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稱帝

當李瑁攻下長安後,李瑁的名望和實力已經膨脹到了一個頂點,無論是靖親王爵、天策上將、太尉,還是天下兵馬大元帥都已經無法都已經無法在與他相稱,現在唯一能與他相稱的只有那一個位置。

九五之尊——皇位!

“陛下自弱冠起,統劍南,戰鬆洲,決勝隴右,靖平天南,早立不世之功,自河北安賊反,陛下提兵北山,數戰中原,復洛陽,退亂賊,收長安,可謂無雙。當今皇位,除陛下外何人可坐?臣等請陛下登帝位,號九五,以定天下視聽,安海內人心!”

李瑁還坐在上首,大殿之下,站在衆臣之首的李泌便擡頭看着李瑁,恭請道。

李泌所言,正是殿中衆臣所欲言,李泌話音剛落,衆人紛紛附和道:“臣等請陛下登帝位,號九五,以定天下視聽,安海內人心!”

李瑁看着眼前突如其來的一面,一時間驚訝、欣喜、疑惑,一連串的神情在他的臉上閃過,今日進宮,他萬萬沒想到會出現這種情況,以至竟沒有絲毫的準備。

“你們這是作甚,難不成是要逼迫本王嗎?”李瑁看着殿下的衆人故作不滿地問道。

今日的勸進確實來的突然,若是旁人所領,這些人見李瑁不滿,興許還會有些猶疑,但今日領頭的卻是李泌,是李瑁的謀主和文膽,他自然不會胡亂行事。

古人稱帝向有三拜三辭之說,更何況李瑁的皇位是自軍旅中得來,並非傳承。

衆人見李瑁推辭,又一起躬身道:“如今大唐天下,河北、河東未平。隴右仍亂,西域諸國也虎視眈眈,中原之地更是百廢待興,如此時期,當今天下除陛下外還有何人可以爲帝,還望陛下勿要推辭,不辭辛勞,救萬民於水火。”

衆人之言,又將李瑁推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大有一種陛下不出,奈天下何的意思,彷彿李瑁若是不登基爲帝,倒是一種罪過了。

這個龍椅沒有人拉着李瑁要坐,是李瑁自己坐上去的,而且李瑁已經兩番推辭,若是再行推辭的話便顯得有些過了。

李瑁故作爲難地沉思了片刻,這才鬆口道:“本王自開元二十九年再受先皇之命,任爲劍南節度使,爾來十二年矣,十二年來,本王自知重擔在身,不敢有絲毫鬆懈,幸得衆位卿家不棄,一路相輔,乃有今日。現大唐內外之敵未平,宇內不安,本王受天承命,繼位爲帝,還望諸卿恪力相輔,勿鬆勿怠。”

李瑁之言,說的都是些場面話,其實裡面唯一的意思便是李瑁準衆人所請,登基稱帝。

衆人聞言,紛紛拜道:“臣等願佐吾皇,再興盛世。”

原天策府門下文武不過數十人,站在這寬闊的含元殿中顯得有些稀疏,但他們的聲音卻不停地在含元殿中迴盪,撞擊着李瑁的胸膛。

含元殿中燈火通明,金光閃耀,明亮的大明宮和遠方的一抹斜陽相映成輝,彷彿在宣告着一箇舊時代的結束,一個新時代的降臨。

大唐,又迎來了他新的主人。

不過今日的勸進只能說是天策府內的舉動,天策府如今執掌天下軍政,李瑁的皇位自然是板上釘釘,但必要的流程依舊不可或免,只不過這些自有朝中大臣和宗室長者操心,李瑁便不必多加摻和了。

新皇登基,自然意味又一輪的人事更替,權力重新分配,格局再次劃分。

衆人散去後,李瑁又將李泌留了下來,商討國務要事。

“今日之事,長源倒是打了本王一個措手不及啊。”衆人方退,李瑁便拉過李泌,指着他玩笑道。

李泌也不回答李瑁的話,反倒一本正經地糾正李瑁道:“陛下如今已是天子,當自稱爲朕,而非本王。”

李瑁聽了李泌的話微微一愣,他萬萬沒想到,生性隨和的李泌竟也有這麼較真的時候。

李瑁玩笑道:“就你這脾氣,本王,不,朕將來斷然不能將你放在御史臺,否則你豈非你魏徵還要聒噪?”

李泌站在李瑁的面前,雙手下垂,束手道:“御史臺重任,臣恐怕擔不起,臣本山外閒雲野鶴,僥倖得陛下青眼,倚爲臂膀,待陛下登基,靖平海內後,臣便當辭官掛冠而去,回終南山修臣的道了。”

李泌乃李瑁潛邸功臣,若論從龍之功,李泌當爲第一,在衆臣之首,李泌之於李瑁,比起長孫無忌之於李世民還要重要得多,李瑁登基後,李泌想要一個宰相之位不過是舉手之事,但李泌卻言明瞭他要歸山修道,着實也叫李瑁一陣恍然。

這話若是旁人所言,李瑁興許不信,但既是李泌說的,李瑁不由地信了八分,李泌無心官場,這一點李瑁向來知曉。

李瑁感嘆道:“長源乃朕之臂膀,若非長源,莫說是皇位了,就連朕的性命能否保住都是兩說,來日長源若是不在官場,朕的宰相之位又該託付何人?”

李泌聽了李瑁的話,心中微微一愣,李瑁對他的重視,他自然知道,李瑁口中的拜相之語,絕無半點虛言。

李泌只能回道:“臣資歷尚淺,爲謀臣,爲臂膀或許尚可,但若用爲宰相,恐怕難以壓住衆臣,爲穩固朝局,殿下宰相當首用章仇兼瓊。”

李瑁道:“章仇兼瓊資歷雖厚,但畢竟年邁,又能用到幾時?”

