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2章 議戰(下)

華元一六八八年,西北戰火才熄滅不久,淮河流域又傳出一個驚人的消息:大宋武經大夫、亳州團練使王彥以毫州叛宋,求附於漢,蕭鐵奴即以方面之權許之,並命趙立陳兵魯南以威脅徐州,命徐文進駐魯西以呼應王彥。

旬日之間,漢宋邊境全面告急,大宋北至黃河南至長江、東起淮海西至漢中,百姓聞訊無不惶惶,大宋淮北路宣撫使張俊不敢造次,急發加急奏表請朝廷定奪。岳飛韓世忠聞此均感不滿,韓世忠憤憤道:“張俊誤國!當王彥方叛之時,就該以萬鈞之力急破亳州,如何還請示朝廷!”

左右或道:“王彥此次叛亂顯然預謀已久,他一舉旗,北邊蕭某人立刻接納,若張宣撫加兵亳州,蕭鐵奴馬上起兵呼應,那時自淮河至秦嶺的傾國大戰只怕會一觸而發。孟浪攻亳,恐非謀國之道。”

“就因此事他們是早有預謀,所以更該快刀斬亂麻!”韓世忠道:“漢**和已久,號兄弟之邦,便是北朝皇帝征伐漠北、內部空虛時,我大宋亦未縱一馬越徐州以北,兩朝貌似緊張、實則無事的關係由來已久,對此兩國自朝廷以至於民間也都已經習慣。如今王彥起事,在我大宋則爲叛逆,在他北朝則是添亂,我料大漢內部楊應麒諸公、邊疆趙立諸將未必樂意見到此事。蕭鐵奴雖然呼應,但張俊若能當機立斷,即以大兵攻破亳州,趙立、徐文未必敢就此越境援救。事情既畢,即以王彥之首級傳示北朝,以示此爲我大宋境內出一叛徒,與友邦無關,那時蕭鐵奴再怎麼咆哮叫囂也無用了。但如今張俊卻先請示朝廷,以建康諸公之拖沓畏縮,行事必不能果斷,等他們議出個章程來蕭鐵奴早做好了準備!那時再動亳州那便真是兵聯禍結,若不動亳州任王彥歸附,豈不是開了一個惡頭讓邊將有樣學樣麼?若如此恐怕不出數年我大宋州縣就要半數易幟了!”

果然建康朝廷接到張俊的奏報後議論紛紛,一派主張馬上鎮壓,一派主張謹慎從事,甚至有人建議就此割卻亳州免得爲患,議論還沒結果,蕭鐵奴在北邊早已佈置妥當,徐文的兵馬也已接應上了亳州王彥,甚至有一隊漢軍潛行進入王彥所在的譙縣,這部漢軍雖然不多,但他們既已進城,張俊再要動手那就是漢宋大戰了,到了這個時候建康諸公更加不敢妄動,只得趕緊派使者北上交涉,希望北朝能遵守雙方的約定。

伐宋非伐夏可比,不是邊境上一二路軍馬、二三員上將就能解決的,蕭鐵奴此舉主要也是爲了埋下一個火藥桶,並非要就此南下,等火藥桶安置妥當了他便啓程北歸,還沒回到京城御史的彈劾已如雪片飛至,蕭鐵奴睬也不睬一下,見了折彥衝後自回樞密院繼續調兵遣將。

楊應麒見折彥衝以“政事從經、軍事從權”的理由將御史們的彈劾都壓了下來,便召集相府重臣,請皇帝、樞密以及在京諸將帥駕臨相府議事,阿魯蠻這時已經到了榆關,聽說此事後也暫留請旨,希望回京一趟。

相府的會議還沒召開,南宋的使者已經到了,韓昉問楊應麒是否等會議之後再傳見宋使,楊應麒雖是主張緩戰,但心中並非沒有欺宋之意,略一沉吟,便道:“我先見宋使一見,試試南朝的軟硬。”又問使者是誰,韓昉說是朱弁。大凡謀天下之人胸中所收人名都數以千計,楊應麒居大國宰輔之位,大漢縣官以上、大宋州官以上他都有所瞭解,至於敵我雙方的重要謀臣更是久在心中,這等本事雖然罕有,但也不是楊應麒獨到之能,當年的蔡京與今日的秦檜也都具備這等素質。所以這時楊應麒一聽是朱弁便微微皺眉,心想:“看來這次南朝是強硬派擡頭了。”

