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1章 尊師重教

張漢卿永遠不會忘記後世一位偉人的名言:“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無論是在國力凋蔽的舊中國,還是百廢待興的新中國,或者在改革開放後的環境裡,沒有任何先進的技術是可以通過引進實現的。中國所能依靠的,只能是中國人自己的勤勞和智慧。

因爲重視教育,奉系在短短几年內即春筍嶄露,顯示了知識的良好作用,它在軍事上的強大,無非是靠着東北講武堂、武漢軍校以及後來的國防大學培養人才。

一所東北大學,投入上雖然多了些,但想想它爲東北工業振興和經濟昌盛提供的巨大支持和源源不斷的後勁,這一切都是值得的。

想想日本,藉着甲午賠款的資金投入教育,即迅速“脫亞入歐”,成爲新的列強;而美國,儘管有嚴格的移民政策,但對於高層次人才的引進上,卻是大開綠燈,不遺餘力。想想人才的培養國花費了多少代價才成功地把一個人變成“人才”,在享受成果的時候卻被美國一把攬了去,長此以往,美國焉得不發達!

在有機會入主中央後,尊師重教這一主題重又擺上案臺。

在中國,對教育先後有幾個彎路:從解放前的尊重知識分子,到文|革中的“臭老九”被貶得一錢不值,又到改革後的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然後再到被多方詬病的所謂“產業化”的教育體制改革,所謂“拿手術刀的不如賣茶葉蛋的”,又到張漢卿穿越前的教師待遇的重新提高。

中間反反覆覆,人才被浪費和埋沒了一代又一代。

近代中國的落後,與國民素質的落後是分不開的。由於滿清統治者的愚民政策,現代意義上的教育只是在中國的國門被船堅炮利的西方帝國主義者打開之後才初具雛形。

但是不能因此說,二十一世紀的教育工作者的地位是多麼高尚、待遇是如何有巨大提升。比較在民國初,教師----確切地說,是教授的待遇是非常高的。

說起民國時的教授,不少人欽佩和羨慕。因爲那時候的知識分子與今日知識分子不可同日而語,學識高地位高收入豐。

拿魯迅先生來舉例,人人都知道魯迅寫稿、當教授收入頗豐,但魯迅究竟有多富呢?有人說魯迅是“百萬富翁”,統計出魯迅在1912年魯迅到北京教育部任職到1936年去世的24年間,總共收入12萬多銀元,約合今天人民幣480萬元。

此種可能不是沒有,因爲從魯迅日記的主要內容所記錄的收入情況以及民國時教授們的待遇來看,以魯迅當時的收入確實算得上富翁。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除了魯迅,民國的其它教授的待遇如何呢?民國教授的經濟狀況與現今教授有着怎樣的差距?

據1927年6月公佈的《大學教員資格條例》20條及《大學教員薪俸表》規定,當時的教授一級月俸國幣500元,約合今天人民幣17000元;副教授一級月俸340元,約合今天人民幣12000元;講師一級月俸260元,約合今天人民幣9000元;助教一級月俸180元,約合今天人民幣6000多元。

李書華先生在《七年北大》一文中談及民國時期北大教授的待遇則說:“北大教授待遇最高薪每月大洋二百八十元,也有每月二百六十元或二百四十元。講師(注:非級別也,乃兼職教師之稱謂,魯迅時爲教育部職員,兼職於北大亦只爲講師)待遇按每小時五元計算。助教薪水大約每月五、六十元至一百多元。”

有人曾將民國時期北大的教授月薪做過換算,稱北大教授的最高月薪280銀元(大洋),約合今天人民幣12000元;即使並非專任的“講師”,不領固定的月薪,按授課鐘點每小時5元計算的話,若每週8至10小時,收入也可達每月160至200銀元,約合今天人民幣6000至8000元。

也就是說那時的教授,每月僅外快就可賺六到八千元。當然當時的北大教授隊伍遠不及現在龐大,僅約80名而已。

李書華先生還說“北京生活便宜,一個小家庭的用費,每月大洋幾十元即可維持。如每月用一百元,便是很好的生活,可以租一所四合院的房子,約有房屋二十餘間,租金每月不過二、三十元,每間房平均每月租金約大洋一元。

可以僱用一個廚子,一個男僕或女僕,一個人力車的車伕;每日飯菜錢在一元以內,便可吃得很好。有的教授省吃儉用,節省出錢來購置幾千元一所的房屋居住;甚至有能自購幾所房子以備出租者。”

其實,民國教授大多根本不需要租房子,比如國立清華大學當時是給教授們提供免費住宅的。1933年春,清華西院住有聞一多、顧毓秀、周培源、雷海宗、吳有訓、楊武之(楊振寧之父)等近50家。

