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火中取栗

在西暖閣跪了一地的一品、二品大員,幾乎在京高官中最顯赫、最有實權的人物都集中在這裡了,這些官員加上坐鎮天津的李鴻章,這些人才是大清官場上最頂級的食肉動物。可是這些在官場上摸爬滾打一輩子,什麼大風大浪都經歷過的大員們在慈禧太后的盛怒之下,居然連一個人也不敢站出來接話。

西暖閣內所發生的一切翁同龢都看在眼中,而光緒皇帝的表現則更讓他心中感到深深的失望,本來這段日子他已經委曲求全,但是卻沒有看到效果,他還是非常驚愕的看到慈禧太后是如此的強勢,在討論舉國戰爭的場合,能夠控制主導這個場合的只有慈禧太后,而不是光緒皇帝,他的心已經沉了下來,西暖閣彷彿瀰漫着一層陰雲……

“翁師傅,這段日子都是你在軍機處主事,你就不說上兩句?!”慈禧太后的話中沒有任何情緒,但是這一個“翁師傅”卻讓翁同龢聽得毛骨悚然——這個詞讓翁同龢想到了已經病逝的醇王。

光緒皇帝並非慈禧太后親生,自從恭王奕訢被她給收拾了之後,醇王上位攝政,可是醇王卻是光緒皇帝的生父,不管醇王奕環願意不願意,身爲當今皇帝的生父隱隱就與慈禧太后抗衡的意思。光緒七年朝鮮午事變,朝鮮王的父親大院君李昰應被幽禁於保定,事後奕環請示想放李昰應回朝鮮,結果慈禧回覆了一句話讓奕環與翁同龢都出了一身冷汗:“不放。我要叫天下當爹的都有個榜樣!”當時奕環就跪在地上半天不敢起來。

那說話的神態和現在簡直一模一樣。自從慈禧太后聯合恭王奕訢發動了辛酉政變之後到現在已經三十年了,這三十年中慈禧太后單獨召見翁同龢也有十五六次——這是一種恩寵和信賴,但是這種信賴隨着醇王去世之後就急轉直下。三十年中無論兩人關係遠近,慈禧太后可從來沒有稱呼過翁同龢爲“翁師傅”啊!

一想到這裡,翁同龢地頭上居然冒出了一絲冷汗,醇王怎麼死地他是最清楚不過的了,當時他可是守在醇王的牀前看着醇王斷氣地——慈禧藉故支走了有名望的太醫,並且醇王的用醫用藥權力都在她手上。醇王曾經心驚膽戰的告訴他:“我沒有用醫權吶!”

“現在沒有了醇王,自己這個帝師又該如何自處?!”翁同龢心中泛起了一絲悲涼,但是面對慈禧太后的問話,他不得不打起精神說道:“回聖母皇太后:北洋十數年,靡費千萬,然一戰而潰,李鴻章衰病昏庸,殆誤大局……”

“翁同龢!”翁同龢的話還沒有說完。慈禧太后猛地一拍桌子打斷了他地話:“我問你話,你就說這個?!都什麼時候了,戰局如此你們還要黨爭,良心都讓狗吃了?!”

西暖閣中羣臣驚駭。看到有些畏懼之色的光緒皇帝,翁同龢在閉嘴的同時也從心底裡算是清楚了誰是這間屋子中的主角。誰是這座皇宮的主人,誰是這個老大帝國的主人……

“李鴻章爲北洋主帥,海陸之戰皆敗,李鴻章難辭其咎,臣以爲應當嚴處李鴻章……”李鴻藻看到翁同龢那個窘迫的樣子,便出言解圍。

雖然這幾年李鴻藻已經不怎麼問事了,這幾年翁同龢行事作風越來越有些出格,但是他也不願意看到昔日的清流盟友現今如此局面。今天這個場面可是大清最具實力地頭面人物聚合在這裡,一旦出醜那翁同龢的“帝師”威信將會蕩然無存,最重要的便是他和翁同龢一樣,也不願意看到二十來歲的光緒皇帝是個空架子,慈禧太后就這麼一直把持權柄到死。

“女人干政這可是亡國先兆啊!”李鴻藻心中暗自想到,想歸想但說出來他可就沒有這個膽子了,想到三十年前地辛酉政變,慈禧太后連先王留下的八大輔政大臣都殺地殺,流放的流放,這個女人的鐵腕在隨後的三十年中沒有一個人敢於挑戰。

“嚴處?哼哼……你們說說,環顧殿庭,哪一個人能夠取代李鴻章,去和日本人拼命?!”慈禧太后冷笑的說道。

“皇太后所言極是!朝廷不用李鴻章,更有何人足以與東洋對抗?而且臨陣換將乃是兵家之大忌。”跪在一邊的孫毓汶說道,李鴻章和他是盟友的關係,以前醇王在的時候是他最大的靠山,奕劻上臺後他也曾經巴結過,但是奕劻這個老傢伙就知道撈錢沒有半點本事,跟着奕劻遲早要倒黴,結果奕劻真的倒了黴,被譚鍾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出人意料的給扳倒了。遂興起了心思外結李鴻章爲奧援,這樣一來憑藉自己