果然一見面朱弁就責漢廷背盟,要求楊應麒懲治肇事之人,公開與亳州王彥撇清關係,楊應麒道:“此乃樞密使之謀,我做不得主。”

朱弁一聽道:“既然丞相做不得主,不才斗膽,還請引見於大漢皇帝陛前!”

楊應麒道:“我大漢皇帝日理萬機,朱大人要請見還得排期。”

朱弁抗聲叫道:“丞相!你號稱賢相,天下士子或忠於折氏,或忠於趙氏,唯獨對丞相你,無論南北均矚目傾心!難道你真的希望看見兩國交兵、生靈塗炭麼!”

楊應麒眼皮垂了一垂,隨即道:“我有一策,趙官家若肯聽從,或許能平息干戈於未動之前。”朱弁便問何策,楊應麒道:“按當年長江水上之盟,河南之地當歸我大漢。只因貴國邊將飛揚跋扈,不遵此盟,竊據汴梁,使我河東、河北俱曝露於貴朝刀兵之下,商旅農夫不得安息,這才招致我朝上下不滿、軍民懷怨。若趙官家能遵從當年長江水上之盟,以河南易亳州,則不但此事可化害爲利,而且南北兄弟之誼也將更爲鞏固。至於王彥嘛……我們不計較岳飛的過錯,你們也就別計較他識時務之舉了。”

朱弁含怒道:“丞相這是什麼話!汴梁乃我大宋故都,此事天下皆知,嶽元帥揮師北上,驅逐金人而復故土,怎麼就變成竊據了?且我朝兵將自得汴梁以後,並未北越黃河一步,於兩河民生何妨?要以河南千里之地易亳州一城更是荒謬!至於嶽元帥與王彥,二人一忠一奸,一如天上之明月一如溝渠中糞土,豈可相提並論?亳州之地仍歸我朝,王彥叛臣必須授首——此爲是非大節所在,沒得商量!”

最後這句“沒得商量”實有些氣急敗壞了,楊應麒卻也不和他發脾氣,換了一副口氣,言語也由雅變俗,好整以暇道:“你沒得商量,趙官家未必沒得商量。你可修書一封讓副使帶回去,將我的意思轉達建康,或許他們肯答應也未可知。唉,朱大人你要知道我也很難做啊,我也想和平,我也不喜歡打仗,但我六哥他們要打,他又主管樞密,這打仗的事本來就歸他管,我要去扯他的後腿也得整出個理由來啊!所以還請趙官家和建康諸公幫幫忙,不要讓我難做。”把朱弁氣得不行,雙方不歡而散。

第二日折彥衝駕臨相府,左邊是楊應麒坐着雀翎椅,下手爲陳顯、陳正匯、韓昉等一干文臣,右邊是蕭鐵奴坐着虎皮椅,下手爲劉錡、曲端、任得敬等一干武將。行禮既畢,楊應麒便責蕭鐵奴道:“六哥,你這次怎麼如此唐突!也不知會相府一聲便納了亳州,你這是違制!”

蕭鐵奴一笑道:“事急從權,我人在大名府,若先知會了你,等你決定後發文書來,什麼事都誤了!若連一點便宜行事的權力都沒有,還要這樞密使來幹什麼?你相府做事,也不見得都請問過我樞密院!”

