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首山宮的辰陽大殿散朝出來的人流當中,也已經到處是流傳擴散的各種消息。
“襄陽失守了!!。。”
“襄陽怎麼會失守呢。。”
“那可是集兩大行司之力,所營造的荊北雄城,諸道樞紐啊。。”
“不是還有漢水爲險峙。。舟師爲屏護和遊翼。。”
“兩度北伐和番胡南下,都沒有出過問題的,怎麼會。。”
“卻是來自蜀中的敵寇,順水放舟而下,”
“先是截斷了沿岸的諸多據要,進而從路上直驅襄陽後路。。”
“前方遂得軍心大亂,雖有端帥鎮壓當面,也是顧此失彼。。”
“雖在城中聚得軍民數萬,但是既缺糧餉,亦短器械。。”
“至於舟師,都已是過去的老黃曆了”
“自荊北行司撤廢和諸軍崩散之後,舟師大都被抽去下游護翼江寧。。”
“餘下的也都就近散爲水寇之流了。。”
“當地的水軍統將孫翌晨,倒是重新籌得大小渡船二十餘,載兵往援北岸樊城”
“結果爲上游放船火攻,大部焚燬、翻覆於江中。。”
“自此樊城內外無援而就此淪陷。。”
“然後襄城亦爲賊勢所困,端帥也只能親率出城擊敵。。”
“連敗敵勢數陣而迫其遠退之後,這纔開始率衆突圍。。”
“荊北徹底陷沒了。。”
“荊南糜爛也是指日可待了。。”
“也許不多久之後,西賊就能抵達大江之畔了。。”
“自此大江以北,不復爲國朝所有了。。”
而對於另外一些人而言,則是他們所倡導的“收兵聚師,禍水東引”的方略徹底破產了。
國朝主動收縮防線而退讓出來的北方地盤,並沒有能夠讓那些西賊並因此和淮逆,相互爭鬥和競逐於中原,反而是繼續朝着南方國朝的勢力殺將過來了,這怎麼不能夠讓他們無比的憂心竭慮呢。
而在大江以南同樣是不得消停,江東、江西、兩浙爲首東南財賦重點的精華,大都已經淪爲大雲賊和形形色色亂民肆虐的樂土,除了江寧府爲首的少數府城和望要大邑之外,放眼望去就再沒有一片稍加安寧的立足之所了。
而光是爲了維持嶺內的局面和基本的通路,國朝每月都要付出數以千萬計的軍淄糧餉所費,每日都有天文數目的財貨填入到這個無底洞當中。
一旦失去了上游蜀中和荊湖的屏護之後,弄不好連繼續據有嶺內的傳統南朝格局,都要維持不住而重新回到開國時的險惡局面了。
然而,對於朝堂上重新興起的另一股保守派勢力而言,這些看似不利的變化,則未嘗不是一個相對利好的消息;
因爲,這也意味着朝廷可能就此放棄,在嶺內不切實際的執着和所謂北伐成果的虛名,重新將重點和目光轉會到嶺外基本盤的經營和穩固上來;乃至由此改變大略方針的可能性,將各種備戰的資源和人役,投入到更加熟悉和具有便利的海外拓殖上來。
至少,他們依靠對西海道諸藩的軍事壓力,完成一輪最新交涉和談判上的勝利,
在繼續保留部分權柄和名分,不再追究和牽連下去的情況下;逼迫他們割土、賠款、入質和認罪、削爵、退位,乃至遣散和交出一定規模的私屬武裝,交出足夠數量的海船和藏匿於島洲上的叛黨水師殘餘,才籌足了朝廷最近一筆編練各軍的用度。
只是在兩度北伐戰事當中,所折損掉的將帥和軍官之屬,卻不是那麼容易鍛鍊和補充起來的,因此,亟待那位碩果僅存的北地總管王端臣,所帶回來的一衆新銳將官,纔有可能在較短的時日之內,重新形成基本的戰力。
而在河北道,貝州境內,
已經淪爲被通緝作價五十緡懸賞盜匪頭目的崔博琦,也極力策馬飛奔在亡命逃逸的原野之上。
僅僅才過了這麼一個冬天,待到他從窩藏貓冬的山裡重新出來之後,就發現他所熟悉的世道,仿若是換了各人間一番,面目全非的讓他幾乎都要認不出來了。
