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0章 退休

“噢,探險之人沿着漢洲東海岸線一路向南,發現了漢洲大陸的最南端,而且通過經度、維度測算,得知南漢洲大陸的面積也十分廣闊,比中原更大?”看到這份奏摺,允熥聲音中略有些驚喜的自言自語道。

“這真是太好了。終於發現整個漢洲大陸了,這片最後的新世界。”他又笑着說了一句。

但允熥高興一陣,卻又爲難起來。既然發現了這片土地,那最好就分封給諸王。分封幾位王爺至南漢洲倒是容易,但人從哪兒來?現在大明本土承擔這麼多的移民人口需求已經吃不消了,憑藉自願的和被抓到的囚犯根本不夠,哪裡還有足夠的人遷移到南漢洲?

“罷了,今年年底過年,我就以慶賀奪取印度爲名讓所有仍在中原的藩王來京朝貢,到時候問問有誰願意去南漢洲。若是實在無人願意去,就先流放幾百個窮兇極惡之徒過去,再給他們些武器,看看能不能創造歷史上來到那裡的伊比利亞人的佳績。”允熥最後這樣決定。

暫時定下了如何處置南漢洲,允熥將這份奏摺放到一旁,繼續批答其餘奏摺。這時練子寧走上來,將手裡的奏摺放到御桌上。允熥也沒在意,擡起頭同他說了幾句話就要低下頭繼續批答奏摺。但這時練子寧忽然說道:“陛下,臣有事要稟報陛下。”

“何事?”允熥問道。

“陛下,臣請求告老還鄉。”練子寧忽然跪倒在地,說道。

聽到這話,允熥吃了一驚,頓了一下才吩咐宦官將他扶起來。

“練卿怎麼忽然想要告老?”待練子寧站起來後,允熥又問道:“練卿可是最近身子不爽利?朕馬上叫御醫來爲練卿診治。”

“陛下,臣的身子骨雖然比不得年輕時候,但現下還算康健,並未得什麼病。”練子寧忙說道。

“既然愛卿並未得病,那爲何忽然請求告老?”允熥道。

“陛下,臣自從洪武十八年蒙先帝恩典得爲榜眼,任翰林院編修,至今已經二十九年。這二十九年間,臣只在父、母過世時奔喪回過兩次家鄉,此外再未曾回鄉。臣隨着年歲日長,也越發思念家鄉。”

“而且臣今年已經六十有五,早已年過花甲,雖然身體現下還算康健,但說不準哪一日就會忽然倒下而且疾病難救。臣想要趁着身子骨還好的時候回鄉,將來不必兒孫千里扶靈回鄉安葬。臣請求陛下開恩,允許臣告老還鄉。”練子寧說道。

聽到練子寧的話,允熥十分爲難。話已經說到了這份上,況且他確實年紀不小了,在大多數人只能活五十上下的情況下屬於高壽,真說不準哪一日就故去了,不允許他告老還鄉並不合適。

但允熥現在又十分倚重練子寧,不願讓他回去。允熥仍在進行改革,這些改革都需要大臣的配合與支持。練子寧作風強硬,對推行改革很有用處,讓允熥省了不少心。他若是告老了,想要找人繼任夏輔官容易,但像他這樣能強力推進改革的人可不好找。

可看着練子寧的神情,允熥幾次想要挽留的話都難以說出口。過了一會兒允熥說道:“練卿,愛卿即使想要告老,也等過了這個月。這個月的事情較多,等朕忙完了再行告老。”

“是,陛下。”練子寧一聽陛下的話是準了他告老,十分高興,躬身答應道。

“另外還有一件事,朕需你協助,將此事做好。”允熥想了想,彷彿下定什麼決心一般又道。

“但聽陛下吩咐。”練子寧忙道。

‘若是朕讓你不要告老,你也會聽從’,允熥腦海中想過這句話,但並未說出來,舉起茶杯喝了一口,之後對他說道:“朕要你幫朕,將退休之制定下來。”

“退休之制?陛下何意?”練子寧愣了一下,問道。退、休這兩個字他都認識,含義也都知道,但合在一起他就不知道什麼意思了。

“退休之意,是指當官員爲官至一定年歲後,不再擔任官職。退休之制,就是朕定下一個規矩,某個品級的官員到了多大年紀,就必須不再擔任官職。”

“陛下,這是強制不得繼續爲官?”練子寧問了一句,見到允熥點頭,不由得有些納悶:‘陛下適才還想挽留我,這時怎麼又想定下一個強制某人到了年歲不再爲官的規矩?’