楊應麒道:“六哥,我並非要侵你的權,若是南宋北侵,邊境告急,那無論你做什麼我都不會二話,但這次的事情在我看來,就算是誤了也好過魯莽行事!亳州又不是什麼大地方,王彥又不是什麼要緊人物,爲這一州一人而壞了南北邦交,實在是得不償失。”

蕭鐵奴冷笑道:“亳州算什麼!那姓王的又算什麼!我花這麼大力氣納他保他,就是要看趙構怎麼辦!如今亳州城內已有我大漢的軍馬,趙構若是敢強令攻城那便是向我大漢宣戰,趙構若是不敢動彈那南朝其他將帥就會心浮意動,屆時他們中樞邊將兩相猜疑,便是沒事情也要鬧出事情來!我這打算難道你真不懂?若是懂得又何必明知故問!”

這番話說出來折彥衝連連點頭,楊應麒也爲之默然。北宋集權過甚,地方上將領無權以至於積弱,靖康之後爲了保國保種,南宋朝廷給各路軍隊的權力越來越大,各路將帥不但重新獲得了自主指揮作戰的權力,甚至有了近乎獨立的財權,將領一旦同時掌握了兵權財權,那離軍閥就只差一步了——而這與大宋的家法是完全悖逆的!蕭鐵奴久在西北,打交道的一直都是胡人,所以楊應麒也沒料到他才接管樞密便能直刺大宋體制上的死穴。其實楊應麒雖是主張緩統,但並不是不統,而他要對付趙構,瞄準的也是蕭鐵奴所瞄準的方向,在這一點上兩人倒可說是殊途同歸。

陳正匯站了起來,問道:“這樣說來,元帥是打算向宋廷全面開戰了?”

蕭鐵奴倚在虎皮椅上,橫了陳正匯一眼道:“我和老七說話,你插什麼嘴!”

這句話當真是輕侮之至,陳正匯臉上血氣上涌,隨即壓下,調了調氣息,不卑不亢道:“廷議國事,但論是非對錯,豈有身份高低?”

蕭鐵奴雙目一睜,半邊殭屍臉極爲可怕,折彥衝在上喝道:“老六!這裡不是軍中,不得失禮!”蕭鐵奴哼了一聲,移開了眼睛不去看陳正匯。

陳正匯又問:“元帥,你是真的打算全面開戰麼?”

蕭鐵奴眼睛盯着地面道:“是又怎麼樣?你又不管兵部,問這個做什麼!”

陳正匯高聲叫道:“不錯!我是不管兵部,可我管戶部!元帥,你打仗要不要錢啊?”

蕭鐵奴未答,盧彥倫出列道:“陳大人,戶部的底子有多深我不清楚,不過經過這兩年休養生息,加上商路大暢,國庫中的存銀也夠用了吧?”

“不夠!當然不夠!就算平時夠,一打仗也就不夠了!”陳正匯道:“沒錯,這兩年國家是休養生息了,幾條商路開通後賦稅也大有增益,但增益出來的部分全都去填北征期間的坑了!至今建都的款項都還沒還呢!我們還欠着一大筆錢!”

盧彥倫冷笑了一聲道:“陳大人口口聲聲說北征北征,說的好像我們現在是在給北征補窟窿一般,莫非陳大人心裡認爲北征是不對的不成?”

這句話極爲歹毒,陳正匯正要回答,楊應麒已斥責盧彥倫道:“盧大人!北征之舉是形勢所逼,當年決定北征之前就已經料到會落下一個財政上的大窟窿!你是管軍方後勤的,這一點別人不知道,難道你還不知道?陳大人能事前籌到錢糧、事後補好窟窿便已是大功一件!現在議的是南方之戰,大家就事論事,不要東拉西扯胡亂攻擊!”

盧彥倫被說得臉上青一陣紅一陣,折彥衝道:“應麒所言甚是,大家就事論事,莫要扯遠。”

盧彥倫趕緊向皇帝請罪,又向陳正匯賠禮,然後才道:“彥倫也知道戶部還有欠款,但如果我所知不錯,這些欠款的歸還也早有定製,應該是由國家每年收入的一部分分批返還給民間,是吧?”陳正匯應是,盧彥倫又道:“北征所費雖巨,借款雖多,但分成五到十次返還,就算加上利息,每次的數目就數量來說雖然還是很大,但比起國庫的收入就未必佔得了大頭了。陳大人,你實話實說,戶部每年用來歸還欠款的錢需不需要佔到國家總收入的一成?”陳正匯沉吟不語,盧彥倫又問:“那半成呢?”陳正匯又不語,盧彥倫道:“若連半成都不到,陳大人何苦用這北征欠款一事來阻礙陛下完成一統大業!”

