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針鋒相對

餘額不足

吳安然帶楚錚回到東院,吩咐幾個下人去探聽一下方纔被楚錚打的是何人。當得知是楚府宗主的長孫時,吳安然覺得此事有些麻煩,等楚名棠夫婦一回到東院,便帶着楚錚向二人稟報了今日所發生之事。

楚名棠聽了有些不快,楚夫人卻滿不在乎。打架是楚名亭的那兒子先挑起的,如果不是楚錚還有些自保能力,被打的就是自己兒子了。何況楚名棠對於上京楚府來說畢竟還是個外來人,雖沒人敢對太尉大人怎樣,但自己的幾個孩子恐怕難免暗中受欺負。

楚夫人等楚名棠走後,把楚錚叫到身邊笑眯眯地說道:“錚兒,今天既然打了,那仇也已經結下了。你們兄弟三個爲娘倒並不擔心,擔心的是你兩個姐姐以後會不會被他們欺負。你既然有這本事,那就見他們一次打一次,他們對你無禮你要打,他們對你有禮就逼他們無禮然後再打。總之要把他們打得心服口服,連我們家的下人也不敢隨意欺負。”

楚錚直聽得熱血沸騰,恨不能立刻去找那幫小子再痛毆一頓。

柳輕如三女只覺得匪夷所思,哪有母親這麼教兒子的。

但楚名棠還是要去向楚天放致歉的,畢竟楚錚打的是他的長孫,怎麼也要表示一下。

楚名棠進了門,只見一個少年滿臉烏青,正在向楚天放哭訴,想必便是那楚慎平了。楚名棠暗中好笑,錚兒下手還挺狠的。

楚名棠向楚天放行禮道:“名棠見過大伯。”

楚天放擺擺手,示意那楚慎平出去。楚慎平心有不甘,但不得不從,怨毒地盯了楚名棠一眼,轉身離去。

楚名棠見那少年出去,正想開口,楚天放說道:“名棠你是爲幾個孩子打架的事來的吧,小孩子之間的事理他做甚。剛剛老夫對慎平說了,打架打輸了那是你沒能耐,跑到這兒來哭什麼,聽說還是十幾人打一個,真是丟人。”

楚名棠一呆,沒想到楚天放竟如此大度。

楚天放嘆了口氣道:“慎平這孩子再這樣下去,恐怕要和他爹一樣了,平日只知仗勢欺人,如今名亭不在這裡,他就不知該如何是好了,這次給他個教訓也未必是壞事。”

楚天放起身踱了幾步,道:“名棠你來的正好,老夫正想跟你談談。你回去沒多久又來了,想必還未用飯吧,正好陪老夫喝兩杯。”

兩人就坐,楚天放等下人出去後,舉杯道:“名棠,本來老夫應該以家宴來請你,可想想還是等你見過皇上以後吧。幾個老傢伙當執事至少也有十幾年了,一朝身退難免心中有些不捨己,趁他們都在,還有些家族新任的執事,一起痛快喝一場。”

楚名棠笑道:“大伯說的是。”

酒過三巡,楚天放老臉上現出一絲紅暈,嘆道:“人老了,酒量也不行了。”突然話鋒一轉突然道:“名棠對老夫仍有些猜忌吧?”

楚名棠一驚,笑道:“大伯何出此言?名棠向來對大伯十分敬重……”

楚天放搖頭道:“名棠你不必爭辯,你若對老夫沒有猜忌,那你也就不是楚名棠了,也不會是楚太尉了。”又倒了杯酒,敬向楚名棠:“此地就你我二人,何不開誠佈公地談一談。”

楚名棠盯着他看了一會兒,突然舉杯一碰,兩人一飲而盡。

楚名棠將杯放下,道:“既然大伯如此說了,名棠想問一事。”

“請講。”

“爲何名棠此次接替宗主如此匆忙,事先更是對此一無所知,還有……”楚名棠把玩着酒杯,緩緩說道:“名棠的意思,大伯應該清楚的。”

楚天放笑道:“老夫當然明白,當年老夫接任宗主之位時,不但楚氏一族來了有三千人,京中的大臣們也差不多都到了,連先帝也駕臨楚府,親自將世襲逍遙侯的鐵卷賜予老夫,那一夜,楚府人山人海,幾乎將京城的酒水都喝光了。而名棠你此次接任冷泠清清,自然心中會有所不滿。”

