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武越率機羣安然返回,受到了超規格的禮遇。
空軍高層、包括總司令楊宇霆大將及參謀長馮庸中將都親自安排迎接,在元山機場舉行盛大的歡迎儀式,並當場宣讀了張漢卿代表中|央軍委親擬的電令:“…空軍不遠千里奔襲,大長我中華志氣,讓東瀛小國顏面頓失。從此,中國任由日本胡作非爲的時候一去不復返了!
此戰的順利也表明,之前中|央軍委關於海空軍的指導戰略是正確的,沿着這條道路發展下去,一定可以把我們的軍隊打造成強大的海軍、強大的空軍!”
在具有指導性意義的官話之後,是對這批英勇的參戰員的獎勵:“鑑於此戰的巨大意義,以及對打擊日本軍民士氣、鼓舞前線和後方的有殷切期望的中國軍民都有重要的歷史性的影響,經中|央軍委批准,全部參戰官兵榮立集體一等功!”
隨後,一部分飛行員作爲骨幹,“回爐”參加空軍指揮學院的深造;一部分直接晉級,擔任新成立或者後備役飛行部隊的種子;一部分組成“空軍功勳機組”赴全國演講,繼續給朝鮮戰爭添磚加瓦。幾天後,馮武越奉命赴漢城覲見少帥。
漢城已經飛雪,可是馮武越的心裡是火熱的。張漢卿不但極力讚揚他在卓越表現,還把他的此次突襲拔高到政治的高度,並含蓄地表示看好他在軍中的前途。
他已經是少將了,從資歷來講還不夠,但是作爲勃勃興起的空軍優秀指揮員,他遇到歷史最好的機遇。
空軍的架構很大。作爲一支年輕的兵種,人才的培養遠遠不敷需求,特別是高層,基本上位置都空着。馮武越現在是少將聯隊長,不出意外的話,戰後他會升任中將航空隊司令----空軍的空缺的窩太多,機會大大地。
不讓陸、海軍專美於前,空軍可是積攢了力量。陸軍穩穩地位居朝鮮戰爭功勞簿的第一,這是誰也無法抹去的,但是能不能力壓對方一頭,在戰後軍事發展裡得到傾斜,海空高層都是憋着勁。
對海軍以弱勝強,先後擊沉一艘輕巡洋艦“由良”號和四艘驅逐艦,楊宇霆只能說個贊;等到好巧不巧地炸沉“出雲”號後,一時國內對海軍的讚譽無兩,楊宇霆這纔出汗。
功高莫過救駕,計絕莫過絕糧。以現有的實力,想在已經在心理上把中國當作對手的日軍面前出彩,基本上不可能了。空軍要想出名,就得別闢蹊徑,這時候,從蘇聯引進的遠程轟炸機就進入楊宇霆的眼簾,這纔有了轟炸日本之舉。
前線的任何勝仗,都不如直接轟炸日本給其國民造成的心理衝擊之大。楊宇霆不愧爲奉系小諸葛,寶刀未老,他的想法得到張漢卿的贊同。
於是,藉着廖雅權這位“蔣幹”之口,張漢卿主動“無意”中透露空軍要對聯合艦隊的奇襲,讓日軍吃了定心丸,也對中國轟炸機的調度放了心,認爲一切都在掌控之中。
新義州的空軍部隊其實是佯,並藉機調到前線,因爲已經有後繼的飛機接崗了;從清津、元山起飛的飛機纔是正主,裝備的正是長程的轟-2轟炸機。
沒有準備、意想不到的日本果然吃了大虧,明顯地對面的日本陸軍加緊了偵察機的起飛頻率,而一直在長江口盤旋的聯合艦隊主力也放棄了在此地的爭鬥,轉而向北方駛去,長江艦隊和華南的壓力一下子減輕了許多。
得知裝備着“赤誠”號航母的艦隊越過對馬海峽開始在東朝鮮外海的日本海里佈防後,張漢卿得意地笑了。成功地把聯合艦隊“釘”在這裡後,它就無法有大的作爲了。一支艦隊,當只能被動地進行防禦,它的功能已經大減。
其實也需要這麼一仗給日本政|府和國民一巴掌:當我有能力直接威脅到你時,再和我玩封鎖、騷擾、禦敵於國門之外的伎倆就不合適了。你有強勢海軍,我有後起空軍,各打各的。要麼決戰,要麼停戰,拖,你們拖不起的!