wWW⊙ttκǎ n⊙¢o

這番話極爲有力,陳正匯一時沒法反駁,只得道:“戰事一起,國家收入必受影響。到時候會發生什麼事情還未可知。”

盧彥倫嘿了一聲道:“陳大人說的沒錯,戰事一起會發生什麼事情確實難說,可能國家賦稅會受影響,但也可能因此而奪得一座大城,奪得一個大倉,那時不但無損國庫,反有增益呢!”

陳正匯叫道:“這怎麼做的準!”

盧彥倫微笑道:“未必有的收益做不得準,那陳大人所言那未必有的損耗也做不得準!”

楊應麒插口道:“大國相爭,禍釁一起必然經年,經年用兵必勞民傷財,此事自古皆然!”

盧彥倫不敢答,蕭鐵奴淡淡道:“老七,打仗的事情你不懂!對付趙構未必需要經年用兵。宋不敵遼,遼不敵金,金不敵漢!江南小朝廷地方雖然不小,但打起來也許比西夏還容易!”

“不然!”這次出列的卻是武將隊伍中的劉錡,只聽他道:“大宋雖有積弱之名,但那是在靖康年間,當時中原久不經戰火,全國除陝西之外幾無可用之兵,所以大宋兵將對金兵望風潰散亦屬尋常。但好士兵是磨出來的,好將領是在戰場上死剩的!自汴梁城破至今已逾十年,這十幾年裡大宋的羸兵弱將或散或死早已去了十之七八,如今能活下來的多爲悍卒!看其能內平洞庭之亂、外破宗弼大軍,又豈是運氣使然?再則,漢宋帝分兩姓,民本一家,驅秦晉齊魯之兵以下江南湖廣,實無異迫血脈兄弟同室操戈,若無故伐宋,恐漢家將士皆不願戰,此又與徵漠北伐西夏不同!”

曲端立於劉錡下手,聞言道:“劉將軍數立大功,冠於諸將,軍中都雲劉將軍之功不在諸元帥之下,朝中亦有過封帥之議,以取陝保陝、抗夏滅夏之功而登壇封帥,卻也夠了。軍中後輩對劉將軍高踞帥壇並無意見,但也希望劉將軍不要阻了後輩們的立功之路!”

劉錡皺眉道:“你這是什麼意思?封帥之議我與種兄早已聯名請辭,如今正談論伐宋之舉,你提出這件事來做什麼?”

“我提出這件事來並非無理取鬧,只因此事與伐宋之舉有關!”曲端朝折彥衝行了一個軍禮,說道:“陛下,軍人但知立功爲國,揚名爲己,令旗到處便是刀劍所向!同族相親乃是平時禮,戰場之上便連父子兄弟也顧不得了,何況同族?古今中外的軍律之中,又有哪一條是要求士兵在戰場上望父投拜的?如今我大漢如日方中,軍中還沒來得及立功的晚輩個個磨拳擦掌,這批人血氣方剛,若得以引導向外個個都能以一當十,但若不引導宣泄只怕反而會惹出禍事來。誠如陛下在長安時所言,如今天下未靖,甲兵不可收,驍將不可藏,不然等到兵鈍將老之日,陛下再要一統天下,恐怕也有心無力了!”

折彥衝問:“軍中希望開戰的人很多麼?”

樞密副使、兵部尚書郭浩沉吟道:“軍中確有期盼着開戰立功之輩,但也不乏不樂南下之人。再說宋廷對我們一向恭敬,若無罪而伐,恐怕……恐怕有些師出無名了。”

韓昉道:“不然!只要我們肯找,這出師之名總會有的。”

楊應麒站起來道:“找出來的名目不是名目,是藉口!”