練子寧不由得問了出來。允熥想了想,決定同他說實話。“因爲朕,打算恢復丞相之制。”

“恢復丞相之制?陛下,先帝早已將丞相之位廢除,如何能夠恢復?”練子寧馬上說道,聲音略大了些。

“愛卿不必說話這樣大聲,可小些。”允熥忙道。同時他有些慶幸:‘今日是休沐日,只有一位輔官與一位中書舍人當值,中書舍人適才又聽朕的吩咐傳旨去了,這番話不必擔心被旁人聽去。若是不然,即使在側殿與他說話,他適才說話這般大聲也會被人聽去。’

他之後解釋起自己的想法。“練卿,朕並非要恢復丞相這個官職,而是讓四輔官的權力更大些,類似於洪武初年的丞相,所以稱之爲恢復丞相之制。”

“陛下,臣斗膽詢問:爲何要讓四輔官的權力更大些?”練子寧的情緒平靜下來後,又問道。

“因爲後世之君,未必會如同朕這般勤勉。”允熥苦笑着說道。

允熥這話聽起來有些滑稽:與朱元璋相比,允熥的工作時間至多隻有他的三分之二,不,五分之三,如何能夠稱得上勤勉?但允熥的類比對象並不是朱元璋,而是歷史上大明後期的皇帝,也類比所有王朝中後期的皇帝。

歷史上所有王朝的中後期,皇帝都不免會怠政,處置朝政的時間越來越少,更多交給大臣來做。允熥不覺得自己的後代能夠違背這個規律。既然如此,就要有有足夠權力之人代替皇帝處置朝政。而大明的制度在這方面是先天缺陷,因爲丞相被廢,無人能夠代替皇帝處置朝政。前文曾經說過,歷史上大明後期的許多亂象,都和這一缺陷有關。這一制度固然可以避免有人從體制內篡奪權力成功,但也讓朝廷的運行效率極低,地方上也慢慢脫離了中央朝廷的掌控。爲避免這一情形,允熥只能決定恢復,不,部分恢復丞相制度。

當然,這番話允熥不會全與練子寧說實話,半真半假的和他解釋了。聽了允熥半真半假的解釋,練子寧低頭想了一會兒,說道:“臣明白陛下的用意了。不過,臣仍然不明白:這與制定退休之制有何關係?”

“制定退休之制,是爲了避免有心懷不軌之人威脅社稷。朕會在這一制度中規定,擔任四輔官只能爲一任,任期三年,之後不得再次擔任四輔官,也不能在六部任職。”

“當然,若是僅僅針對四輔官定下這個制度,未免太過刻意。而且據朕所知,許多官員年紀大了以後,都如同練卿這般思念家鄉,想要回鄉,只是若年紀未至六旬半甚至七旬就請求告老,不免讓人以爲他對朝廷不滿,也會受人譏笑;而且致仕後薪俸只有爲官時的一半,對於有些家境不好的官員來說也難以維持體面的生活,所以不願告老。”

“對此,朕設下退休之制,到了一定年歲強制讓官員退休,正好讓想要回鄉閒居之人不必擔心被人認爲對朝廷不滿,也不會再受人譏笑。爲避免家境較爲貧寒之官員的顧慮,朕決議在這個制度定下後,衆官員退休後可享全俸;若是官階較低之人,還可在退休前轉一官、提升一級,按照提升後的官職發放薪俸。”

允熥嘴上說的話處處爲官員着想。但他之所以要實行退休之制當然不會是爲了官員。允熥認爲,大多數官員,年過五旬後若是仍然沒有升到高官,就會不思進取因循守舊。一般情況還罷了,雖然他們會因循守舊,但差事也不至於就不做了,沒多大影響。

可允熥要推行的改革較多,這是因循守舊的官員難以接受的,他們多半會或明或暗抵制;反而年輕官員更加銳意進取,接受改革的程度更高些。爲了方便改革,允熥只得大量提拔年輕官員,反正每年國子監畢業這麼多人,三年還有一次會試殿試,不擔心沒有人來做官。但若是大量開革年歲較大的官員不僅難以辦到,而且允熥的名聲也會受到毀滅性打擊。思來想去,還是推行退休之製爲好。

“朕決定品級爲正八品至未入流之官員,退休年歲定爲五十五歲;正四品至從七品之官員,退休年歲定爲六十歲;正一品至從三品之官員,退休年歲定爲六十五歲。”允熥最後說了自己爲他們定下的品級。

聽完允熥的話,練子寧低頭沉默不語。不管允熥說的怎麼好,退休之制必定會被大多數官員所反對,願意退休的人只是少數。練子寧若是幫助推行這一制度,必定會被罵聲所淹沒,他等於是要賠上自己的名聲。允熥也知道這一點,所以並未催促,只是等着練子寧自己做出決定。