處的地位加上李鴻章直隸疆臣之首的威勢,自成一派至少比當年醇王在的時候,自己和老對頭翁同龢的靠山都是醇王,一旦鬧起彆扭醇王在其中和稀泥要強一些,更妙的是李鴻章和翁同龢纔是真正的生死大仇。

慈禧太后聽後點點頭說道:“那就讓李鴻章戴罪立功,仗不是還要打下去麼?!”

孫毓汶聽後心中一喜,他從這句話中聽出來,慈禧太后有和戰的想法了,其實他早就通過太監李蓮英知道慈禧太后對中日之戰開始的那股勁頭早就過了,隨着壽辰日益逼近,慈禧太后已經不止一次流露出要和戰太平過壽的想法了。

“那就更不宜處分了!以北洋一隅之力,搏倭人傾國之師,李鴻章已經打得夠艱難了,而且照目前的情形,仗還要打上一段時間,這個時候處分他,他會怎麼想?太后此舉,臣以爲李鴻章必定會感激在心,傾力以報太后之恩!”孫毓汶這最後一句話已經是非常露骨了。不過這也倒是符合他一貫的行事作風——他和別的大臣不一樣。其他人都是腳踏兩隻船,而他只跟着慈禧,身爲軍機處實際負責人。他對光緒皇帝地態度一直都是不搭不理地。

“臣以爲此時不可嚴懲李鴻章,最重要的是讓他儘快安排漢城左寶貴的去留,還有便是安排如何抵抗倭人進逼,絕對不能讓倭人渡過鴨綠江。臣以爲還應舉薦一位德高望重之大臣協同李鴻章一起抗擊倭寇,這樣一來既可以減輕李鴻章地負擔,也可以讓李鴻章感到朝廷對他的關注……”跪在翁同龢身後的譚鍾麟在這個時候說話。

本來譚鍾麟是不像露面的。自己是兩廣總督和這場戰事沒有任何牽連,把自己給攪進去實在不值當。不過李鴻章絕對不能夠被朝廷嚴懲,按照他們父子事先訂好的策略,李鴻章絕對不可以在戰爭結束之前就被撤職,那可就什麼都完了。剛纔孫汶出手已經在慈禧太后那裡消火了,但是看到翁同龢的臉色非常難看,幾次都想張嘴打斷孫毓汶,所以他才搶在翁同龢地前面繼續力保李鴻章。

翁同龢聽後回頭一看是譚鍾麟。嚴厲的眼神注視了譚鍾麟一下,但是譚鍾麟居然對他的不滿沒有任何反應,甚至連看他都沒有看,這讓翁同龢極爲惱火。不光是翁同龢。譚鍾麟一說話,幾乎所有的大臣都看向他。這個頗有權勢的兩廣總督最近在扳倒慶親王奕劻之後格外的意氣風發,稱爲京師中最受慈禧太后寵信的疆臣,一時風頭無二啊。

“李鴻章怎麼想是李鴻章的事情,北洋一敗再敗,水師幾近全軍覆沒,舉國震怒,不處置怕是說不過去!”翁同龢沒有搭譚鍾麟地話,而是接着孫毓汶,他也不想就這麼憑空豎譚鍾麟這個敵人,兩人過去的交情都是虛的,最要緊的便是譚鍾麟地兩廣總督身份可是讓他顧忌的很。

“北洋水師雖然幾近全軍覆沒,可是日本人也同樣不好過,他們地海軍經過牙山、南大洋、東大洋三次大戰,主力戰艦也都幾近覆沒。北洋水師丁提督殉國,但是指揮日本海軍的倭人將領早在南大洋之戰的時候便被北洋水師所擊殺……臣雖是文臣不懂軍事,可北洋水師上下竭力而戰,日本海軍也是幾乎蕩然無存,可以說北洋水師和倭人在海山是拼了個兩敗俱傷,想想日本以舉國之力,五成以上的財政十年苦心辦海軍,而戶部除了不給北洋撥銀子繼續購買新艦也就罷了,連炮彈都是兩個月前緊急從洋人那裡買的……翁大人,嚴懲李鴻章一人恐怕不合適吧?!”譚鍾麟淡淡的說道。

“譚鍾麟,照你這麼一說,李鴻章是有些委屈了?”慈禧太后說道。

“現在朝鮮局勢雖然不好,但是也沒有到了無可救藥的地步,海上李鴻章的北洋水師可以說是和倭人兩敗俱傷……李鴻章有錯,但是錯不在北洋水師!現在局勢之所以這麼糟糕,全是葉志超棄平壤而逃所造成的,可是朝鮮也未必就這麼落到日本人手中,左寶貴還在漢城堅守吶!臣以爲李鴻章應該負薦人不當之責,朝廷嚴懲的人應該是葉志超而非李鴻章,對李鴻章應該做一警示則可!”

