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四十九章 奏疏

“……水師兵敗洪澤浦,大楚將卒十亡八九,臣在敘州聞之憂心如焚,連夜難寐,憂陛下與朝堂諸公不察樑帝之謀,恨不能插翅飛赴陛下身側,爲陛下排憂解難。臣雖居喪未滿,然國難當頭,未有不慮國而憂其家者,故得太后相召,未慮其他,臣便集結兵馬戰船,不敢遲誤須臾,星夜兼程,於十二月十二日率八艘戰帆船載敘州忠勇之士三千二百五十一人抵達棠邑。臣願微薄之軀能爲帝京之藩屏,願赤誠之心爲陛下分憂……”

“……棠邑,帝京之北門戶也,棠邑存,帝京則安枕無憂,其城毀於前朝末年戰火,先帝定鼎金陵,便遣將築城以爲藩屏。然棠邑獨城難存。大刺山乃淮陽山之餘脈,臨江水而枕滁河,越滁河乃南譙、滁州、琅琊等地,西去爲歷陽與帝京隔江相望,西高東低,西華、天井諸峰皆在百三十丈高,山勢巍峨,天然與棠邑互爲犄角,爲帝京北岸之干城。滁河,古名塗水,源出浮槎山,自西往東,於棠邑城西匯入江水,乃是大刺山之北,又一藩屏也……”

“徐明珍,賊也,叛附樑國,擁師十數萬,即便樑軍不來,江淮亦危,無以守淮西腹心之地,卻又不能失北岸立足之地,以微臣之薄見,除棠邑獨城外,當以大刺山、滁河內外廣建堡壘,填以精銳,西與舒州,東與揚州相守望,方能令敵師難飲長江之眼,不敢窺陛下御前之鼎……”

“臣薄德寡能,惟對陛下忠心耿耿,願爲陛下召江淮敢戰之烈勇以守棠邑、大刺山、滁河,以期有朝一日爲大楚馬革裹屍以繼先父之志,望陛下允之,臣韓謙叩首……”

敘州水營午前抵達北岸的棠邑,午後馮繚便與郭榮二人渡江進入金陵城,替韓謙呈上《奏請守北疏》。

崇文殿內,臉色蒼白的楊元溥高居御案之後,聽着馮繚站在大殿中央朗聲宣讀奏疏,他的眼角禁不住的微微抽搐着。

沈漾、楊致堂、周炳武、杜崇韜、鄭榆、鄭暢、韓道銘、李長風、陳德、張潮、郭亮、張瀚等將吏分坐左右,或面無表情,或神色凝重,或驚疑不定,將韓謙的這封《奏請守北疏》聽馮繚讀完,長久默然無語。

韓謙的奏疏洋洋灑灑一大堆字,實際意思幾句話就概括了。

無非就是“我聽太后的命令來了,來了見僅有棠邑一城會很被動,就建議以棠邑爲一端,沿大刺山、滁河修築更多的堡壘,召募江淮的敢戰勇夫,形成長逾百里的防線,才能叫金陵安然無憂。我無能無願,最大的優點就是對皇上忠心耿耿,所以請皇上同意我來全權負責這事,叩頭。”

雖說右神武軍及水師殘卒才成功突圍三四天,主要都還滯留在五尖山脈北段的丘山之中,還沒有能穿過敵騎的封鎖線,但還是有個別將卒從其他方向殺出重圍,逃脫出來。

職方司主事徐靖糾集數十潰兵,冒險從伏兵縱火大燒的蘆葦蕩中穿過,成功殺出重圍,一路倉皇往南,於前日深夜逃回到金陵。

徐靖目前算是逃回金陵的最高級別官員,當然,除了徐靖之外,還陸陸續續有七八十人,直接渡江逃回到金陵。

同時也有三四百名潰兵,經過棠邑時,被韓謙、周憚直接收編過去了。

不過,這是除五尖山裡的小四千殘卒外,唯數不多從鍾離殺出重圍的將卒了。

這也意味着鍾離突圍戰,前後被殲滅一萬兩千餘將卒。

就算五尖山脈北段裡的殘兵能成功突圍,右神武軍與大楚水師也可以說是全軍覆滅。

左右五牙軍及右神武軍,戰前編將卒、水師四萬兩千餘衆,最終僅有四千人左右活着逃回來,十亡其九,與全軍覆滅有多大的區別?

