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隊的訓練進入現代化、標準化,再結合張漢卿所提出的知識化,奉軍的進步程度相當驚人,一系列的架構也更加完善,這其中的功勞有奉系自己的努力,但更要感謝張漢卿遊說張作霖聘請的原德國陸軍參謀部高級顧問們。
有必要介紹一下這批顧問的來歷。德國適逢一戰戰敗,根據《凡爾賽條約》的規定,只能擁有一支十萬人的軍隊,大量職業軍人被迫離開軍隊,這些除了軍事知識以外對於其它領域知識、技術一無所知的軍人,便成爲各國(尤其是軍事領域較爲落後的國家)爭相聘用的名師。
但是,凡爾賽條約有明確規定不允許德國公民在外國軍隊擔任軍事顧問,而德國軍方則希望他們去外國擔任軍事顧問,以使這些退役人員能利用在國外軍隊服務的機會,獲取最新發展的軍事知識和技術,使德國軍隊不至於在軍事學術方面出現斷層,同時更含有希望這些人員在以後歸國後能繼續在德國軍隊中服務的深意,所以德國軍方對這些人員遠赴國外擔任軍事顧問是暗中鼓勵與支持的。
而張作霖的東北聯省自治政|府早在1918年入主東北之前就由張漢卿爲代表,開始與德國軍方接觸了。德國之所以選擇了奉系,是因爲在一戰中日本奪取了德國在中國山東的全部利益並因而耿耿於懷,對看起來與日本關係並不融洽的東北少帥(張漢卿:何止不融洽,老子恨不得殺光在華的日本人)抱有極大的熱情,並原則上同意向中國東北派遣軍事顧問。
最初張漢卿提出的顧問名單上是一批如馮•馬肯森、魯登道夫等在一戰中聲名顯赫的人士,但是德國軍方認爲這些人名頭太響亮,容易被發現,所以婉言拒絕。
第一批來華的德國軍事顧問是馬克斯•鮑爾上校、斯圖茲納中尉和霍姆爾少尉三人,由此揭開了中德軍事合作的蜜月之旅。馬克斯•鮑爾雖然名不見經傳,卻曾在德國總參謀部供職,以其出色的軍事才幹深得總參謀長魯登道夫的賞識。
中德軍事合作因此漸入高|潮,不僅雙方簽署了《五年軍事工業發展計劃》,德國開始幫助東北聯省自治政|府建立軍事工業,並在奉系軍事工業尚未建成前向張作霖的奉軍提供軍事裝備,在協助東北整軍建軍方面,提交《陸軍改革建議書》,提出了以有限的物力財力,分批分期完成全部10個整編師(含4個計劃中的新擴充師)的整訓。
整軍過程中,當時擔任第一任德國軍事顧問團團長的法肯豪斯對該計劃提出了建議。在德國軍事顧問的訓練下,奉軍各師的目標是成爲遠東作戰技能、人數及實力均不遜於關東軍陸軍師團的部隊。
這是個好事情。張作相、吳俊升已經成爲奉系三駕馬車之一,他們兼任的師長職務總該要動一動吧?加上新編4個師,至少有6箇中將師長的名額會騰出來。對軍人來說,沒有比升職加銜更讓人興奮的了,特別對於幾個混成旅的旅長而言,很多人都有晉升的機會。
可是,對張漢卿來說,他既欣然於奉軍的擴大,又難免有些失落,因爲在大概率上,他只能旁觀這撥師長的職務花落別人家了。本來,他還想推薦幾位人民黨的幾位高層競爭這些崗位,如頗有實力的戢翼翹、默默奉獻的林蔚…把他們儘可能地推上前臺,是他的責任,也是人民黨壯大的機會。
但是他只能放棄。
因爲隨着東北土改的深化,他的一些政策不免地與很多人起了衝突。土改的一個重要方向就是打擊土地兼併,這點至少動到了吳俊升、馬龍譚、張景惠等人的蛋糕。雖然張作霖曾豁達地表示賺錢的方式有很多,沒必要非要在土疙瘩裡叫真,上述幾位大佬也明智地決定配合少帥的工作,但畢竟擋人財路不是?