楚名棠臉一紅,道:“小侄只是認爲至少應通知在京各大世家和皇上纔是。”

楚天放突然哼了一聲,道:“通知他們,除了王家,其餘的能來多少?名棠,你心機深沉,精明能幹,但畢竟已離開京城已有十幾年,對京中之事不甚瞭解。你以爲我們楚家還是如當年那般風光嗎,如今皇上最擔心的就是我們楚家,恨不得除之而後快。”

楚名棠疑道:“皇上對楚家向來忌諱這個名棠倒是清楚,史上權臣世家哪個不爲皇上所忌,可說到除之而後快,大伯,這還不至於吧。”

楚天放冷笑道:“不至於?如果不至於的話,老夫怎會把宗主之位傳於你而不是名亭,名亭雖然能力平平,但做個太平宗主還是綽綽有餘的。你以爲老夫真的那麼無私嗎,笑話,人不爲己,天誅地滅!老夫只是在怕名亭無力應對楚氏一族日後局勢。名棠,不要以爲坐上宗主位子就萬事大吉了,肩上的擔子比老夫當年重多了。你還記得當年董家嗎?”

楚名棠心中一凜。

楚天放仰天嘆道:“我大趙國開國九大世家楚、王、方、董、蕭、程、黃、謝、林,其中黃、謝、林三家早在開國初便已被誅,其餘六家在太宗末年把持着朝廷九成以上政務,可以說太宗之後的兩位先帝不過是空架子而已。其中就以董家勢力最大,在武帝初年更是達到顛峰,飛揚跋扈,將我楚、王、蕭三家排擠出京城,留在京城的程家則以董家馬首是瞻,兩家共有兩位相國、四位尚書,其他大小官員更是不計其數,幾乎將武帝逼得退位。武帝爲了剷除董家,派人暗中聯絡在野的楚、王兩家,分別帶五萬北疆軍、三萬西線軍夜進上京城。據說這八萬大軍在京城整整殺了三天三夜,纔將董家剷除乾淨。”

楚天放突然雙目一睜,精光四射:“名棠你想,在當今皇上看來,如今楚家跟當年董家是何其相似,楚王兩家已是同進共退,王烈的長女更是你的妻子,朝中尚書以下官員依附於楚、王門下約近一半,雖不及當年董家在朝中威風,而名棠你卻掌握南線大營近二十萬大軍,在皇上眼裡我楚家恐怕更甚於當年董家。”

楚名棠冷汗涔涔,喃喃說道:“難道我們楚家就不能退一步嗎?”

楚天放苦笑道:“怎麼退?如果讓你不當這太尉告老還鄉,名棠你願意嗎?讓老夫命各地楚氏一族的官員回家,老夫能做嗎,那些族人願意嗎?何況就算楚家肯自損羽翼,你能肯定皇上會放過楚家嗎?”

兩人沉默良久,楚天放忽又低聲說道:“名棠,皇上急於對付我們楚家,更主要是因他恐怕沒幾年好活了。”

楚名棠一驚,道:“此話當真?”

楚天放道:“絕對是真,宮內那幾個御醫說皇上是由於操勞過度,身體快燈盡油涸了,最多頂不過三年。而儲君才淺德薄,皇上肯定放心不下。”說着,又喝了口酒。

楚名棠不禁接口道:“大伯的意思是皇上爲了儲君着想,會在這幾年內向我楚家動手?”

“正是。”

楚名棠這才明白自己接到手的是怎樣一個爛攤子,難怪楚天放會那麼爽快地把宗主位置傳給他。

楚名棠恨恨地說道:“那大伯爲什麼不留在宗主位上帶領楚家共渡難關呢?無論是經驗還是閱歷,大伯都遠勝於名棠,何苦讓名棠……來受這份罪呢?”

楚天放嘆口氣:“名棠不必枉自菲薄,你的才能當世又有幾人能比得上。老夫已經老了,如風中殘燭,說不這哪天會比皇上先去了。到時名棠你即使登上宗主之位,名亭必然不甘屈居你之下,各地楚府也都有些不安分之人,那時外有強敵,內亂又起,楚氏一族恐怕就要滅門了。何況與皇上爭鋒,無論勝負,老夫都自覺難以承受。”

楚名棠有些不解:“這是何故?”