這是樑楚爭雄以來,難得一見的大敗、慘敗。

即便是形勢一度極危急的荊襄戰事,前期被樑軍打得沒有還手之力,真正的精銳戰力損失,都遠沒有這次如此慘重。

而樑軍最精銳的重甲騎兵此時就埋伏在鍾離城南,成爲擊潰突圍兵馬的關鍵一環,以及文瑞臨在鍾離現身、高隆在突圍之前行刺陳銘升等等事,都足以表明李普之前獻策水師奔襲洪澤浦這事,是大楚君臣從頭徹尾中了敵軍的陰謀、圈套。

雖然金陵城裡這時還沒有接到大股樑軍渡淮南下的情況,但這也是此時應該能夠預見到的事情了。

事實上也由於李知誥、韓謙會同周憚,擔心楊元溥過早與太后王嬋兒爆發劇烈的衝突有可能嚴重動搖軍心,之前不僅不再對金陵傳遞軍情消息,甚至還有意封鎖消息。

因此在徐靖逃回到金陵之前,朝廷只知有大股壽州騎兵東進,但對具體的規模以及右神武軍被圍的情況,還不知道詳情,李知誥那邊也沒有更進一步的詳情消息傳回來。

直到樞密院昨日直接派偵騎渡江趕往巢州城後,才發現李知誥差不多在徐明珍率壽州騎兵去攔截右神武軍的同時,便與李普說服諸將改奉太后秘詔行事,早就已經放棄攻打巢州城的計劃,正安排兵馬往潛山東南撤退。

而同樣是昨日,湖南宣慰使黃化從岳陽傳來敘州水營奉太后手詔進入長江的消息,直到今天確認敘州水營進入棠邑、馮繚代表韓謙到金陵來上奏疏。

這三天來,一個接一個的消息,彷彿巨石從萬丈高空投下,震盪諸人的心湖。

如果是右神武軍被殲滅之前,楊元溥當然會怒不可遏的衝到長春宮,質問太后爲何要揹着他私傳秘詔,爲何不打聲招呼就插手國政。

他說不定還會怒氣衝衝召集諸大臣議決廢除太后稱制干政之事,還會着陳如意、安吉祥直接加強對長春宮的監視,收回織造局的權柄。

他說不定還會御駕渡江親赴巢州大營,當衆剝奪忘恩負義的李知誥對淮西禁軍的指揮權。

只是,此時的他還能說什麼,能做什麼?

他想說,諸王公大臣還會聽他嗎?

他想做,諸王公大臣就一定不會跳出來阻止嗎?

楊恩、李普、李知誥都奉太后秘詔行事了,這殿裡的諸大臣,還有幾人是他能真正信任的?

會不會他召集諸大臣議決廢除太后稱制干政之事,隨時會演變成羣臣奏請太后臨朝的局面?

楊元溥像一頭被同伴狠狠咬傷的狼,失魂落魄的在崇文殿裡將自己關了兩天,將一切能砸的東西都砸了一個粉碎,親手杖斃三名不開眼的宮女,將陳如意、安吉祥這兩個沒用、竟然事前都沒能得到半點風聲的閹貨打得鼻青眼腫,直到馮繚、郭榮今日代表韓謙進金陵進獻《奏請守北疏》,他才稍稍收斂內心的暴躁。

張平走過來告訴他,再不見諸大臣,諸大臣就只能將太后從長春宮請入崇文殿聽奏,他纔不得不在崇文殿重新召見參政大臣及馮繚、郭榮。

聽馮繚宣讀奏疏,楊元溥眼皮子一直在微微抽搐。

說實話他這一刻對韓謙的猜忌跟憎恨,莫名其妙的沒有那麼深了,叫他這一刻手控制不住微微顫抖的,是李知誥的背叛!