他這幾位礙於交情不下絆子,不代表其它的人沒有想法。東北土地兼併現象很重,要把既得利益者的土地“租”給農戶種,難免有些牴觸。若不是張漢卿當初明智地用“贖買”而不是“革命”的辦法曲折進行,他的第一步就行不通。
革命是要有槍桿子的…
張漢卿雖然有少帥、奉軍副總參謀長、巡閱使署總參議以及之前的邊防綏靖公署主任、中東路護路軍總司令、剿匪副總司令等一串耀眼的光環,但他知道,真正有分量的只是一個:人民黨軍事委員會主席。無他,有衛隊師和第一師給他作後盾。沒有這兩個,他只是一個少帥,受人尊敬,但不一定是尊重。
所以他對這兩支部隊的上心是一定的,他的這兩個師也是自成一體,他所用的人也都是絕對的自己人,連組織架構都與奉軍總司令部不同:奉軍總司令部是一長八處,他的部隊是三總部制。
這都不是事,可是當他的勢力已經超過奉系起家的幾位元老時,不平的聲音開始出現。
“憑什麼你想插手新建師?你的權力已經不小了!”這是他能感覺到的敵意。也是,東北這個一共就這麼大的一個池子,他這個身軀如果太龐大了,難免會擠到別人。憑心而論,張作霖給他的待遇已經夠高的了。連張作相都知道團結奉系是抱團取大之路,他這個長子若不明白這個道理就太不當人子了。
按照他的提議,除了自己兼職的這個東三省巡閱使署總參議是個例外外,各省督軍署總參議一律由文官委任,所以原黑省督軍署總參議丁超已經調職軍中,改由翟文選接任。這個翟文選,便是擔任時間最短的原黑省省長。他雖然作省長能力有限,但做一個督軍署的幕僚長還是頗能勝任的,畢竟他之前的警察廳長職務帶有某些軍事化的色彩----當然,這是張漢卿的評價。翟文選畢竟曾經得到過他的引薦,作爲政治上的“伯樂”,繼續讓他在新崗位上發揮餘熱也能起到“賣馬骨”的效應不是?
丁超不出意外會晉升師長。張漢卿不久前爲他保留了總參議的位置,從此他欠了張漢卿的人情。現在有了更好的位置,而沒有自己人上位,那麼任命丁超就不顯山不顯水了,況且他資歷也夠。而且爲了讓孫烈臣做穩黑省督軍之位,一些重要的職務如督軍署總參議、秘書長等還是要他來提名的。他的離開對張漢卿和孫烈臣都有好處;
於珍也是老員工了,還曾經很有眼色地給張漢卿鋪路,所以張作霖一定會考慮照顧一下;
吳俊升鞍前馬後爲張作霖服務了這麼久,長期屈尊做一個師長,他升職之後的名額肯定會給他一個,以平衡一下手下人的感情,估計父親也不好意思罷?所以無論如何,他會有一個名額;
最後一個,應該會給孫烈臣。作爲父親的鐵桿助手,他的這個督軍除了第一師在彼,就只剩下成建制的黑省邊防軍了,像鮑貴卿一樣光桿可不好。
所以基本上內定的四個新編師名額,張漢卿沒有爭取。
現在的奉系,已經形成以張作霖爲主,吳俊升、孫烈臣、張作相爲輔,鮑貴卿掛名的格局。東北的財政,目前供養十個師的人力已經到頂,在這種起步階段,張漢卿可不會行那窮兵黷武之事。所以,想要進一步擴充,很難。
吃相不能太難看,還要照顧到父親的利益。
而在行政上,他在東北行政上最大的職務還只是總參議。把持各省的人員,都算是東三省的一時人傑,但是和張漢卿的用人之道還是有差距,因爲他一心想讓人民黨居於領導地位。目前看來,這個很難做到。
還好土地改革,總算在他的堅持下繼續進行着。經過匪亂,張作霖看到土地在維穩方面的巨大作用,已經下了大力氣支持張漢卿,迫使各位大佬連同一羣既得利益者紛紛轉型。在主要依附於張作霖的情況下,這方面好歹沒出什麼意外。
看來繼續留在東北意義不大,在這混亂的世界,還有大塊的地域可以發展。紅軍還要二萬五千里長徵呢,憑東北這一隅之地始終不是良策。在長時間的思考中,張漢卿認爲,他的眼界需要放寬一點,要能夠捨得和放手----東北就留給父親他們吧。
當然,放手不是棄既有成果於一旦,只是他要把精力放到更遼闊的世界中去而已。未來的每一步,都需要東北的大力支持,畢竟,放眼整個國家,能在經濟工業上有東北的作用的沒有幾處。在進一步的動向確定之前,他需要妥善安排好留守人員。既要能保持住目前的發展勢頭,又要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裡。這個時代,交通不便,信息不暢,若是在自己走後被人端了老窩,那纔是悲摧。
還有更重要的一個,東北不出意料,最終將會和日本人白刃相向,這是日本政|府的侵略本性決定的和歷史已經證明了的。如果把寶都押在這裡,一旦出現大的變故,他將血本無歸,雖然他一直認爲有自己在,不會出現這麼極端的情況。可是未雨綢繆,也需要另起爐竈,互爲呼應。
不經意間,張漢卿的視野已經望向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