楚天放緩緩說道:“老夫若領着楚家輸了,便是楚家的千古罪人,如何面對楚家列祖列宗;可如果勝了,老夫也不知如何是好,也許大不了再從皇室宗親中立個新君,可如此一來楚氏一族在朝野勢力更爲龐大,更遭皇家所忌。自三皇五帝以來,歷代君臣相爭,不少權臣雖可逞一時之能,但最終得勝的還是皇家,唯一例外的只有西漢末年的王莽,但天下士子百姓無一對他心服,認爲他是亂臣賊子,紛紛起兵討伐,最後天下還是重歸劉氏。老夫雄心已逝,不想當王莽之流,還是將楚氏一族交託名棠你吧。老夫別無所求,只懇請名棠時時以族人爲重。”

楚名棠無言,難道自己就想當王莽嗎?

第二天一早,楚天放和楚名棠站在楚府門口,下人已經將馬車準備好。

楚天放道:“名棠,按朝廷慣例,太尉和司徒分管六部,太尉所管的是吏、禮、工三部,其中最重要的吏部。過會兒接你上朝的便是吏部尚書湯受望,他是方令信那小子的妻弟。皇上封你爲太尉,看來也是經過深思熟慮的。”

楚名棠陰着臉,問道:“小侄離開京城多年,對朝中人事並不熟悉。不知這湯受望才能和風評如何?”昨晚回去他輾轉一夜,終於想清楚了,既然退無可退,那隻好就放手搏上一搏了。

楚天放一哂,道:“此人才能平平,風評更是一塌糊塗,若沒些*的官員想要升遷,送禮都要送得傾家蕩產。前些日子多名御史聯名彈劾他,若不是方令信百般阻撓和皇上袒護,湯受望早就被罷官了。”

楚名棠哼了一聲道:“那這種人還留在吏部做甚,小侄想過些時日就將此人除掉,大伯意下如何?”

楚天放微微一笑:“這原本就是老夫給名棠你準備的賀禮。”

楚名棠問道:“那何人能接替吏部尚書一職?”既然楚天放早有此想法,那繼任之人也必定早就考慮好了。

楚天放道:“此人名棠也定有耳聞,御史唐孝康。”

楚名棠吃了一驚:“就是人稱‘唐石頭’的唐孝康?”

楚天放不屑道:“什麼‘唐石頭’,朝中有兩塊臭石頭,真正能稱得上是石頭的只有郭懷,那纔是刀槍不入、軟硬不吃。唐孝康早在二十年前就已投在老夫門下,不然只憑他那點俸祿,哪能養得起十幾房小妾。”

不一會兒,吏部尚書湯受望的馬車也已到了。見楚天放和楚名棠在門口等候,湯受望慌忙下車,走上前來拜道:“哎呀,下官真是罪過,竟煩勞老侯爺和太尉大人在門外等候,死罪死罪。”

楚天放和楚名棠同時一皺眉,湯受望雖然禮數周到,但舉止輕浮,言語中還隱帶調侃。

楚名棠還了一禮,心中暗罵:不知死活的東西,臉上卻仍笑呵呵地道:“煩勞湯大人親自來迎,本官愧不敢當啊。”

三人寒喧了幾句,湯受望說道:“天色已不早,請太尉大人上車吧,皇上若見了楚大人回朝,心中必然高興萬分。”

楚名棠上了馬車,一路閉目養神。

走了約半個時辰,馬車停了下來。湯受望先行下車,走到楚名棠馬車前敲敲車門:“太尉大人,已經到了,請下車。”

楚名棠掀開車簾,探出身子,看着不遠處的宮殿,多年來他魂牽夢縈的殿堂,一時間竟癡了。

湯受望面帶譏笑,在一旁輕輕咳嗽一下,道:“請太尉大人隨下官進殿。”

楚名棠清醒過來,神色如常走下馬車。這種喜怒形於色的小人他才懶得去理會。

楚名棠隨着湯受望穿過幾扇門,來到朝堂之前。不少人已經到了,見湯受望走來,紛紛行禮。看到走在湯受望身後的楚名棠,雖大都不識,但楚名棠所着官服卻是人人認得的,衆官都臉色一變。

湯受望帶着楚名棠走到衆官最前列,道:“請太尉大人在此等候,下官歸列了。”

楚名棠微笑道:“湯大人請自便。”