過了許久許久,練子寧才擡起頭來,同允熥說道:“陛下,臣願意推行退休之制。”‘所謂食君之祿忠君之事,陛下既然吩咐了差事,臣下豈能因爲一己之私而推脫?況且陛下對我極其重用,君恩厚重,我若是推脫,自己也沒有臉面以士人自居。哪怕爲了自己心安,也要答應。’他想着。

“好!”聽到練子寧答應,允熥的心放鬆下來,大聲說了一句。他隨即意識到自己有些失態,咳嗽一聲又拿起茶杯喝了一口掩飾自己的情緒,待平緩過來後才說道:“愛卿答應甚好,朕十分欣慰。待朕再對此事斟酌一番後,就推行此制。”

“是,陛下。”練子寧又答應一聲。

過了幾日,練子寧在一次上朝時忽然提出退休之制。允熥裝作從前並不知曉此事,當場並未表態,而是接過練子寧的奏摺後表示要斟酌一番。

消息傳開後,許多官員開始痛罵練子寧。即使按照制度退休後仍然發全俸,但做官時的種種補貼都沒有了,也會少了下屬三節兩壽時送的禮,更不必提貪污受賄的錢財必定一分錢得不到了,與做官時差別極大,除了極少數人,誰願意早早就退休?作爲始作俑者的練子寧,當然會被他們痛罵。不僅如此,他們還污衊練子寧的名聲,練子寧爲官時的一點點不妥之處都會被拿出來放成千百倍大,被人所譏諷。

面對着四面八方洶涌而來的痛罵聲和譏諷聲,練子寧只是沉默不語,完全不理,每日按時上朝,上值,下了班就回家,彷彿不知道一般。

也有人想要當面譏諷他,但被旁人攔下了。練子寧畢竟是夏輔官,又被允熥所信任,當面惹他的後果可不好說;而且以下官侮辱上官乃是罪過,也是官場上的底線之一,可不能這樣做。而且也有人琢磨陛下的做法越想越覺得高深莫測,當面譏諷練子寧真正得罪的還不知道是誰,更不會這樣做。

又過了幾日,允熥宣佈接受練子寧的建議,推行退休之制。因爲事先已經與所有二三品的官員商議過了,他們都沒有反對,退休之製得以推行。

又過了一個月,練子寧正式上書請求按退休之制退休,允熥準了他的請求,練子寧離開京城,返回家鄉。

聽說練子寧依照退休之制退休之事,有人譏諷道:“他當初推行退休之制時,大約是沒想到自己會成爲頭一個退休之人。”

但不論百官如何譏笑練子寧,退休之制已經建立起來,已經無法被更改了。

允熥鬆了口氣。這時也已經到了十月,快要進冬天了,按照往常的慣例冬日不會有什麼事情,允熥以爲自己能鬆快些。但他沒有想到,那一件本該在幾年後纔開始的事情,竟然馬上就要拉開帷幕。

