是九大邊鎮之一,在除甘王叔之外的藩王都去了海外或回了京城後,八個邊鎮都由武將擔任總兵,怎麼忽然讓妹妹做宣府總兵?宣府有什麼特殊之處麼?因爲離着北平較近?”

“宣府當然有特殊之處,不僅要防備蒙古人南下騷擾,還要做別的事情。這件事武將多半做不好,但若是任命一個文官來做,恐怕與武將又配合不好。所以就要用到你和無忌夫妻了。”允熥道。

“既然有這樣文臣武將單獨都做不好的事情,妹妹願意接受。不過,除了防備蒙古人南下騷擾外的其他事情是什麼?”昀芷問道。

“事情嘛,等到了天津再與你說。這可不是賣官司,而是到了天津你見到實物,解釋起來更容易一些。”允熥道。

“那就等到了天津再說,妹妹不急。”昀芷笑着答應道。

第183章 準備第380章 囑咐大臣第1038章 鐵門關之戰——中者必異第59章 ……陰謀——兩處場景第1113章 繼續談論第129章 過山東第1286章 活字印刷術第319章 內宮貪腐案(三)第405章 德州城外之戰(一)第1760章 開羅——自稱國君第1069章 決戰——百夷衛的驚人戰術與上直衛第1756章 開羅——‘說服’他們第1660章 巴布納——妄想用騎兵來反擊?做夢吧第474章 第三次第1662章 巴布納——去巴布納第1765章 允熥與文坻的對話第1326章 南洋風雨——事情與軍費第855章 南定——前夜第455章 答應和準備第237章 開海首日第30章 寶鈔戰爭——計算的投入第215章 以官代吏第297章 命婦第1691章 倒是十分關心旁人的婚事第94章 講武堂——第一堂課第728章 對安南的決定第82章 抓海盜第1235章 沒有時間只能快說了第779章 大案——招供第1162章 蒙古謀劃——吩咐第163章 新人第405章 德州城外之戰(一)第180章 突發事件第962章 陳立傑的幻境第1282章 克拉維約東遊記(四)第991章 第三個目的第1514章 議論第782章 大案——李家的線索第415章 降與死第561章 鬆綁第1309章 下一代該成婚了?(五千字章節)第586章 五皇子第866章 捷報第499章 兵藩番外20:祭拜長陵第779章 大案——招供番外12:政府、政黨與辯論第1748章 見面商談第1743章 神秘的漢人第1272章 想要的教育第1044章 最終決戰前的間隙——親征第302章 嚮導第532章 縣試第681章 侄戚嬸妹第202章 小說家第1806章 沿着二十年前的道路——賢彩第100章 後續第61章 ……陰謀——差點兒第521章 如何治理永明第50章 老朱親口說要近期冊封皇太孫了第43章 宮廷內外的陰謀——西南之人第547章 再次清查第450章 得知意圖東侵第1779章 格致院視察——驚訝的張學熙第1017章 帖木兒的演講第392章 遼王的反應第1012章 母女第484章 懷孕、離京和贊儀第1174章 插入第1511章 驚訝的敏兒第1173章 爲年後提前謀劃第277章 文武人才第330章 科舉新制度第1277章 戶籍制度改革的目的(七夕節快樂)第628章 李家和兵部第297章 命婦第565章 道理第91章 允炆救母失敗第271章 處置與公租房第113章 出行番外1:四百年後的世界第1334章 南洋風雨——下一步第266章 又一名先生第1739章 偉大的航行第458章 答謝很久之前的救命之恩第1469章 攤牌第241章 國事家事第1738章 出人預料的變化第310章 內藩與外藩第482章 鎮守臺灣第1156章 計劃不如變化第1722章 文坻第1140章 臨危第1184章 所有學校的變化第764章 李家懷疑第1688章 商議與後患第928章 意外的火器人才第868章 反應第1010章 焦急第1155章 出征
第183章 準備第380章 囑咐大臣第1038章 鐵門關之戰——中者必異第59章 ……陰謀——兩處場景第1113章 繼續談論第129章 過山東第1286章 活字印刷術第319章 內宮貪腐案(三)第405章 德州城外之戰(一)第1760章 開羅——自稱國君第1069章 決戰——百夷衛的驚人戰術與上直衛第1756章 開羅——‘說服’他們第1660章 巴布納——妄想用騎兵來反擊?做夢吧第474章 第三次第1662章 巴布納——去巴布納第1765章 允熥與文坻的對話第1326章 南洋風雨——事情與軍費第855章 南定——前夜第455章 答應和準備第237章 開海首日第30章 寶鈔戰爭——計算的投入第215章 以官代吏第297章 命婦第1691章 倒是十分關心旁人的婚事第94章 講武堂——第一堂課第728章 對安南的決定第82章 抓海盜第1235章 沒有時間只能快說了第779章 大案——招供第1162章 蒙古謀劃——吩咐第163章 新人第405章 德州城外之戰(一)第180章 突發事件第962章 陳立傑的幻境第1282章 克拉維約東遊記(四)第991章 第三個目的第1514章 議論第782章 大案——李家的線索第415章 降與死第561章 鬆綁第1309章 下一代該成婚了?(五千字章節)第586章 五皇子第866章 捷報第499章 兵藩番外20:祭拜長陵第779章 大案——招供番外12:政府、政黨與辯論第1748章 見面商談第1743章 神秘的漢人第1272章 想要的教育第1044章 最終決戰前的間隙——親征第302章 嚮導第532章 縣試第681章 侄戚嬸妹第202章 小說家第1806章 沿着二十年前的道路——賢彩第100章 後續第61章 ……陰謀——差點兒第521章 如何治理永明第50章 老朱親口說要近期冊封皇太孫了第43章 宮廷內外的陰謀——西南之人第547章 再次清查第450章 得知意圖東侵第1779章 格致院視察——驚訝的張學熙第1017章 帖木兒的演講第392章 遼王的反應第1012章 母女第484章 懷孕、離京和贊儀第1174章 插入第1511章 驚訝的敏兒第1173章 爲年後提前謀劃第277章 文武人才第330章 科舉新制度第1277章 戶籍制度改革的目的(七夕節快樂)第628章 李家和兵部第297章 命婦第565章 道理第91章 允炆救母失敗第271章 處置與公租房第113章 出行番外1:四百年後的世界第1334章 南洋風雨——下一步第266章 又一名先生第1739章 偉大的航行第458章 答謝很久之前的救命之恩第1469章 攤牌第241章 國事家事第1738章 出人預料的變化第310章 內藩與外藩第482章 鎮守臺灣第1156章 計劃不如變化第1722章 文坻第1140章 臨危第1184章 所有學校的變化第764章 李家懷疑第1688章 商議與後患第928章 意外的火器人才第868章 反應第1010章 焦急第1155章 出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