楚氏一族的官員紛紛前來拜見,態度恭敬,這些人原本昨日就想上楚府晉見,可楚天放傳下話來,爲避人口舌,太尉大人要等見過皇上後才接見楚氏官員,衆人才各自回府。

楚名棠微笑着與衆人寒喧,雖然大都未曾謀面,但也聞名已久。楚名棠知道自已雖已登上宗主之位,但畢竟根基尚淺,想要讓這些人完全心服,還需假以時日,因此舉止之間不敢有絲毫怠慢。

“喲,這不是名棠麼。”

楚名棠一回頭,只見相國方令信笑吟吟地看着自己。當年楚名棠在京任吏部侍郎時,方令信曾任吏部尚書兩年多,當時楚名棠深受皇上寵信,方令信對他也相當客氣,兩人之間關係還算過得去。

楚名棠身邊官員紛紛閃開,這幾年楚家和方家雖不能說水火不容,但也涇渭分明,這些表面功夫雙方都懶得去做。

楚名棠施禮道:“參見相國大人。”

方令信拉着楚名棠笑道:“名棠是何時到京城的,也不告知老夫一聲,老夫好爲你接風啊。”

楚名棠道:“名棠是前日夜間抵京城的,因昨日瑣事煩多,未能及時拜見相國大人,懇請相國大人恕罪。”

方令信笑道:“名棠太客氣了,你我都是吏部出身,當年你爲侍郎老夫爲尚書,名棠可是對老夫助益良多啊。”

楚名棠聽方令信隱隱以上官自居,微微一笑:“相國大人客氣了。”

身後一人突然輕聲說道:“郭尚書來了。”

楚名棠一回頭,見郭懷正緩步走來,喜道:“郭懷!”

郭懷見到楚名棠一驚,頓時面露喜色,突然又有幾分猶豫,臉色數變,走上前來施禮道:“下官郭懷參見太尉大人。”

楚名棠心涼了半截,苦笑着將郭懷扶起,暗想此人真不是個當朝官的料,方令信與自己沒什麼交情都能笑臉相迎,你郭懷和我楚名棠是從小在田地裡打出來的兄弟,連裝一下都不會啊。

郭懷既已如此,楚名棠只好乾笑道:“郭大人,以後你我同殿爲臣,還請多多照應。”

郭懷卻默然不語。

楚名棠都不知怎麼開口了,心中罵道:難怪朝中之人都叫你郭石頭,你總要給我個臺階下吧。

忽聽一個太監尖着嗓子叫道:“皇上駕到。”

衆人紛紛入列,方令信和楚名棠各自站在百官左右首,拜道:“臣等恭迎皇上。”

趙明帝坐到龍椅上,道:“衆卿家平身。”

百官起身,楚名棠偷偷看了趙明帝一眼,只見他滿臉病容,精神不振,身體恐怕真的不容樂觀。

趙明帝兩眼一掃,見楚名棠站在百官右首,兩人眼神一碰,均若無其事地閃開。

楚名棠心中清楚,皇上早就知道他已到了京城。楚名棠一行數千人進了京城,若沒人報知皇上那纔是咄咄怪事。

趙明帝身後的太監叫道:“百官有事啓奏,無事退朝。”

吏部尚書湯受望出列拜道:“啓奏皇上,新任太尉楚名棠楚大人已至京城,今日前來叩見皇上。”

楚名棠出列長揖:“臣楚名棠叩見皇上,願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趙明帝揮手道:“平身吧。”

“謝皇上。”

趙明帝盯着楚名棠良久,方微微笑道:“楚卿從平原郡一路趕來也辛苦了,在京城安置下來了嗎,朕怎麼沒見禮部的奏摺?”

按趙國慣例,地方官赴京任職若在京城原本無住處的,可向禮部申報,由禮部奏請皇上後再行安排。楚名棠赴京由於直接住到了楚府,並未向禮部申報,況且他已是楚氏宗主,可以說是楚府的主人了,自然不需朝廷另行安排住處了。

楚名棠知道皇上此問別有深意,道:“多謝皇上關心,只是臣大伯年老體弱,知名棠來京,便邀名棠住到逍遙侯府,故未向禮部申報。”

趙明帝道:“哦,是這樣啊。只是楚卿久住逍遙府恐怕不大方便吧,要不要朕讓禮部爲楚卿另尋一住處?”