蕭鐵奴也站了起來道:“只要能一統天下,是藉口又如何?”

楊應麒道:“我不是反對一統,我只是希望再等一等!”

蕭鐵奴反問:“等到什麼時候?等到我們都老了再打?還是等到由太子、林輿、蕭駿他們當家時再打?”

最後這句話說得折彥衝爲之動容,起身道:“鐵奴說的不錯!我們這代人能壓制得趙構難以翻身,不是因爲我們的錢比他多,不是因爲我們的人比他多,而是因爲我輩武勇而趙構文弱。但下一代這幾個小子在我看來都太文了,守成或許還可以,進取未必也行!現在雖然不是開戰的最好時機,但那所謂的最好時機也許永遠都不會到來!利我之勢,轉瞬或失!當初耶律延禧若能在女真方興未艾時滅了女真,世間便不會有金國;阿骨打皇帝在時若能下定決心滅了漢部,我們今日還能從容站在這裡討論天下一統麼?”

韓昉看了陳顯一眼,陳顯忙出列道:“陛下所言甚是。”韓昉這才附於其後道:“陛下聖斷!”郭浩張浩對望一眼,亦出列贊同。

那邊劉錡俯首不語,曲端耶律餘睹任得敬等一齊出列道:“臣等願效死力,以供陛下驅策!”

折彥衝兩手一拍道:“好!那這事就這麼定了!”

忽聽楊應麒叫道:“且慢!”

