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敗了,這就敗了。。”
敗逃而走的東江水師三艘船之一吳海號上,滿臉被薰得烏黑的林龍標,也在渾身已經被吹冰冷的汗水浸漬下,慢慢的回味着方纔發生的事情。
他是衝在最前的先鋒標,也是得以在敵陣中衝出最遠的一標船,因此基本上也見證了整個海戰一波三折的起伏歷程。
爲了這次出海的戰事,東海社那些人甚至發揮出出乎意料的影響力,破格請出了水師已經退養在家的,一位戰功彪炳德高望重的元宿老將,爲他們這支東江水師提供相應的諮議和建議,但是這並沒有發揮什麼用處。
而他領頭的海上突進也成了一次頗爲失敗的努力;隨着左近伴隨的戰船,相繼被撞擊攔截或是被炮射打中帆纜,而不得不側轉減速下,最後只有他孤零零一艘座船,雖然被擊中數處而着火起來,卻沒有損傷到主要的桅杆和帆纜,是得以突出了敵勢的包抄和截擊。
彷彿就在這一夜之間,他們所熟知整個海戰的格局和手段都已經完全變了。
他們操習日久的,原本先發炮轟擊震懾和削弱,再以船隻衝撞跳幫的戰法,似乎也已經跟不上時代了。
因爲,對方的武裝快船的確很快也很靈活,而對方飛魚戰船上的炮火也很犀利,
一旦被對方進入側身和上風位發炮起來,那就是打的是又快又準,往往自己這邊還沒有到發炮的距離,那邊劈頭蓋腦射過來的炮子,就在船邊濺射和綻裂開來,而讓人總是應接不暇很難完好的近得身前。
甚至就連他們一貫最拿手的跳幫和撞擊,狹路相逢勇者勝的白刃近戰之法,也是佔據不了上風或是贏不了對方的。
刀斧撓鉤藤牌鋼叉的船戰合擊,直接敗給裝上尖刺的火銃對戰;只要在滿是障礙而地方狹促的甲板上被擋住,後面的火銃就馬上抵身轟打過來,將這些被堆聚在一起的甲兵給打個對穿,或是一個穿兩的可怕殺傷效果,。。
光是看打到了後半場之後,好容易才用數條大戰船抵住對方一艘大艦,船對船的靠幫廝殺了大半天,都依然沒能拿下來;一波又一波的隨船健兒填塞過去,對方特有的銃擊和炮射聲從頭到尾就陸陸續續的沒有斷絕過。
而他想要掉頭去支援,卻不料舵輪卻是再次被船尾打壞的碎片給卡住,而只能順着風勢再度衝出了戰場的邊緣。這麼幾次三番的折騰下來之後,什麼黃花菜也都涼了。
幸運又是不幸的是接下來的戰鬥中,雖然他的船也陸陸續續捱了好些炮子,打的甲板上血肉飛濺,還再次引燃了大火而在上層建築燒的遮天蔽日,但是總算沒有波及和損傷到主要的桅杆,卻讓那些如同鯊羣一般遊曳炮擊的敵船,暫時放開了他這艘這個暫時失去目標,轉向其他更加完好的戰船。
於是,他好容易再度撲滅了船上的失火,又臨時修補了被燒斷破損的帆幅繩纜,這才得以僥倖鼓足風力升帆轉向,義無反顧的脫離海面的戰場。
雖然看起來很多人都死了,他的師長,他的長輩,他的叔伯和兄弟,這些身在這隻水師裡的熟悉面孔,都無可倖免的陷沒在了這場海戰中;但是至少他還活着,身爲家族的種子和希望的他還肢體健全的活着,這就夠了。
特別是在親眼見到這些人被打爛的肢體,在自己身前漫天飛舞而兜頭澆淋了他一身之後。
慘烈的現實和局勢,最終讓他多年水師生涯所積累下來的勇氣和血性,像是潮水一般的退卻,而讓這些年優裕安逸所養成苟且和惜身的情緒,再次佔據了上風。
“我這是爲了保全本族在水軍中的最後一點骨血,”
他對着自己如此的反覆腔調着,而讓自己變得愈加堅定起來。
一路修修補補全力鼓動風帆的兩天短暫航程之後,再次天色發白之時,位於明州境內三江口的州府,以及隸屬於望海鎮的水寨,已經是瞭然在望了。
但是進港之後,他並沒有就此安下心來休整或是報信,而是帶僅剩的人手衝下船來,將望海鎮所屬的水陸各寨,都狠狠的搶掠和搜刮上一番,這才搶奪了水寨裡的剩下幾條船,帶着滿船的細軟和家眷,繼續拔錨升帆南下。
甚至連他養在明州城內的別宅妾室及其兒女,都不管不顧了而義無反顧的掉頭就走。
“南下去廣府吧。。”
林龍標這樣對着左右僅剩的親信和族人道。
“經此大敗,兩浙之地已經沒有我輩的容身之所了。。”
然後隔天之後,緊接而至的淮軍水師,就只能見到滿地狼藉而被抄掠一空的望海鎮了。
。。。。。。。。。。。。。。
看着宗汝霖那裡送來的捷報,讓我不由心懷大慰有重重鬆了一口。
這一輪的翁山大海戰,前後最終擊破敵船數十,而俘獲上層殘損或是相對完好的大小戰船約二十六艘,只是在就近拖運到港口的過程當中,由因爲海浪拍打和滲漏進水太多,不得不就地放棄繼續操作和維護,而沉沒掉了五艘;
其中還不包括擱淺在附近灘塗礁石中七八艘,以及了停在後方海面上而來不及逃離的五艘鬚鯨級的輜重補給船。
雖然這一戰打下來的損失和消耗,還是讓人有些肉痛,大概幾十萬緡就這麼潑灑出去了;但是正所謂是“十年陸軍,百年海軍”的道理,我還是明白得很;
在陸地上操訓和磨練出一隻勁旅或許只要十年,或是更少的時間;但是想要建設一隻像樣的海軍,最基本的奠基和傳統的成型,卻是往往要還幾代人的努力來完成的。
至少在這一戰中的事後反省和總結當中,我似乎可以隱約預見到了一隻,已經在艱苦血戰打出自己風格和未來道路的,具有淮地特色的海軍雛形了。
而從另一方面來說,正所謂是不知道來路的敵人和躲在幕後待機而動的對手,纔是最讓人耿耿於懷的威脅。
既然海面上的威脅已經基本消失了,那我在夷州的行事和佈局也也就可以開始收宮,而直接進入下一個階段了。
果然不出意外的是,那位澄海世子在夷州大島南方停下腳步之後,很快就通過威逼利誘或是裹挾手段,在身邊重新聚攏起來一隻規模更大的人馬來;
又通過海路獲得了增援和補給,再加上淮軍直接和間接的驅逐下,爭相投奔過去的一些藩家族人和地方豪強人士;眼看又是一副兵強馬壯的局面,而佔據和控制了大島南端的東寧府(今臺灣台南)和熊平府(今臺灣高雄附近),以及嘉州、義州、園州的十一縣。
不過,這種虛假的再興和繁盛局面,該到我去親手將之打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