楚名棠有些猶豫,知道如果拒絕的話等於和皇上徹底決裂了。可想想自己還能退嗎,只好低頭說道:“皇上不必爲臣費心了,臣在逍遙侯府住得很好。”

趙明帝大怒。昨天得知楚名棠進京後便住到了楚府,他對楚名棠的最後一絲希望也告破滅,在書房破口大罵,把方令信和郭懷嚇得噤若寒蟬。今日見了楚名棠,他出言試探,不想仍爲楚名棠拒絕。

趙明帝撫着胸口,強抑怒氣道:“那朕倒省心了,退下吧。”

楚名棠退回原位,心中也有幾分愧疚之情。畢竟如果不是皇上當年大力提拔,他也不會當上平原郡太守這一職,也就不可能入主楚府;但趙明帝讓他對付楚氏一族,他是絕對不願意的,這樣一來他將被天下楚氏族人所不齒。趙明帝出生帝王之家,根本不明白世家子弟對家族的感情,對所有楚先行的後人來說,上京楚府是他們的根,楚名棠絕不想做隨波漂盪的無根浮萍。

趙明帝喘了幾下,道:“還有什麼要上奏嗎?”

方令信出列道:“啓奏皇上,京城附近幾位知縣來報,近來京城附近不甚太平,盜賊四起,懇請皇上派兵相助。”

趙明帝道:“這些小事也來煩朕,禁軍統領趙無尚,命你派兵到京城各縣協助剿匪。”

一個身着武將服的官員出列道:“啓奏皇上,京城禁軍平日可動用兵力不過二萬人,且部分還需作爲機動,若還調兵到各縣剿匪,恐怕力所不及。”

方令信道:“可京城附近治安也不容忽視,趙統領還是勉爲其難,想法派些人去吧。”

郭懷突然看了楚名棠一眼,出列道:“皇上,近年來京城及附近各縣人日益增多,僅憑五萬禁軍維護治安實在是捉襟見肘,臣懇請皇上另行抽調一萬大軍到京城外駐紮,現有五萬禁軍護衛皇宮和京城,新調一萬人可命名爲城防軍,負責京城附近地區的治安。”

趙明帝點點頭道:“郭卿言之有理。”

湯受望出列道:“郭大人,那這城防軍領軍授何官職,又爲幾品?”

方令信道:“趙統領爲二品將軍,那城防軍領軍就爲三品吧,受趙統領管轄。”

楚名棠見皇上和這幾人一彈一唱,顯然是事前商議好的,仔細一想,頓時渾身冷汗。

楚名棠看了看,幾個楚氏一族的官員也面露焦急之色,向他暗中示意,楚名棠心中不由得暗暗叫苦,難道上任第一天就要和皇上針鋒相對嗎?

可這城防軍一旦建起來,就如同一把利劍高懸在楚氏一族的頭頂上。楚名棠年輕時也在京中多年,知道禁衛軍原本是從各大軍營中挑選而來的最勇猛之士,可是經過數百年已大不如前,如今的禁衛軍軍官大都由世家子弟組成,在楚名棠看來,其戰鬥力還遠不如南線大營,而且禁衛軍中楚氏族人也有不少。但再建一支城防軍就難說了,極有可能調一支精銳部隊過來,那楚家可就受制於人了。

楚名棠突然上前一步道:“皇上,臣有事啓奏。”

趙明帝看了看他,沒好氣地道:“楚卿請講。”

楚名棠從袖中拿出一奏摺,道:“臣在南線大營時,倚我大趙鴻運、託皇上之福,擊潰南齊水師十萬官兵,俘敵六萬餘人。南齊朝廷懾皇上天威,派使臣前來議和,已賠償我朝黃金萬兩、珍寶古玩無數,並獻給皇上南齊歌妓一百名。微臣已將此全部帶至京城,並一一登記清楚,請皇上過目。”

一旁的太監將奏摺從楚名棠手中接了過去,呈於龍案之上。趙明帝看了看,不禁露出一絲笑容。趙明帝自登基以來從未動過兵戈之事,此戰取得如此大勝,可以說是大壯國威。

堂下衆臣也紛紛向皇上道賀,只有方令信隱隱覺得楚名棠此舉肯定別有用意。

趙明帝笑道:“南線大營此戰取得如此大捷,楚卿功不可沒,朕賞你黃金兩千兩,南齊歌妓二十人。”