翁同龢聽後臉色鉅變,他沒有想到譚鍾麟在這個時候居然倒戈一擊徹底站到了李鴻章的一邊,照譚鍾麟這麼一說,李鴻章的罪責豈不是全部被抹了?日軍進逼九連城危及盛京,嚴懲一個葉志超就算完了?!不過他怎麼也鬧不明白,自己身在軍機處都鬧不明白日本人的艦隊損失有多大,他譚鍾麟怎麼就這麼肯定日本和北洋水師是兩敗俱傷?!

“世叔,這些

產都是父親囑咐必須在江浙採辦,那裡纔算得上是正同龢不知如何,在這個時候腦海中居然浮現出了一個年輕人的形象。

“該死!譚組安!竟然是這個小混蛋……”翁同龢心中暗罵道,譚鍾麟爲官數十年,翁同龢對他來說不敢說是瞭如指掌,但是譚鍾麟袖子裡面有幾個人才他是知道的。譚鍾麟一直都是中規中矩,連洋務都沒有涉及,更不要說對海軍清楚了。唯一的變數就在他那個三公子。居然能夠說動譚鍾麟辦洋務實業,據說還去了北洋當李鴻章的幕府——譚鍾麟所說地中日兩敗俱傷絕對是那個小子教地!

由於事出緊急,大清的這些高官們只是知道北洋水師慘敗而歸。卻忘記“殺敵一千自損八百”這句老話,北洋水師都成了這樣,那日本人那邊該會是個什麼樣子?到底被北洋水師打沉了幾艘戰艦,沉的戰艦是不是主力戰艦?這中間可是有大文章,而譚鍾麟也是依據這點來回護李鴻章,不能讓翁同龢一句北洋水師幾近全軍覆沒來把慈禧太后忽悠了。只有轉移葉志超地戰敗視線,才能夠暫時保住李鴻章。

“你們這裡有沒有懂軍事的,尤其是對北洋水師和日本海軍都比較清楚的人,這北洋水師敗了,到底敗到什麼程度?日本人勝了,這電報上也說日本人沉了幾艘船,到底是重要還是不重要?若是兩國海軍再打一仗,北洋水師還有沒有這個能力?!”慈禧太后問道。

慈禧太后雖然注重個人享受。爲此可以挪用國家軍費也在所不惜,但是她最恨有人糊弄她。李鴻章的電報中並沒有提到北洋水師戰敗的字眼,只是報出了雙方的損失,下面地大臣在接到電報後。一看雙方沉船數量的對比,直接就炸窩了。光顧着喊“北洋水師大敗”,到底雙方損失有多重,對於兩國戰況有什麼影響,這些都必須要搞清楚。

慈禧一發話之後,底下的朝臣們都是你看我我看你,誰也不肯站出來——他們只知道北洋水師的大鐵甲艦,但是日本人也有鐵甲艦啊,這鐵甲艦之間還應該有個高下優劣之分吧?但是這些東西可不是他們來擺弄明白的,就算軍機處的軍機大臣們也是如此。

“譚鍾麟!你來說說,剛纔你不是說得頭頭是道麼?把北洋水師的戰績給我講明白,你們這些軍機大臣,居然連北洋水師都說不清楚,還要地方督撫來說……嗨!”慈禧太后嘆了口氣。

譚鍾麟聽後眉頭一皺,心中真是暗暗叫苦:“他們軍機處的人都說不清楚,難道我就說得清楚?!苦也!”

譚鍾麟也非常光棍,直接回答道:“回聖母皇太后:老臣也是說不清楚地,只是來西暖閣的時候找了在中書科當舍人的三兒子,才弄明白一些其中的關節。小兒在北洋幕府中曾經待過幾個月,對水師和日本海軍多少熟悉一些,若是太后……”

慈禧太后聽後眉頭舒展了一些說道:“你地三兒子不是寫《勸學篇》的譚延闓麼?怎麼他也在禁中?”

“正是,上個月入中書科做箇中書舍人……”

“那正好,傳懿旨讓譚延闓到這裡來!”

譚延闓很快便被傳進西暖閣,前生地時候他也曾來過故宮,不過卻沒有到過西暖閣,一進門就看到廳裡面跪着這麼多的高品級大臣,把他也給嚇了一跳。剛纔見到傳話的小太監的時候,譚延闓一張五十兩銀票輕鬆的從小太監的嘴裡面掏出了自己想要知道的東西,所以見到這麼多大臣都跪在這裡,乾脆也不上前,直接在門口跪下行禮。

慈禧太后一看是個身着七品官服的年輕人,加上她要聽的事情相對比較重要,見譚延闓跪得這麼遠便揮手說道:“賞跪墊,到前面來吧!”

