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晚間,幾乎與八百里加急進京的司恩同時,李瑁已經得到了安祿山造反的消息,所以當傳旨的內宦出現在李瑁眼前時,李瑁已經知道了一切。
李瑁淡然地跟着內宦進了宮,在宮門口正遇見同樣奉詔進宮的楊國忠。
楊國忠乃宰相,安祿山造反的消息雖然直接傳進了宮中,但司恩同時也命下屬告知了楊國忠,楊國忠自然也是知道的。
只是楊國忠的反應卻和李瑁全然不同,李瑁擔心安史之亂流禍大唐,所以眉頭緊鎖,但楊國忠卻是滿臉喜色,意氣風發的樣子。
楊國忠這等庸相,自然看不出眼下大唐四伏的危機,看不到安祿山造反的禍患,他覺得安祿山造反之事癬疾,皮毛小事而已,他正在爲死對頭安祿山自尋死路,他即將獨佔聖寵,穩坐宰相之位而高興呢。
“楊某見過靖王殿下。”楊國忠今日的心情似乎極好,看到與他一向老死不相往來的李瑁,竟然主動打起了招呼。
李瑁和安祿山的過結楊國忠也是知道的,他本以爲李瑁知道安祿山“自尋死路”,起兵造反後心情應該與他一般愉悅,可是但卻猜錯了,李瑁根本沒有心情和他在此處寒暄。
“原來是右相。”李瑁只是隨口地說了這麼一句,便轉身離去了。
楊國忠看着李瑁不鹹不淡的態度,臉色微微一變,顯得有些難看了起來,他在口中小聲地嘟囔着:“待本相平了安祿山叛亂,穩坐這宰相之位,看你還能囂張到幾時。”
楊國忠只當安祿山造反,他必定獨據聖寵,穩如泰山,可他卻不知,這已經快是他最後的風光了。
李瑁、李亨、楊國忠...各部大臣入殿,很快寬敞的紫宸殿中已經站上了二十餘人,不過紫宸殿中的大臣雖越來越多,但卻安靜地落針可聞,聽不見半點嘈雜。
大臣們雖然大多不知李隆基傳詔所爲何事,但他們不瞎,他們看着靖王李瑁和太子李亨一臉嚴肅的表情,都知道發生了大事。
緊接着李隆基入殿,李隆基張口的第一句話便叫殿中的大臣李瑁和李亨一臉嚴肅的原因。
“安祿山作亂,起兵二十萬造反,禍亂河北,諸卿可有良策。”
東平郡王,范陽、河東、平盧三鎮節度使安祿山,前些天才剛剛加封的驃騎大將軍,竟然造反了?
關於安祿山造反的流言雖然官場之上早有流傳,但是當他們從李隆基的口中確切的聽到這個消息後,心裡還是不免震動。
除去天潢貴胄的親王李瑁,還有靠着皇后裙帶關係晉位的楊國忠,安祿山幾乎是大唐官場近十年來崛起最快的人物,叫無數邊將豔羨的人物,但就是這樣一個受李隆基大恩的人居然反了。
“叛賊安祿山深沐皇恩,竟敢率軍造反,罪該萬死,臣請陛下發兵平叛,生擒安祿山於長安,千刀萬剮,萬死不饒。”宰相楊國忠當先出列道。
楊國忠的話李隆基聽了頗爲解恨,李隆基開口道:“安賊固然罪該萬死,但他麾下畢竟還有河北及各族士卒二十萬,數量龐大,想要平定恐非易事,右相可有良策。”
楊國忠挺了挺胸膛,自信地回道:“河北諸軍,所叛者不過安祿山及數位賊首而已,河北士卒和百姓還是心向大唐,心向陛下的,真正心甘情願跟隨安祿山作亂的人數極少,只要陛下傳檄河北,不過數日,河北將士必定聞風而降,獻上安祿山的人頭向陛下請罪,河北隨之即定。”
李瑁站在殿下聽着楊國忠的話,險些氣地笑了出來,傳檄而定,好一個平叛之策,他當真是拿安祿山當做三歲孩童來看待嗎?
安祿山經營河北十年,河北上下俱是安祿山的心腹,豈會是一盤散沙。
李瑁聽了楊國忠自以爲是的建議,心中大怒,當即便要出列建言,可就是李瑁準備開口的時候,坐在龍椅上的李隆基卻開口說話了。
“河北百姓乃我大唐臣民,河北邊軍亦是我大唐士卒,他們的心自然是向着朕,向着大唐的,右相說的對,給事中即刻傳旨,此次叛亂朕只誅首惡,不連其他,他們大可不必擔憂,另外誰若能取了安祿山的狗頭獻與君前,賞黃金萬兩,官升八級,封萬戶侯!”李隆基對楊國忠的話倒是深信不疑,上來便採納了楊國忠的意見。
李瑁擡頭看着李隆基自信滿滿的樣子,心裡知道,此時若是直言上奏必然會惹惱李隆基,平白惹地他不悅,他只能將話說的婉轉些了。
李瑁出列道:“父皇聖明,安祿山造反實乃螳臂當車,自取滅亡,兒臣建議父皇可一面傳檄安定河北,一面遣大將出兵平亂,軟硬皆施,當可一舉奏效。”
若是貿然將寶全部壓在民心上,確實顯得有些單薄,李隆基的心裡也沒有十足的把握,李瑁的話倒是正中他的下懷,李隆基開口問道:“瑁兒之言有理,不知瑁兒可有良將人選。”
李瑁聽到李隆基的話,臉色一正,當即躬身道:“兒臣不才,願掛帥出征河北,爲父皇分憂。”
李瑁官拜天策上將,又是皇子,無論是官職、位份還是名望都足夠,而且李瑁久經沙場,軍功甚多,由他來出征平叛無異是最佳人選,但楊國忠偏偏要與李瑁對着幹。
在楊國忠的眼中,安祿山必敗,平定安祿山之亂根本不是什麼兇險異常的事情,而是一個撈軍功,賺名望的大好時機。李瑁搶着出征根本不是爲了平定叛亂,而是趁機攫取兵權,收攏河北民心。
李隆基還沒來得及發話,楊國忠便搶着道:“河北戰局雖亂,但殺雞焉用牛刀。靖王殿下乃堂堂皇子,天潢貴胄,區區安祿山之亂豈需殿下親臨,只需派一員驍將即可平亂。”
楊國忠的話也給李隆基提了個醒,如今河北正亂,若是李瑁率軍平亂平定了安祿山,到時李瑁既贏得了極大的名望,又收攬了河北的兵權,名利雙收,到時自己還能鎮得住他嗎?
李隆基越是這麼想,越是覺得楊國忠之言在理,要將李瑁壓在長安。
李隆基點頭道:“瑁兒乃我李家麟兒,出征河北朕自然是放心的,但楊相說的也在理,小小的一個安祿山豈需我兒親臨,派一員大將即可安定河北。”
如今的大唐已經到了這個關頭,李隆基和楊國忠竟還察覺不到危機,將關係到大唐江山生死存亡的大事視作權力鬥爭的遊戲,李瑁頓時心中大急,再次出言請戰。
可李瑁越是請戰,李隆基越是認爲李瑁另有所圖,於是在楊國忠的鼓動下,竟派遣了楊國忠的心腹,才幹平庸的右衛大將軍畢思琛爲主帥,至洛陽募兵出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