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2章 歸遠2

沿着開闊起伏的平原地,

又相繼勢如破竹的攻拔了近四州之地,二十九座城寨和邑落之後,我已經比計劃中走的更遠一些,但是這並沒有什麼太大的意義,(因爲分藩衆多的緣故,安東的州制劃分,可遠比內地小得多。)

因爲沿途人口的稀少和市鎮城邑的凋敝破敗,在這些城邑開始,已經是很難從地方獲得補給和其他的助力;就連象徵性的人質都湊不全。

因爲當地有點實力和名望的豪強或是殷實人家,不是已經不復存在,就是早已紛紛逃亡一空;只剩下一堆故土難捨或是是在無處可去的平民和貧戶、藩奴,想要把他們組織起來恢復秩序,也是一個不小的負擔和累贅。

這一方面是土族之亂的緣故,另一方面則是耶律大石引塞外之軍過境,所造成的的慘痛後果。因此,不斷有小股的藩軍和安東輔助兵被留了下來,以維持沿途地方的基本次序、

雖然我的五萬大軍因爲縮水了大半,而只剩下比較精幹的兩萬多本部人馬,但相應消耗卻是隨着後方糧臺的距離拉長,以及維持佔領區域的擴大,而不斷緩慢而堅決的與日俱增着。

雖然這些地方到處充斥着小學教科書上所描述的,“棒打狍子,瓢撈魚,野雞飛進飯鍋裡”的豐富原生態資源,而實在是一個行獵和體驗野外求生的好去處;但是對於一支大軍的人吃馬嚼和其他日常消耗而言,就沒有什麼意義了。

當然了,武裝行軍一般的攻陷和佔領這些地方,也不是沒有任何收穫;只是除了隨軍的各只專業小組,一路過來勘探的地理和水文,各種動植物標本和環境評估,大多數物產和資源的收集之外;其他的收穫就有些特別了。

因爲都是女人,在十幾歲到三四十歲的區間內適合生育的女性,都是隻要給一口吃的,就願意跟你走的那種類型;

因爲作爲生活支撐或是家中頂樑柱的男人,不是死了就是逃亡,或是被抓走充作了過路軍隊的炮灰,或又是出去討生活而就此不知所蹤的結果;她們之中有人迫於生計主動出來賣身,想做路過淮鎮軍隊和那些藩軍的的生意。

然後,因爲淮軍相對的紀律嚴明而買賣公平,乾脆就此跟上軍隊打算做長期的生意來,聚少成多了之後被發現,卻是苦苦的哀求不肯走;於是乾脆由軍隊集體出面,用很少糧食的微博代價將她們全部買斷下來,

於是這一路下來,前後陸陸續續的有數千人被送往後方去,按照計劃先送到女營當中管理上一段時間,再按照情況配給那些有功將士或是足夠足夠服役資歷的老兵,以解決婚姻家庭的問題。

當我的軍隊沿着曲折徘徊的道路,再次穿過了祥州境內大片的巍巍森林和草甸之後,就正式抵達了奔流不息混同江畔的小邑——懷德鎮。

按照羅藩時代作爲大都護所掌握的地理圖志,在寬闊的江對岸就是安東中部與北部重鎮,黃龍府的地界,沒錯就是那個“直搗黃龍”典故里的黃龍府;南北朝時曾是扶餘國的末代都城所在,而最早見諸於史書當中的“合龍(合隆)城”(今吉林省長春市農安縣)。

原本南北走向的混同江在這裡,突然折轉出了一個之字型的彎角來,而轉而朝向東面流淌而去,也由此在南北地域之間,環繞和分隔出了中部一大片由窄到寬的肥沃土地來。

因此,這裡也是鬆嫩平原腹地的精華地帶之一,長期的區域經濟中心和重鎮所在,也一度被比照處於黃河幾字型彎折處的河東道,稱之爲“小河東”之地。

黃龍府之名,則是因爲南北相夾環繞的大江,在春夏兩季處於混黃一色而形同黃龍;因此,在渤海大氏政權建立之後,以此地作爲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之一的建國都城之一,而得名扶余府又稱陪京黃龍府;然後又被後來徵拓此地的大唐安東都護府,以黃龍府之名沿襲下來。