譚延闓聽後也不磨蹭,徑直在一堆紅頂子間來到前排,在小太監準備的跪墊上跪下重新行禮:“謝聖母皇太后、聖上恩典!”

慈禧太后聽後點點頭,說道:“年紀輕輕能夠如此有爲,這也是大清的福氣,你先前寫的《勸學篇》非常不錯,現在哀家要問問你,李鴻章來的電報你給我們說說,到底北洋水師和日本艦隊這場海戰打到了什麼程度?!”

“謝太后誇獎,微臣也是藉着太后的福氣才寫出《勸學篇》,微臣就是在太后爲家父題寫的九個‘福’字的荷花池老宅寫出的《勸學篇》……李中堂的電報微臣還沒有見過原稿,還請太后賜下,微臣也好解釋的更有條理……”

第362章 矛盾第333章 施壓第387章 對峙第362章 矛盾第293章 據點第267章 不斷進步第127章 鋪墊第108章 會試第97章 枯棋第287章 分歧第29章 隱憂第300章 外圍第355章 戰艦回購第26章 往事第89章 石遺第400章 穩若磐石第2章 秀才第251章 意志第59章 毒計第323章 讓步第390章 日蘭德第321章 無言的教育第310章 乾坤第293章 據點第219章 交易第81章 戲園第105章 北上第378章 范蠡第72章 送禮-第七十三章 宰羊第115章 父子第341章 軍區司令第162章 政潮第124章 釜底抽薪第135章 心中的辮子第370章 輕裝前進第92章 咽喉第349章 移民第295章 國與家第135章 心中的辮子第229章 雄兵第179章 變故第26章 往事第105章 北上第387章 對峙第79章 新居第166章 順勢而爲第249章 遭遇第225章 線路第341章 軍區司令第334章 強權第263章 易幟第391章 釜底抽薪第378章 范蠡第195章 策略第20章 生死一發第305章 轉機第156章 留學生第128章 演習第209章 先兆第182章 權力交換第212章 對峙第234章 留德士官系第272章 生存的權力第351章 流動的資本第148章 起義第366章 迷霧重重第218章 陰雲第53章 權力第93章 議和第320章 邀請第84章 軍機第281章 移民第108章 會試第165章 叛亂第309章 刺刀見紅第40章 盤根錯節第317章 勢如破竹第270章 討價還價第69章 籌款第203章 潛艇第276章 承諾第308章 必勝第252章 猙獰第169章 風起第139章 資源交換第349章 移民第87章 震懾第257章 時代第81章 戲園第358章 震懾第177章 新艦第109章 會元第334章 強權第32章 調任第390章 日蘭德第170章 嚴幾道第215章 憲政第85章 出山第350章 連橫合縱
第362章 矛盾第333章 施壓第387章 對峙第362章 矛盾第293章 據點第267章 不斷進步第127章 鋪墊第108章 會試第97章 枯棋第287章 分歧第29章 隱憂第300章 外圍第355章 戰艦回購第26章 往事第89章 石遺第400章 穩若磐石第2章 秀才第251章 意志第59章 毒計第323章 讓步第390章 日蘭德第321章 無言的教育第310章 乾坤第293章 據點第219章 交易第81章 戲園第105章 北上第378章 范蠡第72章 送禮-第七十三章 宰羊第115章 父子第341章 軍區司令第162章 政潮第124章 釜底抽薪第135章 心中的辮子第370章 輕裝前進第92章 咽喉第349章 移民第295章 國與家第135章 心中的辮子第229章 雄兵第179章 變故第26章 往事第105章 北上第387章 對峙第79章 新居第166章 順勢而爲第249章 遭遇第225章 線路第341章 軍區司令第334章 強權第263章 易幟第391章 釜底抽薪第378章 范蠡第195章 策略第20章 生死一發第305章 轉機第156章 留學生第128章 演習第209章 先兆第182章 權力交換第212章 對峙第234章 留德士官系第272章 生存的權力第351章 流動的資本第148章 起義第366章 迷霧重重第218章 陰雲第53章 權力第93章 議和第320章 邀請第84章 軍機第281章 移民第108章 會試第165章 叛亂第309章 刺刀見紅第40章 盤根錯節第317章 勢如破竹第270章 討價還價第69章 籌款第203章 潛艇第276章 承諾第308章 必勝第252章 猙獰第169章 風起第139章 資源交換第349章 移民第87章 震懾第257章 時代第81章 戲園第358章 震懾第177章 新艦第109章 會元第334章 強權第32章 調任第390章 日蘭德第170章 嚴幾道第215章 憲政第85章 出山第350章 連橫合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