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的上司、戰友和同志,凌霄還有什麼好說的呢?他莊重地行了一個軍禮,然後大聲說:“日艦已經逼近,我將指揮全艦官兵與其死戰,還望主任妥善保存有用之身,以使我輩之鮮血沒有白流!”
陳季良知道這是九死一生的時刻到了,他也莊重地還了一禮,沉聲說:“讓我們一起爲中國海軍的振興努力!”
伴隨着隆隆炮聲,“海琛”號上的艦炮開始還擊。儘管大炮口徑遠差“比睿”號,儘管軍艦性能已經老舊,但是如果主炮的150MM炮彈能夠命中對方的輪機艙、彈藥倉等重要部位,還是能夠給予其重創的,只是這個機會太過渺茫。
“海琛”號就像唐吉訶德一樣似乎自不量力地擋在“比睿”號的正前方,等待着“比睿”號的摧殘。
考慮到雙方的距離,以及這個時代的射程準度,直接命中一般都是人品大爆發纔會發生。不過隨着雙方越來越近,日艦炮後訓練有素的長處開始暴發。
日本海軍炮術精準在二戰前即得到世界公認,這是長期不間斷高強度訓練的結果。到1930年代中期,在20公里常見炮戰距離命中率爲12%,同期英美主力艦發炮命中率約爲4%。
但同時也是其迷信“炮術決戰”陳舊思想帶來的消極影響,讓其本來可以率先進入海軍航空兵時代的機會白白喪失了,所以說事物都是有正、反兩面的。
不過此時、此地,它的優秀的炮術能力卻讓“海琛”號開始受到煎熬。在浪費了不下幾十發炮彈後,“海琛”號的好運氣已經用盡,一枚356MM炮彈擊中它的艦艉,貫穿了一條寬約三米的大洞,並把安置在尾部的一門150MM主炮炸飛上天。
正在指揮尾部主炮的機炮大副楊超侖當場重傷,堅守炮位的十幾人非死即傷,彈片、烈火和硝煙伴隨着痛苦的掙扎,這一炮讓“海琛”號得到重創。好在炮彈的方向偏向相對厚重的炮架,否則擊中相對更薄的船身,只怕“海琛”號要當場洞穿。
僅有的能夠對日艦有一定威脅的三門主炮開戰後不久即去其一,而且還是重要的尾炮,爲了避免“海琛”號繼續受到打擊而無法還擊,它必須掉轉頭來用艦艏左右兩翼的兩門主炮和日軍交火,這樣一來,本來就想脫離戰鬥的“海琛”號無法再向基地邁進半步,這樣真正要與日艦決戰了!
航海大副孫英奇臨時客串機炮指揮,他認爲不能調頭,儘管使用主炮會使軍艦的境況好一點----也就只好那麼一點。這就像一個大力士在與孩子搏鬥,孩子在挨重拳的同時能夠揮出兩拳而不是一拳一樣。
自己的兩拳可能會讓對方有點疼,但是對方的一拳就可以讓自己趴下。
有着豐富經驗的孫英奇決定讓軍艦傾斜30度迂迴前行,儘管只能用到一側主炮與弦炮,但總比完全被動挨打好。而且它還有一個好處是:雖然更慢了一點,但好歹是在向中方基地前進,每進一步,都能讓中國可能的接應部隊早一點發現自己,並給己方以救助。
日軍有如神助,在主炮命中一炮後,又有三發炮彈接連炸在“海琛”號上。幸好這三炮都是其單裝152MM副炮命中的,雖然炸傷了甲板和側弦的一些設施和人員,但它的威力畢竟與其356MM的主炮相距甚遠,尚未傷筋動骨,而且萬幸的是,“海琛”號僅有的動力沒有受到損傷。
“海琛”號的危機,兩側的驅逐艦看得一清二楚,尤其是受命“接駁”艦隊司令部的“漢中”號。是冒着讓旗艦繼續被擊中的風險冒死接出艦上的人員還是想方設法轉移對方的攻擊目標?“漢中”號果斷地選擇了後者。
艦長湯心豫一邊命令軍艦開足馬力向“比睿”號逼近,一邊打出旗語,請友艦救援旗艦。
做出這樣的決定也是逼不得已。已經非常接近“海琛”號的“比睿”號已經處在視距內,這樣的射程正是日軍所擅長的,即使是自己救護,也難保自己能夠平安的作爲新的旗艦。因爲日艦的大炮太過犀厲,按照日軍的校射,“海琛”號已經完全處在日軍的火炮覆蓋範圍內。
只要不被其356MM主炮再次擊中,其承受152MM艦炮攻擊的能力還是有的。不像自己,只要中了這樣的一炮就必然大損,這個險實在冒不得,也不值得。
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利用自己艦小速度快的優勢,近身對“比睿”號展開魚|雷攻擊以逼近其規避,即實施“圍魏救趙”之策。
這個辦法同樣風險很大,因爲“九江”級驅逐艦或者更大型的驅逐艦,唯一能夠威脅到戰列炮或裝甲巡洋艦的武器只有魚|雷,面這個時代較遠的魚|雷射程只有8海里。
現在,離“比睿”號最近的只有“漢中”號驅逐艦,相距大約20海里。如果加足馬力,按照其35節的最高速度,讓艦載魚|雷有效威脅“比睿”號需要20分鐘。那就意味着“漢中”號必須挺過這致命的20分鐘,而且即使成功發射魚|雷了,也不一定打得中。
不過即使這樣,形勢如此也只得拼了。只要“比睿”號被成功牽制,即使犧牲自己這樣一艘驅逐艦從而使“海琛”號獲得逃生的機會,一切都是值得的。一艘軍艦和滿載中國海軍精華的旗艦,孰重孰輕不言而喻。
湯心豫和陳季良都是江南水師學堂駕駛班第4屆的畢業生,兩人幾乎同時擔任的艦長,但是陳季良早年名聲在外,又蒙少帥青眼,所以青雲直上。湯心豫本來也該有機會晉升,只是海軍架構太小,又嚴格遵循一個蘿蔔一個坑的層級晉升原則,所以遲遲無法更上一層樓。
雖然仕途不暢,他的專業能力卻不是蓋的。咆哮起來的“漢中”號冒出滾滾濃煙加速向“比睿”號駛去,這艘繼承美國造艦思想的小尺寸驅逐艦在黃海上終於有了用武之地,在中、日雙方的軍艦之間穿梭,顯得格外突兀。
交戰雙方都注意到了這麼一艘軍艦。從旗語中讀出“漢中”號的作戰方略,另一側的一艘驅逐艦“煙臺”號也心領神會,不約而同地同樣向“比睿”號衝去。
他們要用這種方法,給“海琛”號創造逃生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