由於其地處鬆嫩大平原上的西部草原與東部丘陵相交地帶,扼控着松花江兩岸和南北交通的咽喉,因此在東北古代歷史上一直是交通要衝和兵家必爭之地。

史上的東胡、鮮卑、穢貊、肅慎、高句麗、契丹、秣赫各族崛起後,都相繼輾轉的佔據過這片地方。而在高句麗統治期間,爲了抵抗唐朝的征服而在西境,大興土木修建了一條斷斷續續的“千里長城”,其中最北端的源頭就是從這裡開始的。

自從李績滅高句麗而並有其地,薛仁貴首開安東都護府,李光弼開拓北境別設小都督府以來,這片土地在唐人的治下,已經斷斷續續的度過了將近六百餘載的風雨歲月。

而在另一個時空,這裡也長期幽禁過被金人俘獲的徽欽二帝,發生過洗衣院.AVI之類的恥辱,而成爲那位嶽武穆畢生的最後追求和臨終壯志難酬的遺恨。

因爲,環江相夾的大片沃野和近水灌溉之利,因此相比水南地域被大片難以開發的蠻林,分隔的相當破碎的城邑聚落,或又是水北草原菏澤綿連的嫩江流域之地,對岸的黃龍府這一帶,歷史上可謂是人煙稠密,村屯密佈,城郭相望的望要富庶之地。

在這片東西向的長條地域內,以大唐下都督府的規格下轄有威、寧、信三州又五縣,因此從我這邊望過去,江南江北完全是不同的風光和物色。

據說混同江在四季之間的水位和顏色詫異較大,春季的江水還是青綠泛黃,據說只有到了夏季上游融水彙集的汛期時,纔會從泛黃變成徹底濃濁的深黃色。

雖然相比淮河和濟水什麼的而言,這個季節的水面看起來不是很寬,但是根據現場勘探足夠深並且急流密佈,在沒有足夠搶渡工具的情況下,已經可以構成某種意義上的險阻了。

作爲一個人類活動較早而歷史悠久的地區,這裡還是有不少歷史典故和相印遺存的,比如南北朝時的某代高句麗王被慕容氏燕國給趕到這裡避難,而在渡江時淹死全家的;古代扶餘國的王族幾次三番被外來勢力滅國,數度託庇於此而得以捲土重來。。

還有最後一位對大唐舉起叛旗的渤海國大氏王族,在這裡被走投無路的追隨部衆砍了腦袋,而獻給安東都護府派來的討伐軍。

而數百年前安史之亂末期,戰敗出亡的范陽叛軍殘部,在肆虐轉戰當中攪擾和摧毀了大半個渤海國之後,也是在黃龍府北岸這一夜暴漲的江水面前,走投無路的放下武器,接受自己應得的命運。

當然了,我還可以率部沿江繼續西進,直接繞過黃龍府的這片地域再折向北,不過這麼做沒有太大的意義;除非我想一次爲跳板和前進基地,沿着耶律大石所部來時的路線,通過上游呼蘭河的穀道走廊,直接攻到塞外草原\/蒙古高原上去;

這也是一條相當古老的遷徙路線,讓東北的土著民族與草原上的引弓之民,長期保持某種交流的歷史通道。

當年,在李光弼兵鋒下殘破敗亡的契丹大八部流亡者,就是從這裡闖入安東之地,而與散佈于山林間的土蠻融合通婚,變成現金所謂漁獵民族的化的黑種契丹。

歷史上最後一支渤海大氏的遺族,也是從這裡輾轉出奔草原,而成爲了大唐的諸多塞外分藩之一。

而不久之前,耶律大石所率領的塞外藩胡和北朝殘餘邊軍大部人馬,也是迂迴到這一帶才得以進入安東之境的,他們一路所留下滿地狼藉哀鴻遍野的痕跡和影響,我們這一路過來已經見得很多了。