楚名棠躬身道:“謝皇上。臣還有一事啓奏。”

“說吧。”

“南線大線代統領王明遠託臣啓奏皇上,如今南齊水師喪失殆盡,江邊防務如同虛設,是否可以乘勝追擊。臣敢爲王明遠擔保,若南線大營二十萬大軍揮師南下,即使不能滅掉南齊,也可逼迫南齊向我大趙稱臣,年年進貢、歲歲來朝。請皇上諭示。”

趙明帝有些猶豫,南線大營戰功已經如此顯赫,再打下去自己都不知怎麼封賞了,難道還要把楚名棠的內弟王明遠再調到朝中來,那楚王兩家勢力豈不又大增?

方令信出列道:“楚大人此言差矣,我朝既已收下南齊所賠財物,又豈能失信於南齊,再度舉兵南下。”

楚名棠道:“古人云,兵不厭詐。何況臣與王明遠並未與南齊簽訂合約,一切請皇上諭示。”

趙明帝想了想道:“依朕看來方卿說的甚是,此戰就到此爲止吧。”

楚名棠低頭道:“微臣遵旨,不過臣有一事不明,想請郭尚書指教。”

趙明帝一愣,道:“講。”

楚名棠轉身向郭懷道:“郭大人,本相想以前南線大營統領的身份請教一事。”

郭懷滿臉愕然,拱手道:“太尉大人請說。”

“請問郭大人,南線大營戰事已結束多久了?”

郭懷道:“已有一月。”

“南線大營此次與南齊水師作戰,殲敵十萬,俘敵六萬,郭大人認爲此戰果如何?”

郭懷點了點頭:“戰果輝煌,可以說是自太祖以來我朝對南齊最大的一次勝仗。”

楚名棠肅然道:“那直至昨日,兵部對南線大營將士的嘉獎爲何仍未到?如此拖延,難道不怕寒了將士的心嗎?”

郭懷默然,偷偷看了一眼趙明帝,對南線大營的獎賞摺子他早已呈送皇上處,可皇上一直將它置之高閣,自己又能如何。

楚名棠繼續說道:“南線大營此次戰事本相不敢貪功,其戰功最爲顯赫的是郭大人調撥給南線大營的一萬黑騎軍將士,這一萬將士勇猛無比,本相此前上奏的摺子中已說得很清楚,此次戰事一半功勞要記在這一萬黑騎軍將士身上,特別是楚洛水將軍,率領黑騎軍克服北疆軍不習水戰的弱點,連夜渡江直搗南齊水師大營,指揮黑騎軍和驍騎軍兩萬人全殲南齊水師九萬餘人,俘敵近五萬,這樣的戰功,兵部至今仍不聞不問,請問究竟是何……居心?”

郭懷尷尬無比,當初他只爲西、南兩線戰事考慮,給楚名棠撥了一萬黑騎軍,並特意由楚氏族人楚洛水領軍,爲此他已被趙明帝訓斥多次,沒想到如今楚名棠也會因此發難。

趙明帝咳嗽一聲,道:“楚卿不必着急,郭卿前日已將請功摺子已經送給朕,朕閱過後即日便發至南線大營。”

楚名棠轉身身趙明帝拜道:“臣謝過皇上。皇上,依朝廷例律,楚洛水將軍如此戰功,是否應該越級提升?”

趙明帝想了想,無奈道:“正是。”

楚名棠道:“楚洛水將軍現今是五品偏將,按朝廷律法,應封爲三品副統領一職。”

方令信立刻出列反對道:“皇上不可。”

楚名棠斜眼看了看方令信,道:“西線大營方統領閉城不出,未打一仗,前去增援的北疆大營五萬將士人人都有封賞,難道相國大人覺得楚將軍反不應提升嗎?”

