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8章 真假難辨

1916年正當遠東的中國人正準備慶賀新年的時候,二月三日歐洲戰場上自開戰以來到現在最大規模的炮擊開始了,這也是人類有史以來最爲猛烈的炮擊。德國人在正面不到十四公里的戰線上竟然部署了一千三百多門火炮,其中一半以上都是重炮,還有四十門三百八十毫米和四百二十毫米的超級重炮被配置在突擊羣的正後方,在輔助突擊方向德國陸軍也部署了超過三百門以上的野炮和近兩百門的重炮——譚延闓只知道一戰中最負盛名也是最臭名昭著的“凡爾登絞肉機”,但是他卻沒有想到由於中俄在1905年的海參崴要塞攻防戰中中國炮兵震憾世界的表演摧枯拉朽的打垮了俄軍在三天內佔領海參崴要塞給德國人予以很大的啓示,現在德國人仿效那場戰爭集結了遠比歷史上更爲強大的炮兵來攻打凡爾登。

無論在火炮數量上還是重炮比例上,德國陸軍部署在凡爾登的力量遠比當年中國陸軍部署在海參崴要塞面前的力量要強大的多。德國人在最初的炮擊中便達到了一小時十二萬發炮彈的驚人記錄,這比中國在海參崴的炮擊準備的整個過程還要多出兩萬發炮彈,恐怖的炮擊持續了整整九個小時,上百萬發炮彈犁過了法國凡爾登要塞的每一寸土地,期間還夾雜了毒氣彈攻擊,並且使用了包括芥子氣、光氣在內的新型毒氣彈——這些毒氣彈技術和這場殘酷戰役中所應用的很多最有效的殺人技術有很大一部分都是來自中國軍工科技的支持。

這確實是有史以來最爲兇猛的炮擊,雖然海參崴戰役已經過去了快十年,但是由於當年中國從海陸基本上鎖死了俄國人的行動,從而可以從容的部署炮兵,這使得很多記錄都沒有在歐洲戰場上刷新,不過從這一天這些記錄都被德國人給輕鬆的打破了,然而承受這一苦果的從俄國人變成了法國人。

經過一年多的戰爭,德國人已經從戰爭中吸取了足夠的教訓,並且將經驗轉化到這次凡爾登戰役當中來——德國將領認爲在步兵發起攻擊之前,就利用炮火摧毀一切阻擋步兵前進的障礙,製造一個任何部隊都無法防守的“死亡區”,從而確保攻擊部隊能夠順利通過,正是這一提高炮兵在陸軍中地位的認識,才使得現在的凡爾登戰役得以實現。

德國將領堅信在經過這一次規模宏大的炮擊之後,任何守軍都會一蹶不振喪失堅守陣地的信心。事實上也是如同德國將領們所設想的那樣,在德國步兵發起攻擊前,法軍的第一陣地已經被炮彈炸的面目全非,第二陣地一半的防禦配系已經被完全摧毀,森林被燒成灰燼,高地上被炸起的浮土就有兩尺厚。當下午懶洋洋的陽光透過戰場上的硝煙照射在德國士兵灰藍色的鋼盔上反射出一道道更加冷漠的光芒時,從高空偵查氣球上可以清楚的看到德國士兵呈波浪形涌上凡爾登要塞的各個攻擊目標。

德軍從二月三日開始發動進攻之後,只用了一天的時間便佔領了第一陣地,並且第二陣地相當部分失守,這大大的震動了協約國。不過德國意猶未盡繼續向前發動進攻,並且直接將炮兵下放到各作戰師來指揮,有力的保證了炮兵對前線步兵的火力支援。

當消息傳到中國的時候,在陸軍當中引起了非常大的反響,尤其是陸軍當中對需要更大口徑適合野戰的重炮呼聲最高——德國陸軍中已經裝備了一百三十毫米野戰重炮,而中國目前最大的陸軍野戰重炮是一百二十毫米口徑,更大的口徑就意味着一次投放更多的彈藥,可以摧毀更加堅固的工事。像凡爾登那樣的防禦體系要塞,如果按照十年前中國陸軍的打法非硌着牙齒不可,重炮在攻克這樣強悍的堡壘時會成爲至關重要的因素。

不過譚延闓卻在同一天批准了旅順造船所建造一艘東雲級戰列艦和威海衛造船所建造兩艘新型戰列巡洋艦的命令,並且在上海江南造船廠開工建造一艘排水量在三萬噸的未知用途試驗艦。中國已經放棄了秘密造艦計劃,在第一時間將剛剛批准的1916年造艦計劃按照條約通報給美國,除了中國建造的東雲級戰列艦的五號艦之外,兩艘新型戰列巡洋艦固然很引人注目,但是美國人更關心那艘用途不明的試驗艦。按照通報這艘試驗艦造艦週期將會長達四年,這在中國是很少有的,只有當初中國自己建造的第一級戰列艦北洋級戰列艦才用了這麼長的時間。