——————

偷得半日之閒,這一節寫起來順手多了 ^_^ 鮮花哦,貴賓哦```

第306章 南宋的君臣(上)第226章 漢部見聞(上)第134章 特設新軍>第75章 海上盟約新議(下)第131章 兵謀再定>第16章 入女真(上)第15章 誓約(下)第286章 國亡四方禍至(上)第23章 整軍備(上)第56章 林公子入港(下)第221章 救溺自溺(上)第153章 空城計第27章 得文吏(上)第127章 子夜問藥第252章 大變亂之前徵(上)第342章 議戰(上)第280章 蘭蕙之心常憂疑(下)第4章 過冬(上)第332章 金蘭折(上)第270章 天降雄兵破僵持(上)第266章 盼君未忘當年誓(上)第191章 入汴第107章 何去何從悵惘(下)第190章 名妓第233章 宗澤之逝(下)第32章 始議封侯(上)第241章 數語乾坤轉(上)第317章 小延福園(上)第56章 林公子入港(上)第107章 何去何從悵惘(上)第274章 劫後面目重認識(下)第126章 童貫巡邊第49章 複雜的政治(上下)第52章 韜晦之方略(上)第71章 麒麟樓大東家(下)第136章 燕京變故>第289章 大漢新政新局(下)第29章 再破遼師(上)第13章 狼羣(下)第61章 大宋通問密使(上)第258章 那幕後的幕後(上)第65章 維吾爾族來客(上)第305章 西夏的將相(上)第283章 年少正當磨練(下)第50章 進退之間(上)第33章 虛實反覆(下)第105章 大禍常在牆內(下)第55章 打到你求和(下)第131章 兵謀再定>第355章 姻幻(下)第311章 主動被動(下)第309章 秉公與顧全(下)第336章 醉獻妃(上)第334章 漢皇都(上)第232章 秦檜南行(上)第59章 公主回家了(下)第46章 保州攻防戰(上)第134章 特設新軍>第257章 敗中見真將軍(下)第110章 雖知君乃豪傑(下)第52章 韜晦之方略(下)第212章 飼野狼(上)第135章 養軍之策>第331章 七軍沒(上)第288章 乃合燕京之圍(上)第73章 仙童林翼現身(下)第230章 中原戰局(上)第126章 童貫巡邊第301章 胡商大算盤(上)第288章 乃合燕京之圍(下)第252章 大變亂之前徵(上)第339章 民之貴(上)第263章 威脅利誘和解(下)第103章 臨潢風沙迷眼(下)第43章 潛流暗涌(下)第82章 用沙壘起的藍圖(下)第350章 迎敗(上)第338章 洗衣槌(下)第77章 大流求歸宿彷徨(上)第316章 塘沽民心(上)第9章 塞外(下)第36章 大捷之威(上)第17章 建村落(上)第290章 小輩新人新事(上)第257章 敗中見真將軍(上)第338章 洗衣槌(下)第347章 嶽幕(上)第210章 困猛虎(上)第20章 下聘禮(下)第67章 遣宋使的人選(上)第348章 秦府(下)第258章 那幕後的幕後(下)第247章 回首實有怨(上)第283章 年少正當磨練(上)第261章 何謂善守之帥(上)第268章 圈套內外險難知(下)第191章 入汴第67章 遣宋使的人選(下)第61章 大宋通問密使(下)第232章 秦檜南行(下)
第306章 南宋的君臣(上)第226章 漢部見聞(上)第134章 特設新軍>第75章 海上盟約新議(下)第131章 兵謀再定>第16章 入女真(上)第15章 誓約(下)第286章 國亡四方禍至(上)第23章 整軍備(上)第56章 林公子入港(下)第221章 救溺自溺(上)第153章 空城計第27章 得文吏(上)第127章 子夜問藥第252章 大變亂之前徵(上)第342章 議戰(上)第280章 蘭蕙之心常憂疑(下)第4章 過冬(上)第332章 金蘭折(上)第270章 天降雄兵破僵持(上)第266章 盼君未忘當年誓(上)第191章 入汴第107章 何去何從悵惘(下)第190章 名妓第233章 宗澤之逝(下)第32章 始議封侯(上)第241章 數語乾坤轉(上)第317章 小延福園(上)第56章 林公子入港(上)第107章 何去何從悵惘(上)第274章 劫後面目重認識(下)第126章 童貫巡邊第49章 複雜的政治(上下)第52章 韜晦之方略(上)第71章 麒麟樓大東家(下)第136章 燕京變故>第289章 大漢新政新局(下)第29章 再破遼師(上)第13章 狼羣(下)第61章 大宋通問密使(上)第258章 那幕後的幕後(上)第65章 維吾爾族來客(上)第305章 西夏的將相(上)第283章 年少正當磨練(下)第50章 進退之間(上)第33章 虛實反覆(下)第105章 大禍常在牆內(下)第55章 打到你求和(下)第131章 兵謀再定>第355章 姻幻(下)第311章 主動被動(下)第309章 秉公與顧全(下)第336章 醉獻妃(上)第334章 漢皇都(上)第232章 秦檜南行(上)第59章 公主回家了(下)第46章 保州攻防戰(上)第134章 特設新軍>第257章 敗中見真將軍(下)第110章 雖知君乃豪傑(下)第52章 韜晦之方略(下)第212章 飼野狼(上)第135章 養軍之策>第331章 七軍沒(上)第288章 乃合燕京之圍(上)第73章 仙童林翼現身(下)第230章 中原戰局(上)第126章 童貫巡邊第301章 胡商大算盤(上)第288章 乃合燕京之圍(下)第252章 大變亂之前徵(上)第339章 民之貴(上)第263章 威脅利誘和解(下)第103章 臨潢風沙迷眼(下)第43章 潛流暗涌(下)第82章 用沙壘起的藍圖(下)第350章 迎敗(上)第338章 洗衣槌(下)第77章 大流求歸宿彷徨(上)第316章 塘沽民心(上)第9章 塞外(下)第36章 大捷之威(上)第17章 建村落(上)第290章 小輩新人新事(上)第257章 敗中見真將軍(上)第338章 洗衣槌(下)第347章 嶽幕(上)第210章 困猛虎(上)第20章 下聘禮(下)第67章 遣宋使的人選(上)第348章 秦府(下)第258章 那幕後的幕後(下)第247章 回首實有怨(上)第283章 年少正當磨練(上)第261章 何謂善守之帥(上)第268章 圈套內外險難知(下)第191章 入汴第67章 遣宋使的人選(下)第61章 大宋通問密使(下)第232章 秦檜南行(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