到處是巡遊在道路上拿着武器的鄉民,各處道路要衝和山口、橋津,市集,都被建造起了各種具有防禦功能的屯圍、驛站和哨臺,而讓他們一旦稍有動靜,就在各種圍追堵截當中損傷慘重。
而曾幾何時,這些往昔任憑魚肉而依舊只能低眉順眼,乃至強顏歡笑忍受的鄙賤之民,也居然敢於反抗他們潛伏下來休息期間,一點點微薄的索取和帶走青壯的協力要求;
崔博琦眉頭上的一道血痕,還有陷沒在老家村子裡的大半數部曲,就是他的一時輕疏所付出的慘重代價。要知道,這周圍十幾個村子的大多數土地,都是歸屬在他崔氏族人的名下,光是爲崔氏種地和做工的佃戶和奴僕,就佔據了這些村子居民中的八成以上。
然而,在他們拿出來耀武揚威的刀槍面前,那些昔日的佃戶和鄉人幾乎是聚集在一起,一邊閉門堵窗進行反抗,一邊在房頂上放出了報信的煙火;如果不是他見機的及時抽身的話,只怕也要陷沒在那個曾經讓他熟悉無比的村子裡了。
而這一切都是那些淮逆所帶來的巨大變化。
要知道,他的祖上可也曾是號稱山東七大氏族的五姓七望中,清河崔氏的一員;在兩漢三國到隋唐的近千年時光之間,在五姓七望最爲鼎盛的年代,他們甚至擁有比天子之家更加風光和顯赫的名望和權柄,而基本只在相互族內小圈子裡通婚,以保證血統的高貴與純潔。
而那些草莽出身或是具有胡族血統的君王們,也無不是要想盡辦法迎娶五姓七望中的某家女兒,以在血統中獲得某種意義上的認可與,再籍此從五姓七望中徵辟相應的飽學之士或是卓異子弟,以充實自己的朝堂和地方官府,來加強和穩固自己的統治。
而世家門閥也由此獲得更多朝廷賦予的特權和利益,而通過各種兼併土地和隱匿流亡,將更多的人口和田畝,納入到自己的直接或事間接的支配當中,乃至在官府有限的統治秩序之外,以遵循禮教之名和鄉約民風爲由,自行締造一套自州縣而下專屬的社會倫理與道德體系,來進行變相的隱性思想統治和輿情導向。
而在此期間所產生的任何異己和反對的聲音,最終不是在來自官府體制內紮根下來的強權和勢力面前屈服和求饒,就是因爲各種意外和盜匪作亂而徹底消失不見。
哪怕是號稱皇權與國勢最爲鼎盛的李唐一朝,號稱是以科舉之途爲寒門大開方便之門,極力抑並土地兼併的貞觀到開元年間,充斥在朝堂上那些瓔珞滿堂的宰相世系,外戚裡的后妃世系,依舊還是崔韋裴盧這些與五姓七望有着千絲萬縷干係,或者乾脆就是分支族人的顯望之家。
這種既有鬥爭和對抗,又有妥協和依存的關係,一直沿襲到了安史之亂的爆發,才因爲五姓七望各家秉持的不同立場和傾向,被嚴重的打破和分裂開來,進而又在席捲了大半天下的戰火綿連當中損失慘重。
好容易捱到天下之亂初定,接下來撥亂反正的乾元天子,以及後來在樑公輔佐下開始中興的泰興天子,卻又開始乘勢進一步的打壓和削弱這些世族門閥的力量,並一次作爲繼任者堅持不移的國策之一。
在後來的歷代天子和執政的樑公後人手中,大唐開始逐漸恢復元氣而威令八方,海內海外皆有不斷的征伐與開疆拓土的事業,而一代又一代裂土分藩的諸侯,也開始誕生在大唐將士與商旅所踏足的任何一片土地上。
但是對於被強大的皇權,給壓制的喘不過氣來的世族門閥而言,就未免是一段不堪回首的黑暗歲月了。海外輸送回來的珍寶財貨和海量的物產資源,極大加強了朝廷中央集權的威勢和力量,也武裝和維持了海內海外規模龐大的各色軍伍。
而這些都不是任何一個或是一羣世家大族,可以輕易抗拒和違背的里奧;更不用說,大量在官府的引導下,出奔海外的破產農戶和逃亡的佃客,也成爲了這些門閥世族隨所在地方的人身掌控和社會影響力,進一步虛弱和衰亡的誘因和導火索。