不過很快來自中國政府的相關描述文件中宣稱,這艘排水量巨大的試驗艦是不安裝武器系統的,按照中國人的說明這艘巨大的“船舶”是一艘海軍輔助艦隻。不管怎麼說,三萬噸的排水量多少讓美國人聯想到了讓他們極爲忌憚的東雲級戰列艦,如果真的如中國政府所言是一艘輔助艦隻的話,那刨除強大而又沉重的主炮系統和厚實的裝甲防護系統之後,這麼一個大傢伙到底是用來做什麼的?美國人固然很好奇,但是很快被另外一個隱秘途徑得知的消息所吸引了——中國將會開啓繼東雲級戰列艦之後,下一代中國海軍主力戰列艦的研製計劃,雖然缺乏更進一步詳細的情報,但是上海江南造船廠已經開始進行擴建工作,將會興建一座五萬噸級的超級船塢……

因爲中國在歐戰中所扮演的角色正好和美國相反,雖然在物資供應上中國所提供的物資要比美國略勝一籌,尤其是在戰爭早期和德國無限制潛艇戰的時候中國設立在英國本土的倉庫讓英國渡過了物資匱乏的難關,但是中國同樣是同盟國頭號供應商,並且在政策上在很大程度上與協約國做對,尤其是南洋極大的侵害了英法的利益。東雲級戰列艦在數據上與英國的伊麗莎白女王級要勝出不少,增加一艘東雲級戰列艦多少也有威懾英國避免協約國秋後算賬的意思。

同樣施佩艦隊的戰列巡洋艦證明了這一海軍裝備在破交戰中巨大的價值,尤其是中國的戰列巡洋艦在各方面數據上要勝出英國同類戰艦不少。中國增大戰列巡洋艦上的投入比在戰列艦更能威懾英國的海上貿易航線,況且以戰前中國所擁有的潛艇數量雖然沒有對外公佈,但是其規模絕對可以與英德相比毫不遜色,且潛艇的質量也是最佳的——如果說法國人用潛艇擊沉一艘大型戰艦證明了潛艇的價值,而中國人則是第一個將潛艇真正的引入戰爭中並且取得巨大收益的國家。

儘管歐洲戰場正戰得如火如荼,但是中國在新年伊始公佈的新年度造艦計劃依舊讓人側目不已,尤其是美國和英國所承受了巨大的壓力。協約國在凡爾登正遭遇了自開戰以來最大的危機,德國陸軍幾乎以橫掃天下的氣勢一手拿着榔頭一手拿着鑿子,一次又一次的鑿擊法國人的心理防線——凡爾登曾經被“在法國的德國佬”焚燬過一次,法國人是絕對不會任其淪陷的,這場戰爭將會成爲另外一個馬恩河,一個更加殘酷的馬恩河翻版。

德國人推進的速度很快,這同時也就意味着法國守軍損失也就越嚴重,在戰役發起的第三天,法國最高統帥部委任第二集團軍貝當將軍成爲凡爾登戰役的戰區司令官。貝當將軍在大戰從未打過仗,但是在戰爭開始後連續幾次指揮的戰鬥受到了法軍總司令霞飛將軍和總參謀長卡斯特爾諾的賞識,從此一路官運亨通,從團長起步一路升到旅長、師長、軍長和集團軍司令,這種升官速度可謂令人瞠目結舌。

德國人的攻擊猛烈異常,整個戰役發動堪稱教科書的典範,此時德國人在凡爾登戰役的角力臺上遠遠領先法國的優勢,這種優勢並非是短時間所能夠扭轉的,相反德國陸軍越來越具備“擊穿”凡爾登的趨勢。不過德軍制訂的凡爾登戰役計劃本身還是消耗戰,向前推進的決心並不堅決,德國陸軍的基層指揮官和士兵也是嚴格按照陸軍高層制訂的戰役“進程表”來層層推進——“攻佔第一陣地,對第二陣地進行偵查”,事實上法國的第一陣地在驚天動地的炮擊中就已經淪陷了,德軍不過是付出微不足道的代價便將之佔領,隨後士兵便在完成對“第二陣地的偵查”後返回第一陣地修築野戰工事。

德國人的刻板作風在絕大多數的時候爲其在世界民族之林贏得了美譽,但是在戰爭中還是如此刻板,這無疑就將勝利轉交給敵人。不過好在德國陸軍高層很快便被戰役發起的結果所振奮,尤其是急功近利的皇太子閣下急於在戰場上證明自己的“能力”,德軍高層指揮在統一意見之後決定加快“戰役火車的進程”,這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德軍的勝利果實。

