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4 阿爾薩斯洛林

斯特拉斯堡的烽火點燃,整個城市中的革命者們就此被喚醒,人們用木棒和叉子敲開了市政廳的大門,焦急地將一面德國國旗插在了市政廳的旗杆上面。與此同時,在南錫、在默茲、在孚日,革命羣衆們做着相同的事情。

不知道出於怎樣的念頭,駐守在阿爾薩斯洛林的法國萊茵軍團並沒有對革命者們進行恐怖的鎮壓,他們彷彿像是沒有看到這一切似的,而革命者也沒有去攻擊萊茵軍團的駐地,從而局面出現了一種詭異的平靜。

卻說阿爾薩斯洛林的歸屬,其實也是一本爛賬。白南這一代人在中學的語文課本上都學過都德的《最後一課》,其中老師和學生們的愛國情懷讓人動容。不過後來有人打槍說,明明阿爾薩斯洛林人是說法語的,就算是被強令說別的語言,也應該是說法語纔對。之後又有人出來解釋,雖然阿爾薩斯洛林人確實是以德語爲母語的,但實際上更加認同法國,所以最後一課中的場面並不是不可能發生的。

歷史上,關於阿爾薩斯洛林的歸屬最早可以溯源到公元九世紀。加洛林王朝興起於洛林的梅斯地區,定都於離阿爾薩斯-洛林不遠的亞琛。查理曼創立了一個統一西歐的大帝國,然而到他的繼承人虔誠者路易時期,維繫和傳承這個廣闊的帝國變得困難重重。公元843年,虔誠者路易的三個兒子根據公平原則簽訂了裂土封王的《凡爾登條約》。根據條約,帝國被分割爲西法蘭克王國、中法蘭克王國、東法蘭克王國三個部分,這三個王國分別是今天法國、意大利和德國的前身。阿爾薩斯-洛林此時歸屬於中法蘭克王國。但是,中法蘭克王國領土狹長,阿爾卑斯山以北的領土易攻難守,僅十年後,東西法蘭克國王就輕鬆穿越邊界,在阿爾薩斯境內的斯特拉斯堡會盟討伐中法蘭克國王。阿爾薩斯-洛林地區作爲加洛林王朝的“龍興之地”,從此成爲東西兩大強鄰爭奪的重要目標。西法蘭克王國的禿頭查理先拔頭籌,於869年吞併了洛塔爾吉王國,開啓了第一次爭奪阿爾薩斯-洛林的“百年戰爭”。在接下來的一百年裡,阿爾薩斯-洛林地區多次易主,直至9世紀末,由於西法蘭克王國發生王朝更迭,取代東法蘭克王國的神聖羅馬帝國才穩定控制了阿爾薩斯-洛林地區。

然而從13世紀開始,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權威日益衰落,帝國核心領地從今天德國西南部的士瓦本變成哈布斯堡王朝的奧地利。原本處於帝國核心的阿爾薩斯-洛林地區逐步滑落到帝國的邊緣,神聖羅馬帝國對阿爾薩斯-洛林的政治控制也日益鬆弛,當地諸多教俗領主逐漸獲得了事實上的自治地位。16至18世紀,法國爲了打破哈布斯堡王朝的包圍圈(當時奧地利、荷蘭和西班牙法國幾個主要鄰國都是哈布斯堡家族領地),逐步吞併了阿爾薩斯-洛林地區,因爲此地既是連接哈布斯堡王朝德意志領地和尼德蘭領地的南北走廊,也是連接法國和德意志的東西要道。

效忠於法國,卻不是法國人,爲了維持波旁王朝在阿爾薩斯洛林的統治,波旁王朝給予了這一地區不少的優惠政策,比如在法國新教合法地位被廢除後,阿爾薩斯仍舊允許信仰新教。

波旁王朝給阿爾薩斯-洛林帶來了社會穩定和經濟繁榮,但是當地居民對法國人的身份並不認同,他們只是因爲法國能提供安全的環境才選擇效忠法國,在戰亂頻仍的德意志,安全是昂貴的奢侈品。

可一切隨着德意志革命的勝利而終結了。

一個叫作卡爾?馬恩斯的德裔猶太人,從大唐取來了國際主義的火種,並使其在德意志的土地上熊熊燃燒起來。這場戰爭中,初生的德意志共和國,依靠着國際主義的偉大信仰和自己堅定的勇氣,最終擊敗了兩個歐洲強國,普魯士和奧地利,統一了除勃蘭登堡等少數地區以外的德意志地區。

更重要的是,由於德意志國革的先進性,嚴密的組織和可靠的執行力,再加上一點來自大唐的援助,這場革命極爲徹底,也使得成果格外豐碩。平等自由等精神深入人心,如猶太等一直被歧視的民族獲得了地位,而且由於有着大唐現成的發展經驗以及援助,德國的經濟發展欣欣向榮,出現了極大的進步。

這些都使得阿爾薩斯洛林人變得眼熱。他們效忠於法國,是因爲法國能夠給予他們安全保障,而現在法國現在反而是處於一片混亂之中,德國強大到可以直接擊敗普魯士和奧地利兩個強國,背後還有世界頭號強國大唐的支持。那麼,成爲德國人顯然比成爲法國人更有吸引力了。