方令信登時語塞,心中暗罵郭懷當日多此一舉,否則哪來今日此事,可無論如何也不能讓楚洛水提升爲副統領,遲疑了一下道:“楚大人說的是,楚洛水將軍是應提升,可是北疆大營已有兩位副統領,實在不宜再行增加了。”

楚名棠道:“那好,南線大營還缺一位副統領,楚洛水正好可以接任。可楚將軍是北疆大營的將領,按朝廷律法,三大營間將領互調可自帶親兵,楚洛水升任副統領,可帶一萬人,那這一萬黑騎軍就留在南線大營吧。”

趙明帝立刻搖頭道:“不可,南線大營剛剛擊潰南齊水師,南齊暫時無力對我朝有何威脅,這一萬黑騎軍乃是我趙國最精銳的騎兵,不宜留在南線大營。”北繮大營一共才五萬黑騎軍,這一萬給了南線大營,豈不是如虎添翼。何況楚洛水勇猛過人,南線大營二十萬大軍如果由他來調教,後果可想而知。

楚名棠微微一笑:“皇上說的是。楚洛水越級晉升皇上已准奏,北疆副統領編制已滿,也不宜留在南線大營,臣覺得那有個地方可以安置。”

趙明帝不禁問道:“是哪裡?”

方令信心中打鼓,不會是西線大營吧。西線大營已經有了個副統領王明聲,是王烈的親侄兒,如果楚洛水再領着一萬如狼似虎的黑騎軍過去,自己堂弟非給架空了不可。

只聽楚名棠道:“方纔郭大人所提出的新建城防軍,相國大人又將官職定爲三品,那正好可以由楚洛水和麾下一萬黑騎軍來擔負。”

趙明帝和方令信幾乎同時脫口而出:“此事萬萬不可。”

楚王兩家的官員罔若未聞,紛紛出列盛讚太尉大人英明,均說京城周圍如果有了這支百戰之師守護,方相國便無需擔憂了,京城四處必然太平。

楚名棠悄然回列,見郭懷臉色木然,心中有些歉疚,畢竟郭懷當初顧着兄弟之情,纔將楚洛水的這支黑騎軍調撥給自己,可如今卻成了自己攻訐的藉口。

趙明帝給吵得心煩意亂,一拍龍案道:“此事容日後再議,退朝。”

禮部侍郎楚名南上前一步道:“啓奏皇上,對南線大營將士的封賞應早日交於禮部發出,正如郭大人所說,南線大營在太尉大人的統領下,戰果輝煌,朝廷如果再不表示,日後難免軍心動盪。”

趙明帝不耐煩地說道:“朕知道了,明日就交於禮部發至南線大營。”說完便匆匆走了。

一個太監在身後扯着嗓子喊道:“退朝。”

楚系衆官員見皇上走了,紛紛圍到楚名棠身邊,多數人都臉露喜色,畢竟這些人也不是鼠目寸光之輩,在楚家和皇上日益走向對立的時候,都知道這一萬城防軍如果完全掌握在皇上手中是何含義,見楚名棠方纔揮灑自如、輕描淡寫便將皇上和方令信說得無言以對,大爲佩服。

楚名棠見多人面帶笑容,低聲喝道:“諸位有些失態了。”

衆人頓時醒悟,收斂起笑容,對楚名棠更添了幾分敬重。

楚名棠向四下拱手道:“名棠久離京城,對朝中之事不甚熟悉,還望諸位同族時常提醒。”

禮部侍郎楚名南迴禮道:“名棠兄太客氣了,名棠兄是我族中百官之首,我等自當以名棠兄馬首是瞻。”

旁邊一人掩飾不住興奮之色道:“以前名亭兄任刑部尚書時,才德均不能服衆,我們楚家總是被方令信欺壓,如今名棠兄到了朝中,我等總算有主心骨了。”

衆人紛紛點頭稱是。楚名南等人爲官多年,並非目光短淺之輩,自從楚天放退隱之後,楚名亭不堪重任,楚系官員在朝中羣龍無首,受皇上和方家的打壓由來已久,衆人早已憋了一肚子的氣,因此對楚天放將宗主之位傳於楚名棠之事細細斟酌一番後,多數人並無異議。畢竟楚名棠出身旁系,身邊除了老母和妹妹之外別無其他至親,他想重振楚氏,真正可倚重還是朝中的族人,再說他身後還有王家的支持,楚王兩家同心協力,誰還能與之爭鋒?