不過相對於對手法國人而言,德國人做的遠遠不夠——當貝當深夜到達凡爾登之後,他所做的便是將凡爾登變成整個協約國戰爭的中心,獲得了整合整個戰役戰區資源的權力,貝當將軍在巴黎集中了四千多輛汽車日夜不停的通過這條二等公路向前線運輸各種作戰物資和士兵。值得一提的是在這次前所未有的以汽車承擔後勤運輸任務的行動中,有四百多輛卡車是中國的產品,而隨着戰役時間的拉長最終行駛在這條被法國人稱爲“神聖之路”上的中國汽車數量達到了一千多輛。

儘管貝當將軍在後勤供應上採取了衆多革新措施,爲了穩定戰局日夜不停的將法國士兵送上前線,相比之下德國在戰役準備期間後勤工作堪稱完美,但是戰役打響之後後勤負擔陡然加重,戰役才進行了幾天德國向前線輸送的兵力不過纔有開始階段的十分之一多,在這點上要比對手的成績差很多。不過德國人的開局非常好,在不到一週的時間裡戰線向前推進了十公里之多,幾個重要的戰略支撐點都落到德國人的手中,法國人想要獲得戰場均勢還要有很長一段路要走,這背後往往意味着讓人抓狂的傷亡數字。

凡爾登戰役在進行到第十五天的時候,德國陸軍的進攻動能終於在紛至沓來的法國援兵拼死抵抗下消耗殆盡,可以說在這半個月的戰鬥中,開始擔負最重要的突破任務的第三、七、十五、十八四個精銳德國軍死傷慘重,基本上已經失去了進攻的能力。在這可怕的半個月內,根據中國陸軍參謀部和內務部的配合分析得出的結論,德國陸軍在這半個月之內至少因爲死傷、被俘而損失了至少十萬左右的士兵,至於法國人那邊這個數字將會更爲驚人,甚至可能會達到一個駭人聽聞的數字——德國人向這片狹小的戰場前後至少投放了兩百萬發以上的炮彈,法國人的損失將會達到十五萬人以上,甚至還會更高。

雖然德國進攻部隊的動能已經耗盡,但是包括杜奧蒙炮臺在內的一些重要的支撐點都在德軍控制之下,並且佔領後便加強了工事防禦,法國人想要奪回這些支撐點,將會付出相當驚人的代價。半個月後,凡爾登的硝煙雖然還是四處瀰漫,但是戰場已經進入了消耗對峙階段——現在是法國人該到了爲其對對手疏忽大意而償債的時候了,爲了奪取那些失去的戰場支撐點,從巴黎出發甚至是整個西線的法國軍隊輪流進入戰場去和德國人戰鬥。

戰爭的刺激作用遠超乎譚延闓的想象之外,儘管他爲這場戰爭處心積慮的準備了差不多超過五年的時間,甚至更早的在中俄戰爭結束之後就開始有意識的爲這場戰爭而做着各種各樣的準備工作。不過當戰爭到來的時候才明白過來,自己所做還遠遠不夠,但是相對於中國這麼貧弱的底子而言,能夠插手這場戰爭,並且在這次世界大戰中中國能夠憑藉現有國力而成爲和美國一樣並駕齊驅的對局勢走向有着根本決定性作用的中立國,這已經是相當了不起的成就。

隨着戰爭時間的延長,中國底子比較薄的劣勢也就愈加明顯——美國的戰爭生產潛力開始被激發出來,而相應的經過一年多的消耗,前期譚延闓攢下的物資存貨已經開始告罄,現在纔是實打實的拼生產力。事實上中國還是有一定的“存貨”的,不過這些存貨是譚延闓指定不能動用的,並且這些戰爭物資儲備並不少,足可以支持四十個正規師滿足作戰半年的需要。

跟隨譚延闓的“老人”都很清楚他的“愛財”本色,沈靜和軍方高層心中都在揣測總統囤積在手中的這批作戰物資到底用意何在,尤其是這些物資大多都集中在北方和西北的大型倉儲中心中,結合在歐洲戰爭爆發後中國的外交策略,很多人都在心中暗想中國加入同盟國的時間。只不過譚延闓對此守口如瓶,一反常規的既不對政府也不對軍方高層進行解釋,以往這兩方總會有一方提前知道譚延闓下一步的動作,這樣做未免太過反常了些,當然雙方都將視線集中到共和國的另外一方強力機關——內務部。

現任老k還是老董,不過董先生的年齡明顯不適合再繼續擔任這個職務,中國的情報部門已經不是十五年前剛剛草創時期的簡單機構,董先生已經沒有這麼多精力來掌控這麼龐大的情報機構,而此時內務部的實權正在由董先生向溫基岩手中轉移。總統對內務部投入的資源一直都是個謎,總統可以對海軍斷奶,但是對內務部一直都是若有若無的通過各種渠道向其注入經費,以保證內務部的需要,由於內務部的特殊性,政府和軍方對其心底都是有一定敬畏,甚至是畏懼,這種情況對於政府方面的官員尤爲明顯——內務部在國內的幾次出手,幾乎每次都是伴隨着地方官員和中央官員的隕落,就算是軍方涉及的人也不例外,可謂是手持“殺人許可證”低調而又威風八面。