第1802章 宗教婚禮與留親第218章 從前之事第912章 對戰程朱理學(一)第541章 繼續召見第1362章 從兩輪到三輪第824章 戰安南——結果第1221章 軍事改革——廢很久之前就想廢的人(上)第1782章 格致院視察——萬有引力定律第1730章 大明也要準備起來了第1389章 教徒與意外的點評第755章 南巡——不要色目人!(五千字章節)第902章 太着急了第814章 雷州第725章 探望和兩蒙古人第123章 兗州事件——疑點第1244章 真正的學校——學生會第10章 後續發酵第1098章 遺書第270章 飛快的革新第1245章 真正的學校——教育的目的第490章 薛氏第30章 寶鈔戰爭——計算的投入第466章 逛上元燈會第428章 下線遁第106章 婚禮第855章 南定——前夜第1723章 等到奪取埃及後父親再告訴你第1520章 猜到追擊第157章 郡主第1277章 戶籍制度改革的目的(七夕節快樂)第563章 杭州商戶第1208章 外交無小事——最終處置與三個目的第382章 安與郭與徐第1421章 大喜之極與大悲之極第949章 兒子與非親生母親第791章 大案——真相(上)第1524章 掛鉤終於掛上了第1490章 如何對付傳教士第1407章 接見——伯魯入職格致監第1784章 工業時代——搗毀機器運動第1770章 高興的利奧諾爾第1136章 上陣第476章 修路與提振第1486章 不公平第1752章 炮灰第238章 楊任來滬第706章 接見使者之前第1444章 對歐洲的謀劃—對卡斯蒂利亞第142章 戰——新動向第582章 宦官家人第1296章 爲什麼選擇騎馬第730章 對安南的正式決定第179章 準備,出發第695章 不必上朝上學的早晨第88章 造訪齊泰家第1817章 大結局第88章 造訪齊泰家第1247章 允許勳貴經商?第1661章 巴布納——人死如燈滅第1704章 絕對不正常第398章 青州城(二)第1500章 蘇州驚變——決斷第18章 重陽節——寶鈔之一第839章 多邦城——最後第922章 由此所引發的第1791章 再次設立市舶司與另外兩件事第400章 齊王女第593章 兩處思量第1120章 撒馬爾罕城後續——白帳與藍帳第958章 拜祭答覆本章說第683章 寧王朱權(本章四千字,之後還有一更)第1172章 漂的緣故第383章 徐家與文官第47章 宮廷內外的陰謀——麪館成爲了主要場景第486章 惦記第900章 慶功宴——意外的人才第1719章 初談進兵蘇伊士第1210章 由一個笑話所引發的第1206章 外交無小事——事情的經過下第1065章 決戰——陽光下第1087章 謊言的目的第1689章 回到京城第499章 兵藩第153章 慶功第253章 第一堂課第1227章 抵達周王府的路上第1813章 統治階級第676章 看病與舊人第1358章 回到京城第846章 安南士紳(二)第744章 不同的麪館第1497章 蘇州驚變——蕭家談話第976章 第一次商議第1800章 護衛統領與拜見朱榑第1065章 決戰——陽光下第460章 拜祭功臣廟第1311章 張家議論第551章 海務院和新市舶司第1707章 世子,世子
第1802章 宗教婚禮與留親第218章 從前之事第912章 對戰程朱理學(一)第541章 繼續召見第1362章 從兩輪到三輪第824章 戰安南——結果第1221章 軍事改革——廢很久之前就想廢的人(上)第1782章 格致院視察——萬有引力定律第1730章 大明也要準備起來了第1389章 教徒與意外的點評第755章 南巡——不要色目人!(五千字章節)第902章 太着急了第814章 雷州第725章 探望和兩蒙古人第123章 兗州事件——疑點第1244章 真正的學校——學生會第10章 後續發酵第1098章 遺書第270章 飛快的革新第1245章 真正的學校——教育的目的第490章 薛氏第30章 寶鈔戰爭——計算的投入第466章 逛上元燈會第428章 下線遁第106章 婚禮第855章 南定——前夜第1723章 等到奪取埃及後父親再告訴你第1520章 猜到追擊第157章 郡主第1277章 戶籍制度改革的目的(七夕節快樂)第563章 杭州商戶第1208章 外交無小事——最終處置與三個目的第382章 安與郭與徐第1421章 大喜之極與大悲之極第949章 兒子與非親生母親第791章 大案——真相(上)第1524章 掛鉤終於掛上了第1490章 如何對付傳教士第1407章 接見——伯魯入職格致監第1784章 工業時代——搗毀機器運動第1770章 高興的利奧諾爾第1136章 上陣第476章 修路與提振第1486章 不公平第1752章 炮灰第238章 楊任來滬第706章 接見使者之前第1444章 對歐洲的謀劃—對卡斯蒂利亞第142章 戰——新動向第582章 宦官家人第1296章 爲什麼選擇騎馬第730章 對安南的正式決定第179章 準備,出發第695章 不必上朝上學的早晨第88章 造訪齊泰家第1817章 大結局第88章 造訪齊泰家第1247章 允許勳貴經商?第1661章 巴布納——人死如燈滅第1704章 絕對不正常第398章 青州城(二)第1500章 蘇州驚變——決斷第18章 重陽節——寶鈔之一第839章 多邦城——最後第922章 由此所引發的第1791章 再次設立市舶司與另外兩件事第400章 齊王女第593章 兩處思量第1120章 撒馬爾罕城後續——白帳與藍帳第958章 拜祭答覆本章說第683章 寧王朱權(本章四千字,之後還有一更)第1172章 漂的緣故第383章 徐家與文官第47章 宮廷內外的陰謀——麪館成爲了主要場景第486章 惦記第900章 慶功宴——意外的人才第1719章 初談進兵蘇伊士第1210章 由一個笑話所引發的第1206章 外交無小事——事情的經過下第1065章 決戰——陽光下第1087章 謊言的目的第1689章 回到京城第499章 兵藩第153章 慶功第253章 第一堂課第1227章 抵達周王府的路上第1813章 統治階級第676章 看病與舊人第1358章 回到京城第846章 安南士紳(二)第744章 不同的麪館第1497章 蘇州驚變——蕭家談話第976章 第一次商議第1800章 護衛統領與拜見朱榑第1065章 決戰——陽光下第460章 拜祭功臣廟第1311章 張家議論第551章 海務院和新市舶司第1707章 世子,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