是的,他到現在都想不明白,爲何李知誥會揹着他奉行母后的手詔?!

即便李知誥對戰事之安排,有不同意見,爲何不上書給他?

難道說李知誥一直就是母后的人,從頭到尾只是裝作對他俯首聽命的樣子?

這一刻,楊元溥感到骨髓深處都透着寒意森然。

而對沈漾、楊致堂、周炳武、杜崇韜、鄭榆、鄭暢、韓道銘、李長風、陳德、張潮、郭亮、張瀚等人來說,這三天時間裡,內心雖然同樣是波瀾起伏,卻是要比楊元溥要好受許多。

雖說在召沈漾入政事堂之後,這還是太后第一次傳詔干涉外廷軍機,但太后稱制議政之事未廢。

韓謙、李知誥、李普、楊恩等奉太后手詔行事,雖然很突兀,甚至可以說是直接對陛下進行逼宮,但至少不能說與制不合。

事實上也恰恰是太后及時出手干預,暫時化解掉有可能是大楚開國以來最大的一次危機,他們內心深處更多的還是感到慶幸。

特別是敘州水營及時進入長江,解除掉衆人心頭金陵有可能會受到直接攻擊的擔憂,也不用擔心淮西禁軍主力有可能陷在江北淪爲孤軍。

看似右神武軍受到毀滅重創,但大楚當前的形勢,實際要比水師主力覆滅時還要稍稍好一些,至少沒有迫不及待去行險策的危機,淮西禁軍主力並沒有受到多嚴重的損失,保存金陵事變之後所編禁軍的根本。

而韓謙成名於淅川一戰,棠邑背依長江,守住棠邑的可能性極高,有人心裡甚至期待着棠邑城下能重演淅川一戰、僅憑一城便挫敗樑軍的輝煌。

再者,太后除陛下之外,再無其他跟先帝生下的子嗣,即便是這次直接臨朝干政,在多數人看來,也不會引發廢帝另立的危機。

多數人擔心的還是暫時化解掉的危機,隨着樑軍渡淮南下,隨時有再次加劇的可能,也憂心壽州軍叛投樑國後,他們要如何收拾變得一塌糊塗的淮西形勢。

馮繚代表韓謙進獻過奏疏,楊元溥並不想顯得太過被動,不想一切都被牽着鼻子走,當廷只是要諸大臣擬條陳思慮良策,並沒有讓衆人立時對韓謙這封奏疏進行議決,並討論後續時局的應對之策………