主要還是朝鮮戰爭意料不到的大勝給了張漢卿信心。之前還忌憚日本海軍對中國海疆的破壞,現在終於有了讓對方忌憚的利器,他的勝算大增,也給了制定後繼的作戰計劃以更大的舞臺。
中國空軍襲擊日本本土的消息,讓世界爲之震動。根據之前種種跡象,就是極端親近於日本的軍事觀察家們都認爲,以中國陸軍的實力,想在短期內打敗她並把中國軍隊趕出北部朝鮮是不可能的,相反,南部朝鮮的日軍隨時處在人民軍的打擊之中。
現在,中國又有了遠程轟炸機這一利器,勝利的天平在向中方急劇傾斜。
一戰中的飛機已經開始用於作戰,但像這樣大規模的轟炸還尚未有過,中國空軍開了歷史之先河,讓各國軍界開始重新審視飛機這一不算新生事物的工具的作用。
不但日本重視,處於軍事壓制之中的德國也非常重視這一利器,認爲是實現軍力飛躍的捷徑。意大利的航空業本就是世界一流的,現在更加堅定了在此項上領先全球之決心…
中國的一次爲改變戰場形勢的靈機一動的事件,卻成爲世界航空工業的催化劑,僅從這一點上來說,馮武越就是個英雄,全人類的英雄。
當然,對日本也是一次重新洗禮的過程,不再過分癡迷於陸軍的所謂勇武,而改爲對航空兵的重視。
如果說之前是因爲純粹是不願意與歐美拉下太多差距的話,那麼,此次空襲,也給向來自詡爲亞洲代表的日本一個警醒:在這個項目上,以日本的國家戰略,無論是“北進”面對的中國,還是“南下”首當其衝的英美,日本都落後太多,需要加緊這方面的投入了。
只是對它來說,目前最迫切要解決的是到底要把重心放在陸軍還是海軍上,國策一日不定,軍事戰略便一日不能成形。
陸軍是國之倚仗,海軍是國之命脈,缺一不可。可是雙方如果平均使力,以日本孱弱的國力,最後肯定是力有不逮。因爲昭和天皇曾經寄生於一個海軍軍官家庭,因此天然地對海軍抱有好感,海軍軍官的理念畢竟開闊,也和天皇的抱負相一致。
開疆取土,是每個帝王的抱負,可是相比較寒冷的北方,即使是氣候條件相類似的關東州等地,也依然爲日本國民所不喜,這也可以解釋爲什麼北海道到後世仍然人口不多。再說,當初幹滯遠東,日本可是下了功夫的,結果是什麼呢?深陷西伯利亞不毛之地五六年,坐視奉系崛起。
現在中國強大到可以在陸地上和日本正面交鋒了----說是交鋒,其實是自己給自己臉上貼金,誰都看得出來,朝鮮戰爭註定是無法取勝的局面。之所以苦苦支撐,還不是爲了掙這個臉面?
向北是塊硬骨頭,向南怎麼樣呢?
南亞地區資源豐富,橡膠、石油、糧食等戰略物資應有盡有,絕對是塊令小日本垂涎三尺的肥肉。可當時的情況是這些肥肉早被美英法等老牌兒帝國含在嘴裡了,要想吃到這些肥肉就必須從這些老牌兒帝國嘴裡摳出來。
不過日本也不是完全沒有機會,當時一戰過去不久,這些老牌兒帝國雖說還是威風凜凜,但實際上難免外強中乾,特別是南亞土著太慫,慫到什麼程度?就是把中國後世的城管不加武裝送到哪裡估計都是風捲殘雲一路披靡了。
所以,當時南亞的駐軍幾乎完全就是象徵性的,特別是這些殖民地離他們本土無不是千山萬水遠隔重洋,而日本還有實力雄厚的海軍,所以說機會還是不小的,蛋糕還是很誘人的。
於是,有些大膽的人開始思索:海軍孱弱的中國,靠着防空部隊和岸炮就能牢牢地讓龐大的聯合艦隊毫無用武之處,那麼是不是可以理解爲,如果控制住太平洋各個島嶼,光是島上部隊就能夠阻止讓日本海軍忌憚的英美艦隊?
如果不再忌憚英美艦隊,光靠東南亞那些烏合之衆,又怎能對聯合艦隊產生一點點制約?這樣,聯合艦隊是無敵的!
而且,碰到了中國這個硬骨頭後,陸軍還會不會仍然堅持“北上”這個構想不放呢?估計會有些改變吧,到時候只要適當地給他們些甜頭就好了。反正東南亞有大量的土地要征服,陸軍依然有用武之地,只要把國家的戰略方向調頭向南方即可。
現有的陸軍實力和東南亞的土著們交手就已經不費吹灰之力了,到那個時候,還有什麼必要把大量的軍費花在不必要的陸軍身上?
這真是個方向!至少海軍部不少高層在局中發現了機會。已經八十高齡的前海軍元帥,號稱帝國“軍神”的東鄉平八郎就堅定地認爲,現在是海軍爭奪話語權的最好時機。只要資源足夠,日本海軍完全可以在未來對英美海洋爭霸中再奪先機。
在帝國剛剛崛起後,攜甲午海戰餘威,一舉能夠打垮俄國兩大艦隊首開“黃種人打敗白種人”之先例的他,自信滿滿地認爲帝國能夠再創輝煌。
不但如此,陸軍中出類拔萃的一些人也認爲形勢已經急轉直下,繼續在朝鮮添兵加瓦已經沒有意義,體面地結束戰爭並痛定思痛,爲陸軍未來在南下之戰中獲得一席發言權纔是最迫切的事。在這些聲音裡,已經崢嶸初現的石原莞爾爲代表。
只是,明治維新後一直在政壇裡有巨大影響力的陸軍,會心甘情願讓出主導權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