李泌道:“陛下既志在靖平天下,安定萬民,陛下便不能用臣爲相。”

李瑁聽到李泌的話,不解地問道:“這是爲何?”

李泌道:“臣出自趙郡李氏,乃河北巨閥,若是用了臣,陛下如何彈壓世家權勢,爲百姓謀福?”

李泌一向是李瑁的心腹,以至於李瑁竟忽視了一件事,那就是李泌的家世,若是用了李泌爲相,無形中便助長了世家的氣焰。

“那長源的意思是?”李瑁不解地問道。

李泌緩緩道:“高達夫爲王府長史多年,同爲陛下心腹,而且高達夫精通政務,又是寒門子弟,用之無礙。”

“世家子,不拜相。長源這是要以己身,爲朕立下這官場上的規矩?”李瑁聽了李泌的話,口中輕聲嘀咕道。

第二十一章 魏州之戰第三十章 無情亦有情第二章 神箭第三十九章 勸降第二十九章 出城第三十六章 譙氏之殤第九章 城破第四十三章 破關第十八章 玉環吃醋第十六章 謀退第二十五章 沙匪第三十三章 薊城易手第六章 城防之爭第二十六章 韋昭訓第三十章 威逼利誘第四十五章 逼戰第二十章 叮囑第二十九章 糧倉第四十六章 下馬威第十七章 新軍第三十六章 瑛娘入府第三十五章 暗流第四章 美人玉環第二十九章 東歸第一章 明月樓高休獨倚第一章 高仙芝送禮第九章 劍舞第二十七章 大捷第九章 封后第三十六章 收盤第二十三章 八姐玉珠第四十一章 祿山拜母第二章 貴妃產子第十八章 胡姬酒肆第三章 國事家事第九章 城破第三十八章 吐蕃兵敗第二十二章 賑撫使第十四章 急返河北第二十四章 暗會第二十二章 囑咐第二十五章 刺客第九章 拜訪相府第四十三章 嶲州鐵礦第四十八章 芙蓉園第二十九章 出城第二十一章 出征第四十四章 監軍第四十七章 威脅第四十章 張天師第五十七章 夜襲第三章 國事家事第二十八章 補堤第四十一章 加封第十三章 安祿山加官第八章 李林甫的試探第九章 拜訪相府第二十一章 外放第二十章 平叛人選第十七章 監國太子第六章 名將第一章 勸進第十八章 返程第六章 鳳棲梧第二十八章 投效第二十章 平叛人選終章 盛世再起第九章 寧王第四章 交易第二十二章 賑撫使第三十四章 救人第三十六章 急攻第十三章 圈套第五十五章 拒和第三十六章 收盤第十七章 豆蔻初開第二十六章 災民第五十四章 浪穹詔第十五章 提點第三十四章 南歸在即第十九章 決裂第十章 決策第三章 心機第二章 緣起第六章 盧婠婠第三章 謀算第二章 神箭第二十一章 天策上將第十九章 破城第二十章 臨朝大封第六章 城防之爭第二章 隴右軍報第四十七章 清兒產子第三十五章 教坊司第十八章 爭分奪秒第四十七章 崔乾佑第十二章 賜婚第十章 韋清兒第三十章 請封第四十三章 破關
第二十一章 魏州之戰第三十章 無情亦有情第二章 神箭第三十九章 勸降第二十九章 出城第三十六章 譙氏之殤第九章 城破第四十三章 破關第十八章 玉環吃醋第十六章 謀退第二十五章 沙匪第三十三章 薊城易手第六章 城防之爭第二十六章 韋昭訓第三十章 威逼利誘第四十五章 逼戰第二十章 叮囑第二十九章 糧倉第四十六章 下馬威第十七章 新軍第三十六章 瑛娘入府第三十五章 暗流第四章 美人玉環第二十九章 東歸第一章 明月樓高休獨倚第一章 高仙芝送禮第九章 劍舞第二十七章 大捷第九章 封后第三十六章 收盤第二十三章 八姐玉珠第四十一章 祿山拜母第二章 貴妃產子第十八章 胡姬酒肆第三章 國事家事第九章 城破第三十八章 吐蕃兵敗第二十二章 賑撫使第十四章 急返河北第二十四章 暗會第二十二章 囑咐第二十五章 刺客第九章 拜訪相府第四十三章 嶲州鐵礦第四十八章 芙蓉園第二十九章 出城第二十一章 出征第四十四章 監軍第四十七章 威脅第四十章 張天師第五十七章 夜襲第三章 國事家事第二十八章 補堤第四十一章 加封第十三章 安祿山加官第八章 李林甫的試探第九章 拜訪相府第二十一章 外放第二十章 平叛人選第十七章 監國太子第六章 名將第一章 勸進第十八章 返程第六章 鳳棲梧第二十八章 投效第二十章 平叛人選終章 盛世再起第九章 寧王第四章 交易第二十二章 賑撫使第三十四章 救人第三十六章 急攻第十三章 圈套第五十五章 拒和第三十六章 收盤第十七章 豆蔻初開第二十六章 災民第五十四章 浪穹詔第十五章 提點第三十四章 南歸在即第十九章 決裂第十章 決策第三章 心機第二章 緣起第六章 盧婠婠第三章 謀算第二章 神箭第二十一章 天策上將第十九章 破城第二十章 臨朝大封第六章 城防之爭第二章 隴右軍報第四十七章 清兒產子第三十五章 教坊司第十八章 爭分奪秒第四十七章 崔乾佑第十二章 賜婚第十章 韋清兒第三十章 請封第四十三章 破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