第三百四十章 圖窮第六百七十九章 三天爲期第二百九十四章 長鄉侯第一百三十六章 贖人第七百一十八章 路遇第五百二十四章 勾結(二)第六百九十八章 安營第六百八十八章 狂瀾第一百二十七章 重金第四百七十二章 滅口第五百三十章 山雨欲來第五百三十四章 相依第六百四十五章 淮東第二百六十一章 奪城第六十五章 物性第七百零三章 分兵第一百五十三章 意外來客第七百七十章 金陵詭局第五十章 互爲一體第五百六十四章 密摺第二百七十一章 秘旨之意第一百四十七章 荊子口第十七章 皇子第五百八十一章 與虎謀皮第八十五章 公然拉攏第三百九十七章 責難第七百八十九章 身孕第一百八十三章 潰敗第七百六十四章 蜀使(一)第七百四十二章 光陰第四百八十四章 孃家人第七十五章 楚州館第七百七十五章 戰敗第六百七十八章 棋子第五百七十八章 屈就第二十三章 翻手爲雲第三百一十二章 使蜀(二)第四十八章 相知第五百三十一章 選擇第六百零四章 迎親(四)第三百三十九章 與謀第三百五十七章 新帝君臣第一百七十六章 條件第六百二十七章 初春第四百五十七章 相逢第七百三十九章 間隙(二)第三百一十七章 蔚侯第三百二十九章 攔街第一百七十八章 刺殺第三百一十一章 使蜀第一百三十六章 贖人第四百六十三章 縉雲司第一百五十一章 滄浪第三百五十五章 楚州舊事第五百三十二章 彷徨第四百八十五章 顧慮第五百零六章 道側第四百八十一章 白夜第三百二十四章 熱鬧第二百三十七章 疑案第六十九章 破綻第一百二十三章 窺心第二百六十七章 馮繚(三)第七百六十三章 洛陽(四)第三百七十三章 大婚(二)第二十章 解惑第六百三十六章 解釋(二)第四百三十九章 條件第七百七十六章 圍師必闕第一百八十八章 攻城第一百一十一章 行刺第一百一十九章 攔虎路第七百五十二章 戰後第三百九十三章 會合第一百五十六章 不敬第七百七十九章 奪寨第二十四章 真龍種第七百零一章 尾聲第五百一十二章 石樑縣第五百七十八章 屈就第七百四十七章 戰役(二)第三百二十九章 山洞第二百九十二章 人選第三百一十五章 京兆尹第九十四章 純酒第四百二十章 秘議第五十一章 爺孫第一章 千年一夢第六百二十五章 相遇第六百三十四章 異動第四百九十五章 宣慰使第六百六十八章 壽誕第三十三章 論賭第六百七十二章 新年第七十八章 築城第十七章 皇子第六百四十六章 山中第一百零三章 州獄第二十六章 收奴第五十四章 再設司曹
第三百四十章 圖窮第六百七十九章 三天爲期第二百九十四章 長鄉侯第一百三十六章 贖人第七百一十八章 路遇第五百二十四章 勾結(二)第六百九十八章 安營第六百八十八章 狂瀾第一百二十七章 重金第四百七十二章 滅口第五百三十章 山雨欲來第五百三十四章 相依第六百四十五章 淮東第二百六十一章 奪城第六十五章 物性第七百零三章 分兵第一百五十三章 意外來客第七百七十章 金陵詭局第五十章 互爲一體第五百六十四章 密摺第二百七十一章 秘旨之意第一百四十七章 荊子口第十七章 皇子第五百八十一章 與虎謀皮第八十五章 公然拉攏第三百九十七章 責難第七百八十九章 身孕第一百八十三章 潰敗第七百六十四章 蜀使(一)第七百四十二章 光陰第四百八十四章 孃家人第七十五章 楚州館第七百七十五章 戰敗第六百七十八章 棋子第五百七十八章 屈就第二十三章 翻手爲雲第三百一十二章 使蜀(二)第四十八章 相知第五百三十一章 選擇第六百零四章 迎親(四)第三百三十九章 與謀第三百五十七章 新帝君臣第一百七十六章 條件第六百二十七章 初春第四百五十七章 相逢第七百三十九章 間隙(二)第三百一十七章 蔚侯第三百二十九章 攔街第一百七十八章 刺殺第三百一十一章 使蜀第一百三十六章 贖人第四百六十三章 縉雲司第一百五十一章 滄浪第三百五十五章 楚州舊事第五百三十二章 彷徨第四百八十五章 顧慮第五百零六章 道側第四百八十一章 白夜第三百二十四章 熱鬧第二百三十七章 疑案第六十九章 破綻第一百二十三章 窺心第二百六十七章 馮繚(三)第七百六十三章 洛陽(四)第三百七十三章 大婚(二)第二十章 解惑第六百三十六章 解釋(二)第四百三十九章 條件第七百七十六章 圍師必闕第一百八十八章 攻城第一百一十一章 行刺第一百一十九章 攔虎路第七百五十二章 戰後第三百九十三章 會合第一百五十六章 不敬第七百七十九章 奪寨第二十四章 真龍種第七百零一章 尾聲第五百一十二章 石樑縣第五百七十八章 屈就第七百四十七章 戰役(二)第三百二十九章 山洞第二百九十二章 人選第三百一十五章 京兆尹第九十四章 純酒第四百二十章 秘議第五十一章 爺孫第一章 千年一夢第六百二十五章 相遇第六百三十四章 異動第四百九十五章 宣慰使第六百六十八章 壽誕第三十三章 論賭第六百七十二章 新年第七十八章 築城第十七章 皇子第六百四十六章 山中第一百零三章 州獄第二十六章 收奴第五十四章 再設司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