他們甚至不得不一點點放下身段,用故土難離的鄉黨之情和不斷提高租佃的待遇,來試圖挽回和遏制這些不斷流失的隱性支配人口。
那也是寒門子弟和庶族出身的官員,滿天下大行其道的時代,一個個名門望族不得不地下尊貴的頭顱和身段,拼命的約束自己的子弟和親族,以免被這些急於建功又毫無底蘊的酷吏之輩,給找到大興牢獄和刑訟的口實與機會。
所以當乙未年間的朝中,開始表現出針對執政梁氏及其黨羽,各種逆流和暗潮的時候,這些久苦已矣的豪族郡望門閥大姓,幾乎是一拍就合的全力推動起來。
因此,後來爆發的乙未之亂從某種意義上說,他們既是成功了又是失敗了;
他們所裹挾而起的濁流逆浪,固然是得以掀翻了一直打壓在他們頭頂上,而令人難以喘息時代把持朝政的龍武系及其黨羽;
但也開啓了紛亂不休再無止境的漫長亂世,和隨之而來無窮無盡的苦難與血淚;而並非如他們所願,重新回到從前的那個世家大族與當朝天子,在高端政治鬥爭的有限框架內,相互博弈又相互妥協和依存的理想年代。
當作爲掀起亂世的罪魁禍首——瘋帝一族,被各地輪番報復的龍武系分支給徹底清洗和殘殺殆盡之後,這些作爲曾經幕後推動和支持者的世家大族,也迎來了新一輪清算和報復的浪潮,而無可抗拒的傾覆和消亡在滾滾時代大勢當中。
他的家族可以說是因爲過於偏遠的遠房旁支關係,而僥倖躲過破家之厄而沿襲下來的少數殘餘之一;
儘管如此,依照他的家族在當地所經營出來的豪強身份與千餘族人構成的大姓,依舊在這個亂世當中沉浮跌宕的,繼續把持着地方鄉里的語話權和社會資源;
乃至依靠世代營造起來的鄔堡和城寨,所輕易聚攏起來的大量糧食和尋求庇護的人口,與一個又一個旋起旋滅的草莽豪傑,或是一任又一任的藩鎮官屬,長久的世代周旋和博弈下去;
哪怕周邊爲之勞作的佃戶和百姓在飢寒兵火災荒當中,死了一茬又一茬換了一代又一代人,而崔氏作爲頭面人物和鄉里首望的地位,卻依舊屹立不動。
但是,淮鎮的到來徹底打破了他們所熟悉的一切,也將他們給逼上了奮起抗爭的決絕之路。
直到至今,包括他在內的許多人依舊還是不明白也不能理解,爲什麼這些淮軍就不能好好的安撫和藉助地方的豪族大戶和頭面人物們,將這尊卑有秩的大好局面給繼續維持下去;
爲什麼要把他們這些世世代代維持地方長治久安,的良善之家,名望之族、鄉里縉紳,給毫無妥協的逼上絕路,而就連一點通融和包容的餘地都不給呢。
所以,他們只能把這番怒火和憤怨,發現在一切與淮鎮有關的事物上了;襲殺出城或是下鄉的官吏,燒掠新移民的屯圍,搶奪輸送物資的隊伍。
然後,依仗熟悉地方而到處有人通風報信,乃至陰爲藏匿和庇護的地利之便,與那些前來討伐的守備兵周旋,讓他們一次次疲於奔命的撲空或是無功而返。
然而,就過了這麼一個冬天一切都變了,在沒有什麼人給他們通風報信了,那些熟悉的面孔和支持者大都消失不見了,曾經的藏匿點和獲得補給的地方也物是全非了。
所以,在活動越來越困難之下,他們不得不主動找上了一些還算熟悉的村子。
突然,他的馬蹄一軟就重重的前墜一股腦兒翻滾在了地上,摔得七葷八素的好容易才掙扎着爬起來。
然後,他不由渾身顫抖而絕望的跪倒在地上,因爲,就在他去路的前方,隱約出現了一列列鉛灰色的橫陣和如林的金屬反光。
然後是騎兵所挺舉漫山遍野的如林旗幟,仿若是無邊無盡的向他所在方向開進過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