不過真要這樣做的話,很容易將我軍的後方補給線暴露在敵人的額威脅之下,而被對岸度過江來的敵對勢力,給襲擾和截斷了後路而陷入進退維艱的局面當中,

因此,從屬各部人馬各種就此見好就收的想法,連同軍中希望能夠班師回家的些許呼聲,開始出現在了我的面前。

這時候,沿江前往下游偵查和尋找渡口的牛皋部有所回報,發現對岸塵煙滾滾而正在燒掠着什麼,還有一些屍體被拋投進江水當中。

第526章 兵戎10第532章 風雨2第870章 撥亂10第238章 請求 表示第732章 抉擇2第868章 撥亂8第959章 沉驚9第571章 決意第662章 出援7第377章 再戰6第211章 同年第89章 綢繆第550章 序間10第778章 萌動8第992章 跌宕2第1018章 頹然8第917章 臨峙17第883章 反動3第1219章 平盧9第1022章 瀾動2第325章 支持與交換第673章 出援23第359章 戰雲2第172章 驚現第108章 家世第275章 進程,再聞第980章 浮夢10第1274章 卷蕩4第417章 對陣第428章 戰局11第1099章 立新29第357章 出陣第625章 悵懷20第527章 經略第182章 因故第1181章 會江寧5第114章 驚夢4第784章 萌動14第626章 悵懷21第1109章 歸遠9第735章 異夢10第1039章 瀾動19第1034章 瀾動14第556章 歸還(6)第435章 天傾2第49章 夜酬第1161章 滄瀾5第一百八十八 掌進退第1210章 淮動10第840章 雲起10第1047章 殤國7第794章 肘腋4第951章 沉驚第838章 雲起8第749章 思變9第655章 出援5第1259章 再決9第1037章 瀾動17第137章 渾然第1070章 零落20第615章 悵懷15第351章 援濟4第453章 歸亡第318章 插曲第1139章 潮新9第685章 落盡5第1192章 徐州起2第341章 協力第210章 偶遇、站隊第996章 跌宕6第327章 進取第1027章 瀾動7第158章 中軍、收穫?第372章 再戰第106章 薄發6第819章 啓新9第531章 經略5第1120章 歸遠20第910章 臨峙10第362章 吞併第75章 綢繆第428章 戰局11第208章 波羅廟與節操第256章 失望 奇葩第398章 在河北9第1079章 立新9第518章 兵戎2第1017章 頹然7第280章 遭遇與反差第580章 決意10第1149章 潮新19第543章 序間3第717章 大羅(7)第965章 沉驚15第945章 破釜5第552章 歸還(2)第157章 不該來的第579章 決意9第719章 大羅(9)
第526章 兵戎10第532章 風雨2第870章 撥亂10第238章 請求 表示第732章 抉擇2第868章 撥亂8第959章 沉驚9第571章 決意第662章 出援7第377章 再戰6第211章 同年第89章 綢繆第550章 序間10第778章 萌動8第992章 跌宕2第1018章 頹然8第917章 臨峙17第883章 反動3第1219章 平盧9第1022章 瀾動2第325章 支持與交換第673章 出援23第359章 戰雲2第172章 驚現第108章 家世第275章 進程,再聞第980章 浮夢10第1274章 卷蕩4第417章 對陣第428章 戰局11第1099章 立新29第357章 出陣第625章 悵懷20第527章 經略第182章 因故第1181章 會江寧5第114章 驚夢4第784章 萌動14第626章 悵懷21第1109章 歸遠9第735章 異夢10第1039章 瀾動19第1034章 瀾動14第556章 歸還(6)第435章 天傾2第49章 夜酬第1161章 滄瀾5第一百八十八 掌進退第1210章 淮動10第840章 雲起10第1047章 殤國7第794章 肘腋4第951章 沉驚第838章 雲起8第749章 思變9第655章 出援5第1259章 再決9第1037章 瀾動17第137章 渾然第1070章 零落20第615章 悵懷15第351章 援濟4第453章 歸亡第318章 插曲第1139章 潮新9第685章 落盡5第1192章 徐州起2第341章 協力第210章 偶遇、站隊第996章 跌宕6第327章 進取第1027章 瀾動7第158章 中軍、收穫?第372章 再戰第106章 薄發6第819章 啓新9第531章 經略5第1120章 歸遠20第910章 臨峙10第362章 吞併第75章 綢繆第428章 戰局11第208章 波羅廟與節操第256章 失望 奇葩第398章 在河北9第1079章 立新9第518章 兵戎2第1017章 頹然7第280章 遭遇與反差第580章 決意10第1149章 潮新19第543章 序間3第717章 大羅(7)第965章 沉驚15第945章 破釜5第552章 歸還(2)第157章 不該來的第579章 決意9第719章 大羅(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