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魯同意了方浩的要求,用人頭來換取方浩這邊的鋼鐵。
至於換取的價格,經過沙娜幾次來回的奔跑,終於有了一個標準。
老人婦女和未成年人的人頭不能作數,因爲那樣的人沒法成爲士兵,方浩拿過去也沒有辦法領功——最主要的是,方浩怕沙魯爲了獲得更多的鋼鐵,殺一些自己部落裡的老弱婦孺來搪塞。
一顆人頭價值三十斤鐵。
看起來價格不高,可是想一想,一匹戰馬或者一個年輕戎突女人的價格也就是五十斤鐵,就能知道這個價格,其實並不低了。
而且沙魯要對付碧落大草原的話,肯定會殺對方的人,那人頭本來是沒有價值的,現在一顆人頭能夠換來三十斤鐵,可以說是白撿的好處,當然沒有拒絕的道理。
而且,爲了促成此事,方浩還預先支付了三十萬斤鐵。
同時,方浩也寫了一封奏章給朝廷,提到了現在天賜大草原的首領沙魯,說此人“心慕天朝威儀,久存歸化之心”,早就想跟着堯國走,願意成爲堯國在北方的屏障,當年戎突人入侵的時候,他就非常的反對,也因爲這個態度受到了貶斥,一直到去年的那一場戰爭,他那幾個王兄都戰死,這才掌握大權,現在急着想和堯國交好,已經約束部下,和龍城軍互不侵犯。
並且這一個敵酋的首領掌握住了權力之後,就派出了密使來跟他聯絡,表達了和平的願望,願意派遣使者入駐京城,向堯國稱臣,歲歲納貢,只希望堯國能夠同意雙方正常交易,互通有無。
最重要的是,沙魯這個敵酋還表示願意爲了朝廷去征討不服王化的碧落大草原。
關於碧落大草原和天賜大草原的紛爭,方浩也在奏章裡面做了詳細的說明,提到今年春夏季節,兩邊就進行了幾個月的戰爭。
方浩並沒有在奏章中替沙魯的誠意背書,而是在奏章中分析,沙魯這個時候向堯國表示歸順之意,大概原因就是因爲要和碧落大草原發生戰爭,不想腹背受敵。
但是他認爲不管沙魯說的那些話是不是真實的,有沒有真心誠意的想要歸順堯國,只要他真的要和碧落大草原開戰,朝廷就可以支持他。
以夷制夷,驅狼吞虎,纔是最好的策略,只要兩大敵對勢力的力量在消耗,不管誰輸誰贏,堯國都是最大的獲益者。
而且兩邊重開交易,堯國並沒有損失,反而可以獲得更多的牛羊馬匹,來補充內地耕牛和戰馬的不足,也可以改善內地老百姓的生活。
所以他建議朝廷答應沙魯的請求,准許兩邊重開交易。
在這裡他還請了一個罪,說考慮到沙魯要對碧落大草原用兵,爲了支持戎突人自相殘殺,他擅自作出了主張,已經同意和沙魯所部進行小規模的交易——讓沙魯用斬獲的戎突士兵人頭來換取鐵器。
他不是爲了靠這些人頭來獲取功勞,而是要確認沙魯拿了他的鐵,是實實在在的殺了碧落大草原的人。
他也表示,如果朝廷不同意這樣的交易,他就會馬上停止。
這一份奏章,他並沒有經過朔州,而是直接採用加急方式上奏朝廷。
他現在是龍城軍的總兵,正三品武將,雖然還掛靠在朔州的名下,事實上卻有獨立的指揮權,完全有資格不經過朔州而單獨上奏。
這一份奏章是採取的加急方式送出去的,到達京城的時候,離他發出去,還不到一個月的時間。
這一份奏章在朝廷引起了很大的爭議。
和戎突人私下談條件,是一件很犯忌諱的事情,沒有得到朝廷的同意,就已經私自決定和對方進行交易,嚴重一點的話,可以說得上是通敵大罪。
如果不是因爲方浩是太子一派的紅人,朝廷上不知道有多少人拿這個藉口來攻擊他了。
哪怕大家都知道他是太子一派的紅人,可是,這一份奏章還是得到了很多的反對。
反對得最強烈的,除了尤登閣那一派之外,還有來自朔州這一系的將門勢力。
邊關的事情,朝廷肯定會詢問那一派將門勢力的意見。
他們倒是沒有說方浩通敵,而是說戎突人狼子野心,不可輕信,說方浩可能是年輕沒有經驗,被戎突人給騙過了,真要跟他們進行交易,等到他們實力足夠強大,又會對堯國發動戰爭。
幾年前的那一場戰爭,不是一方勢力發動的,而是三方勢力共同發動,可見戎突人三方勢力是一體的,所謂的內部戰爭,只不過是騙取方浩信任而已。
他們認爲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朝廷不能夠允許雙方重開交易。
朔州那一系的將門發出反對的聲音,那很正常,因爲重開交易的話,朝廷會接管此事,最低限度也會設立關卡徵稅,損失的就是他們的利益。
不過他們也不敢將這件事情指爲方浩通敵叛國,他們要敢這樣說,方浩也敢將他們早就和沙魯進行交易的事情抖露出來,結果就是大家都玩完。
但是他們不敢說的話,尤登閣那一派可沒有什麼不敢說的。
他這一派的勢力已經日漸萎縮,遇上這樣的機會,也是他們一個難得的反撲機會,所以就進行了非常猛烈的抨擊。
通敵叛國就是他們給方浩安下的罪名——明明在幾年前才遭遇過和戎突人的戰爭,現在又拿鐵來和戎突人做交易,這分明就是給戎突人送去屠殺堯國人的武器,是堯國千古罪人。
但是他們抨擊的越猛烈,支持方浩的聲音也就越強。
因爲他們的加入,這個問題已經不再是單純的邊關問題,而是一個黨爭的問題。
同意他們的觀點,那就是同意方浩是通敵叛國的人,那就會損及太子一派的威望,甚至太子從邊關調過來的那幾十個將領,地位都不能保住。
已經把持了朝政的太子一派,又怎麼可能會允許這樣的事情發生?
攻擊方浩的聲音雖然不少,但是支持方浩的聲音更多,而且越來越多。
這已經演變成了一個站隊的問題,想跟着太子走的人,就必須要支持方浩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