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令……”
“奉武……揚威……”
這場襲擊來的突然,結束的也快,就如夏日午後的急停驟雨一般。
當一切都塵埃落定之後,
無名的河橋之畔,臨時設定的警戒營地當中,我坐在最大一面被嚴密防護的半敞帳篷裡,一邊公開接見前來問安的附近駐軍將官,一邊聽取着事後的報告和說法。
“前軍第四營第一團校尉陳興法,……參見鎮帥”
“駐留鄭縣的第七防戍營周大發,,,見過大帥……”
“建生軍第二工程團鄧遠覺……”
“鄭縣縣尉兼守備團副魯泰……”
“鄭縣第五十九號勞役營巡察隊隊正羅一喜……”
“保平鎮巡檢所劉子坪,給軍帥問安……”
“恕標下來遲……讓大帥受驚了”
遇襲後像是惜命得到老鼠一樣,灰溜溜的偷偷逃走後,再來宣佈結論,可不是我的風格。
及時的露面和表態,同樣也能起到士氣加成和消滅謠言和隱憂的效果,這點道理我還是懂得的。
從我這裡,可以清楚的看到大帳之外的戰場,已經被仔細的收拾和清理過,屍體也被集中起來逐一的分類和鑑別。
“賊人大都已經伏誅……”
“餘下少量正當追索中……”
“首當其衝的親直第二都(團),陣亡二十七員,輕重傷五十五員……”
“第四都,陣亡四人,而輕傷二十三員……”
“虞侯隊陣亡兩人,重傷七人……”
“以上陣亡就地處置和傷員救治都已經安排妥當……”
“擊殺賊人一百六十九員,其中擒獲五名活口,已經分別遣轉有司拷問……”
“所用兵器弓弩,具爲北國式樣……”
我微不可見的點點頭,事實上,其中還有一個後續的小插曲的。
“急報……”
事後的紛亂當中,一名訊兵飛騎靠上前來,急匆匆的想要對我報告什麼。
然後,在踏入親直衛士預設的警戒圈之後,毫不意外的被近身十數只火銃,給集射戳殺成個肉篩子。
然後搜檢屍體,才發現對方已經被扣在手裡的數只飛刀,以及帶有血漬的內襯
。
這才知道,這些襲擊者居然還有這樣的潛伏後手。
剩下里的時間,就是以我所在的這個點,全面發動起來大索四方,寧枉勿縱的盤拿任何可疑事物和人的漫長過程。
比如對方是如何分批潛入淮東腹地的;又是如何獲得我的行經路線的;如何獲得武器和裝備上的支持和準備;已經潛伏了多久,有什麼人爲他們提供幫助;究竟有多少人牽涉進去;……諸如此類讓人不免要細思恐極的問題
反倒是襲擊的動機和目的,顯而易見而一目瞭然。
彙報的聲音還在繼續,
“據追擊的探馬報,殘賊乃是沿河放船而走……”
“已經傳令沿河的各線的戍壘、哨所,並同境內的水營車船,前往追堵……”
如今的淮東治下,除了作爲基本盤已經建立緊密控制的六州之外,還包括了北面的濱、齊、濟三州,東面重設的登萊膠三州,西面的兗、徐、鄆州,以及南面的泗、宿兩州。
這樣多少已經恢復部分社會職能和秩序的地區,不過,具體的控制情況和程度就不一而定了。
像北面三州,以濟水爲南北分野。北岸地區作爲沿黃備敵的緩衝區,因此長期採取的是多設崗哨烽燧,而對地方有限放任自流的態度;只有南岸的各縣,纔有大規模的屯點和村莊、鄉鎮、城邑的基本區劃。
南面的泗州和宿州,則是大部分屬於淮水氾濫的災區,只有靠近北部鄰州的兩三個縣境內,纔有難民流人聚集而成的大型人類活動區域。
東面的膠東三州也是同樣的道理,在荒廢了許久之後,被重新恢復起來可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因此,雖然以及基本肅清了境內,並且建立了行政區劃和各級政權的雛形,但實際上這三個州加起來的編下人口,還不如淮東六州治下任何一各州多。
至於,西面的兗、徐、鄆州,則是典型主要對敵鬥爭方向的重點和戰區,因此保持了相當規模的駐防城壘和機動部隊;就算是後方的人口安置和產出結構上,也是重點爲了服務前線出發的,高度軍官戒嚴下的集體勞役集團。
因此,除了北面三州略勝於無的收益之外,這些地方就基本沒有什麼像樣的產出和補益,反而需要大量後續的投入和持久的開發,纔能有所見效。
像西面三州的境內,雖然駐屯的人口基數和聚居點不少,也有所產出的規模,但是因爲駐軍的存在,而需要投入也更大。
也就是說眼下淮東鎮撫府和兩淮制置使,所需要資源和產能的重點,還是得依靠作爲基本盤的青、沂、密、淄、濰、海六州之地來提供。
其中不足的部分和缺口,除了後方江寧大本營提供的軍費和糧餉之外,就得我通過海貿來籌集和自己轉運了
。
因此,想辦法在外部環境上,儘量開源和獲得更多的渠道,來增加收入就是淮東發展起來的重中之重。
在這一點上,也絕不容許別人的挑戰和染指。
儘管這樣,原淮北道十七州兩府的地盤,我們實質上控制區,就已經佔了一半以上,除掉人口依舊相對不足和匱乏的因素,哪怕放在百年亂戰的時代,也可以稱得上是一方大鎮了。
只是在對內或是對外的宣稱口徑上,還是有所保留和刻意壓制的,而僅僅按照六州的格局和運作,儘量避免觸動上層的敏感神經。
而在這個大區域內,淮東治下還有一個天然優勢的加成,就是千百年沿襲下來的運河網絡,所提供的便利。
經過數期工程的疏浚和加固,淮東境內的運河系統,已經可以以比陸地更快的效能和更大的運載量,來運送部隊、人員和物資,到淮鎮控制的各州去。
在日常情況下,運河網絡也是當地農業灌溉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各地運河支系延伸出來溝渠管網,和各級堤壩門閘,可用在不同季節的水量,進行豐枯漲落的基本調節和利用。
而在戰爭期間,這些河網也同樣是阻敵的重要屏障和緩衝,特別是相對水軍發達的南朝,而不習水性更擅長於運用騎兵優勢的北國軍馬來說。
但沒有想到,這些河網居然也成了這些襲擊者的掩護和退路。
不過,軍管治下的另一個缺點和優勢,就此體現出來了。
一方面是集中編管的結果,讓人口流動性受到嚴重限制,而相應的在野外留下大片,人類活動有限的空白區域。
另一方面則是對於人身控制,嚴密到極致的同時,也讓大多數外來的勢力,很難在民間獲得足夠掩護和助力的活動土壤。
只要用區域排除法來,耐心的拉網和排查,應該總會有所發現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