儘管譚延闓對自己的下一步行動諱莫如深,但是政府方面從總統關於加強西北和北方鐵路網建設和建設以蘭州、烏魯木齊、庫倫爲中心的工業基地,還有軍方從總統調動起家的“北洋七鎮”發展起來的幾支“超級陸軍師”的部署,譚延闓的嫡系中已經開始有“總統對俄採取行動”的想法。尤其是軍方得知內務部的核心武裝力量“黑兵”已經離開北京的駐地前往西北後,這種猜測就更加呼之欲出了,爲此軍委副主席楊超、陸軍總參謀長李韜都有意識的將五個師的精銳部隊從北京、山西和遼寧調往東雲省進行適應性訓練,並且指示軍工生產單位和醫療保障單位對部隊在寒帶作戰的各種保障項目進行科研攻關。

第350章 連橫合縱第182章 權力交換第150章 別無選擇第315章 推進第120章 未來第166章 順勢而爲第359章 千鈞一髮第29章 隱憂第129章 矛盾第176章 變法九要第112章 重組第262章 選擇第173章 巡洋艦第216章 空頭支票第46章 出兵朝鮮第237章 意外第266章 建國第143章 造艦第278章 未來第238章 時代第116章 達潮第223章 鈍刀第319章 四十年第387章 對峙第393章 藍天第34章 會面第57章 入幕第187章 武力第261章 說客第124章 釜底抽薪第165章 叛亂第390章 日蘭德第94章 惡魔第99章 壓力第324章 猛藥第232章 力辭第330章 崩潰第18章 靚影第211章 逝去第231章 玄機第326章 資本第332章 屈服第2章 秀才第2章 秀才第346章 離訊第183章 回報第233章 接風第182章 權力交換第345章 投子第351章 流動的資本第352章 爆料第225章 線路第169章 風起第54章 常熟第387章 對峙第368章 散財第367章 敲打第193章 庭辯第363章 警報第396章 急轉直下第41章 完婚第148章 起義第267章 不斷進步第143章 造艦第208章 遙遠第17章 排場第381章 磨刀第171章 拉攏第116章 達潮第147章 令人嫉妒的日本第52章 生路第195章 策略第197章 設障第107章 前途第244章 導火索第69章 籌款第282章 北洋第295章 國與家第143章 造艦第51章 絕望第111章 危機第95章 一致第144章 演習第88章 反算第93章 議和第309章 刺刀見紅第162章 政潮第152章 軍轉民第123章 把柄第127章 鋪墊第245章 選擇第343章 市場第205章 挖角第386章 破交第322章 廢物利用第57章 入幕第379章 焦點第334章 強權第157章 互惠
第350章 連橫合縱第182章 權力交換第150章 別無選擇第315章 推進第120章 未來第166章 順勢而爲第359章 千鈞一髮第29章 隱憂第129章 矛盾第176章 變法九要第112章 重組第262章 選擇第173章 巡洋艦第216章 空頭支票第46章 出兵朝鮮第237章 意外第266章 建國第143章 造艦第278章 未來第238章 時代第116章 達潮第223章 鈍刀第319章 四十年第387章 對峙第393章 藍天第34章 會面第57章 入幕第187章 武力第261章 說客第124章 釜底抽薪第165章 叛亂第390章 日蘭德第94章 惡魔第99章 壓力第324章 猛藥第232章 力辭第330章 崩潰第18章 靚影第211章 逝去第231章 玄機第326章 資本第332章 屈服第2章 秀才第2章 秀才第346章 離訊第183章 回報第233章 接風第182章 權力交換第345章 投子第351章 流動的資本第352章 爆料第225章 線路第169章 風起第54章 常熟第387章 對峙第368章 散財第367章 敲打第193章 庭辯第363章 警報第396章 急轉直下第41章 完婚第148章 起義第267章 不斷進步第143章 造艦第208章 遙遠第17章 排場第381章 磨刀第171章 拉攏第116章 達潮第147章 令人嫉妒的日本第52章 生路第195章 策略第197章 設障第107章 前途第244章 導火索第69章 籌款第282章 北洋第295章 國與家第143章 造艦第51章 絕望第111章 危機第95章 一致第144章 演習第88章 反算第93章 議和第309章 刺刀見紅第162章 政潮第152章 軍轉民第123章 把柄第127章 鋪墊第245章 選擇第343章 市場第205章 挖角第386章 破交第322章 廢物利用第57章 入幕第379章 焦點第334章 強權第157章 互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