聞一多所住46號“匡齋”是中式建築,共有14間房屋。在當時的1935年初,聞一多、俞平伯、吳有訓、周培源、陳岱孫等教授又遷入清華新南院,據說新蓋的30棟西式磚房,一人一棟。條件優越得無可挑剔,書房、臥室、餐廳、會客室、浴室、儲藏室,電話、熱水全配備,應有盡有…

這也是民國時代被稱爲“知識分子天堂”的由來,由此塑造了他們的風骨: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雖非聖人亦不遠矣。他們的人格、骨氣、言論經得起跨世紀的檢驗,可謂歷久彌新。

時至今日,在他們中間我們找不到反皿煮的教授、找不到污衊國民素質低的教授、更找不到自願去勢的閹人教授。相反,我們看到的是奉行君子不黨的教授、不合作的教授、拒不做官的教授、視尊嚴爲生命的教授…

蔣介石歷來被宣揚爲獨裁,但在他的治下,知識分子還是有尊嚴的:北伐成功後的一天,蔣介石到安徽大學看望莘莘學子,藉以表示自己“尊重知識、尊重人才”。

當時,劉文典任安徽大學校長,省政|府遂急忙通知劉文典安排學生夾道歡迎“北伐名將”蔣主席。看完通知,劉文典漫不經心地將通知扔在痰盂裡,繼續打他的麻將去了,還幽了一默:“我手中‘將’這麼多,還稀罕他那個‘將’?”

就是在國民黨後期,他還是能夠接受(或者說是容忍?)文人的恃才放曠:像唯一的敢翹着二郎腿和他說話的傅斯年,名言就是(教授當官)“全爲大糞堆上插一朵花”;像張奚若的“若有機會便請蔣(介石)先生滾蛋”;像馬寅初的“我不去見蔣介石,他要見我他自己來”…

他們的收入和尊嚴,是用知識分子的骨氣掙來的。時移世易,對比之下,無論學識品格、還是膽識風骨,今日曰教授者,能有幾人能超越他們的同行?

有比較纔會有感覺。根據統計,當時普通鄉下的傭工的薪資是每月一元;一般中小城市裡人力車伕和保姆可掙到每月三元;普通工人的月薪爲八元左右,像成都因爲後發,起初都小於這個數。

當然,技術人員因爲掌握着一定的文化和技能,其實是介於知識分子與產業工人之間的一個階層、或者說是融二合一的身份,在這個世界大放異彩。像當時能與津滬媲美的青島產業工人中的最優者----技師,最多可拿到月薪24元,直抵一個教授,這也算是知識致富的例子吧。

對此,張漢卿認爲是值得的。想一想民國初層出不窮的文學大家、學貫中西的人物星載斗量就知道,這些待遇對他們來說,只是略補償於萬一。只有在全社會形成尊重知識、尊重知識分子的良好氛圍,國家纔有希望。

所以儘管經濟建設亟需資金,張漢卿還是要求國務院要盡一切可能給教師撥出資金,提高其待遇,改善其工作條件。

當然,也有不合理的因素在,像民國時的士兵,每月可拿大洋十元,而被北洋政|府欽封的各路上將,竟有每月八百元之多!

誠然,軍人把腦袋別在褲腰帶上,以命來換全家的口糧似乎有情可原,但是一個上將…連後世的政|府都要嚴格限制國企老總與職工收入的最高比例,這個差額也太大了!在統一後的民國,將官以上的收入普遍比之前銳減五倍以上。

爲了在全社會灌輸知識興國的觀念,張漢卿更以行政法令的形式要求各級地方政|府:所有的政|府機關辦公大樓的規模,不得好於轄下任一所中小學校;

所有中小學校的建築強度,均不得低於當地政|府單位的辦公建築;

任何情況下,都不能拖欠教師工資,即使是貧困地區,也要將有限的資源優先投入到教育中來。

財政部專款專用,將教育經費優先保證----張漢卿曾經專門爲此在人民黨政治局會議上再三強調:“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 國家和地方積極投入大量資金興辦學校,並計劃在全國普及五年制義務教育。

對於佔用教育資源,違反以上法令的地方政|府,一經發現,行政一把手直接記過並在三年內不得晉升,違規之單位主管將視情節輕重被給予降級、撤職甚至開除等處罰,並限期予以改正,報經當地立法機構裁處。

在民國之初,爲了彌補若干年動盪與腐敗所導致的與先進國家的教育落差,國家鼓勵私人辦學,利用一切辦法達成國民識字率、適齡學生入學率與高等教育規模。所有各地政|府對於官員的晉升辦法,除考查其對於經濟的貢獻,在教育方面的表現是重中之重。