楚名棠也暗暗吁了口氣,今天第一次上朝就與皇上針鋒相對,實非他所願,不過因此而折服了不少在朝中爲官的楚氏族人,他心中也略感寬慰。

第25章 食殺第80章 以和爲貴第31章 走馬上任第7章 五絕狂生第115章 母子相見第24章 排除異己第19章 內亂(上)第137章 班師回朝(下)第129章 世家之忌第112章 論功行賞第3章 三箭懾敵(上)第138章 楚家宗祠第5章 認祖歸宗第12章 廢長立幼第43章 北疆大帥第1章 楚氏宗主第7章 割袍斷義第8章 坦承相告第14章 太平展家第126章 世無巧合第7章 割袍斷義第24章 文案第3章 吏部侍郎第2章 自投羅網第7章 京城突變第24章 排除異己第29章 試探第一百三十章第6章 有心無力第2章 相逢無常第24章 排除異己第4章 太平不平第29章 試探第72章 一語成讖第8章 有心投效第10章 傷心欲絕第31章 使詐第12章 當斷則斷第76章 楚錚迴歸第81章 文中巧喻第70章 北疆宣撫第61章 偷樑換柱第34 兄弟鬩牆第2章 針鋒相對第27章 募兵第2章 風雨飄搖第4章 轉道太平第32章 善後之事第140章 天道之徑第16章 柔情第55章 圍三闋一第122章 大回春手第35章 暗下伏子第6章 大趙儲君第51章 三方會盟(上)第138章 楚家宗祠第63章 兵變奪權第8章 楚家鷹堂第18章 重回京城第30章 餘波未平第13章 左家巷子第12章 威逼誘降第124章 同心避諱第27章 募兵第11章 兩權擇利第62章 臨陣傳令第32章 夜襲第22章 戒心第4章 太平不平第132章 魔門雙璧第2章 相逢無常第14章 魔之天魅第67章 趁勝追擊第11章 迷惘第13章 火燒山莊第26章 指點第6章 大趙儲君第2章 相逢無常第21章 風波驟起第9章 未妻先妾第143章 無語相對第20章 內亂(下)第60章 四方雲涌(下)第25章 浮出水面第104章 重回楚府第26章 出征誓師第109章 咸陽城內第11章 處心積慮第26章 出征誓師第15章 竟是故人第19章 內亂(上)第76章 楚錚迴歸第122章 大回春手第21章 夜探第56章 別無選擇第134章 有心無力第8章 楚家鷹堂第72章 一語成讖第73章 逃出生天
第25章 食殺第80章 以和爲貴第31章 走馬上任第7章 五絕狂生第115章 母子相見第24章 排除異己第19章 內亂(上)第137章 班師回朝(下)第129章 世家之忌第112章 論功行賞第3章 三箭懾敵(上)第138章 楚家宗祠第5章 認祖歸宗第12章 廢長立幼第43章 北疆大帥第1章 楚氏宗主第7章 割袍斷義第8章 坦承相告第14章 太平展家第126章 世無巧合第7章 割袍斷義第24章 文案第3章 吏部侍郎第2章 自投羅網第7章 京城突變第24章 排除異己第29章 試探第一百三十章第6章 有心無力第2章 相逢無常第24章 排除異己第4章 太平不平第29章 試探第72章 一語成讖第8章 有心投效第10章 傷心欲絕第31章 使詐第12章 當斷則斷第76章 楚錚迴歸第81章 文中巧喻第70章 北疆宣撫第61章 偷樑換柱第34 兄弟鬩牆第2章 針鋒相對第27章 募兵第2章 風雨飄搖第4章 轉道太平第32章 善後之事第140章 天道之徑第16章 柔情第55章 圍三闋一第122章 大回春手第35章 暗下伏子第6章 大趙儲君第51章 三方會盟(上)第138章 楚家宗祠第63章 兵變奪權第8章 楚家鷹堂第18章 重回京城第30章 餘波未平第13章 左家巷子第12章 威逼誘降第124章 同心避諱第27章 募兵第11章 兩權擇利第62章 臨陣傳令第32章 夜襲第22章 戒心第4章 太平不平第132章 魔門雙璧第2章 相逢無常第14章 魔之天魅第67章 趁勝追擊第11章 迷惘第13章 火燒山莊第26章 指點第6章 大趙儲君第2章 相逢無常第21章 風波驟起第9章 未妻先妾第143章 無語相對第20章 內亂(下)第60章 四方雲涌(下)第25章 浮出水面第104章 重回楚府第26章 出征誓師第109章 咸陽城內第11章 處心積慮第26章 出征誓師第15章 竟是故人第19章 內亂(上)第76章 楚錚迴歸第122章 大回春手第21章 夜探第56章 別無選擇第134章 有心無力第8章 楚家鷹堂第72章 一語成讖第73章 逃出生天