在這個時候,同一民族和同一語言的優勢才最終有了一定體現。

在十年前,阿爾薩斯洛林就初步有了一部分人在傳播國際主義的思想,德國建國之後,一條萊茵河自然也阻止不了大量承載着國際主義思想精華的小冊子來到這裡。雖然同時法國大革命思想也在傳播中,但是德意志革命的成功似乎給了這裡的人們更多的信心,所以加入國革的人也逐漸增多。

阿爾薩斯洛林地區的國革黨相對獨立,甚至不隸屬於法蘭西國革,這也使得他們操作一些事情的時候擁有更多的自主性。

當然去法入德這樣的大事,必須經過第一國際的點頭同意。而德意志國革方面對於阿爾薩斯洛林也有着很大想法,畢竟德國的萊茵魯爾區擁有大量的煤炭儲量,但是卻缺少鐵礦,發展鋼鐵行業這一工業核心產業,就瘸了一腿。而洛林則擁有大鐵礦,足以使得德國鋼鐵工業起飛,所以德意志國革從接觸阿爾薩斯洛林國革以後,就給予了各方面的支持,希望這件事可以最終實現。

688 殖民新說856 拉普拉塔420 種子(下)029 各懷鬼胎791 西逃路(下)054 “鐵血”616 抵賴732 插手印度241 擒龍(十)786 拳亂(十二)071 澄清564 隱藏的爆炸266 康仕平882 部署調整630 修約960 尾聲523 炮艇入河214 戰前內閣會議012 盛宴821 對天空的嚮往160 女兒207 軍貿大單460 西海岸戰區(上)847 新移民潮282 薛嶽出山739 總統千金819 目送(番外)311 西海岸三州372 不列顛買買買611 青州案(五)916 低地戰役(八)017 遇襲063 舊金山建市322 拆遷714 華沙會戰(十二):虐殺274 帶來文明336 遣唐使(下)590 文化發展434 福興026 大唐666 直的和彎的703 華沙會戰(一):緊缺的彈藥327 幕府之使619 不戰006 組建獵騎569 萊比錫戰役(一)959 大一統946 次大陸戰役(下)538 赤字(中)560 國際縱隊的小戰士537 赤字(上)123 瓦胡的野心437 謝絕233 擒龍(二)256 當唐兵(上)229 喜聞樂見帶路黨958 德意志之死948 遊牧民789 西逃路(上)498 報應不爽(上)251 城管無敵盧小毛(下)059 奢侈品貿易304 天津條約532 競選502 人頭881 應對歐洲111 最終抵達004 統計608 青州案(二)694 橫貫線538 赤字(中)634 阿爾薩斯洛林888 願景626 反擊693 美國商人(下)092 抵港333 陸奧出羽州699 內鬥522 疆域940 大轟炸314 英國人的求購737 貿易經濟304 天津條約732 插手印度674 初戰英吉利(下)694 橫貫線451 國家安全會議933 決戰日德蘭(八)114 揉圓搓扁的命535 搬家945 次大陸戰役(中)068 夏威夷090 邊界劃定954 愛爾蘭獨立092 抵港424 一七八八(下)656 大采購134 戰蘭芳019 報復670 被擺一道
688 殖民新說856 拉普拉塔420 種子(下)029 各懷鬼胎791 西逃路(下)054 “鐵血”616 抵賴732 插手印度241 擒龍(十)786 拳亂(十二)071 澄清564 隱藏的爆炸266 康仕平882 部署調整630 修約960 尾聲523 炮艇入河214 戰前內閣會議012 盛宴821 對天空的嚮往160 女兒207 軍貿大單460 西海岸戰區(上)847 新移民潮282 薛嶽出山739 總統千金819 目送(番外)311 西海岸三州372 不列顛買買買611 青州案(五)916 低地戰役(八)017 遇襲063 舊金山建市322 拆遷714 華沙會戰(十二):虐殺274 帶來文明336 遣唐使(下)590 文化發展434 福興026 大唐666 直的和彎的703 華沙會戰(一):緊缺的彈藥327 幕府之使619 不戰006 組建獵騎569 萊比錫戰役(一)959 大一統946 次大陸戰役(下)538 赤字(中)560 國際縱隊的小戰士537 赤字(上)123 瓦胡的野心437 謝絕233 擒龍(二)256 當唐兵(上)229 喜聞樂見帶路黨958 德意志之死948 遊牧民789 西逃路(上)498 報應不爽(上)251 城管無敵盧小毛(下)059 奢侈品貿易304 天津條約532 競選502 人頭881 應對歐洲111 最終抵達004 統計608 青州案(二)694 橫貫線538 赤字(中)634 阿爾薩斯洛林888 願景626 反擊693 美國商人(下)092 抵港333 陸奧出羽州699 內鬥522 疆域940 大轟炸314 英國人的求購737 貿易經濟304 天津條約732 插手印度674 初戰英吉利(下)694 橫貫線451 國家安全會議933 決戰日德蘭(八)114 揉圓搓扁的命535 搬家945 次大陸戰役(中)068 夏威夷090 邊界劃定954 愛爾蘭獨立092 抵港424 一七八八(下)656 大采購134 戰蘭芳019 報復670 被擺一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