第95章 鬥嘴第196章 上門第693章 精神戰第750章 海空之爭第92章 後院起火第674章 和德國全方位的夥伴關係第907章 危急時刻第217章 下不爲例第801章 逆轉第781章 國會選舉前夕第589章 遺憾與知識分子的人格第270章 行政管理之初體驗(下)第684章 裁兵(下)第405章 定心丸第220章 摘果子第735章 宋子文身陷囹圄第103章 交心第299章 投門子第36章 負荊請罪第874章 圍城打援(中)二十一條解析第318章 發力第54章 爲中華民族之崛起而奮鬥第699章 大義所在第357章 一個朋友第825章 一切盡在掌控第459章 公與私第431章 天津大買辦第407章 大正不正第675章 向左還是向右第880章 輕敵第1章 穿越爲少帥第216章 非常手段第516章 長治久安的政策第903章 僥天之倖第626章 北京政變第621章 直奉大戰(上)第800章 珍貴的選票第637章 皇宮裡的客人第407章 大正不正第665章 驚魂第139章 軍營女人第94章 聽黃調第839章 昭和不和第821章 混亂第218章 遭難第309章 攻心第526章 同室操戈第491章 黑喇嘛第74章 拜碼頭第899章 拼刺刀我也不怕你第184章 皆大歡喜的交易第400章 施恩以義第20章 高低第407章 大正不正第858章 上兵伐謀第820章 巨流河驚變第984章 恩威並施第679章 人盡其才第755章 學習敵人的長處是勝利的保障第391章 寧夏之戰第120章 左右手第725章 不算成功的成功第556章 少帥用人第366章 奉系初長成(下)第686章 威第747章 授勳第321章 那一方國土第630章 國家統一委員會第718章 決心第642章 權力的第二次轉移第617章 曹錕賄選(下)第60章 錯裡錯弟弟姐姐第352章 拖拉機第25章 無心插柳柳成蔭第224章 商業無間道第703章 統一第670章 將條約的價值最大化第747章 授勳第3章 各有所思第734章 那神來的一槍第456章 取姓法第36章 負荊請罪第949章 美國的正義第369章 呼倫貝爾頭籌第36章 負荊請罪第614章 坦白從寬第174章 風骨第230章 包產到戶第21章 初見蔣百里第367章 人事與人勢第166章 唯我韓大將軍第31章 戲外第431章 天津大買辦第272章 中日關於一戰的較量(下)第292章 第一次入關第668章 會晤第337章 又見婉清第356章 張漢卿的煩惱第349章 國庫券與糧票
第95章 鬥嘴第196章 上門第693章 精神戰第750章 海空之爭第92章 後院起火第674章 和德國全方位的夥伴關係第907章 危急時刻第217章 下不爲例第801章 逆轉第781章 國會選舉前夕第589章 遺憾與知識分子的人格第270章 行政管理之初體驗(下)第684章 裁兵(下)第405章 定心丸第220章 摘果子第735章 宋子文身陷囹圄第103章 交心第299章 投門子第36章 負荊請罪第874章 圍城打援(中)二十一條解析第318章 發力第54章 爲中華民族之崛起而奮鬥第699章 大義所在第357章 一個朋友第825章 一切盡在掌控第459章 公與私第431章 天津大買辦第407章 大正不正第675章 向左還是向右第880章 輕敵第1章 穿越爲少帥第216章 非常手段第516章 長治久安的政策第903章 僥天之倖第626章 北京政變第621章 直奉大戰(上)第800章 珍貴的選票第637章 皇宮裡的客人第407章 大正不正第665章 驚魂第139章 軍營女人第94章 聽黃調第839章 昭和不和第821章 混亂第218章 遭難第309章 攻心第526章 同室操戈第491章 黑喇嘛第74章 拜碼頭第899章 拼刺刀我也不怕你第184章 皆大歡喜的交易第400章 施恩以義第20章 高低第407章 大正不正第858章 上兵伐謀第820章 巨流河驚變第984章 恩威並施第679章 人盡其才第755章 學習敵人的長處是勝利的保障第391章 寧夏之戰第120章 左右手第725章 不算成功的成功第556章 少帥用人第366章 奉系初長成(下)第686章 威第747章 授勳第321章 那一方國土第630章 國家統一委員會第718章 決心第642章 權力的第二次轉移第617章 曹錕賄選(下)第60章 錯裡錯弟弟姐姐第352章 拖拉機第25章 無心插柳柳成蔭第224章 商業無間道第703章 統一第670章 將條約的價值最大化第747章 授勳第3章 各有所思第734章 那神來的一槍第456章 取姓法第36章 負荊請罪第949章 美國的正義第369章 呼倫貝爾頭籌第36章 負荊請罪第614章 坦白從寬第174章 風骨第230章 包產到戶第21章 初見蔣百里第367章 人事與人勢第166章 唯我韓大將軍第31章 戲外第431章 天津大買辦第272章 中日關於一戰的較量(下)第292章 第一次入關第668章 會晤第337章 又見婉清第356章 張漢卿的煩惱第349章 國庫券與糧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