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清廷已宣佈解散皇族內閣,袁世凱風塵僕僕地抵達北京之後,立即宣佈組織新內閣,以樑郭彥爲外務大臣,趙秉鈞爲民政大臣,嚴修爲度支大臣,唐景崇爲學務大臣,王士珍爲陸軍大臣,薩鎮冰爲海軍大臣,以及一些列的各部大臣和副臣皆任命完成,北洋系和親袁世凱的人佔了大部分,清廷實際權力已完全落入袁世凱之手,現在清廷不但要看振國軍的臉色,還要看袁世凱的臉色,聽天由命了。
而袁世凱此時的心態也十分複雜,在南京失守之前,袁世凱還對於通過軍事手段應對時局寄予厚望,但南京清兵紛紛倒戈之後,袁世凱如隆裕太后和載灃等人一般,很是震驚,此後已失去了武力鎮壓革命的信心。
這幾日時局變換得太快,快得幾乎讓人喘不過氣來,但這位有着極強應變之能,以往隨時能依靠明、暗、好、歹等各種手段立於不敗之地,及時逢凶化吉的老奸巨猾之人,也還是有他獨到的非常手段。
袁世凱非普通人可比,在這種急速變化的格局之中,他已經開始施展自己的神通,採取各種有利於自己的手段,來讓自己從這場混亂之中獲取更多的利益,而他除了更多考慮個人利益之外,其它的都被他當成了可以犧牲的條件,清政府還有沒有必要繼續存在,在袁世凱看來,已經是一個非常具有彈性的問題,這種原則問題對於他而言,也是隨時可以做出讓步的。
十月九日,李天成來在中路軍位於湖州城外的軍營,召開了戰前軍事會議,會上作出了一些列的軍事部署,制定了中路軍進攻安徽的軍事路線和相關策略等事宜。
按照李天成的計劃,中路軍將向安徽宣城和蕪湖方向推進,隨後便面臨兩種選擇,一是南下沿銅陵、安慶、九江直逼武漢;二是大軍逼進巢湖、合肥,然後進佔六安,一路西進挺進河南信陽,佔領信陽和湖北廣水交界處的軍事要地武勝關。
武勝關爲河南通往湖北的軍事要地,位於河南雞公山南三十五公里,是中國九大名關之一的關口,被人們稱爲“青分豫楚、襟扼三江”的一塊寶地,千百年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素有南鎖鄂州,北屏中原,扼控南北交通咽喉之說。
武勝關地處險要關口,附近山巒層疊交錯,羣峰延綿不斷,交接在一起,關口以山爲屏障,鑿山成隘,古代用“車不能方軌,馬不能並騎”來形容它的險峻,歷來爲南北抗衡之地,行師必由之道。
如果中路軍沿安慶、九江路線挺進,計劃會在九江與南路軍一部回合,進而直逼武昌,這樣便可使南路軍獲得強有力的支援,進攻會變得順利一些,且南路軍可以分出一部分兵力從南昌向西南兵進江西新餘,然後直逼湖南株洲、湘潭,抵達長沙,再揮兵北上岳陽、武漢,從東、南兩個向支持民軍,向北洋軍發動進攻。
這樣排兵佈陣有一個不利之處,就是清兵在武漢剩下的兩個軍,在振國軍抵達武漢之後,可以選擇堅持作戰,或是放棄武漢,若他們放棄武漢之後,便可輕鬆撤回北方,因爲河南此時還是清兵的勢力範圍。
按照另一個作戰計劃,振國軍中路軍向合肥方向進發,然後直逼河南信陽武勝關,這樣便可鎖住這個南北交通要道,讓清兵退無可退,被振國軍包圍在武漢地區,然後便陷入三面合圍境地,很容易被打垮。
這個計劃也有不利之處,那就是沒有中路軍南下的支持,南路軍在江西、湖南的進攻會變得困難一些,而且兩軍之間的間隙過大,清兵也可從中路軍和南路軍的間隙進行穿插作戰,比如清兵可以從大別山穿插直抵安徽安慶等地,進而將振國軍割斷,阻斷中路軍和南路軍的聯繫。
但此時清兵在武漢地區只有兩萬多人,振國軍中路和南路軍加起來有三萬多人,兵力和裝備上都佔了優勢,而且清兵要向從大別山險要的地帶穿過去,也並非易事,他們到了安慶之後,中路軍可以殺個回馬槍,與南路軍一起將清兵包抄在皖南地域,這兩支北洋軍主力部隊的處境將十分艱難,隨後他們不可能孤軍向南方進發,那樣便會被南方革命軍層層包圍,後果可想而知,他們只能向北突破振國軍防線,然後北上河南和安徽北部地區,纔可宣告突圍成功。
而這樣做,清兵還不如直接從漢口向北撤退,通過武勝關退到河南腹地,所以一旦振國軍朝合肥方向挺進,清兵必將趕在振國軍抵達之前,朝武勝關方向撤退,這樣他們才能虎口脫險,全身而退。
所以如果振國軍想要封鎖住武勝關,必須派一支快速反應部隊,先行抵達武勝關,封鎖住關口,阻擋清兵大部隊的撤退路線,在振國軍中路軍主力抵達之前,這支快速反應部隊能否抵擋住清兵的進攻,守住武勝關還很難講,這支部隊需要由騎兵和直升機運送的步兵組成,他們必須輕裝前進,因此不可能攜帶重炮等重裝備,用來扼守武勝關,面對清兵兩萬多人的大軍,他們能堅守的時間一定不會太久,這段時間內中路軍主力能否趕到武勝關,也是個未知數,因此封鎖武勝關,切斷清兵退路的把握也並不大。
前面這些假設都是基於安徽和江西戰局順利的情況下的設想,如果安徽和江西等地受到清兵頑強抵抗,沒有出現多方倒戈倒向振國軍的情形,則這些戰略計劃實現的可能性就更低,能否儘快佔領合肥等地存在諸多不確定因素,還需根據具體形式發展,再做進一步的戰略調整。
此時上海蘇南等地的新兵已徵集超過一萬人,民衆革命熱潮不減,這一萬人已組成了振國軍第十預備役師,這個師將負責上海和浙江的防務,一個旅五千人被派駐到了浙南地區,防守浙南各要地,防止福建方向的清兵再次北上,但目前的局勢看來,福建等地也有騷亂的跡象,所以清政府此時還能否調動福建清兵是個問題,因此振國軍後方的壓力此時還沒有顯現出來。
這些預備役的新兵目前還不具備很強的戰鬥力,不能投入前線使用,在抗日戰爭期間,國民黨部隊內由新兵組成的部隊戰鬥力普遍低下,有的部隊則一擊即潰,所以陳誠在武漢會戰之後曾經總結出,一定不要派沒經過訓練的部隊上戰場的教訓。
李天成暫時也只能將這些新兵留在後方作爲預備部隊使用,最少要經過幾個月時間的加強訓練之後,才能派到前線來歷練一番,到了前線也只能作爲主力部隊的輔助支援力量使用。
此時氣急敗壞的清政府頹勢大顯,但他們還不甘心,還在苟延殘喘,此時用狗急跳牆這個詞用在他們身上再合適不過了。
清政府不顧振國軍岸防炮火的威脅,下死命令讓海軍大臣薩鎮冰領兵沿長江口進入長江沿岸,支援長江沿岸各地守軍作戰,薩鎮冰對於突破振國軍的防禦,進逼長江安徽段沒有太大把握,因爲他聽說振國軍的兵工廠不但可以生產大口徑岸防火炮,還可能生產出水雷等對艦艇造成極大威脅的武器裝備,一旦這些裝備用到長江航道上,清兵的軍艦則很難順利通過,弄不好會損失慘重。
此時清政府已沒有多少力量可以依靠,他們知道海軍的作用雖然不大,但也不失爲對敵作戰的一種牽制力量,此時再不使用,以後估計也沒什麼機會了,清廷也根本沒考慮過薩鎮冰等人的生死,命令他們立即強行突破振國軍的封鎖線。
歷史上的薩鎮冰率隊進入長江之後,沒多久便倒向了革命軍,宣佈起義,所以他也早已成爲振國軍的重點爭取對象,對於歷史上那些很快倒向革命軍,或是猶豫不決之後,也倒向了革命軍的人,李天成都將他們作爲了重要的爭取對象,委派了大量特派人員與他們進行溝通聯繫,促使他們儘快轉變立場,而對於如鐵良、張勳等一批頑固分子,李天成則做好了以軍事打擊爲主的打算,政治誘降則作爲輔助手段。
薩鎮冰是色目人的後代,但其祖上久居福建,基本上已與當地漢人融合一體,他曾就讀於馬尾船政學堂,學習天文、駕駛,畢業時成績名列第一。他在辛亥革命初期的態度曾經搖擺不定,但在他的學生起義軍都督黎元洪的勸誡下,最終倒戈,宣佈起義。
九日清晨,薩鎮冰率領的南北洋聯合艦隊謹慎地巡遊到了長江口附近,在派出幾艘小艇查探之後,發現長江口沒有佈置水雷,而振國軍的岸防炮火也未開炮射擊,炮臺上似乎看不到士兵的影子,一切都顯得異乎尋常的寧靜,一點都不像是處於戰爭狀態的樣子,這使得薩鎮冰一下子便想到了三國演義裡面的空城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